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姜岩(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28 评论:0

1925—


姜岩,土壤农业化学家。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土壤有机培肥的研究,提出了未腐解有机物培肥土壤的方法; 阐述了玉米根茬培肥土壤的效应,论证了玉米可以连作的机理,并制定了玉米连作根茬留田免耕少耕的农作制。为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贡献。
姜岩,原名姜言奎。1925年1月3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上达连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敏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每到假期就要在街头卖甜瓜,用以补助学费。由于生计窘迫,1934年秋,随父亲投奔到哈尔滨的祖父家。读高小时由于学习成绩好,口才流利,时常代表学生上台讲话。1938年考上了中学,因学习成绩良好,1942年被推荐报考大学。但是,当时家庭生活仅靠父亲小本生意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他只能报考学费较低的哈尔滨农业大学。由于学习刻苦,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就名列榜首,并被选为班长。当时的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反满抗日思想,出于不给日本人干事,不久他就辞掉了班长职务。
1946年春,哈尔滨解放了。在党的教育下,他逐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1948年5月,根据工作需要,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哈尔滨,来到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北安。为了培养急需的农业技术干部,组织上决定在距北安较近的克山县创建一所农业学校,委任姜岩为该校的教务主任,同时恢复了原在克山的农业试验场,并由姜岩兼任该场场长。后来,学校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了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建校之初,教师很缺,姜岩在自学的基础上一个人讲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肥料学、土壤学等9门课程。
1955年,根据当时的需要,农业部决定在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开办土壤专修科,姜岩积极参加了专修科的筹建并担任科主任。1956年5月,高教部批准成立北安农学院,在土壤专修科的基础上创办了土壤农业化学系,姜岩担任系主任兼教研室主任。195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安农学院迁到长春与长春农学院合并,之后改为吉林农业大学。
1959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开始,姜岩兼任吉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亲自率领全系师生150余人深入到全省各地进行土壤普查工作。因教学及普查工作中的突出贡献,196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
姜岩在科研工作中,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1963年,长春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春旱,他认真研究了由寒冷的冬季到春季土壤中水分运动的规律,对北方的土壤水分的“返浆”与 “煞浆”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并以充分的论据论证了春季压地保墒的机理,提出了一套春季保墒保苗的技术措施。他在农村的实践中发现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而土地的生产力却不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增多而提高; 发现土壤肥力不只是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似乎更与土壤有机质的品质有关。于是,1964年起,他便开始了土壤有机培肥机理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被下放到前郭县老北井子村。为改变这个村的贫困落后状况,他积极主动地向农民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千方百计地发挥自己科学种田方面的特长。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生产队粮食产量翻了番,社员收入由原来的每日0. 30元多增至1.0元多。插队的两年里,姜岩为了培训农民技术骨干,传播科学知识,几乎走遍了全县的乡镇。
1971年底,姜岩被调回到白城市的吉林农业大学。1978年6月,学校迁回到长春市的原址。姜岩在复校后重新担任了系主任职务,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科研工作。1980年,他恢复了对土壤有机培肥的研究,并且针对吉林省扩种玉米的任务,对玉米可否连作的问题进行潜心研究。1984年,他辞去了系主任职务,担任了吉林农业大学土壤改良培肥研究所所长,专门从事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工作。1990年,他出席了在日本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姜岩在教学和科研上成果显着,着作颇丰,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年会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着作5部。
姜岩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他是吉林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六届政协常委,吉林省政府参事。曾担任过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吉林省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提出了用未腐解有机物培肥土壤的方法


姜岩从1964年就开始进行土壤有机培肥机理的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81年又恢复了此项系列研究,并已形成了独创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未腐解有机物培肥土壤的新论点。并据此提出了培肥土壤的技术措施和改革固有的农作制度,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获得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农学界和土壤学界认为,只有充分腐熟的有机物才宜施入土壤,否则将引起作物的 “氮饥饿”但对土壤和作物来说,有机物是经过堆腐施用为好?还是用未经腐解有机物直接施用为好?对此,姜岩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明确未腐解有机物施入土壤后有一个 “快速分解阶段” 的基础上,通过用玉米秸秆进行了对比试验,明确了快速分解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 土壤生物活性 (Bimass C、CO2量、土壤酶活性等) 明显增强,并出现明显峰期,这就促进了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2) 形成了更多的新生的腐殖质 (松结合态腐殖质),更新了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质; (3) 新生腐殖质 (胡敏酸) 结构较 “年轻”; (4) 新生腐殖质 (胡敏酸) 的胶体功能显着增强; (5)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覆被物增多,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通过生物实验,证明施用未腐解有机物的土壤较施用腐熟的有机物的土壤产量更高。
此项研究成果,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阐述了玉米根茬留田与玉米适当连作的优点


作物根茬原是留在土壤中的未腐解有机物,但在北方旱作区,往往以为刨除根茬才算 “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曾经也发生过限期“刨除拉净” 的事情。姜岩通过系统研究,证实了作物根茬留在土壤中确实发挥着未腐解有机物的培肥效应。特别是具有庞大根系的玉米有比历来认为是 “养地作物” 的大豆有更好的培肥作用。
自1988年以来,这项研究成果在吉林省每年推广面积达133.33万公顷以上。除获得巨大的培肥土壤的生态效益,每年可为吉林省增产粮食5亿千克左右。10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0.13亿公顷,增粮50亿千克,经济效益达50亿元以上。1991年农业部还在榆树市召开了北方10省市的现场会,现已在省外推广应用。
此项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优秀科技建议一等奖。
玉米是吉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大,连作也较多,对此人们提出了玉米能否连作的疑问。姜岩从吉林省扩种玉米已多有连作现象的实际出发,就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证实了玉米根系留在土壤中的分泌物、脱落物以及残留物数量很大,而且在老根孔附近造成一个营养丰富的根际微域环境。当玉米新根系在老根孔中生长,促进了玉米良好生育。研究结果还证实,玉米连作三五年,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均相应改善。玉米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连作玉米再实施留茬免耕,玉米当年增产10%左右,第二年、第三年产量递增4%~5%,说明了玉米连作留茬免耕有迭加效应。

改革了旱作农业的农作制度


为了实施可持续农业,建立一种能不断增进地力的农作制度,已成为国内外农学界关注的焦点。
姜岩根据自己研究的理论,认为旱作农业应以扩种玉米为主。应用玉米留茬免耕和适当连作的观点,提出了在平原地区实行垄作少耕的机械化新农作制,即用新研制的一种联合作业整地机,一次完成灭茬、起垄、深施肥、深松土4项作业,在垄上精量播种,药剂除草,伏雨前可深松垄沟以利蓄水保土。可连作玉米三五年不耕翻,在原垄播种; 在山区,为防水土流失,实施垄作留茬免耕的农作制,在两个玉米茬中间播种,连续三五年连作玉米。这两项农作制均进行了5年以上的生产试验,证明确有保土肥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村


姜岩于1973年开始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 (碱疤拉为寸草不生的碱斑) 蹲点,用了5年时间,通过造林防风,治沙治碱,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基本上建成了一个林成网、田成方的生态良好的村庄。25年来,姜岩对这个村的指导帮助从未间断过。目前,碱巴拉村彻底改变了生态环境,农林牧副渔均相应发展。粮食总产量由912吨增至4500多吨,人均收入由82元增至4000多元,兴建了农民新村,还应用沼气、风力发电,建起了太阳能浴池,办起了农机站、图书室、医务室、俱乐部等设施。150余万棵碧绿挺拔的树木,形成了一片绿的海洋,使碱巴拉村成为800里旱海中的绿洲。现在,碱巴拉村已经成为吉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示范推广的基地。

执鞭教坛五十载


姜岩在高等农业教坛上执教50年,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学生。他从23岁开始限苦创业,筹建农业学校至今,一直是既教书,又搞科研,又兼任着大量的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年轻时,他每天都学习工作到深夜,年纪大了,节假日也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实验室中渡过的。在他的严格要求、精心培育下,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他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两名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分别担任系主任、副系主任职务。他所在的土壤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姜岩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同时也敢于向传统的观念挑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未腐解有机物培肥、根茬留田培肥与玉米连作等方法和观点,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姜岩一贯倡导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风,他认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农村、农民中间去,从生产实践中找出科研课题,又用科研成果为农业生产服务。他如今已年过古稀,仍然一如既往地奔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姜岩突出的学术成就和事迹,曾受到国家教委、农业部、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等部门的表彰奖励60多项次。被省政府记大功、二等功各一次。他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及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

简 历

1925年1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上达连河村。
1942—1445年在哈尔滨农业大学学习。
1948—1949年任黑龙江克山农业试验总场副场长。
1948—1955年任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讲师、土壤科主任等职。
1954年参加高教部威廉斯土壤讲习班学习。
1956—1958年任北安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代系主任。
1958—1983年任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系主任等职。
1984—现在任吉林农业大学土壤改良培肥研究所所长、教授。
1960—现在历任吉林省政协委员、常委、省人民政府参事。
1979—现在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省科协委员等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