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何万云(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12 评论:0

1920—


何万云,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专业和筹建了土壤农化和农田水利专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在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开发中,对黑土研究、荒地勘测、泥炭资源开发、盐碱土改良及黑龙江省土壤普查和创建生态农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何万云,1920年6月25日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江家屯乡北地碾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就读私塾,12岁随父迁居奉天(现沈阳市)。1932年就读于奉天市市立第一小学,成绩优异。自学日语,考入南满中学堂,为留学日本打下基础。1941年考入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予科,1943年升入该校农学部农业化学科攻读土壤化学专业。在朦胧思想支配下,选择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并为之奋斗终身。
1946年1~10月行先后在兴业公司和东北生产管理局锦州分局任化工科长; 1946年10月以后便投身于高等农业教育事业,迄今已有52年。先后任东北大学农学院兼中正大学讲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沈阳农学院讲师,1950年10月该院迁往哈尔滨,任农学系土地规划系副主任、主任,1979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60年起任哈尔滨市政协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多年。1992年退休。

杏坛执教五十载 树人育才献国家


何万云,1946年10月起进入高等农业教育界迄今长达半个世纪,先后主讲过土壤学、肥料学、土壤调查与制图、世界土壤、土壤分析和生物化学等课程。1952年负责创建土壤农化系(1954年院系调整,合并到沈阳农学院) 复又于1958年在东北农学院再创办该专业,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12名硕士以及1名俄罗斯进修生; 1956年又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土地规划专业,聘请了前苏联B. 契斯辛 (В. Чеwин) 博士和Т. 布琼尼 (Г.бууионны) 教授讲课。为全国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8名研究生,成为全国从事土地规划事业的骨干力量。鉴于黑龙江省水利专业人材奇缺,于1958年筹建了农田水利专业,培养了大批献身于农田水利事业的人材。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正式出版着作16部书,出版译校着6倍 (俄、日语种),国际交流论文 (日、英、俄语种)8篇。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30篇,两项科研成果达世界选进水平,五次获省内奖励。
196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召开的全国农业发展规划会议,何万云作为农业教育专家参加了会议,有幸受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怀仁堂合影留念,这是他获得的最大殊荣。
何万云,历任黑龙江省土壤学会、泥炭学会理事长和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致力于学术交流。作为民盟成员和教育家,从1960年以来曾任哈尔滨市政协和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多届,积极参政议政,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勘查东北土壤 为开荒建场作贡献


1950年农业部组织由宋达泉任团长的东北土壤调查团,分三个组对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进行了考察。共历时4年左右。
何万云,任该团的第一组组长,组员有朱显谟、曾昭顺等人。他们对松嫩平原黑土区的呼兰、海伦、克山、拜泉、兰西等14个县市进行了路线调查,对黑土等土类的形成、分类、分布、特性、利用途径及制图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阐述,调查成果刊于《土壤专报》。
1951年6月,何万云任东北调查团副团长辅佐宋达泉团长,并分工考察松嫩平原的吉林西部的农安、乾安6县的土壤。为开荒建场,创建高产稳产农田作了准备。
三江平原是个土壤肥沃的大草原,当时详测面积达2万多公顷,写出了土壤详查报告,并绘制了1:5万的土壤详图。
这次荒地土壤勘测成果及为数年后由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转业官兵开进了三江平原,开荒建场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从此唤醒了沉睡的三江平原,如今已有数以百计的国营农场群星罗棋布在三江平原大地上,从它那里散发出了阵阵的稻麦香,昔日的“北大荒”成了丰衣足食的 “米粮仓”。

调查泥炭资源 开发泥炭新肥种


何万云是中国最早从事泥炭资源研究的专家之一。1955—1958年,受吉林省农业厅的委托,首次对蛟河、靖宇等6县进行了定点详查,对泥炭资源的分布、分类、造炭植物组成、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全面分析。撰写了 《东北地区泥炭土的研究报告——吉林省六县的泥炭资源调查和利用的研究》第一卷 (1956),报告中列出泥炭资源面积、蕴藏量,附分布详图30幅。同时认定这种泥炭资源在农林、园艺庭园以及工业、医药上应用前景广阔,并可制成泥炭肥和腐殖酸肥料。1957年,又受黑龙江省的委托,对桦川、尚志等8县的泥炭资源进行定点系统调查研究,重点放在评价泥炭在造肥、改土等方面的功能。最后写成 《东北地区泥炭土的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八县泥炭资源调查和利用的研究》第三卷 (1957)。
何万云在主持 “三江平原治理” 课题期间,曾组织省内科研院所和农场的36个单位62位人员,对三江平原的泥炭资源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写出31篇论文,收集在何万云主编的 《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科学研究论文汇编》 (1976—1980) 中。何万云还与曾广骥合作撰写了 《三江平原泥炭资源及其利用》一文。为黑龙江省泥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即着力把已有的有关泥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研制出一种结构优、功能好、低成本、高效益的有机无机复合的泥炭肥。目前,这项成果已开始工业化生产。

研究治理三江平原的组织者之一


三江平原幅员广阔,地势低平,资源极其丰富,属于待开发地区。1974年,成立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以场规划为基础,大区规划为骨干,乡村规划为典型的三级规划方案,何万云参与了此工作并写出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及 《土壤改良报告》。
为使三江平原的开发,从一开始便纳入科学治理,合理开发的轨道,何万云负责组织省内外42个单位有关专家,全面参与和开发有关的水利、农业、土壤、沼泽、泥炭、农机、林业、垦荒、施工等研究项目的五年综合研究,最后由何万云将各专业的研究成本编入 《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科学研究论文汇编》 其中涉及(1) 沼泽、农田田灌溉、排水及 “哑吧涝” 治理方面的22篇;(2) 治理机械及沼泽化河道施工程序和方法方面的11篇; (3)低产土壤的成因、特性及改良方法方面的23篇; (4) 泥炭资源的调查及农业利用方面的31篇。此外,何万云还与颜春起合作发表了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壤 “哑吧涝” 问题的探讨》 和 《深入开发三江平原的几个问题》 等文章。
1996年何万云还参加了由中美俄三国共同制定的 “乌苏里地区开发与治理规划”。并与美国的D. 戴维合作起草 《乌苏里河谷地区可持续发展计划中现行规定》文件。对推动三江平原的合理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建生态农业实体模型效益出众


何万云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与颜春起合作,带领中青年科学家,创建了三个现代生态农业实体模型: (1) 肇东市涝洲乡生态实体模式。该乡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的河漫滩上,水面、苇塘和沼泽湿地面积占39.4%,而人工建造的却是以旱田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为此,他们对全乡农业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调整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增建了水田,并在 “碱巴拉” 地上建鱼塘,在沙丘上营造樟子松林;实现田路林渠的建设配套,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控制了土地沼泽化和盐渍化; 发展畜牧业。系统结构的改进取得了粮豆总产量和农业总收入增长70%以上,鱼每公顷产增加10倍,全乡产投比提高28.5%。(2) 宝清县东明村生态农业实体模式。东明村是由挠力河泛滥平原和丘状剥蚀堆积台地两个单元构成。该村曾是林茂草丰鱼跃的富饶而美丽的村庄,数十年前的毁草毁林开荒使该村变成种植单调,粮食产量不高不稳,灾害频繁的穷村。通过对该村结构优化建设,使用地结构和产值结构趋于合理,综合效益显着提高。现在的东明村已是五谷丰登,六富兴旺、山川秀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3) 海伦市毛家山小流域综合实体模式。该小流域处于岗地向河谷地转折的生态脆弱带上,在 “以粮为纲” 年代进行全面开荒之后,水土流失严重,开发不过百年,毛家山黑土区就变成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生产力很低,人民生活贫困。遵循顶极群落和因地制宜利用生态位的原则,1982年对该小流域进行了综合开发整治,并将四个专业承包户,迁入流域内定居,进行庄园式开发。经过五年的综合整治和建设,毛家山小流域的生态经济功能显着提高,主要表现在: (1) 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农田物质循环趋于平衡,土壤肥力回升,产量产值大增,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 四个承包户在3年内均成为万元户,其中王世尧家现已成为百万富翁; (3) 毛家山小流域被海伦市列为国土整治样板。

指导并参与黑龙江省两次土壤普查工作


早在1959年何万云就指导并参与了黑龙江省历时3年的群众性土壤普查运动。对全省64个县的耕地土壤的类型和性状以及群众的认土、用土、改土经验,作了调查与整理。最后编写出《黑龙江土壤》 (1962年)。其间他还培养了14000名农民技术人员。
1979年5月起他又参与了历时10年半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涉及该省80个县 (市)、区、98个国营农场、10个劳改农场及41个森工局。编有 《黑龙江土壤》; 《黑龙江土种》; 《黑龙江土壤普查成果应用资料选编》 (165篇); 《黑龙江土壤普查数据手册》及 《百万分之一比例尺黑龙江省土壤图》,绘制土壤系列图件925幅。其中主要工作都是在何万云指导及参与下进行的,他也为此付出了精力与智慧。

积极参政议政 心系东北农业


何万云1955年加入民主同盟。先后任哈市滨市和黑龙江省的政协委员,由于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状况十分熟悉,经常主动向省政府提供咨询参政意见。1980年提交的 《开荒刍议》建议,经陈雷省长批示后通过 《省政府简报》下发。1996年2月2日,以 《我省距农业强省达标还有多远?》 的咨询意见,报送省政府后,得到田风山省长的重视与批示,在 《内部情况通报》 以文件形式发送到各位副省长助理、秘书长、暨各部、委、办、厅、局参阅。田省长还就此致函何万云表示感谢信。1996年5月6日,又将 《简论我省的施肥策略》呈送省政府。省政府随后以黑农办 〔1996〕 19号文件发送到全省各行政公署,直辖市和68个县市政府参办。事后来自各县市的反馈信息表明,该建议的社会效益显着。1997年5月20日,以 《农业强省建设中,各市 (11市)、县 (市) (68个) 的现存强度的研究》 为题上报,由省政府办公厅以 《黑政办综 〔1997〕 40号文件下发到全省各行政公署、直辖市和68个县 (市),政府参阅。发文后收到省办公厅回复的感谢信,并收到绥化和五常市政府办公室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根据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再建一个哈尔滨,控制南岸,发展北岸的规划精神,何万云参与了 《松北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工作,现正在运作中。
1997年12月27日,何万云被民盟黑龙江省委授予 “十佳盟员” 的光荣称号; 省老年科协东北农业大学分会,于1998年1月评他为优秀老年科技工作者。

简 历

1920年6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锦西县钢家屯。
1937—1940年在奉天南满中学堂学习。
1940—1943年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预科学习。
1943—1945年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科学习。
1945—1946年任东北生产管理局锦州分局化工科长。
1946—1949年任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讲师兼中正大学讲师。
1949—1950年任沈阳农学院讲师。
1950—1956年任东北农学院讲师。
1956—1978年任东北农学院副教授兼农学系副主任。
1979—1996年任东北农学院教授,1981—198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