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孔庆东(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14 评论:0

1923—


孔庆东,蔬菜学家。筹建了中国水生蔬菜资源圃;主持并育成莲藕新品种鄂莲1~4号; 首先利用莲的花粉粒形态区分莲的不同类型; 提出茭白资源的分类体系; 系统地总结了莲藕育种方法等; 主持编写 《水生蔬菜高产栽培技术》等着作,为中国蔬菜尤其是水生蔬菜科研和生产作出了贡献。
孔庆东,祖籍湖北省稀水县,1923年6月生于北平,是国民党元老孔庚之孙,孔子的第七十三代世孙。孔庆东在祖父孔庚和祖母徐夫人身边生活并长大成人。中学毕业后,他本想学文史,祖父孔庚对他说: “学问的实用第一,文史多少有些空洞,不如学医或学农,最好是学农。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莫过于收获自己辛勤培育的果实,而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将来可以发展所学,为国服务。”祖父的肺腑之言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孔庆东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确定了学农的志向。1944年,孔庆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1948年毕业后随祖父回到湖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入湖北省教育学院高级班进修,1950年调入武汉市建设局农林科工作。孔庆东时常想起祖父在他选择人生志向时那番语重心长的话,于是申请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1952年,孔庆东满怀一腔热血,只身踏上了武昌农场这块热土 (武昌农场即现在的武汉市蔬菜科学所的前身),开始了艰苦创业的人生之旅。
武昌农场最初是在武昌何家垅,1952年孔庆东来到武昌农场时,因农场已划入市区,需另迁新址。孔庆东和其他几位同志四处考察,最后选定武昌白沙洲附近楠木乡一带的荒地作为场地。创业是艰难的,开垦荒地,建设场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孔庆东和其他同志的艰苦努力下,湖北省第一家以蔬菜科研和生产为主的农场——新的武昌农场终于建立起来了。它成为湖北省蔬菜科技的策源地,为尔后湖北省蔬菜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武昌农场这片热土上,孔庆东一干就是45年。他搞蔬菜生产示范,众多蔬菜栽培的先进措施从这里起步,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他抓蔬菜技术推广,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农村技术骨干,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他搞蔬菜科学研究,主持选育萝卜、大白菜和水生蔬菜品种,10余个蔬菜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良好作用,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创建水生蔬菜资源圃,经过艰苦的工作,建成了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生蔬菜资源圃; 他提出利用地理位置差异,发展高山蔬菜,为缓解城市蔬菜淡季供应,发挥良好的作用。他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获得丰硕成果,使他在每个历程都留下光彩的一页。孔庆东治学严谨,勤于笔耕,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 “莲的花粉粒形态学观察”、“莲育种技术初探”、“茭白资源分类”等一系列水生蔬菜研究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引起专家和同行的关注。他还主持编写了 《蔬菜》 (1992)、《水生蔬菜高产栽培技术》 (1993)、《名特优蔬菜栽培技术》 (1995)、《蔬菜技术手册》(1981) 等着作,为中国蔬菜尤其是水生蔬菜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庆东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关怀和重视,被任命为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名誉所长。他还当选为武汉市政协委员,历时20余年,其中15年担任常委,兼任农业委员会主任。他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时刻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私奉献,受到党组织的好评。1982年当他59岁时,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尔后,多次受到党组织的表彰,并于1986年被授予 “武汉市模范共产党员” 光荣称号。
孔庆东还曾担任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成员,第六、七、八届中国园艺学会理事,第五、六、七、八届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兼蔬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协常委,武汉市农业科学顾问和《长江蔬菜》杂志副主编等职,为发展蔬菜事业做了许多社会工作。

深入实际 解决蔬菜生产中的难题


1950年,孔庆东从湖北省教育学院高级班学习结业后,被派往武汉市建设局工作。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生产,恢复国力,于是他毅然从机关到武昌农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以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一干便是近二十个春秋。当年,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透风的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农场的耕地是 “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麦子长得尺把高,收的粮食只够鸡饲料”的 “鸡窝地”,要将它变成武汉市蔬菜生产的样板田难度很大。在他的建议下,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种植绿肥,发展养猪养牛业,开辟肥源,增施大量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 “鸡窝地”成为高产园田,成为武汉市郊区新菜地的样板。武汉市地处长江两岸,涝害常成为影响蔬菜产量的制约因子。针对这一问题,孔庆东率先研究制定起埂栽培、深沟窄畦栽培、自流灌溉、三沟配套栽培模式,调整水、温、气关系,改善蔬菜生长的生态环境,效果良好。他的论文 “武昌农场窄畦栽培与自流灌溉经验”被市主管农业部门列为样板,广为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平原湖区蔬菜高产、稳产田的建设。这些栽培措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而且至今仍被沿用。武汉市国营蔬菜良种场担负着为武汉市蔬菜提供优良品种和种子的重任。孔庆东先后负责引进数十个蔬菜品种进行试验,选出适于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建立蔬菜种子基地,实行分区隔离留种、繁殖,为武汉市蔬菜种子的更新奠定了良好基础。他率先在武汉市发展大白菜生产,改变了武汉市以往不种大白菜的习惯,同时还带动了武汉周边地区大白菜生产的发展。
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孔庆东被下放到 “五七 ” 干校鄂城大队。逆境中的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业科技人员。当他看到当地地广人稀,9月还在抢插晚稻,便向公社书记建议:这样奉命行事,违背自然规律,不仅累坏了人,而且回报极少,不如改插高产的一季稻。同时他设法帮助他们引进良种,种了示范田,后来这批良种就在乡中传播开来。他帮当地农民种菜、种西瓜,使农民看到了丰硕的稻穗和雪白的花菜。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是科技的种子,要在祖国的大地生根、开花”。

育出蔬菜新品种 促进蔬菜生产发展


1972年3月,孔庆东结束了 “五七” 干校 “锻炼” 生涯,回到武汉市国营蔬菜良种场,埋头搞蔬菜品种选育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全国科技界的春天。虽然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但想到一位科学家 “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 的诗句,他觉得自己更应加倍努力,把失去的岁月夺回来。在他在辛勤劳动下,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促进了武汉地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其中1117番茄于1978年获湖北省科技大会奖;武白1号大白菜新品种选育,于1982年、1983年分别获市、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白萝卜杂交一代,于1987年分别获市、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晚杂大白菜于1987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武青1号萝卜新品种选育,1988年获市、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秋淡萝卜品种 (双红萝卜),于1989年获市、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不仅在蔬菜育种工作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还主持蔬菜种子标准化工作,对武汉市蔬菜种子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获得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社会给予他充分认可,党和政府也给予他许多荣誉。1978年1月获得 “武汉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83年9月获得 “湖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1987年4月获得 “武汉市最佳科技工作者”。

建立中国水生蔬菜资源圃


中国地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域,水生蔬菜种类繁多。尤其是我国的东部、南部及西南部,雨量充沛,水生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在中国,主要的水生蔬菜有莲藕、茭白、水芹、荸荠、慈姑、菱角、豆瓣菜、莼菜、蕹菜、蒲菜、芡菜等许多品种和类型。如此丰富的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四分五散,并且有些品种资源濒临灭绝。一些宝贵的资源还生长在荒野上,未被利用。另外,中国对水生蔬菜的研究和利用基础薄弱。为此,孔庆东以一个蔬菜学家的高度责任感投身到水生蔬菜的征集、保存与研究中,并于1990年在 《长江蔬菜》 向社会发出呼吁。早在80年代初,孔庆东就带领科研人员开始收集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当时的重点只限于莲藕和茭白。1986年,他们接受国家科委下达的 “水生蔬菜资源圃的建立及保存技术研究”任务,孔庆东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率领青年科技人员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足迹遍及18个省151个县市,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东到沿海诸省,西到陕川等地,行程10万多公里,共计搜集12种水生蔬菜材料1540份。1990年,68岁高龄的孔庆东到鄂西山区利川市征集资源,单位领导让他坐飞机去,他却坚持坐吉普车,他说: “坐吉普车可以沿途收集资源,也有利于倾听农民的意见”。由于征集到水生蔬菜大部分是营养体,运输和携带都很不便,在征集的过程中,必须加快行程,孔庆东和年轻人一起日夜兼程。1989年到福建,14天内跑了6个县市,征集资源47份。1995年到云南,20天跑12个县市,收集资源128份。有时因旅途疲劳,累病了,他从不吱声,稍事休息后仍继续赶路。资源征集回来后,孔庆东又带领科研人员按不同的水生蔬菜分门别类建圃加以保存,并每年对所有的资源进行详细的植物学性状观察,发现优异的资源即加以利用。1990年,一个占地4.67公顷,保存水生蔬菜资源1540余份的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终于建成了。同年,经过农业部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审定后正式挂牌,此项成果被评定为 “国内首创、国际罕见”。资源圃的创建,对中国水生蔬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中国的水生蔬菜资源得以集中保存,而且为广泛、深入、系统地研究水生蔬菜,使之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源圃建立起来后,就要开展水生蔬菜研究。1994年,在孔庆东的努力争取下,武汉市政府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在资源圃建起一栋现代化的水生蔬菜研究大楼——朱华楼,楼名由前农业部部长何康亲笔题写。如今已相继建成生物工程实验室和生理生化、品质分析等实验室,孔庆东带领科研人员全心致力于水生蔬菜研究工作中。1996年12月18日,“水生蔬菜资源的征集、评估与应用研究”项目评审小组专家对水生蔬菜资源圃的创建和水生蔬菜资源的征集、评估与应用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致力于莲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孔庆东从事水生蔬菜研究是从莲藕开始的。湖北素有 “千湖之省” 的美称,湖北省莲藕的栽培及消费在全国居首位,然而,长期以来,莲藕的品种单一,优良的农家品种退化严重,莲藕的产量与品质都很低。针对这些情况,孔庆东决定加强莲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莲藕的繁殖能力很强,既可采用无性繁殖,也可采用有性繁殖。根据莲藕育种的特殊性,孔庆东提出如下途径:(1) 从自然混杂群体中单株系统选育; (2) 从顶芽繁殖后代中选育; (3)从自然杂交莲子实生苗后代选育; (4) 人工杂交选育新品系。由于莲藕经人工杂交后,杂交优势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固定下来,故人工杂交育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从1981年至今,已选育出6个品种 (系)。用顶芽繁殖、单株系选,选出武莲1号、鄂莲1号; 从自然杂交后代中选出鄂莲2号; 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鄂莲3号、鄂莲4号等。这些新品种在熟性、产量、入泥深浅、品质等方面与传统的地方品种相比,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为了使选育的新品种尽快地得到推广,1997年,在他75岁时,仍主持着 “万亩水生蔬菜示范基地” 课题,并经常到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等视察基地建设情况,亲自为当地科技人员和农民授课。1988—1997年间,莲藕系列品种已推广到全国16省50多个县,累计达0.178多万公顷,社会经济效益显着,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莲藕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于1991年获武汉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列入农业部 “七五” 和 “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及联合国PBPGR资助项目,他个人因此先后获得 “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 (主持人),“八五”全国星火计划先进工作者,1990年荣获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

利用莲的花粉粒形态区分莲的不同类型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属睡莲科,原产于印度及亚洲南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栽培有3000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莲被分为三大栽培类型,即以观花为目的的花莲、以食用地下茎为目的的藕莲和以采食莲子为目的的籽莲。但这三者往往没有严格的分界,常有一些品种,即可观赏,又可食用; 或既可作籽莲,又可作藕莲,甚至有同时具备三种用途的品种。此外,在同类型不同品种之间的区别与鉴别上常发生困难。孔庆东在 “莲的花粉粒形态学观察” (1993) 一文中提出:莲的花粉粒基本呈椭圆形,但其表面因纹饰不同可分为网状拟网状和条纹状三大类型。条纹状的为花莲,花色红或粉红; 网状的为藕莲,除个别外,均为白色; 拟网状的为藕莲及花莲和籽莲。条纹状的为原始类型,网状是进化类型,拟网状是中间类型,如果再辅以极区面积、萌发沟及雄蕊附属物的乳突等,就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莲的花粉粒形态同时亦可用作估计杂交优势的参数。孔庆东的莲的花粉粒形态学研究为莲的分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提出茭白资源的分类体系


茭白 (Zizania caduciflora Turez. Hand-Mazz.) 属禾本科作物,是仅次于莲藕的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对于茭白资源的分类,孔庆东 (1994) 根据多年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茭白的以下性状可作为茭白的分类依据:菰米与野茭笋、株型、茭白对光照的敏感程度、管的长短、茭白肉质茎内黑粉菌冬孢子堆的有无及多少,茭白肉质茎的表皮色泽、形状、表皮特征、叶鞘色。孔庆东根据观察分析,提出茭白各大类群的划分及演化方向: 茭白的野生茭生态型和栽培茭生态型; 野生茭生态型包含茭草 (菰米) 和野茭笋两个类型; 栽培茭生态型包含单季茭类群和双季茭类群; 单季茭类群又分长管品种和短管品种。其演化的方向是野生茭生态型向栽培茭生态型进化; 单季茭类群向双季茭类群进化。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孔庆东还制作出部分茭白品种的检索表,在茭白分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栽培新人 奖掖后学


孔庆东不仅在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学术道路上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他还十分重视新人的培养。栽培新人,奖掖后学,是孔庆东作为一名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的高尚品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既赶路,又让路”。
早在1974年,孔庆东从事萝卜育种工作的时候,亲自带领当时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张雪清参与萝卜育种工作,从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的配制等,耐心地给张雪清传授理论知识,手把手地教,使他很快掌握了萝卜育种中的技术细节。在孔庆东转入水生蔬菜研究工作之后,还将自己主持选育的萝卜品种毫无保留地转到张雪清手中,使他有了萝卜研究和开发的基础。在孔庆东的辛勤栽培之下,经过张雪清自己的努力,如今他的萝卜研究和开发已蜚声省内外。萝卜系列新品种成为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创效益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社会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
孔庆东进入水生蔬菜研究领域后,继续培养科研骨干,以自己的学风影响着年轻一代。他推荐年轻人出国学习或主持部级重点课题,并给予具体指导。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水生蔬菜研究的科研人员已脱颖而出。
孔庆东以他精湛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培育着新人,同时也得到了人们深深的敬佩和尊重。他领导的研究室成绩突出,于1996年被武汉市总工会授予 “武汉市红旗班组”光荣称号。

(黄新芳 刘谦乙)

简 历


1923年6月13日 出生于北平。
1944—1948年 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
1949—1950年 湖北教育学院高级班学习。
1950—1952年 武汉市建设局。
1952—1964年 武汉市武昌农场,技术员。
1964—1970年 武汉市蔬菜良种场技术员。
1970—1972年 武汉市 “五七” 干校鄂城大队。
1972—1978年 武汉市农科所技术员。
1979—1980年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0—1983年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第一急所长。
1983—1984年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代理所长。
1985年至今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主 要 论 着


1 孔庆东主编.蔬菜.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
2 孔庆东主编.水生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
3 孔庆东主编.名特优蔬菜高产栽培技术.武汉: 湖北科技出版社,1995
4 孔庆东,张雪清,李汉霞,等. “三白萝卜” 的选育.中国蔬菜.1987(3):7~9
5 孔庆东,叶元英,张莹霞,等.杨保跪莲的花粉粒形态学观察.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刊.1993年创刊号
6 孔庆东,柯卫东,杨保国,等.茭白资源分类初探.作物品种资源.1994 (4):1~4
7 孔庆东,付新发,杨保国,等.莲藕育种方法初探.种子.1995 (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3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