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段佑云(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9 评论:0

1905—1987


段佑云,蚕种学家,蚕业教育家。中国蚕业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培养大批蚕业科技人才的同时,在家蚕化性研究、家蚕起源研究及家蚕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中国蚕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段佑云,江苏泗县里仁集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在舅父家私塾念书。1925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南京中等农业技校。1928年8月考入江苏省立淮阴高级农校蚕桑科。1931年8月毕业,被学校保送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系。1935年7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经介绍到安徽省立安庆高级蚕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员,开始了他的蚕桑教育生涯。
1936年2月,段佑云回到江苏,在无锡蚕桑试验场任技士。1936年10月东渡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读研究生,专门研究蚕种学。由于勤奋好学,深受导师渡边勘次教授喜爱,他也非常尊重导师。渡边勘次教授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末,用二化性品种蚕作材料,研究产不滞育卵和滞育卵,以及两者混生的环境条件在人工控制下能够完全制滞育种,代替一化性品种,对蚕种生产影响很大。指导老师的研究成果,对他以后长期从事化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感到渡边勘次教授在解释高温催青,产生“化性抑制质”,故产滞育卵;低温催青不产生 “化性抑制质”,故产不滞育卵的问题上,不能令人信服,即暗下决心回国后进一步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在日本学习,取得肄业证书回国。1939年夏,在王曲河附近创办农场,饲养乳牛奶羊,种植蔬菜农杂等。

蚕业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段佑云1940年9月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教授。1941年2月,任四川农改所技正兼成都原种场场长,同时兼任四川大学蚕桑系特约教授。同年8月至1944年7月,在四川乐山任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教授兼蚕丝科主任,教养蚕学、蚕种学,并主办蚕种场和实习缫丝厂。在中央技专执教期间,当局唯一的印发钞票的大业公司和为权贵组织的妇女生活指导委员会,几度占领技专学校教学试验场的蚕室、上蔟室、桑园以及蚕种场。他带领学生极力抗争,与武装警察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保护了校址不受侵占。
1944年8月,段佑云受聘重庆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后随中大迁回南京。这期间,他主持蚕桑研究室工作,开办蚕种场。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他继任南大教授。
1952年7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段佑云率南大蚕桑系教师来到安徽芜湖,任安徽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专科主任,并积极参与安徽农学院在合肥建院的筹建工作,为建立蚕桑系作准备。他先后将中大蚕专一批高材生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调来,充实师资队伍。1954年,成立安徽农学院,蚕专科于1955年改为本科,任系主任。他以炽热的事业心和出色的管理才干,为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扩大研究范围,1960年经上级批准,将系里的研究部划出,搭起省蚕桑研究所的架子,兼任所长。将全省蚕丝绸各方人才组织起来,成立省蚕学会,创办 《安徽蚕讯》刊物,开辟学术园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已进入花甲之年,学校停止招生,被迫下迁。他与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在学校做杂工。尽管如此,他仍为失去科研基地而痛心疾首,曾多次要求保护科研基地设施,竭力向全国人大和省人大上报提案,并积极促成筹办丝绸工程专业。他平日社会活动很多,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到了晚年,仍坚持招收研究生,并为本科生讲课,尽职尽责。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热衷于家蚕化性、起源和限性品种研究


段佑云一生热衷于科研事业,在家蚕化性、起源和限性品种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成绩。
1954年,段佑云在合肥蚕业试验站连续两年进行家蚕化性的实验研究,并于1957年写成论文 《家蚕化性研究》。在文中,他将家蚕化性类型划分成热带无滞育多化性、亚热带有滞育多化性、温带二化性和一化性四种类型。这在家蚕化性研究上有其创见。
1971—1972年,在科研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段佑云寄居合肥樊洼蚕场,吃住在蚕室,夜以继日地工作,培育了抗高温的多丝量品种安1,并引进安17品种,为保护家蚕品种资源竭尽全力。
1978年,段佑云将多年的丰富资料重新整理,对家蚕化性问题提出了更加成熟的见解,陆续发表了 《家蚕化性类型形成与蚕种生产》、《家蚕眠性遗传》等论文,对家蚕良种繁育具有指导意义。
1980—1982年,段佑云一改蚕学界史家单凭考古和文献史料,从古籍搜求定断的风气,亲身实践,利用举办全国蚕训班的机会,将河北、陕西、山西、四川和安徽5省8地的野桑蚕收集饲养,分别与家蚕杂交,通过13代的培育,分析遗传材料,慎辨真伪。再结合古代气候变迁特点、考古史料,取得第一手资料,最后撰文定论: 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极大兴趣。1984年4月,英国 《农林科技》编辑部专函索取英文摘要。
家蚕斑纹限性品种,是从带有斑纹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转座到W染色体上的类型中的品系。其标志是: 幼虫 (大蚕)体皮上呈现斑纹为雌,无斑纹为雄。这种遗传现象称为限性遗传,由此培育的品种即为限性品种。利用斑纹限性品种,可在大蚕期将雌雄蚕分开饲养,不仅节省鉴别蛹体雌雄的人力财力,还为发蛾调节提供充裕的时间,降低蚕种生产成本。为了提高蚕业经济效益,他从70年代初期开始着手成对培育优良的中系和日系姬蚕系统,应用各品种间的正反交、回交、再交多种形式,经过10多年反复多次选择,保存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品种。通过鉴定择优,育成了各有特色的6个高丝量家蚕新品种,其中有3个系斑纹限性,均载入 《中国家蚕品种志》。品种定名为:素花、明锦、花雌、普雌、花限、普限,这些品种可作为培育日系限性品种的基础材料。
段佑云于1984年育成了斑纹限性优良品种9对,品种定名为: 花茂、锦春、花蕾、双明;花齐、明东;花5限、育2限、507。1984年12月,中央农牧渔业部来函对他的育种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推广斑纹限性品种,在制种时不仅可以使雌雄鉴别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准确可靠,特别对原蚕区制种和降低蚕种生产成本更为有利,在生产上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1985年春,他的1对斑纹限性品种花茂×锦春提交全国鉴定。
1983年12月,段佑云正在北京出席农工民主党中央第九次会议,老伴廖德蕴不幸患脑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失去了一位好帮手,尤以家中失去了一位贴心的保健医生。从此,他倍惜晚年光阴,更加紧了育种步伐,每有公务在身,下榻未稳,第一封信总是先给系里领导,嘱咐保育品种的饲养安排事项。1987年春夏,他已重病在卧,仍支撑着以封封书信、次次电话敦促领导、精心关照正在饲育的品种蚕。还抱病将其积多年之心血育成的现今世界上其他蚕业国家尚无报道的斑纹限性散卵多丝量新品种育成经过,整理成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系统研究》一文,于他去世后发表在 《安徽蚕业》1988年第1期上。这成为他生命终止的遗着。
科研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反馈过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并为着书立说提供了活水之源。他于1956年参加全国高校教材《蚕种学》的编写工作,1979年又参加 《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的部分编写工作。与此同时,还承担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农业卷》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部分条目的编写任务。
段佑云从1940年直至1987年从事蚕业高等教育达47年之久,培养出数以千计的蚕桑高级技术人才,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现大都已成为蚕桑战线上的骨干。他历任四届安徽省蚕学会理事长、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副主委、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他平易近人,不以高龄自居,不以饱学自称,经常有普通百姓求助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对青年学生来请教更是热情接待。晚年仍关注蚕桑系建设,精心培养研究生,从研究设计到论文修改均耐心指导,他治学勤奋乐于助人的精神给师生留下难忘的记忆。

赵泽祥,徐静斐


简 历


1905年 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
1925年 南京中等农校。
1928年 江苏省淮阴高级农校蚕桑科。
1931年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科。
1935年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
1936年 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
1940年 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副教授。
1941年 四川农改所技正兼四川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教授。
1942年 四川乐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教授兼蚕丝科主任。
1944年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9年 南京大学教授。
1952年 安徽大学教授兼蚕桑科主任。
1955—1976年 安徽农学院蚕桑系教授兼主任。

主 要 论 着


1 段佑云. 家蚕化性类型形成与蚕种生产. 安徽农学院学报.1978 (7)
2 段佑云. 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蚕业科学.1983 (1)
3 段佑云. 家蚕眠性遗传. 安徽蚕业.1983 (4)
4 段佑云. 家蚕品种的起源和分化. 安徽蚕业.1983 (4)
5 段佑云. 家蚕祖先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三眠野桑蚕. 中国蚕学会论文集.1985
6 段佑云. 家蚕斑纹全限性四元杂交优良组合研究初稿. 安徽蚕业.1987(1)
7 段佑云.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系统研究. 安徽蚕业.1988 (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597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