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陈学平,园艺学家,食品加工专家。在20世纪40年代起创办了浙江大学农学院食品加工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食品科技工作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 “优质的农产加工品来自于优质的加工原料”,开创中国果蔬加工原料学研究先河,并在桃、柑橘罐藏原料选育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创建了浙江早期的罐头厂和浙江大学食品科技系。陈学平,1919年10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7岁进入嘉兴县韭溪小学学习。从小喜爱文体活动,喜欢作画和其他艺术。1932年入嘉兴秀州中学读书,1937年,进入浙江省临时联合中学读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在校期间,他深得着名园艺学家吴耕民教授的喜爱与器重,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突出。1943年毕业后,一度在湖南冷水滩燃料厂任技佐。不久即回母校执教,并配合中国着名农产品贮藏加工专家熊同和教授进行农产品贮藏加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学平一直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农化系、食品科技系执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陈学平为改变这种局面深入工厂、作坊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提高民间的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向工人和技术人员传授新技术,并收集材料、编写讲义、带学生进工厂实习,为浙江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材。
1958年,陈学平到黄岩县农村蹲点和劳动锻炼,当地领导请他作为技术负责人筹办浙江黄岩罐头厂。一年之后,罐头厂办成,陈学平相继为厂里开发出糖水桔子、糖水桃子等系列罐头产品,为厂里培养出技术人员之后才回到学校。
20世纪60—70年代,陈学平从办厂的实际经验中受到启发,认为农产品加工的质量问题主要在于中国缺乏适合于加工的专用品种。为此,他着手选育适于加工的柑橘品种,经过10多年的努力,选育出一批优良的柑橘罐藏品种和品系。同时,他还参加了桃罐藏良种选育,并进行了杨梅、枇杷等一系列果蔬种类的加工适应性调查。为浙江的食品工业特别是罐头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出口创汇作出积极贡献。特别是罐藏桃品种的选育,他提出 “黄肉—不溶质—粘核” 的选育目标避免了当时罐藏桃品种选育漫无目标的盲目现象,很快使桃罐头的生产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1985—1990年,陈学平参与了农业部 “八五” 重点科研项目 “主要果蔬汁 (酱) 加工技术研究” 的专题,并作为一个子项的主持人,组织相关学科人员开展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主产果蔬汁 (酱)的加工工艺,并使部分产品投入生产。为后来中国的果蔬汁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陈学平还积极参与了浙江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的筹建工作,担任筹备主任,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制订了食品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计划。并兼任农产品贮藏加工教研室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陈学平主讲过农产品加工学、农产品综合利用、果蔬贮藏加工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题、果蔬加工原料学等课程,并培养了14名硕士研究生。在教材建设方面,参加编写了 《果蔬贮藏加工学》、《果品贮藏加工学》,主编了 《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还参与编写出版了 《果品加工》等专着。参加撰写了 《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有关条目的撰写工作,为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 的果蔬贮藏加工分支主编及撰稿人。
由于他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突出贡献,他于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继往开来,发展中国的果蔬加工教育事业
陈学平从20世纪40年代作为熊同和教授的助手开始,对中国果蔬加工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统编教材 《果蔬贮藏加工学》 (南方本) 的编写中,他精心收集材料,使中国民间大量的果蔬加工、利用的技术经验得以在书中体现,同时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 《果品贮藏加工学》 和 《蔬菜贮藏加工学》 中,他作为主要的撰稿人编写了部分章节,尤其是 《果品贮藏加工学》一书,协助李沛文主编,对全书定稿和统稿作出了大量劳动。
陈学平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早在1947年夏季,他由浙江大学派往当时善后救济总署下设的农业复兴委员会食品加工培训班学习罐头食品制造技术,领回由美国战后救济委员会赠送的小型罐头生产设备,筹建了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产品加工实验室。
1982年始陈学平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两次参与讨论并制订了全国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为各农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人员,许多来浙江农业大学进修的教师都成为各地的骨干。他结合当时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际,在全国首次开设了内容涉及到果蔬加工、果蔬栽培和选育种的边缘学科的 “果蔬加工原料学”课程。直至他近70高龄退休以后,还为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真正做到活到老干到老。
果蔬加工原料学的奠基人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口创汇的商品限于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其中又以水果蔬菜加工制品为大宗,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创办了大批的罐头厂生产水果蔬菜罐头出口。但由于中国农业本身还保持着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加工原料大多为鲜食品种,缺乏加工专用品种。陈学平早在创建黄岩罐头厂时就认识到水果蔬菜加工必须要有与鲜食不同特性的加工专用种,提出 “要生产出优质的加工品,必须选用优良的加工专用种”,并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将食品工业的工艺知识和农业科学的选育种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他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果蔬品种加工适应性研究。1963年,陈学平在“柑橘罐藏良种的选育研究” 中,提出的柑橘加工专用种的“果形直径要小于5厘米为好”,通过实践,又提出果径在5~7厘米,扁圆形,果形指数>1.3,无核或少核,色泽橙红” 等重要指标。同时组织力量在浙江温州、宁波和黄岩等新老橘区进行筛选,通过10多年的努力,与高锡永副教授等合作,终于选育出 “宁红”、“海红”、“石柑” 等优良的柑橘加工罐藏品种和品系,建立了母本园,大力推广,使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柑橘罐头质量不断提高,出口质量迅速上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至目前,浙江省仍是中国糖水橘子罐头的主要生产省份之一。1985年,此项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桃子罐头是中国当时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桃子加工多采用 “兼用品种”,存在着原料利用率低、成品质量不完全符合出口要求等问题。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对比试验,他查阅了当时所有能找到的美国和日本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多年的不同品种的加工适应性试验,于1972年写成了 《罐桃品种的选育问题》 一文,随后在大连召开的罐桃品种选育全国协作组会议上,以浙江农业大学果树组、加工组名义提供了 《罐桃品种选育》 一文,该文系统地总结介绍了美国、日本、南非的桃加工发展过程,采用的各种品种及其亲本来源,明确提出罐桃品种的选育应将 “黄肉—不溶质—粘核”作为目标。这一论点引起全国桃育种界的重视。循着这一思路,发现原来鲜食不很适口的丰黄、连黄、黄桃等品种,却适合于加工罐头。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的罐桃专用种面积就发展到20多万亩 (1.33万公顷),杭州、金华、奉化等罐头厂桃子罐头的年产量超过5000吨以上,为浙江省的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研究成果获得198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时期,陈学平还参加指导杨梅和枇杷等加工适应性品种的调查研究,为中国加工原料学科发展开了先河。
农产加工技术史研究成绩喜人
农产加工技术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对农产品加工历史的考证不但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对于制定和提高新产品加工工艺都有重大的意义。陈学平在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调查,已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农产品加工技术史的第一手资料。结合一些文献上的记载,他研究整理发表了 《绍酒加工技术史》、《湖洲蒸谷米加工技术史》、《义乌红糖加工技术史》和 《南枣加工史》等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均对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并指出有的文献和民间流传中的一些失实舛误。例如,在《绍酒加工技术史》 一文中,他对绍兴酒的历史沿革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在宋代的部分,当时的一些权威人士认为,朱翼中的《北方酒经》 中详细叙述了中国制曲酿酒的方法,在绍酒的历史中用 “东浦最良酒” 或 “东浦产最良酒” 来论证宋代绍酒的历史。对此,他认真研读了 《北方酒经》,数出了这本书共有12484个字,但未发现有上述论述记载。针对当时日本加工专家山崎百治的 “善酿酒是冲缸时用淋饭酒代水酿制而成” 的观点,陈学平在文中,反复指出: “善酿酒是以摊饭法操作,冲缸时用陈加饭酒或元红酒代水酿制而成”,从而纠正了国内外流传的这一错误。
他在《湖州蒸谷米加工技术史》一文中,对民间流传的蒸谷米是从战国时越王勾践以稻谷10万石借与吴王,以说明其历史的悠久作了大量的历史考证,指出当时 “越王所贷的粮食不是稻谷,而是粟米”,而且 “所借数量也非十万石,而是一万石,归还时是一万一千石”,从而否定了蒸谷米的历史与这一流传有关。经过进一步考证,他还根据 《梦梁录》 的记载,断定在 “宋代(1241—1274年) 杭州、湖州已有蒸谷米,可能创制的年代则更为久远”。
《义乌红糖加工技术史》和 《南枣加工史》亦同样论证了一些流传失实,并介绍了加工技术史的历史沿革,指出了这些加工品的发展方向。
心境平和,多才多艺
陈学平为人正直不阿,不肖 “趋炎附势”、“随风摇摆”,默默无闻地工作。他淡泊名利、生性随和,直至他的许多学生成为教授后,仍以一个副教授的身份与他们真诚合作。他的学术论文数量不多,但每一篇都经过精心考虑,或解决生产实际的重大问题,或纠正了一些失实,具有较大的社会和学术价值。
陈学平兴趣广泛,生平爱好音乐美术,尤喜昆曲、京剧、江南丝竹、金石篆刻,能熟练地演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更擅长京胡的演奏技巧。少年时得益于着名作曲家吴梅弟子钱南扬老师学度曲,自小京胡演奏水平娴熟,在没有曲谱的条件下反应极快,达到了专业的水平。曾为浙江大学国乐社和京剧团操琴吹笛,是当时浙江大学的着名琴师,时常组织参加各种演出。作为业余昆京剧爱好者,陈学平具有极准的耳音,擅长记谱,能在演出或电影、电视等节目中记下整段演唱的曲谱。退休后就记录下几十本京昆曲谱,既提高了自己的京昆水平,亦供友人、票友们学习。由于年轻时曾从师蒋玄佁学习国画,中学时就有作品刊登在正式出版校刊 《秀州钟》上,深受导师的喜爱,后来他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制作图表和教学挂图都是自己动手。陈学平还喜爱篆刻,从临摹古印谱入手,反复揣摩,终于自成一体。其作品古拙,不落俗套,风格以仿秦汉印为主,但亦有所变革,杭州西湖博物馆为编名家印存,取其大量印章。加上他为人随和,广为校内外师生员工和友人治印,连在国外的校友、同事凡有所求亦随时奉送,从不吝惜,故有大量各具特色的作品在浙江大学海内外朋友、老师、学生、同事、晚辈中珍藏。
简历
1919年10月28日 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
1926—1932年 在浙江嘉兴县韭溪小学学习。
1932—1937年 在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学习。
1938—1939年 在浙江省临时联合高级中学学习。
1939—1943年 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
1943—1944年 任湖南冷水滩燃料厂技佐。
1944—1945年 在贵州湄潭中央茶场工作。
1945—1987年 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农化系、食品科技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7年 离休。
1987—1991 回聘任浙江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教授。
主要论着
1 熊同和,陈学平.果蔬贮藏加工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0
2 陈学平.湖洲蒸谷米加工技术史.浙江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1965
3 陈学平.绍酒加工技术史.浙江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1965
4 陈学平.义乌红糖加工技术史.浙江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1965
5 陈学平.不同类型桃品种的罐藏性.科技情报,1973 (3)
6 陈学平,等.果蔬贮藏加工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7 陈学平,董绍华 .南枣加工史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7 (3)
8 陈学平,董绍华 .苹果辐射保鲜室温贮藏试验报告 .全国供销社科技,1981 (8)
9 陈学平,董绍华 .宽皮橘涂料保鲜贮藏效果 .杭州科技,1981 (3)
10 陈学平,董绍华 .苹果的塑料袋贮藏条件.杭州科技,1981.4
11 陈学平译 .猕猴桃的新颖加工品——果丹皮 . 国外农学——果树.1981 (7)
12 陈学平,等 .热带亚热带果蔬采后生理、处理及利用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3 陈学平,董绍华.早大种杨梅的罐藏适应性. 中国果品研究,1982(1)
14 陈学平.谈食品工业中的果蔬加工问题.食品开发,1985(1)
15 陈学平.吴耕民,中国现代农学家传 (金善宝主编),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6 陈学平.芦笋的加工.浙江农业,1986(4)
17 陈学平.浅淡葡萄制汁.杭州食品科技,1986(1)
18 陈学平等.中国蔬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9 陈学平,叶兴乾.测定类胡萝卜素含量作为辨别真假柑橘汁糖浆的一个指标.杭州食品科技,1987(1)
20 陈学平,叶兴乾.果品加工.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21 陈学平,董绍华.温州蜜柑、甜橙、菠萝混合果汁加工技术研究,农业科技管理,1992(增刊)
22 陈学平,董绍华.番茄、莲藕、芦笋复合菜汁加工技术研究,农业科技管理,1992(增刊)
23 陈学平.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4 陈学平.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