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荀彧(正史资料记载_注释_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117 评论:0

荀彧(公元163—212年),字文君,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年少时,人称有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弃官迁宗室至冀州避难,袁绍以礼待之。初平二年(公元192年),离绍从曹操,为司马。后平兖州,败吕布,劝曹操迎汉帝于许,进侍中,守尚书令,曹操外出征战,军国事皆任之。后因劝阻曹操加九锡失宠,终被迫自杀。

〔正史〕

荀彧字文若,颖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或,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或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①。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因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东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②。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皆非已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至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人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比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朝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③。”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或,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财,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④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八年,太祖录或前后功。表封或为万岁亭侯。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⑤,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太祖将伐刘表,问或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或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或。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或,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三国志》卷一○


〔注 释〕
①鄄(juan)城:县名,治今山东省鄄城县北。②樵采:打柴。③“比”句:比:等到。属(zhu):托,托付。④次:驻军。⑤怀贰:怀有二心。

〔相关史料〕

苏轼“论荀彧”:
荀文若之于曹公,则汉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文若不欲,曹公不能平,以致于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节于汉氏者,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从曹公于东郡,致其弄略以拥,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念;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方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明·郑贤)评:文若从曹志已在曹,曹不为汉文若岂不知耶?九锡之死,非死汉也,尽之矣。
明郑贤《古今人物论》卷一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3884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