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景奉文(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27 评论:0

1919—1980


景奉文,玉米育种家。主持整理出玉米优良农家品种3个,先后选育出凤杂号品种间杂交种、凤双号双交种、丹玉号单交种共10多个投入生产应用。育成的优良自交系330配合力高、适应性强,由它组配的优良组合很多,其中丹玉6号曾在23个省、市推广,累计面积1.7亿亩; 作为中单2号的亲本之一至今仍在生产上利用,为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景奉文,1919年1月8日生于山东省章丘县普集镇古宅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景维吉出身铁匠,年轻时只身闯关东,在哈尔滨一带打行炉 (推车游动打铁)。景奉文年幼时,山东农村连年灾荒,难以度日,母亲带领全家来到黑龙江省阿城县投奔父亲。生活的艰辛使父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在景奉文8岁时故去。母亲靠打短工为生,节衣缩食,并由亲朋资助供景奉文上小学和中学读书。由于家庭贫苦,景奉文学习特别勤奋,成绩优秀,1935年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中学毕业。读书时他常听老师讲中国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不发达,缺乏科学技术,产量很低,况且他又亲眼看到农民终年劳碌不得一饱的情景,因而立志学农,想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出一份力。1936年1月景奉文考取日本侵略军统治下的克山农事试验场当练习生。1937年5月在黑河原种场任技士,1940年5月调扎兰屯原种场任技士,1944年5月又调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任技佐。这一期间,主要从事小麦和大豆的良种繁殖,参与小麦品种选育工作,调查黑龙江西部地区小麦生产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指导小麦生产。由于他工作积极肯干,钻研业务,被日本人看中,1940年1月起便被介绍进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函授学习,一边工作一边自修,直至1945年6月学业期满。
1945年 “八一五” 祖国光复。景奉文当时担任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负责人,他积极组织全场人员护场,等待我政权接收。1947—1948年,他先后在长春松北联立第六中学和长春大学农学系任教。1948年8月正值东北野战军包围长春,景奉文接受我军宣传,联络长春大学教职员及家属600多人,以迁校为名集体结队出了哨卡来到解放区。经3个月政治教育后分配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后到安东省通化农业试验场任技士,1950年调辽东省凤城农业试验站 (后改为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丹东农业科学院前身) 任技师。
新中国成立伊始,恢复农业生产,发展高产作物是当务之急。玉米增产潜力大,这是世人公认的。1950年3月中央农业部召开玉米工作座谈会,讨论制定了 《全国玉米改良计划》,接着又颁布了 《五年普及良种计划草案》。辽宁省是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按当时省内科研任务分工,玉米育种由凤城农业试验站承担,而景奉文是该站农艺研究组组长,责无旁贷。他怀着振兴祖国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宏愿,接受玉米育种专家的建议,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率先开展了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他从整理地方品种做起,经历了品种间杂交、自交系培育、双交种和单交种的配制等工作阶段,每一阶段都取得了显着成果。他以自选系组配的单交种丹玉6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选育的优良自交系330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此期间,他多次起草全省的玉米生产技术纲要及良种繁育技术,并经常外出讲课培训技术人员和指导生产,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发展。1977年景奉文出席了辽宁省科学大会,1978年他被提升为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并担任丹东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丹东市农学会理事、辽宁省农学会理事。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他心情舒畅,干劲十足,一心钻研业务,努力培养年轻人,希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农业再立新功,终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80年1月19日与世长辞。

选育更新换代玉米新品种


50年代初期,辽宁省玉米生产品种混杂,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景奉文带领研究组人员首先开展了玉米农家品种英粒子、白鹤的整理提纯工作。英粒子系1943年由丹麦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品种,生产上尚未应用,1945年散失,1948年冬从辽宁省丹东市搜集到少量种子,后经景奉文等用 “半分法”整理提纯而进行推广。白鹤是1943年开始种植的,后来混杂甚重,1950年经景奉文等用 “半分法” 提高纯度后扩大推广。这两个品种50年代起在辽宁省大部、吉林省南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中部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时间长达10多年。
1950年 “全国玉米改良计划” 提出品种间杂交是过渡时期玉米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景奉文积极响应,不辞艰辛地开始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在辽宁第一个育成了凤杂1号、凤杂4号、凤杂5号、凤杂5401等玉米新品种,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左右。
自从20世纪初美国遗传育种学家沙尔和伊斯特创造了培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方法以来,世界玉米产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也吸引了大批科学家投身于此项事业之中,景奉文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工作中结识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河南农学院吴绍骙教授,并接受其在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的建议,较早地在辽宁开展了玉米自交系间杂交育种工作。
国外玉米生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利用双交种,到60年代则转向直接利用单交种。中国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几年,1952年在遗传学两个学派的论争中受到了批判,一度陷入中断,1956年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后又行恢复。但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双交种则是6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70年代才开始转向直接利用单交种。景奉文在继选育出双交种凤双645、凤双6419、凤双6428之后,于1968年以自交系旅28为母本、330为父本选育出单交种丹玉6号,1972年开始推广。由于它高产、稳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77年辽宁省种植1 600万亩,占全省玉米面积的80%,1978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种植3 000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1/10。丹玉6号是中国首批推广的单交种之一,先后成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主栽品种之一。在70年代中、后期它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种,为促进中国玉米生产起到重要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据辽宁省种子管理部门统计资料,全省玉米在大面积推广杂交种前的1949—1968年20年间平均亩产127千克,到普及单交种的1979年全省玉米亩产上升为301千克,杂交种的增产作用占41%,当然这只是粗放的匡算,没有把生产条件改善和科学种田技术的因素包括在内。

创造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


优良玉米自交系是培育优良杂交种的基础。景奉文十分重视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一是引进利用外地自交系。50年代初,景奉文从华北、东北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引进一批自交系,经过试验和选择,获得配合力高、可供利用的俄亥43、可利67、OS420、W24等优良系。二是选育一环自交系。1955—1960年景奉文等人以优良的农家品种旅大红骨、大秋傻子、白头霜等为基础试材,从中选育出旅9、旅28、凤白29、大秋36等多个配合力高、性状优良的自交系。这些自交系后来成为选育丹玉号杂交玉米的骨干系。三是选育二环自交系。60年代以后,着重利用自交系间杂交种 (包括单交、双交、复合杂交) 或回交改良方法培育新系。选育目标以配合力高、抗病和农艺性状好为主,其中以330为最好。自交系330是以俄亥43×可利67玉米单交种为原始材料,自1962年开始选育,结合早代 (第2代) 测交和定向选择,经过自交进代,至1966年5代定型。1967年进一步自交提纯,1968年开始系内互交,并与优良自交系轮配进行晚代测验,1969年后经过杂交种产量比较试验,表明330参加的杂交组合表现优异。该自交系主要特点是: 长势强,雄穗发达,侧枝多 (可达12~16个),花粉量足,花粉期长,配合力高,根系发达,单株生产力高,亩产150~200千克,耐旱,抗倒,抗大小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330是玉米育种界公认的优良自交系之一,全国不少育种单位用330作亲本选配的杂交种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就有38个,其中,中单2号、丹玉6号、铁单4号等年种植面积都在3 000万亩以上。在景奉文病故后的1982年,自交系33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不断探索玉米育种经验


景奉文在多年的玉米育种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地方品种材料并注意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景奉文等人一开始就从优良的地方品种中选出很多优良试材,这是品种改良的基础,如旅大红骨是以当地品种金顶子与由国外引进的红骨子自然杂交选择而成。他认为国外玉米育种工作开展较早,可利用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受中外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种植制度的限制,直接引用成功的机率较低; 而将国外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如抗病虫、抗倒性等) 通过各种途径导入自选的自交系中,在当地条件下进行选择,则成功机率和应用价值就大大提高。二是强调有益基因互补。“保优补缺” 是丰富遗传基础、不断提高自交系优良性状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优良自交系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要以保优补缺的原则导入新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和定向选择,就会产生新的优系。三是不断改进选系方法。景奉文带领课题组人员先后采用了一环系、二环系以及回交改良等方法选育自交系,是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最早应用二环系办法选育自交系的单位之一。四是选准育种目标。除重视配合力、抗病性、抗倒性等选育目标外,还特别重视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尤其是产量性状,因为自交系制种产量高、成本低,易于繁殖和推广。五是缩短选育程序。选种圃的自交系到第4代基本稳定时,就提前进行测交; 在测交组合中表现优良的选系进入鉴定圃后,测用结合,缩短了选系时间; 新苗头组合还可提早应用于生产。他的课题组人员还年年采用北种南育的方法,加快了育种进度。

忍辱负重 献身事业


景奉文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玉米育种事业。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三十年如一日,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试验地里度过的,亲自观察,亲自授粉,亲自参加田间管理,为年轻的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他对工作充满了信心。有一次他向所领导坦言表态:“给我一万元钱,四名科技干部,别的就不用管了,五年内保证拿出成果。”不料 “文化大革命” 中这句话竟被作为反对党的领导的口实。
景奉文除了同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工作者一样,亲身经历过批判摩尔根遗传学、反右派、反右倾等历次政治运动外,1957年7月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免于刑事处分留原单位工作。“文化大革命” 中他因历史问题又遭批斗,胳膊被打折。尽管身处逆境,心里总还牵挂着科研,当听到他辛勤培育的自交系被盗后,不禁悲痛地落下了泪。那种忍辱负重、穷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在景奉文身上体现无遗。多抗性玉米单交种丹玉6号和优良玉米自交系330正是在这个期间培育出来的。
1970年景奉文全家被撵到凤城县鸡冠山乡偏辟山村劳动改造,环境艰苦算不了什么,被剥夺搞研究的权利对他来说才是最痛苦不过的。他在自家有限的园田里摆了部分试验,还征得生产队长同意在沟沟岔岔的山地找隔离条件好的地块搞玉米制种,两年中生产杂交种5万多千克,不但满足了本生产队生产用种,还销往附近生产队,增加了农民收入。生产队长由衷地对他说:“在这里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农民深深地爱戴这位朴实无华的科学家。
生活俭朴、吃苦耐劳是他多年养成的美德。丹东农业科学院地处辽宁省凤城市草河乡,距凤城镇5公里,他家住在镇里,30年风雨无阻,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在景奉文倡导下,玉米育种课题组从1959年起每年派人去广西或海南南繁,他不顾身体条件,多次报名前往。那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毫不在乎,时常听到他对炊事员讲: “西瓜皮别扔了,留下来咱们做菜吃。”
1978年景奉文身患疾病,就在这一年他还去海南岛南繁,到山东、河北、山西等省考察玉米育种材料。回来的时候,病情加重,确诊为癌症。在他生命垂危弥留之际,还就加速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试材创新等工作留下嘱托。他这种鞠躬尽瘁的敬业、献身精神永远启迪着后人奋发前进。
1983年1月组织上撤销了景奉文 “历史反革命” 的帽子,历史终于还给了他一个公道。

简 历


1919年1月8日 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古宅庄。
1933—1935年 在黑龙江省克山中学读书。
1936—1937年 伪满国立克山农事试验场练习生。
1937—1940年 伪满国立黑河原种场技士。
1940—1943年 伪满国立扎兰屯原种场技士。
1943—1944年 伪满国立宁安原种场技术主任,技士。
1944—1945年 伪满国立哈尔滨农事试验场技佐。
1940—1945年 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函授学习。
1945—1946年 伪满国立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负责人。
1946—1947年 任长春三青团哈尔滨支团部助理组员,代理总务组长。
1947—1948年 任长春松北联立第六中学教员,长春大学农学系讲师。
1948年8—11月 到我解放区,在吉林东北大学接受政治教育。
1948年11—12月 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职员。
1948年12月—1949年1月 任安东省通化农业试验场技士。
1950—1968年 任辽宁省凤城农业试验站 (后易名为辽宁省凤城农业科学研究所) 技师。
1968—1980年 任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现丹东农业科学院)技师。
1980年1月19日 病故。

主 要 论


1 景奉文,邱景煜.玉米品种间杂种后代利用价值试验.东北农业科学通报,1955 (2):21~24
2 景奉文等.玉米杂交种后代利用价值试验.辽宁农业科学,1960(4):279~287
3 景奉文.做好玉米良种的繁育工作提高玉米产量.辽宁农业科学,1965(4):3~7
4 景奉文,罗登礼等.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辽宁农业科学,1965 (4): 8~17
5 景奉文.对我省玉米育种工作的几点意见.辽宁农业科学,1979 (4):43~46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