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何方(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254 评论:0

1931—


何方,经济林学家。长期从事经济林科研和教育工作。70年代末在经济林研究中引入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理论上界定了经济林学科,提出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建立了中国油桐、油茶林地土壤分类系统、品种分类系统及良种选育程序等,为山区综合开发和发展中国经济林做出了贡献。


何方 (曾用名何振国),字天角,1931年4月5日生于江西省上饶市一个小商家庭。父亲深受缺乏文化之苦,虽然经济困难,仍决心让儿子读书。他1950年7月高中毕业,同年考取中正大学 (现南昌大学) 农学院森林系。当时不少人认为学农低人一等,他却认为不在于学农或学工,只要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都可以有所作为。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并至华中农学院。1954年8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江华林区经营管理局工作,1956年4月调到湖南省林业干部学校任教,从此与林业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6月筹建湖南林学院时,何方在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同年10月他被分配到该院特用经济林教研室任助教。他参与经济林专业的筹建,起草了 《试论经济林的内容、特点、任务和发展前景》 的论证报告,制订了新专业的教学计划。经济林专业1962年列入高教部制订的全国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59年1月1日湖南林学院在长沙烂泥冲挂牌成立,他为该专业首次开出经济林栽培学课程。
1981年7月,何方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2月他开始招收经济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至1997年7月,由他指导的研究生已毕业22人。他为硕士研究生首次开设并主讲高级经济林栽培学、生态经济林概论、经济林研究法3门学位课程,同时开设科技情报学、现代科技进展必选课,另开设行为管理与决策、公共关系选修课。根据硕士生论文的需要,他先后讲授过系统和系统工程引论、经济林木育种程序、国土资源与山区综合开发、林业区划及其方法、中国自然区划、中国气候特点及区划等。他受林业部委托执笔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经济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于1995年正式颁发实施。
1993年底他成为中国首批经济林博士生导师之一,为博士生首次主讲广义生态学、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等。他要求研究生不仅掌握科技知识,更要做情操高尚的爱国者。他认为对研究生除精心的业务培养外,还要注意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人生道路,强调导师要以自身的优良学风和高尚情操为表率,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发挥 “导师效应”。
自80年代以来,何方先后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参加主持“六五”、“七五” 国家攻关课题油桐良种选育,主持 “七五” 国家攻关课题油桐丰产栽培,参加油茶丰产栽培研究工作。主持“八五”、“九五” 湖南省攻关课题银杏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的研究工作。他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林业部、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湖南省林业厅重点课题等20项。他主持制订了 《油桐丰产林国家标准》、《杜仲丰产林行业标准》,参加制订了 《厚朴丰产林行业标准》 等。从1985年以来,由他主持的油桐、油茶、核桃、毛竹、杜仲科研成果有18项,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
何方在应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查清了中国油桐种质资源; 评选出适于各地栽培的良种71个; 规范了油桐优良无性系的选育程序; 全国选择出优树1 846株; 提出了系统配套的油桐丰产栽培技术; 在全国推行油桐良种化工程,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2.32亿元; 建立了油桐、油茶品种分类系统及良种选育程序; 为林业部组织的全国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起草了《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规划设计大纲》、《低改项目技术规定》;建立了中国油桐、油茶林地土壤分类系统以及立地分类和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研究了油桐在中国的分布区及其生态适应区,进行了全国油桐栽培区划; 论证了在中国山区综合开发与扶贫中经济林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发展的技术策略及措施; 在经济林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上早在1978年就引入了系统理论和现代统计运算手段。
他毕生立志经济林研究,夫人说他醒是经济林,梦也经济林。他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专心致一,至今,他仍然保持着每年一个成果、发表5~8篇文章、两年一本书的进度。
他有多项社会兼职,现为中国经济林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油桐研究会第二届会长、林业部全国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经济林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林业部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组第一届成员。
他196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1982年被林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5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湖南省政府授予他优秀技术工作者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油桐成果显着


为了加速中国油桐生产的良种化进程,何方主持了全国油桐科研协作组的工作,组织了由14个省 (自治区) 218个单位530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 “全国油桐良种化工程”,清查选优的研究范围涉及全国油桐分布区的66个地区233个县 (市),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在他的主持下,开展了以地方品种清查为中心、以种质资源收集为基础、以良种选育与应用推广为目的的良种化工程系列研究。
从1977—1989年的13年间,全国油桐科研协作组基本查清了全国184个地方品种,决选出了1 846株优树,评选出了71个油桐主栽品种,选育出全国油桐优良品种39个,收集油桐种质资源1894号,建立了全国油桐基因库19处,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将全国油桐品种科学地划分为7个品种类群。经过艰苦努力,良种推广面积达到了约13万公顷,到1992年,累计创造产值20亿元。这项成果1992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中国油桐品种、类型的分类研究中,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问题以往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在于油桐长期异花授粉造成的群体异质性和个体杂和性所致。油桐品种、类型分类的依据,一直以花、果生殖器官特征为一级标准,以其他形态特征结合生育期、经济性状、栽培特性为二级标准进行综合的形态分类。基于油桐起源、演化和异花授粉特性,针对种内既有大量栽培品种又有特殊变异类型的事实,他提出分类等级不宜过多、可检索性要强、必须具有容易识别、区分的标准。他与方嘉兴等人将经济价值较低、分散零星、未被规模种植、没有一定栽培数量的柴桐、野桐、公桐等分别划归,并给予 “类型” 的规范术语。对有一批形态特征相似、生长习性相近、对某种环境条件有共同反应、经济价值高、生产上已经有规模经营的栽培品种,给予 “品种群” 的规范术语。最终,他们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由种、品种群和类型组成的油桐品种、类型分类系统。
1962年,何方等承担了林业部下达的研究课题 “中国油桐分布及栽培区划”。1981年,他提出了 《中国油桐栽培区划》 的研究论文,1986年修改后再次提出。经过前后20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何方等针对不同分布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及油桐的生态习性,对中国油桐产区进行了科学的栽培区划和命名,这是中国第一个油桐栽培区划。
他还完成了湖南油桐栽培区划及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这是油桐生产中首次以省为单位作出的区划。研究中将逐步回归法筛选立地因子运用于油桐在国内尚属首次。从1979年至1992年完成了中国油桐林地土壤类型的研究,1994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中国油桐立地分类及评价研究”。这项研究成果,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中国油桐林地域分异的特点,采用定性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主导因子综合分析逐级控制,建立起油桐立地大区、立地小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4级分类评价系统,利用数量化模型分析,得出了划分立地类型的3个主导因子。这项研究成果,包括全国性的油桐林地土壤类型的研究在国内均属首次,填补了空白。

研究油茶立地分类和低产林改造


从1982年开始,何方主持了中国油茶立地分类及评价的研究,参加人员达300人之多,调查了油茶分布区的168个县(市),收集外业、内业调查分析数据15万个。
这项研究的内容包括油茶林土壤类型、立地分类与立地类型划分3个内容。他带领研究人员应用土壤发生学分类方法,建立和划分了4个土类、5个亚类、28个土属、107个土型的4级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每个发生类型为样本,采用8项指标作为变量,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归并。他们将中国油茶产区划分为4个立地区、9个立地亚区、8个立地类型区、24个立地类型组、36个立地类型的5级分类系统。在立地质量评价中,应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立地的生产力、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进行统一评判; 将立地质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并根据立地分类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油茶经营技术措施。这项成果对宏观调控中国油茶生产布局、现有林的分类经营及其相应技术措施的采用、新造油茶林宜林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他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有实用价值,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属领先水平,获得了199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油茶的栽培面积400万公顷,但全国平均每公顷产茶油仅为525千克,必须进行低产林改造。何方多次建议,主持起草了油茶低产改造项目的技术规定,提出了12项综合措施。经过3年推行,第一期油茶低产改造工程于1993年全面验收,约7万公顷油茶平均每公顷净增产茶油20千克,是原产量的5.7倍。在二期、三期工程中,均取得了巨大效益。除此之外,他在油茶品种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术思想


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何方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术思想。其核心是经济林生产、科研和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具体落实在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运用系统理论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商品经济的要求,求真务实地采用高新技术,进行经济林建设。
80年代中期以后,何方对中国经济林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先后发表《我国科教兴林 (经济林) 战略格局的思考》、《我国经济林现状、问题与对策》、《论山区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林》、《扶贫与经济林》等多篇文章,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何方40多年来独立及与他人合作撰写发表各类文章共186篇,约170万字,译文200余篇 (含文摘),约45万字。140余万字的 《何方文集》,1998年10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他40余年的勤奋耕耘,反映了中国经济林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他具有的创新学术观点和贡献。主要的可以归纳如下: 从1958年开始至1992年他从理论上系统完整地阐明了经济林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内涵、界定、任务及发展前景与方向; 他在《在经济林栽培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的学术论文中,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作为资源,提出在经济林栽培经营中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的观点; 在1990年的 《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论文中,对生态经济林作了界定,认为经济林只有植被演替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营建经济林群落,阐明了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构建了生态经济经营模式; 1991年在 《生态资源观》 的文章中根据中国自然资源双重性的特点,提出生态资源观,据此提出建立 “生态资源型国民经济体系”,将天、地、物、人纳入统一的整体中; 1996年在 《我国利用丘陵山地发展木本粮油生产的对策研究》 的文章中阐明了发展木本粮油生产的意义及发展战略与技术策略; 1995年在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林》一文以及后来在多篇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中,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全方位的意义。可持续发展适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自然界自身,具有双重意义。森林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983年以来,他撰写、主编及与他人合作编辑出版的着作有: 《经济林栽培学》、《经济林研究法》两本全国统编教材。《中国油桐科技论文选》、《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论文选》、《全国科技兴林 (经济林) 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经济林现状与对策》、《中国油桐品种图志》、《中国油桐》、《中国油桐主要栽培品种志》、《油茶》等10本书,累计约500万字,全阐明了在发展经济林方面的思想。

(铁铮 李建安 韩少华)


简 历


1931年4月5日 出生于江西上饶市。
1950—1954年 中正大学 (南昌大学) (现华中农业大学) 林业系。
1954—1955年 湖南省江华林区经营管理局工作。
1955—1956年 长沙市湖南省干部学校任教。
1958年 湖南林学院任助教。
1961年 湖南省林学院讲师。
1964年 调中南林学院任教,学校迁至广州。
1975年 中南林学院从广州搬迁湖南省叙浦县。
1981年 中南林学院副教授。
1983年 中南林学院搬迁至湖南株洲市。
1984年 中南林学院教授。
1993年 中南林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 要 论 着


1 何方.在经济林栽培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亚热带林业科技,1984,(1): 16~19.
2 何方.系统和系统工程在经济林研究上的应用.见: 全国第五届油桐科研协作组油桐论文选.湖南林业科技,1985,(增刊): 9~15.
3 何方,刘煊章主编.经济林研究法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统编教材)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4 何方,胡芳名.世界经济林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0,(1): 39~45.
5 何方.生态资源观.经济林研究,1992,10(1): 1~4.
6 何方.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经济林研究,1993,11 (1): 1~7.
7 何方.毛主席的林业观.中国林业报,1993-12-24.
8 何方.我国科教兴林 (经济林) 战略格局的思考.见: 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学会主编.全国科技兴林 (经济林) 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7~14.
9 何方.论乡村林业.经济林研究.1995,13 (1): 1~4.
10 何方. 利用丘陵山地生产木本粮油食物 . 科技日报,1995-06-05,1995-06-12.
11 何方.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林.中国林业报,1995-12-28.
12 何方.经济林若干问题的思考.见: 沈国舫主编. 中国林业如何走向21世纪.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75~80.
13 何方.我国经济林现状、问题与对策.见: 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主编.中国经济林现状与对策.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1~16.
14 何方.我国发展木本油料生产的若干问题.见: 何方主编.中国经济林现状与对策.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41~154.
15 何方.21世纪——绿色世纪.经济林研究,1996,14(3): 39~42.
16 何方.论山区综合开发.经济林研究,1996,14 (4): 1~4.
17 何方,宋醒秋.世界木本油料生产现状概念.世界林业研究,1996,9(3): 77~78.
18 何方.中国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纲要.经济林研究,1996,(增刊):41~50.
19 何方.我国南方发展经济林生产的思考. 中南林学院学报,1997,17(4): 44~48.
20 何方.扶贫与经济林.经济林研究,1997,15(4): 7~9.
21 何方,方嘉兴,凌麓山 .建国以来我国油桐生产与科研的概念.见:何方、方嘉兴、凌麓山主编.中国油桐科技文选,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7.
22 何方,姚小华.中国油桐品种数量分类的研究.见: 中国油桐科技文选.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181~188.
23 何方.油桐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丰产栽培措施.见: 中国油桐科技文选.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247~256.
24 何方.中国油桐栽培区划.见: 中国油桐科技文选.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473~480.
25 油桐早实丰产国家攻关专题协作组 (撰写: 何方) .油桐早实丰产技术研究报告.经济林研究,1992,10(2): 1~14.
26 全国油桐科研协作组 (执笔: 何方、方嘉兴、凌麓山) .油桐良种化工程及实施效果.见: 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学会主编.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论文选.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4~34.
27 何方,张日清,毛献策.中国油茶立地分类及评价的研究.经济林研究,1993,11 (2,增刊): 1~14.
28 何方,朱承忠,王义强.油茶生物量与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林业科学,1996,32 (5): 403~410.
29 何方,何钢. 油茶低产林改造效应的研究 .经济林研究,1997,15(2): 1~6,15 (3): 12~17.
30 何方.油茶.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59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