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黄宗道(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_1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37 评论:0

1921—


黄宗道,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橡胶和热带作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种植橡胶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海南主持热带作物的科学研究,为中国大面积北移种植天然橡胶获得成功,合理开发利用华南热带北缘地区自然资源、发展热带农业科学、培育热带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立志学农,橡胶结缘


黄宗道于1921年2月3日出生于湖北孝感。青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接受 “农业是立国之本”、“民以食为天” 等古训的教育,尤其是耳闻目睹腐败的旧中国农民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灾荒之年、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凄惨情景,深感发展农业的重要,因此立志学农。1939年他考入金陵大学农艺系土壤专业学习。1945年1月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52年高等院校系调整后,在南京农学院任讲师。1953年,党中央号召大力发展橡胶,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他从南京调到广州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农林专家一道,开始从事一项重要而艰巨的特殊任务: 研究巴西橡胶北移,大力发展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
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完全是空白。中国植胶地区又处在热带北缘,同典型的热带地区相比,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发展中国橡胶事业需要根据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研究探索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技术措施。
黄宗道是首批从事中国天然橡胶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之一。新中国的橡胶事业从零起步,黄宗道和同事们翻遍了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外文图书,最后找到一本由印度尼西亚植物生理学家M·J狄克曼博士着的 《三叶橡胶研究三十年》一书。研究所立即组织大批专家参与翻译校对工作,这本译着成为中国橡胶研究起步阶段的启蒙教材。黄宗道从事橡胶事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加“橡胶宜林地调查”。该项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李庆逵教授的指导和帮助。黄宗道为寻找橡胶树的宜林地、掌握橡胶树的生物习性和生态环境,将妻子儿女安顿在广州小旅馆后,和同事们像长征的红军战士一样,打起背包,肩背干粮袋、水壶和标本箱,分头出发。宜林地的勘察是艰苦而危险的,既无交通工具,又无通讯手段,甚至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相约半年内完成各自的调查勘测任务后再聚首广州。黄宗道和同事们的足迹踏遍了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和广西。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荒凉,凶险莫测。他们一顶蚊帐、一块油布,在荒郊野地露宿。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就在茅草房或简陋的土屋里,点上小油灯继续整理总结白天的考察情况。夜深了就睡在用竹子或树枝架起的床上休息,半夜还得担心有山猪、蛇、蜈蚣等的侵害。就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黄宗道与科研人员一道完成了华南地区橡胶宜林地的考察工作,为发展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1954年,黄宗道担任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土壤农化研究室副主任。他主持橡胶树在中国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带领本室科研人员对广东、广西垦区的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进行调查,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布置橡胶栽培的肥料试验。
橡胶宜林地的科学调查正在进行,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在苏联专家的支持下,十几万农民大军就在广西、云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广大地区展开了种胶大会战。几百万亩地橡胶幼苗还未长到1米高,1955年春一场强寒潮,使雷州半岛成活不久的胶苗几乎全军覆没。黄宗道和同事们望着满山遍野横七竖八黑紫色的橡胶树,心都碎了。很多人思想动摇了,精神崩溃了。西方橡胶权威已断定北纬15°以北地区不能种植橡胶,我们在北纬20°的雷州半岛能种活橡胶树吗? 还是勒紧裤带用外汇、大米去国外换橡胶吧! 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迅速蔓延着。在猝不及防的重大打击面前,怀疑者、反对者和旁观者都在期待着科学的裁定。党中央国务院和华南垦殖局领导同志周恩来、陈云、叶剑英、王震指示农垦战士和科研工作者遇到挫折不要灰心,总结经验,找出原因,争取成功。
黄宗道和同志们扶起枯黄的胶苗,苦苦地思索着。经反复观察分析,他们扒开根部土壤,拔除死苗,大家眼前一亮,橡胶树的根部还活着,根部没有死,就有希望,如果采取覆盖保暖措施,浇水施肥,让胶根抽芽发育,冻死的橡胶树就会复活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黄宗道和同事们迅速拿出冻胶苗成活的方案,垦殖局领导立即批准实施,广东农垦总局和华南热作研究院的同志们又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采用胶林良种化、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等科学措施,缓解了风寒灾害对橡胶树的威胁。华南热作研究院南亚所的同志下大力气,培育出橡胶抗寒新品种“93-114”,把世界橡胶树成活温度从5℃以上降到0℃。

从事橡胶栽培研究,硕果累累


1954年,担任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土壤农化研究室副主任的黄宗道,带领本室科研人员首先对广东、广西垦区的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进行调查,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布置橡胶肥料试验。经过几年的土壤调查与试验研究,他与合作者共同提出了橡胶幼树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施用氮、磷、钾的比例和广东、广西主要植胶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橡胶树的施肥制度; 论述了橡胶树适宜的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同时他还首次在中国主持开展了橡胶树营养诊断的研究,提出了橡胶树营养诊断指标、临界比值、采样方法和肥料施用计算方法。1963年,黄宗道撰写的论文 《橡胶树施肥制度的研究》,是对10年来中国有关橡胶树施肥制度科学研究的详尽总结,为巴西橡胶树在中国不同土壤类型上种植确定科学的施肥制度,克服植胶过程中偏施氮肥的盲目性,提高施肥效果,为橡胶树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4年,黄宗道带领几个科研人员,深入到海南岛国营西庆农场蹲点。他们发现在同一个农场里,有的工人割胶产量高,有的很低。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中,就如何解决橡胶树产胶与排胶这一矛盾,黄宗道与他的合作者分析总结出橡胶树排胶强度必须同产胶潜力相适应的采胶生理规律,并进一步发现其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好产胶与排胶对营养需求的矛盾,最后提出了 “管、养、割” 相结合的一套新的割胶技术,即以抚管为基础,养树为手段,高产稳产为目的,并按产胶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割胶,既保护了橡胶树的健康,又挖掘了产胶潜力。“管、养、割”相结合的这套技术措施成为中国橡胶生产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把科学理论同群众先进经验有机结合的典型。这套技术很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对中国橡胶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橡胶树的高产稳产。
1966年以后,黄宗道受 “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被迫离开了科研岗位。1972年重新复出任职,继续从事橡胶研究。
中国植胶区有风、寒、旱等不利因素,尤其是低温的影响。橡胶树在18℃以下是不能割胶的。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其温度高于18℃的一年中一般只有240天左右。国外植胶区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一年365天都可以割胶,因为那里的气温高,很少低于18℃。中国割胶的天数比国外少1/3,因此若用国外同样的栽培技术,中国的橡胶产量要比国外低1/3。在中国植胶区存在风、寒、旱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橡胶产量能不能达到国外的高产水平,产胶潜力究竟有多大,现有的高产水平是否达到了极限,这是中国橡胶科技工作者,也是橡胶生产领导者和管理部门长期考虑的问题。为此,1975年,成立了以黄宗道任组长的专门研究小组,进行橡胶树高产措施和提高产胶能力的研究。黄宗道带领小组成员,首先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筛选,最后综合运用了 “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产胶动态分析”,“乙烯利刺激割胶”,“等高挖穴、施肥、覆盖” 等多项科研成果,进一步根据气温、物候、不同季节胶树的产胶潜力等来调节产胶与排胶强度对营养需求的矛盾。经过10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也包含有许多失败的教训,终于使橡胶树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试验地的橡胶树亩产胶量从1974年的99千克 (当时生产上还未达到的高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到1977年达到200千克、1984年达到240千克,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这项成果有力地揭示了在中国植胶区自然条件远不如世界先进产胶国,割胶天数要少1/3的情况下,只要采取一些适合中国气候条件的特殊栽培措施,中国橡胶产量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项科研成果于1985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橡胶的研究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1978年黄宗道出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副院长,他十分注意有关学科,特别是新技术在橡胶研究上的应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黄宗道就从国外期刊上了解到马来西亚和法国已把生物技术运用到橡胶研究上,他马上意识到中国在这方面必须赶上去。于是他立即设立研究课题,积极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开展了橡胶组织培养和橡胶多倍体等项研究,并对这些研究项目给予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极大支持与帮助。1979年中国橡胶花药培养和多倍体诱变相继获得成功,并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79年,黄宗道主编了 《橡胶栽培学》。1987年与何康一起主编了 《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专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巴西橡胶树的栽培历史、现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橡胶栽培技术,总结了中国冲破世界植胶禁区 (北纬18°~24°热带北缘地区) 大面积植胶成功的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经验。该书于1988年获得“全国十大优秀图书奖”。在1982年全国科学奖励大会上,黄宗道还曾作为代表接受了国家科委授予 “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 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一等奖。

综合开发利用热带地区的研究,成绩卓着


中国热带地区的土地面积约有5万千米2,特别是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仅有的热带宝地。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这块有限的土地,不仅受到领导和生产部门的重视,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黄宗道在主持中国华南热带地区自然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时就十分注意,并根据多次考察与多年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外种植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经验教训,黄宗道和他的合作者都认为必须按照自然区划的原则,经济利用这块宝地资源。提出凡是能在其他地区可以种植的作物,尽量不要在热带地区发展,因为中国热带地区面积太小、太少,要经济合理利用,并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严禁砍伐森林,以维护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热带资源。对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他和合作者们提出了根据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热带作物生长习性的要求,按海拔高度划分作物带的具体建议:海拔50米以下的为椰子带; 50~350米的为橡胶带,350~500米的为热带大叶茶带,500米以上的为热带珍稀用材林带。这些规划与建议,成为海南岛合理开发利用热带作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热带地区的开发和生态平衡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重视的问题。1980年前后,中国学术界和生产管理部门对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开发利用与生态平衡问题出现了分歧意见,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已在橡胶科研与生产中心工作了30多年的橡胶专家黄宗道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他根据中国橡胶栽培的经验和多年研究的成果,并在过去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了学术论文 《海南岛橡胶栽培三十年》,并积极参加学术问题讨论。在讨论中他详尽地向各方面专家介绍了海南岛发展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事业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阐明了为适应中国热带自然环境条件而确立的橡胶生产技术体系 (包括环境选择,防止水土流失的胶园工程建设,营造防护林,以林保胶,以胶促林,胶园间作,覆盖,多层栽培等一整套综合技术措施),在保证中国橡胶高产稳产和维护生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学术上的意义。他的发言不仅同各方面专家交流了学术思想,而且对促进与会专家学者对海南岛开发利用方面的统一认识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为合理开发中国的热带作物地区、建立良性循环的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和建立巩固的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祖国热带作物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沤心沥血


1978年黄宗道任 “两院” 副院长。1981年开始任院长,直到1991年离职。在这10年中,以一个领导者的卓越见识,制订了 “两院” 的发展大计,制定和实施了 “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全面地开展了各种热带作物研究。他以一个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决定开展了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生物工程等跟踪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又与郑学勤研究员创建了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华南热作 “两院” 成为海南大特区的 “热带作物科学城”。1991年离职后,黄宗道担任 “两院” 名誉院长,继续关心橡胶树高产的研究工作和环境保护,并担任海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理事长。1995年应云南农垦局邀请,去云南西双版纳考察橡胶,考察后向中央及农业部领导提出应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生产潜力,以减少天然橡胶进口的建议。1996年受四川省科协之邀,赴四川攀西地区考察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后,向四川省委汇报并建议在该地区发展10万亩优良芒果商品生产基地。1997年11月,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虽已年过七旬,体弱多病,特别是眼疾,不能见光,一看书便流泪不止,但仍坚持工作。1998年,经医生的精心治疗,眼睛恢复了正常,他更加争分夺秒地工作,常常伏案到深夜,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为院校的发展、海南特区的发展继续发挥余热。
1980年黄宗道担任了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 (Interna-tional Rubb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IRRDB) 理事,他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与各橡胶生产国进行学术交流,并沟通品种交换渠道,引进各国橡胶高产品种与巴西原始林中的野生种,丰富了中国的橡胶种质资源。
黄宗道重视人才的培养,做好传帮带,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脱颖而出,新中国第一位荣获国际杰出青年专家奖的陈章良便是其中的一个。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院长、书记吕飞杰,也是黄宗道发现和亲自培养起来的。

艰苦奋斗,严于律己


黄宗道一贯严以律己,艰苦奋斗。1954年他和同事们举家扎根宝岛新村,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自己动手盖茅草房,种番薯、木薯、种菜。研究所远离城市,一切供给都要靠卡车和牛车从远处运来,一遇台风,经常有断炊的危险。要靠自己动手挖山薯、野菜充饥度日。海南岛高温多雨,经常有台风袭击,简易的茅草房抵挡不住强台风和暴雨的袭击。一遇春寒,毛毛雨夹着寒风,冻得人直打哆嗦。但黄宗道总是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工作。1958年9月11日的23号强台风呼啸着铺天盖地而来,台风过后,黄宗道风趣地说: “大家洗了个痛快澡,又长了见识,现在该干活了”。黄宗道和同事们,总是用笑声来面对困难和灾害。
黄宗道自1981—1997年,曾先后任 “两院” 院长、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兼任海南省科协主席,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身居高位却从不摆架子,家居布置简洁,富有科学家的生活气息。黄宗道平易近人,经常到科教员工的住处,了解他们的情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疾苦,及时地给他们解决问题。他总是以一个普通科学工作者、一个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慈祥而严谨,令人敬佩。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不搞特殊,3个孩子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下放锻炼,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打石头、修水坝、割胶,什么赃活、累活都干,一干就是几年。他们靠自己努力拼搏,开拓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简历


1921年2月3日 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
1939—1945年 在四川成都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45—1952年 任成都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教、南京金陵大学讲师、南京农学院讲师。
1954—1955年 任广州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8—1991年 任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副研究员、橡胶系主任,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副研究员、副院长、研究员、院长、党委书记、名誉院长。
1991年9月至今 在两院任研究员、名誉院长。

主要论着


1 黄宗道,潘衍庆.橡胶树施肥制度十年总结.热作通讯,1965 (2):1~10
2 黄宗道.橡胶栽培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
3 黄宗道,郑学勤,郝永路.对我国热带南亚热带植胶区的评价.热作学报,1980,1 (1): 2~15
4 黄宗道.海南岛橡胶栽培三十年.见: 海南岛大农业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问题.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5 黄宗道,黎仕聪,等.海南岛西部植胶区亩产干胶150~250公斤的橡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热作学报,1982,3 (1): 1~14
6 黄宗道.热带经济林绿肥覆盖.见: 中国绿肥.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6,226~239
7 何康,黄宗道.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8 黄宗道.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DEAL IDEALS. Inc. USA.1990
9 黄宗道,潘衍庆.Rubber Cultiation Under Climatic Strsses in China. Natural Rubber: Biology.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dia,1992
10 黄宗道,黎仕聪,等 .橡胶高产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十年总结报告(1982-1991) .热作学报,1993,14 (2): 1~10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