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贾健(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98 评论:0

1914—


贾健,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从事农业经济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学科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主编的中国首本 《外国农业经济》专着丰富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内容。
贾健,1914年10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其父贾伯谊毕业于淮安府中学 (今淮安市) 和清江 (今淮阴市) 理化专科学校,因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满清的革命行为,曾向满清政府官员投掷炸弹而遭到通辑,1915年,在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不幸牺牲。其父牺牲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有10余亩土地,靠其母种田度日,生活十分艰难。贾健6岁时就帮母亲做轻易农活,间或到私垫念点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追认其父为辛亥革命烈士,给予他烈士遗孤的上学机会,免缴膳宿学杂一切费用,他于1929年进入涟水县实验小学就读,其时已15周岁,编入初小四年级,因从未系统上过学,学习上有许多困难,入学不久,其母病逝,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从此以校为家,只有寒暑假期有时到其伯父、姨母、舅父家暂住。1931年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淮安中学初中,学习成绩达到上乘。1934年顺利考入全省有名的省立扬州中学高中。1937年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大学农艺系录取,读了两年改学农业经济。1941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同时又考取研究生。1943年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应聘国立贵州大学农经系讲师,一年后转入战时迁到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农经系任教。1945年又到重庆大学商学院任教,1947年被提升为副教授。1946年他考取赴美自费留学,他省吃俭用,加上亲友资助筹得美金1100元,于1948年初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农场管理学。1949年7月完成学业,获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因经济困难不能继续学习; 而国内解放大军已渡过长江,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他决定回国,投身于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1949年8月经亲友介绍到苏州专员公署任农林合作督导员。1952年7月到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的3个农经系合并成立了华中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由他担任第一任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他以一个学者的风范,一丝不苟,从教师任务安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各方面认真组织和策划,使农业经济学科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起来。1961年华中农学院农经系学生调并到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大学)。他被调任华中农学院副教务长兼农业经济教研室主任。1963年华中农学院农经系恢复招生,他又担任农经系负责人。“文化大革命” 期间,农经系一度停办,一直到1978年,才恢复招生,他再次担任系主任。1952—1977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不断遭到挫折的历程中,他始终以一个农经学者的急迫心情关注、忧虑和致力于农业经济学科的恢复和发展。
贾健除担任系主任及教学工作外,曾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湖北省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外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主持和参加全国或湖北省学术研讨会多次。1989年被选为湖北科技精英。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贾健虽然求学于旧中国的中央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但新中国刚成立,便投入新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事业,毕生奋斗于农业经济教育事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前,他便以武汉大学农经专业的副教授身份参加了由中央农业部和高等教育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经济教师学习班。这次学习是讨论和确立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和教育的要求; 明确了学科方向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明确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这次学习是新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学习,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教育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全国农业经济学科后来几经波折,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许多教师被迫离开农经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以一个学者的睿智,坚信农业经济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冒着风险保护农经界人才以及图书、资料和教学手段,使华中农学院农经系经历 “文化大革命” 后得以恢复和迅速发展。1978年受农业部委托,由贾健和万建中在陕西武功主持召开全国农业经济专业会议,讨论农业经济学科的恢复、重建和发展问题。这次会议是中国农经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会议研究制定了新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会上,贾健提出了将原来的农业经济专业改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懂计划、懂核算、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此项提议,得到了大会的一致同意,并确定下来。同时,他组织人员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计划。在教材建设计划中列入农业技术经济和外国农业经济两门课程。为此,会后华中农学院对这两门新开设的课程投入较多的师资力量,使全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走上了健全、健康发展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虽年老体弱,但仍活跃于农经教育科研战线,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先后多次与刘崧生、万建中共同主持全国农经研讨会,还参加编写了 《中国农业经济教育史》。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脉搏,不断走向完善。

教书育人的楷模


贾健从15岁开始直到77岁退休共60多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1941年开始就从事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良好风范。他的学生为数众多,桃李满园,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党政部门、教育部门骨干和高级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着名学者、教育家。他常常说: “我是教书的,教书育人是我的本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他每年都给本科生、研究生亲自上课。他先后主讲了农业企业组织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会计学、外国农业经济学、专业英语等主要课程。在教学中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注重对学生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实践知识等方面的培养。他善于与学生交流、谈心,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常带领本科生和他的研究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走村串户,进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对于学生的论文,他不仅注意内容连同标点符号、错别字也都一一认真批改。他非常注重教案的准备,即便是 “文化大革命” 期间,农经专业停办,但他仍在准备,充实自己的教案。“文化大革命” 后农经专业恢复招生,他每次走上讲台,总是怀抱厚厚的教案。学生们说 “贾老师的教材内容丰富、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退休后,他被返聘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认真负责,全心投入,深受广大师生的崇敬。

主编 《外国农业经济学》


1978年,农业经济学科和专业恢复招生。贾健以一个学者的智慧和眼光,敏锐地观察到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提出要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 “外国农业经济” 课程,并担任教材的主编。这本教材的出版深受全国农业经济学界和广大师生的欢迎,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农业院校使用,财经院校也使用。教材中对国外不同类型的主要国家的农业经济现状、政策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比较研究,从而丰富了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内容,使学科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本教材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他先后多次主持该书的修订补充和再版工作,以适应学科和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这本教材成为全国农业院校的通用教材。

简历


1914年10月10日 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
1929—1931年 在江苏涟水实验小学学习。
1931—1934年 在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初中部学习。
1934—1937年 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7—1941年 在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农经组学习。
1941—1943年 在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农科研究所农艺系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
1943—1944年 任国立贵州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讲师。
1944—1945年 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讲师。
1945—1947年 任国立重庆大学商学院讲师、副教授。
1947—1949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场管理,获农经硕士。
1949—1952年 任苏州专员公署农林合作督导员。
1952—1953年 任武汉大学副教授。
1953—1987年 任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兼农经系系主任。
1987年 退休。

主要论着


1 贾健,等.外国农业经济.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2 贾健,等.对发展社队企业的几点看法.见: 农业经济论丛第1期.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0: 161~166
3 贾健.蒲圻县农工商联合经营看“两个转化” .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专刊,1983
4 贾建.从荆州地区农村商品生产看专业户的地位和作用.见:论转变中的农村经济.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90~298
5 贾健.挪威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世界农业,1988(4): 11~12
6 贾健.西欧农业的几种趋势与农业合作.世界农业,1989(4): 11~13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