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陈统爱(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46 评论:0

1932—


陈统爱,林业经济学家。长期从事于林业经济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在伐区作业综合小工队、营林村和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对林业科技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学术观点,为中国林业经济和林业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统爱,1932年10月28日生于广东省普宁县 (现普宁市)斗文村的一个普通华侨农家。在少年时代,由于家境清寒,一边读书,一边务农。抗战胜利后,才专心用于学习。
1952年,中国进行高校院系调整,急需大量人才,在此背景下,陈统爱尚未高中毕业就被分配到东北农学院 (现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系就读于木材采运机械化专业; 1955年被调入由苏联专家任教的林业经济研究班,从此他与林业经济学科结下不解之缘。在2年的学习中,他努力攻读资本论、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组织与计划等课程,他以成绩优异的 “双子河森工局经济活动分析” 的论文毕业。于1957年10月调到森林工业研究所经济研究组工作。这个组于1958年改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直属的林业经济研究室。在这期间,他参加 “森林更新经济问题”、“人民公社的林业经济问题” 的调查研究。1960年组建林业经济研究所时,陈统爱被指定为采运经济研究组组长,于1961年春天在伊春林区双子河森工局进行蹲点研究。那时正处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终于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就在这年冬天,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主持的 “伐区作业综合小工队” 成果,于1962年夏天在东北、内蒙古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1963年他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64年春,被任命为研究室副主任。为了学习北欧经验,并贯彻刘少奇视察东北林区提出试办营林村的设想,他又带领全室同志转移到带岭林业实验局蹲点。积极参加营林村建设,拟定营林村管理办法。当这个研究课题正在按计划进行时,同年10月他被抽调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9年到 “五·七” 干校,1971年下放江西,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74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形势有了根本好转,在一些老领导的帮助下,他被借调到农林部林业局林产工业处主管木片生产。1978年春,正式调入农林部。此时,国家林业总局已组建,他被任命为总调度室副处长。当年夏天,随领导公出黑龙江伊春,由于劳累过度,患了急性肾炎,送回北京治疗。1981年,他还处在半休状态,被调到林业部经济研究所工作 (任负责人)。1982年经济所又划归中国林业科学院管理,他任所长。就在他满腔热情为林业经济研究贡献才华时,由于长期治疗肾病服用激素,他被诊断双侧股骨缺血性坏死,1983年又作了移骨手术,整整躺了2年。1986年春,他的病刚有好转,就被任命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88年秋天,他被调到林业部财务司任司长,1992年又被任命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书记。1996年春,他卸任不久,被林业部指定担任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咨询组组长,至今仍在为林业建设尽心尽责。


创建国有林区木材生产劳动组织——“伐区作业综合小工队”


6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黑龙江省,这个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的木材产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61年起陈统爱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到黑龙江双子河森工局开展调研工作,他们认为影响木材生产的关键是伐区作业这个环节,而当时伐区作业仍然沿袭历史的大工段组织形式,采伐、集材和装车相互脱节,又因工资报酬不合理,影响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他们在该局的罗圈河林场进行一组试验: 首先选定1名拖拉机手,再从大工段分离出来5~6人,自己采伐,自己集材,自己清理林场,自己装车,工资则根据伐区条件以混合计件形式付给。经多次试验,效果很好。在这个林场全面推行之后,效果也很明显,不到3~4个月,这个新型的劳动组织很快在东北、内蒙古林区推开。当时从林业部领导到森工局的基层职工,都认为这是扭转木材生产被动局面的突破口。不仅木材产量上去了,而且伐区阶段的木材生产成本降低了30%以上,工人收入相应增加,大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经过大量研究,他把这个新型领导组织命名为 “伐区作业综合小工队”。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一是人少容易心齐; 二是综合作业,可以避免上下工序的脱节和停工; 三是混合计件,由于全队经济利益一致,因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行动上的一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论点确实有所创新。并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一科技成果,得到当时中国科学院学部的肯定,并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奖励。

探索科学经营森林的基层组织——“营林村”


“营林村” 是借鉴北欧经验,并遵照刘少奇、谭震林同志的指示而试办的经营森林的基层组织。1963年,东北、内蒙古林区非生产人员突然增多,为了改变 “山上有活没人干、山下有人没活干” 的局面,林业部决定在天然次生林区试办 “营林村”。“营林村” 就是20户人家,经营3 000公顷林子,既搞木材生产,又搞森林更新和副业,以集体经济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陈统爱主持的课题组1964年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验局组建中国第一个营林村——红星营林村,经过运行,效果很好。营林村对科学地经营森林,改善职工家属生产生活条件,安定林区社会秩序,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林业部又相继派出工作组在其他林区试办,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干扰,研究工作中断,但这一研究成果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积极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林业经济研究工作


粉碎“四人帮” 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为适应这一形势,陈统爱认为,作为林业经济工作者,必须敢于冲破过去的禁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陈统爱虽然行政事务繁忙,但仍坚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林业经济研究工作。
研究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以生产责任制为内容的分户承包,林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林业生产责任制应与农业有所不同。为此,他和同行们对林业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编着了 《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一书。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分析其发展过程,归纳了责任制的几种基本形式和内容,并对如何建立健全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提出了建议。该书一经中国林业出版社发行,便深受林业各界的欢迎。1982年该书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农村优秀读物二等奖。
研究林价与木材价格 中国木材价格体系是从苏联照搬过来并按计划经济体系确定的。其中最大的弊端是不承认林木有价值,它仅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供无偿采伐,在木材价格构成中没有“原料费” 这一项。这是造成中国木材价格背离价值并长期偏低的根本原因。陈统爱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此项研究,经常写建议,并亲自主持几次重要的学术讨论会,宣传在中国建立林价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个建议被林业部领导所采纳; 同时也为80年代几次提高木材价格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正因为对林价问题有深入研究,90年代初,当他任林业部财务司长时,进一步提出了实行林价制度的建议,在林业部领导的部署下,并得到财政部的批准,开始在东北、内蒙古林区试行林价制度,取得了可喜成绩。
探索中国林业发展道路 80年代初,以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为首,组织一批科技人员进行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研究,陈统爱积极参与这方面的组织工作,特别在课题的酝酿、启动、组织实施、研究报告的审定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促进和提高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课题于1993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壮心不已 花甲之年任院长


人到花甲本是退休之年,但根据工作需要和他本人的条件,1992年秋林业部任命他为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分党组书记,这是领导对他的信任和寄托。中国林业科学院是林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他曾在这里工作多年,有一定的基础。加上他有基层工作经验,比较熟悉林业生产情况,并有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迫感。当时他认为科研单位要有所作为,最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变 “学院式” 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任务是: 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他多次讲到,成果是基础,人才是保证,效益是突破口。
加强研究,多出成果 他在过去历任院长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指出要紧密结合林业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安排科研工作,搞好选题立项,精心组织实施,提高研究水平。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连续几年在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中占相当比例。他认为这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应该做到的,也是 “国家队” 的重要标志。根据财力的可能,逐年增加院科研发展基金,并积极疏通与上级部门的关系,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使科技工作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在这方面他特别强调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在他的建议下建立了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青年人的培养。在职称评定上,划出比例,确保年青人有一定份额; 年青的业务所长,凡外语不过关的,一律到院进行培训; 同时从外单位选调少量的拔尖人才,提高研究所的人才素质; 鼓励青年人报考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生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人才的质量和层次,人才断层现象得到了缓解。
狠抓科技开发和产业建设 他当过林业部财务司长,深感科研单位的财力紧张。为此,他首先争取改善外部条件,他经常说: “为着林科院的6 000职工,我甘愿当孙子”。在他3年多的任期中,全院事业费翻一番多,基建拨款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其次,他积极鼓励各单位搞好科技开发,努力创收。他认真总结推广比较成功的几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开发模式,如林产化学工业所的 “无锡模式”,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 “蒲城模式”,热带林业研究所的 “桉树模式”,林业研究所的 “王涛生根粉模式”。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已有的各类资源优势,他也不放弃搞一些非技术性创收。在他的任职期间,预算外创收每年增长30%以上。
在他主持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工作期间,还兼任一些社会工作,如林业部第二、三、四届科技委常委、中国林学会第六、八届副理事长、中国经济林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长等等,他都身体力行,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卸任之后继续奋斗在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岗位上


1996年3月,陈统爱卸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职务,这时他已经63岁,他认为在今世的工作岗位该划上句号了。然而他又受命于山区综合开发专家咨询组组长的重要工作。1996年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加速中国山区的综合开发,并成立以林业部为牵头单位的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小组成立专家咨询组,由各协调单位选派20多名专家组成,陈统爱出任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咨询组组长,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从此之后,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组织专家组成员,深入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进行调查研究和规划的评审工作,为协调小组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他本人在这两年中,亲自对17个示范县进行深入调研,共商加速山区综合开发大计。1998年春,根据专家组的调研情况和他本人的体会,在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作了题为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的报告,得到与会者的广泛兴趣与重视。

严于律己 忠心耿耿为党工作


陈统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名林业经济学家。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为我国林业建设尽力工作。他学风正派、学习努力。虽几易工作岗位,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干一行、爱一行、赞一行,他每负责一个单位工作,都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他努力使自己认识林业生产建设各项工作的内涵,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注意国内外林业发展的动向。虽然他的着作不多,但对中国林业建设有较深的见地,他的很多学术思想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同行们也都愿意和他切磋。他能团结周围同志,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对领导尊重,对部下爱护。人们都说: “陈统爱人缘好”,他也体会到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他经常讲,当领导的,决不能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要光明磊落。他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
他以坚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他1978年春天患肾病综合症; 1982年又患双侧股骨头坏死; 1983年又做了植骨大手术。患病期间,人们经常看到他咬着牙上下楼梯,坚持工作。如1984年冬,他让人家背着上下火车到伊春带岭主持学术会议。1985年,几次拄着双拐和课题组同志到外地作调查研究。在他任院长期间,经常一瘸一拐地到建筑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出差时连上下火车都很费劲,但还坚持上山看林子。随行同志们看到65岁的老专家,腿脚又不好,还这样深入山区,很受感动。陈统爱同志像春蚕一样,还在不断吐丝,为林业建设和林业科技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鹤羽)


简 历


1932年10月28日 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斗文村。
1952—1955年 在东北林学院木材采运机械化专业学习。
1955—1957年 在东北林学院林业经济研究班学习。
1957—1958年 森工部森林工业研究所经济组研实员。
1958—1960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室研实员。
1960—1966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所,任研究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1971—1974年 江西省木材工业研究所。
1974—1977年 农林部林业局林产处分管木片生产。
1978—1980年 国家林业局、林业部总调度室副处长。
1981—1982年 林业部林业经济研究所负责人。
1982—1985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1986—1988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1988—1992年 林业部财务司司长。
1992—1996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书记。
1996年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咨询组组长。

主 要 论 着


1 陈统爱,陈国明等.伐区作业综合小工队.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63.
2 杨福荣,陈统爱,王幼臣.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3 陈统爱,黄鹤羽.科研院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林业科技管理,1993,(2): 1~4.
4 陈统爱.多出成果多出效益把林业科学提高到新水平.中国林业报,1993-10-26 (3) .
5 陈统爱.明确发展目标再创科技辉煌.林业科技管理,1995,(3):7~9.
6 陈统爱.当代林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6,(1): 1~6.
7 陈统爱.中国山区经济林发展.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596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