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黄滋康(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33 评论:0

1927—


黄滋康,棉花遗传育种学家。育成中棉所2号、3号,渤棉1号,鲁棉5号及杂交棉渤优1号、2号,分别在陕西关中枯萎病区、山东与河南非病区以及滨海盐碱棉区种植; 大力加强育种研究、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测试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使全所育成品种在生产上得到扩大应用。
黄滋康,祖籍江苏省苏州虎丘,1927年12月25日出生于上海。父亲黄松涛自幼到上海谋生,从事珠宝业工作,由学徒至经纪人,有子女各三,黄滋康为次子。黄滋康5岁上学,曾就读于上海紫金小学、中法中学、震旦附中,1944—1948年在南通学院农科学习,获优秀生奖学金; 1950年南京大学 (前中央大学农学院) 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在攻读研究生期间,黄滋康先后师从金善宝、冯泽芳两教授,曾对 “潘氏世界小麦”2000多品种 (系) 进行形态分类研究; 硕士论文为《美棉生长习性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秉承两师联系实际与严谨求实的学风是他一生的工作准则。
1950年黄滋康被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农业生产处在恢复时期,农村迫切需要技术。该所1953年积极倡导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向农民学习的同时指导他们科学种田,借此强化科技人员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服务的思想作风。黄滋康便随同陈凤桐所长参加河北农村工作队,在黑龙港地区蹲点,总结旱地棉花抗旱保墒、播种等技术经验; 同时,也在基点棉田中选择棉花优良单株。这一时期的农村实践使他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向大自然做斗争的毅力与智慧和淳厚、善良、朴实的高尚品德。
1957年在华北所棉作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该所1958年迁至河南安阳,黄滋康开始主持育种课题。那时主产棉区枯、黄萎病开始蔓延,他将抗病丰产列为育种主要目标,不久,育成了耐枯萎病丰产品种中棉所3号及兼抗枯、黄萎病种质中8010。70年代 “文化大革命” 中期,他下放山东滨海盐碱棉区,那里气温偏低、土地瘠薄,棉花晚发迟熟,产量不高。黄滋康和妻子张毓钟在农村劳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致力于品种改良,选育出中早熟品种渤棉1号和鲁棉5号,并在该地区推广种植。他们对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情有独钟,选配出强优势杂交棉渤优1号、2号,投入生产使用。使该地区成为一个有120余万亩规模的盐碱地杂交棉生产基地。
80年代,黄滋康在主持中棉所工作期间,重点加强育种研究,狠抓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促使该所当时育成的4个高品位新品种的推广面积几乎占到全国棉田的一半。“七五”期间在组织 “全国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课题中,他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较好地完成协作组的计划,受到三委一部的集体表彰。
黄滋康曾兼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高级会员,农业部专家顾问组及山东省棉花顾问团成员; “‘七五’ 全国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课题负责人,“六五”、“八五” 专家组长,“九五” 国家重点“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顾问等职。他受到多项奖励: 中棉所3号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渤棉1号获1982年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参加选育的中棉所7号、中棉所12号分别获1978年河南省科学大会奖和198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研究”先后获1982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及1986年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参加山东惠民及德州两地区的科技服务,1988年受国务院表彰为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优秀科技人员”; 主持“‘七五’ 全国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课题,1991年被国家科委表彰为国家“‘七五’ 科技攻关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根据生产发展 选育棉花新品种和杂交种


50年代中期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美国岱字棉15,但该品种成熟偏晚,不利于稳定增产。黄滋康针对这个问题,1956年分别在河北成安及石家庄岱字棉15大田中选择早熟多铃的单株,而1956年正好是华北地区的多雨年份,棉花生育推迟,有利早熟多铃单株的选择。先后于1959及1960年育成了中棉所2号和中棉所3号两个新品种。中棉所2号 (与张四端共同主持)是一个提高了早熟性又保持岱字棉15适应性广、结铃多、衣分高优良种性的中熟丰产品种,在黄河流域区试中比对照岱字棉15增产皮棉14.3%,1968年种植200万亩。中棉所3号(任际旭参加,并与西北农学院及陕西棉花所协作) 枯萎病发病轻,后期转入隐蔽状态,在黄河流域区试中比对照岱字棉15增产皮棉13.3%,成熟较早,吐絮集中,是枯萎病区大面积种植的第一个耐病丰产品种,1972年种植300万亩; 该品种曾被国内广泛用作亲本,在以后育成的抗枯萎病新品种中直接具有中棉所3号亲缘的有20多个品种。
这两个品种能在较短期间育成,是由于掌握了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明确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性状,以及到群众大田的众多变异中进行单株选择的结果。
在选育耐枯萎病品种中棉所3号时,黄萎病也在黄河流域蔓延。黄滋康用中棉所3号的选株为材料连续在黄萎病圃中进行集团选择,于1968年首次选出兼抗枯、黄萎病的种质中8010 (谭联望参加),1972至1974年黄萎病株率为19.6%,而对照中棉所3号为80%。从这个选种实践中黄滋康总结出: 感病品种经过病地、病圃的定向选择,在保持丰产、优质性状的同时有可能育成单抗或兼抗枯、黄萎病的新品种 (种质),并且抗病杂交育种对抗源亲本的选用不能单纯追求高抗性能,而要重视综合优良性状的结合。如上所述的中棉所3号及由其直接衍生了众多的抗枯、黄萎病品种,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实例。
黄滋康在70年代下放山东劳动时,仍不忘棉花育种研究。他和他的夫人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育种试验,包括他们寄以厚望的杂交棉的尝试,先后育成了渤棉1号、鲁棉5号两个品种和渤优1号、2号两个杂交棉组合。渤棉1号在山东省和黄河流域两个区试中,与早一轮参加试验的高产品种鲁棉1号属同一个产量水平,但纤维品质则优于鲁棉1号。鲁棉5号在以上同样两个区试中,比对照鲁棉1号平均增产霜前皮棉8.3%。这两个新品种在惠民地区年种植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渤优1号和渤优2号是中国生产上首批种植的杂交棉组合,前者在中棉所主持的杂优联合试验中比鲁棉1号增产皮棉27%,后者在中棉所所内试验中增产23.4%,从而明确了棉花利用杂种优势的增产潜力。1979年黄滋康主持的协作组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盐碱地上种植渤优1号,北镇农校开创了亩产皮棉137.3千克的高产记录。根据众多杂优组合的测定,杂种一代比纯系品种增产15%~20%,二代增产8%~15%,说明杂交棉可以继续利用到二代,只要双亲绒长之差在2毫米之内,就不会影响纤维的整齐度。

强化科研管理 组织国家棉花育种攻关


黄滋康在主持中棉所工作期间,加强了育种和品种资源两个研究室的工作,强化课题组长责任制,选派研究人员出国考察、进修、攻读学位,提高他们的素质。所内科研工作明确重点,调整规模,提高田间试验的准确性; 把海南野生棉种植园扩建为中国研究和保存野生棉的基地,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建成了一流的纤维实验室和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为全国棉纤维品质分析服务; 恢复了因 “文化大革命” 而中断的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领导小组的建制,与各大区的工作重新取得联系;把原来的生产农场改为原原种场,保证了育成品种的种子数量和质量,也改善了农场的经济收入。这一系列措施的综合效果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使该所在80年代育成了中棉所12、16、17、19等棉花新品种,最高年推广面积超过4 000万亩,在全国棉花生产上起了显着作用。
黄滋康在主持 “七五” 全国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课题时,针对当时对品种需求的新形势,经与参加协作的23个单位充分讨论,确定在继续重视丰产性与早熟性的同时,重点加强纤维内在品质、抗枯黄萎病和棉铃虫,以及杂种优势利用和育种理论方法的研究; 并在特定地区开展耐旱棉和海岛棉育种。协作单位还认为应在各自的材料、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协同分工,扬长补短,突出重点,减少重复,发挥总体优势。经过协作组的共同努力,“七五” 期间育成了11个适合大面积种植的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在区域试验中平均增产皮棉12.3%,纤维断裂长度增加2.6千米,抗病性也有较大提高,使中国的棉花品种水平上了个新台阶。此外,还育成短季、抗虫、耐旱、低酚及海岛棉、杂交棉等30个品种 (品系、组合),实现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用途和品种多样化的目的。

积极献策 撰写专着 为发展棉花生产服务


黄滋康参加工作以来,除从事育种科研外,曾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主产棉花的地区和县长时期蹲点,尤其是下放山东的十余年里,更是踏遍了惠民 (今滨州)、德州两个地区的产棉乡镇。基于对基层农业生产的了解,他就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增产措施,如旱地棉田保苗要抓好早春 “顶凌耙地” 与 “深耩起土”抗旱保墒、播种技术; 碱薄棉田推行 “开沟躲碱”、“密植早打顶”,以提高出苗率、合理利用地力和促进早熟丰产; 推广“杂种优势+地膜覆盖” 配套技术措施,可确保全苗、促进早发早熟,显着提高棉花产量。
为配合农业部 “优质棉基地县建设” 工作,他与项时康、李秀章一起组织了由中棉所与江苏农科院经作所共同主持的 “优质棉基地县科技服务” 项目。1986至1990年间共有32个科教单位364名科技人员参加,对34个优质棉基地县开展服务,与基层农技站联合传授技术,共同带动服务县的棉花生产。“七五”期间共服务棉田994万亩,平均单产皮棉64.7千克,比 “六五”期间提高14.2% 。
新疆棉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宜棉自然条件,黄滋康一贯支持该区发展棉花生产。他从1955年开始曾先后7次赴新疆,参加高产调查、基地建设评估及课题年会等。1989年以来,他经过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生产建设兵团和自治区农科院总结的实现亩产皮棉150千克的 “密、矮、早、地膜、化调”技术路线,并补充提出要以 “早熟大铃品种”作为这套技术的基础。
黄滋康还从发展中国棉花生产的宏观战略出发,建议树立“大棉业” 的观点,把棉、纺、染与服装、贸易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经营效益; 并将纤维强度纳入价格结构,扩大种植高档优质棉,以提高原棉和纺织品档次,增加高档纺织品的出口。
黄滋康不但积极献计献策,还努力编写专着,总结经验。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棉花生产有了显着提高,为总结科学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并以此指导实践,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组织编写了《中国棉花栽培学》,该书于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滋康参加撰写了 “棉花的栽培种和品种” 一章和全书的定稿工作。
70年代,中国棉花产量虽继续增长,但纤维品质仍是个薄弱环节。黄滋康收集、整理、分析了20年代以来有关棉花品质育种的文献300余篇,编着了 《棉花品质育种》,由中国农科院科技情报所于1979年发行。书中阐述了棉纤维品质、棉籽油、蛋白质等性状的遗传与相关,棉酚与生产力、抗虫性的关系,系谱、多系、轮回选择等方法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为国内开展优质棉和低酚棉的选育提供参考。
进入80年代,中国生产上种植的棉花绝大部分是自育品种;90年代以来,自育棉花品种的丰产性与抗病性均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众多编委的共同努力下,黄滋康主编了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1996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此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生产上采用的400多个自育品种的来源及主要特征特性,其中包括200多个品种的演变历程,以及与这400个品种 (系) 选育过程有关的1 000多个品种 (系、种质、中间材料) 的系谱图,这是反映中国棉花品种改良历史和分析育成品种在亲本组成与血缘关系的一部专着。

全身心投入 从大局出发


黄滋康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棉花事业。他不论是在所内搞科研还是下放农村劳动,不论做技术推广还是担任领导职务,对组织上交待的或岗位上需要做的工作都全身心地投入,不分上下班,没有节假日,直到完成任务为止。1970至1980年下放山东农村劳动期间,他抓时间,紧安排,一边学习群众的碱地植棉经验,一边帮助生产队培养技术员,还要参加农事活动,仅两三年时间就使村里的棉花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后来,惠民地区安排黄滋康进农科所领导班子,还要他到棉花生产办公室上班,于是他一方面在村里和妻子一起搞育种试验,一方面在生产上作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广渤棉新品种、建立杂交棉生产基地等,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但精神饱满、愉快。
中棉所是面向全国的科研机构,有许多任务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黄滋康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总是从大局出发,采取积极协同、相互配合的态度。60年代初当陕西省棉花所遭受雹灾,育种材料损失严重,来所求援时,当时他是育种课题负责人、室秘书,便无保留地提供了该所需要的全部材料。80年代在主持国家育种攻关课题期间,他十分重视发挥兄弟单位的协作力量,凡在工作上有所求助的,都尽可能予以满足。例如,中棉所的种质资源和纤维实验室是向全国开放的,华中农大等单位远缘杂交研究所需的材料、南繁以及有些单位索取野生棉花粉等都由该所海南野生棉种植园提供。因此,棉花界同行常把棉花所视为 “棉花之家”。
黄滋康为人正派,生活简朴。在提职、住房、用车、出国等问题上他总是先为别人考虑。60年代他负责品种室人员晋升工作时,在两名高级职称中只有一个名额,他主动提出晋升比他年长的同志。1983年回中棉所担任领导时,他主动提出自己不再当课题负责人,而让过去一起工作的业务骨干独立工作、主持课题。棉花所地处农村,为了保留骨干力量使他们安心工作,他主动将他们的家属调到所里。在院部分配给所里一辆进口小轿车指标时,他想到职工用车紧张,便毫不犹豫地改购了面包车便于大家使用。他去山东出差,从来都乘长途汽车而谢绝地方派车接送。对要求他办事而带礼品来的同志,他一概婉言谢绝,但只要认为应该办的,他都尽力帮着解决。由于他在抓业务的同时以身作则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1988年中棉所被河南省评为首届“河南省文明单位”,全体职工增加一级工资。

简 历


1927年12月25日 出生于上海。
1944—1948年 在南通学院农科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 在南京大学 (入学时为中央大学农学院) 研究生毕业 (硕士)。
1950—1957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佐,助理研究员。
1957—197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71—1980年 任山东省惠民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1981—1983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1983—1989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9年至今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顾问。

主 要 论 着


1 黄滋康.美棉生长习性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研究,1951,1 (2):75~92
2 黄滋康.棉花的栽培种和品种.见: 中国棉花栽培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3 刁光中,黄滋康.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国农业科学,1961 (7): 49~50
4 黄滋康.棉花育种方向目标和途径的商榷.棉花,1962 (8): 27~29
5 黄滋康.棉花品质育种.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农业科技参考资料79-6,1979
6 黄滋康,张毓钟.从渤海棉育种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山东惠民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报告,1980
7 黄滋康等.棉花亩产皮棉双百斤栽培技术.见: 山东惠民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编.科技情报,1980(5):1~5
8 黄滋康.发展我国棉花生产的战略措施.中国棉花,1989(1):2~5
9 黄滋康等.中国棉花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国棉花,1989(5): 2~5
10 黄滋康等.棉花.见: 臧成耀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工作40年.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6~141
11 黄滋康,张毓钟.中国棉花育种进展.见: 北京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24~34
12 黄滋康等.新疆高产棉田鉴定与技术考察报告.中国棉花,1991 (1):1~4
13 黄滋康.21世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见: 卢良恕主编.棉花新品种新杂交种选育与发展.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 371~377
14 张毓钟,黄滋康.恢复关贸总协定对我国植棉业的影响预测及对策.见: 中国棉花学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集,1995: 1~4
15 黄滋康.黄淮海平原棉区近年棉花减产原因分析及发展对策.见: 农业部科技司报告,1995
16 黄滋康.杂种棉科研工作进展与展望.见: 中国棉花学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 5~11
17 黄滋康.新疆及河西走廊成为我国主产棉区的前景及需解决的技术关键与对策.农业部科技司报告,1995
18 黄滋康等.对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意见 (棉花)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报告,1996
19 黄滋康.2000年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战略措施.见: 全国2000年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206~210
20 黄滋康主编.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1 黄滋康.美国棉花的品种与栽培技术 (考察报告) .国外农业科技,1981 (4): 1~5
22 黄滋康等.苏联棉花科研考察报告.棉花文摘,1990(1): 1~10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1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