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揭曾佑(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02 评论:0

1910—1992


揭曾佑,农用水利学家,教育家。一生从事水利事业和农田水利教育,提出灌排结合、农业技术与水利技术结合,强调水土保持的作用,特别对中国南方丘陵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有独到见解,并将其系统化。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
揭曾佑,字荫先,1910年8月28日生于河北省河间县留标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孩提时代,他深受为人正派又颇有学识的伯父及小学老师的影响,念书勤奋,成绩优异; 并因亲身经历过家乡1917年大水及1920年大旱的苦难,而萌生了长大后要治水治旱的念头。在河北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时,感国势贫弱,遂立志学工,走科学救国之路。1928年,考入北洋大学,就读于土木系。“九一八” 事变后,国难当头,他几度参加南下请愿团,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出兵抗日。
1934年揭曾佑大学毕业,即投身于水利建设事业。在工作中,他给自己立下的信条是“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凡是有利于国家者,均当努力为之”。初始,他到华北水利委员会供职,从水文测量、地形测量干起,并参加了官厅水库的筹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华北水利委员会迁往山西,为抗战运输需要,在忻县参与了养路、修路工程,后又到陕西参加白渭轻便铁路修建工程。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他打定主意抗战不胜利就坚持在后方干水利。不久,他又随华北水利委员会赴广西,参加了几项农田水利工程的勘测。此为他涉足农田水利工程之始。1939年11月,到云南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任职后,相继完成了云南弥勒县竹园坝灌溉工程等四项设计,受到好评。他写道: “虽拼命苦干,受苦不少,然以结果观之,尚堪自慰。” 他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先后参予过宁夏灌区勘测、黄河河道整治设计、搜集整理黄河历代资料和进行水稻需水量试验等工作。
揭曾佑从事水利机关工作达12年之久,从助理工程师到主任工程师,从技佐到技正。他转战南北,亲莅许多中小城镇和穷乡僻壤,对民众之疾苦、农业之落后以及水利设施之欠缺感触良深; 对国民党政府机关的贪污腐化行径深恶痛绝。在云南,他曾在一工程放水典礼时公开揭露了当事人的贪污行为,于是横遭排挤。为了远离腐朽的机关,1946年春,他辞去机关之职到西北工学院水利系执教,被聘为教授。半年后,返回天津与阔别近10年的家人团聚,且走上了北洋大学水利系的讲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揭曾佑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他曾受聘为国营芦台农场的技术顾问,对该场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受到群众的信任。1951年,当选为天津大学 (原北洋大学) 工会主席,后又当选为天津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5年任武汉水利学院 (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土壤改良 (农田水利) 系系主任后,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忘我地工作态度严谨治学、严格治系,成绩斐然。1960年,他作为教育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6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他作为中国的农田水利专家被派往越南讲学近两年,并任专家组负责人,被越南水利部授予友谊勋章。“文化大革命” 期间,揭曾佑虽受到冲击,但他对农田水利事业的热情与投入丝毫未减。在开门办学时,他为韶山灌区的建设和管理、为培养基层农田水利管理人才付出了极大努力。他还曾任中国水利学会武汉分会学术部副部长、湖北省水利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武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
1978年3月底,揭曾佑参加了在湖南省桃源市召开的全国水利管理会议。会后为及时向正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农田水利教育工作会议传达桃源会议精神,他不顾67岁高龄和患高血压的身体,连乘长途汽车、硬座火车,于4月7日傍晚返抵武汉,并连夜整理笔记、书写发言稿,几乎通宵未眠。4月8日晨赶赴会场作传达报告。因过度疲劳,报告作完后突发脑溢血昏倒在会场。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经抢救和治疗,虽脱离生命危险,但留有后遗症,行动不便。然而,重病未能消减他对事业的热情与投入。他总是坐轮椅参加学校的有关活动,抒发己见; 他反复与同事讨论学术问题、学校发展问题; 他以极大的毅力用颤抖的手撰写论文、规划和建议。就在患病期间,他发表论文10篇。1992年1月22日,揭曾佑与世长辞。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农田水利教育事业。

中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揭曾佑为了改变中国农田水利学科的落后状况和发展中国农田水利事业,1950年在北洋大学水利系率先开出农田水利工程课; 以后在天津大学又开出中国农田水利专业课。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按专业培养人才时,他主动要求参加农田水利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并任农田水利教研室主任。该教研室成为全国农田水利学科高等教育的基地。1955年,武汉水利学院建院后,建立了全国实力最强的农田水利系,他出任首任系主任,直至1978年重病方离开此职。揭曾佑与众教师在吸取前苏联本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建立了中国农田水利学科的基本架构。
揭曾佑认为,农田水利教育必须解决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要在农田水利建设领域做艰苦扎实的基础工作。为此,他注重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少而精,并在 “精” 上下功夫; 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所以,他经常带学生到农村考查、实习、进行毕业设计等。正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中国山丘地区水利化经验。鉴于教学中管理方面的内容薄弱,他于1956年又开设灌溉管理课、水利土壤改良 (农田水利) 系统管理课。作为全国农田水利学教材审阅人,他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并根据学科发展及实际需要不断易稿。1953—1956年,揭曾佑同苏联专家И.М.卡尔波夫 (Кариов) 共同培养了中国农田水利专业首批研究生12人。同时,他对本科教学也付出大量精力,并以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经过多年耕耘,他的学生遍及全国,成为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骨干力量。
揭曾佑在广泛的实践探讨中形成一套开放的学术观点,如提出灌排结合、农水结合; 重视水土保持,强调水利工程要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主张修建工程要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大型骨干工程要与中小型工程相配套; 认为农田水利是流域治理的基础,等等。无论是对于农田水利专业本身的问题,还是涉及农田水利与其他专业的关系,他不是孤立地对待,而是注重联系与综合,注重把具体问题置于特定的大环境中全面考察。晚年,他因进行了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实践证明,他的学术观点对中国农田水利学科的建设和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总结出测试田间耗水量的一套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推求田间耗水量多采用经验系数法。1953年后,引进了前苏联学者考斯加可夫 (Костяков) 的K值法和卡尔波夫 (Кариов) 的α比值法。可揭曾佑并未盲从前苏联的公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分析了二者的优点及缺陷,指出应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与教师、学生反复探讨。
在此基础上,揭曾佑又以成因分析法进行推估,总结出根据气象条件推估水稻田间耗水量的方法。具有误差小、符合群众经验、能相应解决来水与用水配合中产生的困难等优点。1959年揭曾佑在越南讲学时,将此法在当地进行试验,效果良好,并在越南水利杂志上详细介绍了此种方法。

创建葡藤连架、长藤结瓜的水利建设系统


1959年12月至1960年6月,揭曾佑根据湖北郧阳地区群众治山、治水和治土的经验,形象地总结出葡藤连架、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葡萄代表小蓄水体 (鱼鳞坑、地窖、涝池、井、池塘、小水库等),瓜代表大蓄水体 (湖泊、地上大中型水库、地下水库等); 葡萄的纽须代表细小管道 (小输水管、小渠、小沟等); 葡萄和藤茎代表较大管道 (引水管、排水管、引水渠、排水沟、地上河流、地下河流等)。把这些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整体,就是这个系统的全部含意。具体地说,就是在长藤结瓜的水利系统基础上,加上了水土保持系统。揭曾佑一直主张建立这样的水利系统,指出其组成部分: 一是山丘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系统; 二是平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系统; 三是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支流及其水库群系统和堤防系统 (包括滞洪区在内)。在设计规划时要全面配套、形成整体和最优化方案。这样,就能把人工各种水利系统及天然湖泊河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调节控制地下水、土壤水、地面水、空中水、防止土壤侵蚀、稳定流量,并能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使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葡藤连架、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是一种适应生态农业建设要求的新型水利建设系统。

提出灌排结合的观点


灌溉与排水分别进行、各做各的试验的做法流传已久。20世纪50年代的水利建设着重引水灌溉,沟渠系统不健全,大水漫灌遭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揭曾佑提出灌排结合的观点。他认为灌溉与排水是调节农田中水分状况的两种水利措施。当农田中水分缺少时,就利用灌溉补充水分; 当农田中水分过多影响作物生长时,就利用排水措施减少水分。故灌溉与排水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农田中具有适于作物生长的水分。灌溉与排水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灌溉与排水不应孤立进行,而应结合起来; 灌溉与排水的试验也应结合进行。灌溉系统是由取水、输水、田间三部分组成; 排水系统也是由田间、输水和容泄三部分组成。故灌溉试验研究项目可分为三类: 一为田间部分,二为输水部分,三为取水部分和容泄部分。灌排结合一则可以节省工程,二则强化了排水观念,从而可以避免仅有灌溉渠没有排水渠,而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他的灌排结合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认同,并在水利建设中发挥着作用。

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早在1951年,揭曾佑向治淮委员会提出根治淮河建议时,第一点就是“应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点之一”。在治理滦河工程意见中也提出 “应采用流域性治理”,首先是 “发展水土保持工作”。他在编写教材、讲课中,都突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而且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揭曾佑认为水土保持措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以防止土壤侵蚀或降低侵蚀模数为核心内容,将土壤保留在原田面上; ②以保水为重要内容,将雨水保留在原田面土壤内,积存于坑洼处或被植物截留阻存; ③拦存于修建在原田面上及其附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内的泥沙,清理时仍返还原田面; ④积蓄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内的雨水,供给生长在原田面上的植物需要。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结合起来,乃构成水土保持系统,这是由植被、小中型水利设施共同组成的。而农田水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广大面积上调节控制水分的分配和运动状况,保持生态平衡,这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长期扎实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水土资源得以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
揭曾佑根据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特点,提倡的葡藤连架、长藤结瓜水利系统,也是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的。愈到晚年他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愈深,愈益重视。他在长期授课时对坡面汇流理论的研究探讨,进一步推导出坡面土壤侵蚀动能的计算公式,为黄土高原防止土壤侵蚀提出了理论依据。他认为根治黄河要切实从水土保持做起,他的观点是具有前瞻性的。

严以律己 终生奉献


揭曾佑一生以严格着称,出以公心,敢于批评。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而且带头吃苦。在郧阳县考察、勘测为时半年,条件十分艰苦,他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特殊,长距离步行、爬山、涉水、下田都和学生一样,以至身体消瘦许多。他平时不分节假日,把时间几乎都支付给了工作。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他常常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备课。为了把工作干好,自己少休息,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揭曾佑向来公私分明. 有时宁肯自己吃亏。他因公出差,从不报出差补助费。甚至不向公家领备课纸。他乐于助人,1955年邻居住房紧张,就主动让出自家一间房给邻居居住; 有一次出差,在车站上遇到一个丢失车票和钱而怀抱小孩的妇女,当即出钱帮她买好车票,并将她送上火车。
揭曾佑入党后,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自觉地学习马列着作、毛泽东选集,写下了数万字的笔记,并努力实践。病后,他考虑的不是怎样过休养生活,而是 “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多活几年,把几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形成的观点、看法全部写出来留在人间”。他把计划订到了21世纪。晚年他行动不便,要家人去送或请支委来取,总要按时缴纳党费。支委最后一次来看他,他已不能讲话,但艰难地指向枕下,那里放着他最后一次党费。他留下遗言: “我这一辈子积蓄不多,缴5 000元党费,算是我为党为人民尽最后一点心意。” 逝世后,他所在的党支部给他写了一幅挽联: “坚信马列、奋斗终生”。
揭曾佑的一生是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一生。

简历


1910年8月28日 出生于河北省河间县留标村。
1928—1934年 在北洋大学土木系学习 (预科2年、本科4年),获学士学位。
1934—1939年 任华北水利委员会技佐、助理工程师。
1937—1943年 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副工程师、工程师; 兼任云南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3—1946年 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正、主任工程师。
1946年 任西北工学院教授。
1946—1955年 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教授,农田水利教研室主任。
1955—1992年 任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三级教授,农田水利系主任,教研处副处长、科研所所长
1992年1月22日 病逝于武汉。

主要论着


1 揭曾佑.农田水利工程问题. 中央农业部农田水利选辑,1950 (1):15~16
2 揭曾佑.如何解决渤海区各农场的排水问题.渤海农垦,1951(13):8
3 揭曾佑.关于农作物田间耗水量、灌排制度试验研究方向与资料分析方法问题的商讨.中国水利,1958(5):40~45
4 揭曾佑.根治黄河的建议.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5 (4): 1~4
5 揭曾佑,等.水平梯田防止土壤侵蚀作用的理论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1986 (1): 29~30
6 揭曾佑.黄河流域坡面上保土效益的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8 (3): 47~51
7 揭曾佑.试论黄河治理中的淤地坝、水库和水土保持措施.中国水土保持,1988 (12): 31~32
8 揭曾佑.适应生态农业的水利系统——“葡藤连架长藤结瓜”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8 (6): 20~21
9 揭曾佑,等. “水土保持”解.成都水利,1989 (2): 36~37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3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