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侯锋(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96 评论:0

1928—


侯锋,蔬菜育种专家。长期从事黄瓜育种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育成津研、津杂、津春系列黄瓜新品种12个,促进了中国黄瓜生产上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的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及其育、繁、推产业化体系已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之一,为中国黄瓜育种及其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侯锋,1928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0岁时入烟台彭城小学学习。1943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侯锋随父亲奔往后方,入洛阳进修班初中学习。1944年春,日军攻占洛阳,侯锋随学校迁往陕西,沿途看到逃荒的饥民因缺菜缺碘,不少人得了 “银瓜病” (甲状腺肿大),遂立志学农,为农民服务。
1950年8月,侯锋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带着如愿以偿的喜悦和执着的追求,他在班里学习非常刻苦。1954年,侯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农林水利局农业科任技术员。作为天津市蔬菜试验站的筹建人,他跑遍了天津各郊县,调查生产,指导技术。有一次,侯锋看到一位菜农面对被霜霉病、白粉病毁掉的黄瓜束手无策,他心急如焚,立志培育出抗病黄瓜品种,为农民排忧解难。他从前苏联黄瓜抗性强的特点受到启发,确定从抗病入手,培育黄瓜抗病品种。1957年,他主持黄瓜地方品种整理研究,1958年主持日光温室黄瓜栽培试验研究。1959年,试验站改建为天津市蔬菜科学研究所。1964年,侯锋主持秋黄瓜品种选育课题,正式立题选育抗病黄瓜新品种。
侯锋同爱人吕淑珍首先搜集黄瓜品种资源,特别着重搜集那些抗病性能强、产量高而且又适合在天津水土条件下生长的黄瓜品种。他们共搜集到116个黄瓜品种,对这些品种进行整理鉴定,从中筛选出30个优良品种进行栽培,特别是对具有抗霜霉病、抗白粉病的黄瓜品种进行试验观察。刮风落雨下冰雹,别人往家里奔,他往地里跑,人们称他是 “黄瓜迷”。当他观察到7个抗霜霉病能力强的黄瓜品种时,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组织上派他去农场搞蘑菇试验。他把来之不易的杂交品种交给两个可信赖的老工人,进行繁殖,保留下来。
1966年,当侯锋的科研工作即将获得成果时,“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侯锋被打成 “牛鬼蛇神”,科研工作陷入了异常艰难的困境。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认为自己从事的黄瓜抗病育种工作是农民最需要的。于是他找到了农场生产队长,希望队长能提供一块土地,以便继续进行科学研究。队长为他们拨出了533.6平方米。侯锋一边接受改造,一边和爱人一起搞试验。1969年,他们终于选育成功津研1号黄瓜,1970年选育出津研2号黄瓜,1973年选育出津研3号和津研4号黄瓜。
侯锋从1964年开始进行黄瓜多抗育种试验研究,到1981年培育成功津研5~7号兼抗三大病害 (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黄瓜新品种。1978年,侯锋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捧回了津研1、2、3号黄瓜新品种的奖状。1984年,津研1~7号黄瓜抗病配套新品种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3—1989年,他们先后培育出早熟、抗病、高产的津杂1~4号黄瓜新品种,进入90年代又培育出露地专用的津春4号黄瓜新品种和日光温室专用的津春3号黄瓜新品种。
改革、开放为侯锋开拓了思路。1980年秋,他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历经十多个春秋建立起稳定的黄瓜制种基地,同时形成了遍及全国的黄瓜良种推广网络,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积累了经验。1985年,他筹建了全国唯一的以黄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开发机构天津市黄瓜研究所。1995年成为国家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侯锋自1983年起担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天津市黄瓜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侯锋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及蔬菜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黄瓜研究会主任、天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天津市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青年授衔评议委员会委员和农业专业组组长等职。他还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他先后赴美国、荷兰、匈牙利、日本等国考察和学术交流。他从1979年主持全国黄瓜抗病育种协作组工作近20年,为中国黄瓜育种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瓜抗病育种硕果累累


侯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4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蔬菜育种研究的第一线。1964年,侯锋开始“黄瓜抗病品种选育”课题研究。他将黄瓜的抗病性、丰产性及早熟性结合在一起,从解决叶部病害入手,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以增强其抗病性。经过十几个寒暑的反复试验,终于使中国黄瓜育种工作实现了突破。1969—1981年,他先后培育成功抗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津研1、2、3、4号4个品种和抗枯萎、霜霉、白粉病3种病害的津研5、6、7号3个品种。这些品种适合中国各地栽培,由于其抗病、丰产的突出特点,在黄瓜生长期可以少施农药或不施农药,产量从原来的22500千克左右,提高到75000千克以上,很快被大面积推广,至1983年已扩大到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栽培面积占露地黄瓜总面积的80%,年增社会效益4亿元,实现了中国黄瓜生产上第一次品种更新换代。这些品种在东南亚、非洲、美洲都有种植。津研4号黄瓜还被日本指定为盐渍黄瓜专用品种,取代了原日本品种,在大连、青岛、上海、天津等地,年出口10万吨以上。
“津研号黄瓜” 的培育成功,改变了60年代前黄瓜生产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由于全国各地黄瓜品种得以更新换代,70—80年代生产面积日益扩大,成为菜篮子工程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同时在学术上,也奠定了黄瓜抗病育种工作的基础。
70年代中期,保护地黄瓜生产迅速发展。1973年起,侯锋和吕淑珍系统开展了黄瓜杂种优势研究,育成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自交系。1983年以来先后育成高产、优质并兼抗三种病害的黄瓜F1津杂1、2号,抗4种病害适合春、秋露地及保护地栽培品种津杂3、4号,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其中津杂2号累计推广面积9.3万公顷,新增总产值大6.5亿元。“津杂1、2号黄瓜新品种”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代初,为满足中国市场经济的需求,侯锋在调查和鉴定各地霜霉、枯萎、疫病等生理小种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筛选相结合,借助人工气候设施,加速抗病性鉴定进程,缩短新品种培育周期,先后育成抗病、丰产、高效、优质及适合大棚、露地、温室栽培和加工的津春系列专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万公顷,新增总产值23亿元,1997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津春系列黄瓜新品种推广”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探索和实施良种推广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侯锋带领科技人员探索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良种推广模式: 新品种育成后立即转入全国区域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同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良种繁育基地,建立遍及全国主要黄瓜栽培地区的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 不断总结、应用适宜的采种技术,逐年扩大采收优良籽种,以获取大面积黄瓜丰产、丰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1980年,侯锋率领科技人员在山东省宁阳县开辟了良种繁育基地,当时只有一个村的少量土地。经过20年艰苦努力,如今已有涉及4个省市、20余个乡镇、110余个村的466.7余公顷的良种繁育基地。基地的建设、管理、培训、技术均有科学的组织程序,将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成集约型的大规模生产。在发展黄瓜良种生产的同时,也使良繁基地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侯锋建立的黄瓜杂交制种基地规模宏大,年制种量达数10万千克,有效地促进了黄瓜生产的发展。
侯锋一直注重科技成果推广工作。1987年以来,他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3项,农业部重点推广计划2项,天津市农药重点推广项目7项。他主持 “津春4号黄瓜新品种推广”项目,组织了遍及12个省市的推广队伍。他还通过召开全国性现场会、地方性推广会等形式普及黄瓜栽培技术,扩大黄瓜种植面积,获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侯锋是中国农业科技界最早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家之一。他应用的良种推广模式,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被广泛推广应用,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筹建天津市黄瓜研究所成为全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进单位


1985年3月,中央发布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5月,黄瓜课题组便从天津蔬菜所分流,作为天津市改革的试点,建立了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侯锋任所长,实行经济自立,以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创收支付科研和行政开支。13年来,天津市黄瓜所从一个8人的课题组,发展到现有育种、栽培、加工、生物技术等40多人的研究机构,科技人才不断增加,科研手段有所提高,科研成果 (新品种) 转化率达100%,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同时黄瓜所自身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3年共创技术性收入6300余万元。1997年全所人均创收32万元,并逐步实行了人事、经营、财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1994年天津市黄瓜所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 “骨干研究所”,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模集体,并荣获全国 “五一” 奖状。1995年,该所被国家科委批准为 “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996年,在农业部 “八五” 评估中列“全国农业科技开发十强研究所” 第三名。在实现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科技改革中起到了示范作用。1996年6月农业部洪绂增副部长在考察黄瓜所宁阳县采种基地后评价: “黄瓜所目前实行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实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延伸”。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视察后题词称其为 “科研攻关与体制改革的典范”。

心系百姓 与农民心连心


侯锋青年时代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艰辛,立志为农业贡献一生。他的心与农民紧紧相连。
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送到农民手中,80年代初,侯锋提出自己动手大量繁殖种子。当他得知山东省宁阳县的黄瓜种子每公顷产量能达450~600千克,比天津高1倍,喜出望外。他来到当地的胡中村。这里有砂质土壤、丰富的水源,几公里隔一个村庄,极适宜黄瓜生长和隔离繁种。在以后长达18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中,侯锋跑遍了基地每个村。从浸种、播种、定植,到插架、授粉、采种,各个环节他都身体力行。1997年5月29日,宁阳县突起暴风,大面积制种地架毁秧倒,农民心急如焚。年近七旬的侯锋从天津赶到基地,与农民研究挽救措施。他想的是战胜天灾,让农民丰收有保障。
为了把黄瓜良种推向各地,侯锋立足全国大市场,建立有效的良种推广体系。他带领科研人员,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建立了39个黄瓜良种销售协作网点,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交流会等方式宣传科研成果,安排了遍及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点、示范点,从而形成了遍布各地的推广咨询服务网络,确保每年数十万千克黄瓜良种迅速售往各地农村。
1996年,侯锋主动参加了天津市科技扶贫工作。他在蓟县东部贫困山区发展日光温室越冬黄瓜,实施科技扶贫。在这128户、476人仅有5公顷多耕地的库区,实施反季节种植要冒很大的风险。侯锋坚定地说,“干工作不会一点风险也没有。为了农民脱贫,我们就是要在布满风险和困难的征途中闯出一条路来。”侯锋多次下乡指导,并提供黄瓜良种、专用化肥、农药等。1997年1月,他在两次大雪后行程百余公里,及时来到现场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村民们纷纷捧出新鲜黄瓜请他品尝。他们真诚地说: “您不缺黄瓜,但这瓜您一定要吃,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侯锋笑答: “我一定吃,因为你们不仅收获了黄瓜,还收获了科技。”
在科研、推广、开发工作中,侯锋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深得全所干部、职工的敬佩。他用实际行动增强了全所的凝聚力,研究所的领导班子也成为政治坚定、团结进取、廉洁实干、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领导集体。1998年春天,侯锋将年轻的所长推到第一线,自己担任名誉所长。年逾七旬的侯锋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黄瓜科研战线上。他深情地说: “我既然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同黄瓜联系在一起,就要继续为这个事业拼搏下去,直至永远。”

(高象昶)

简 历


1928年2月3日 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大吴庄村。
1954年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
1954年8月—1955年10月 天津市农林水利局技术员。
1955年10月—1959年10月 天津市蔬菜试验站技术员。
1959年10月—1969年10月 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技术员。
1969年10月—1979年10月 天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主任。
1979年10月—1983年8月 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1983年8月—1992年10月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1985年至今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顾问、研究员。

主 要 论 着


1 天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侯锋) .黄瓜抗病育种的体会.遗传与育种.1975 (4): 27~28
2 侯锋等.黄瓜良种津研1号、2号、3号.全国科学大会农业科技授奖成果汇编.1978
3 侯锋等.对黄瓜杂种一代几个遗传性状的初步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1981:33~37
4 侯锋等.黄瓜幼苗耐寒性鉴定方法研究.天津农业科学.1981 (1)
5 侯锋等.黄瓜抗病丰产配套品种津研1-7号.农牧渔业重要科技成果年报.1984
6 侯锋等.津研系统黄瓜品种育成及栽培技术.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 侯锋等. 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 侯锋等.不同耐寒黄瓜品种上表皮结构观察.天津农业科学.1992 (2)
9 侯锋等. 中国黄瓜品种选育进展概况.天津农业科技.1993(3):30~34
10 侯锋.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大辞典.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03050206)
11 侯锋.黄瓜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展望 (卢良恕主编)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23~531
12 侯锋等.Review of cucumber breeding in China. 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1993
13 侯锋等.适于日光温室栽培的黄瓜新品种津春3号. 中国蔬菜.1995(2): 6~8
14 侯锋等. 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403~467
15 Hou Feng et al. Prospect of cucumber breeding in China. Acta Horticultur-ae.1995: 402
16 侯锋等.黄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7 Hou Feng et al. Breeding of Jinyou No. 1 cucumber fou protective.See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8 Hou Feng etc. Effect of plant on cucumber’s seed yield. Seed Industry and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 Agiculture Press,1997
19 Hou Feng etc. Breeding of a new cucumber variety——Jinyou No. 4.国际种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种子工程与农业发展.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04
20 侯锋等.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三代育种概况与第四代黄瓜新品种的选育.天津农业科学.1997 (3): 1~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0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