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玄奘(正史资料记载_注释_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117 评论:0

玄奘(公元602—644年),唐代高僧。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人,是我国着名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13岁于洛阳净土寺出家,曾游历国内各处寺院讲学、问难、颇有心得。接触各派理论后,深感其中疑问甚多,众说不一,因此怀疑原有译经有讹谬,于是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到印度求法。经过艰苦的旅行,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到达印度。游学12年后,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携带佛经657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返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这次旅行的见闻,由他口授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此书成为历史、地理的宝贵研究资料。他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19年,共出经论75部1335卷。

〔正 史〕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①人。大业②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③,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④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⑤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乃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⑥十二卷。贞观十九年⑦,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高宗在东宫,为文德太后追福⑧,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⑨,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后以京城人众竟来礼谒,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旧唐书·卷一九一》



〔注 释〕
①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②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公元605—617年。③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④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649年。⑤蕃人: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⑥《西域记》:即《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述并校,简称《西域记》,又称《玄奘行传》、《玄奘别传》、《西域行传》。该书记玄奘西行古印度取经见闻,除有关佛教故事、传说外,还记述沿途地区的国俗民情和政治、历史、地理等情况,所载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及国家之山川、地形、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经济、文化、诸情况。⑦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⑧追福:佛教规仪,亦称“追荐”、“追善”等。即为死者做佛事,包括施舍财物、修缮寺院、造佛塔等活动以祈求佛法保佑亡灵早日脱离苦难,得到冥福。⑨显庆元年:公元650年。显庆,唐高宗李治年号。


[相关史料]
会贞观三年①,时遭霜俭,下敕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故臧②,渐至炖煌,路由天塞,裹粮吊影,前望悠然,但见平沙,绝无人径,回遑委命,任业而前。展转因循,达高昌③境。
初奘在凉州④,讲扬经论,华夷⑤士庶,盛集归崇,商客通传,预闻蕃⑥域,高昌王文泰,特信佛经,复承奘告,将游西鄙⑦,恒置邮馹⑧,境次相迎。忽闻行达,通夕立候。王母妃属,执炬殿前。……王命为弟,母命为子,殊礼厚供,日时恒教。及为讲《仁王》等经,及诸机教,道俗系恋,并愿长留。奘曰:“本思道开大化,远被家国,不辞贱命,忍死西奔,若如来语。一滞此方,非唯自亏发足,亦恐都为法障。”乃不食三日,佥⑨见极意,无敢措言。……麹氏流泪,执足而别,仍敕殿中侍郎,赍⑩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并给从骑六十人,送至突厥叶护牙所。以大雪山北六十余国皆其部统故。……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于是连骑数十,盛若皇华。中途经国,道次参候,供给顿具,倍胜于常。自高昌至于铁门(11);凡经一十六国。
……奘意欲流通教本,乃放任开正法,遂往东印度迦摩缕多国(12),以彼风俗,并信异道。……童子王命象军二万船三万,与奘泝(13)殑伽河以赴戒日,戒日(14)与诸官属百余万众,顺河东下,同集羯朱只罗国。初见顶礼,鸣足尽敬。……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乃述制《恶见论》,顾谓门师曰:“日光既出,荧烛奇明,师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15)诸僧无敢言者。”王曰:“此论虽好,然未广闻,欲于曲女城大会,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邪从正,舍小就大,不亦可乎?”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16)一切异道会曲女城。自冬初泝流,腊月方到。尔时四方翕集,乃有万数,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陈供香花音乐,请奘升座,即标举论宗,命众征核,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一百具。仍令大臣执奘袈裟,巡众唱言:“支那法师论胜,十八日无敢问者。并宜知之。”于时僧众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便辞东归。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大施场相,事讫辞还。王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青像金银钱各数万。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流泪执别。……戒日又敕令诸属国,随到供给,诸僧劝受像施。……缘国北旋出印度境。
……以贞观十九年(17)正月二十四日,届(18)于京郊之西。道俗相趋、屯赴阗闼(19),数十万众,如值下生。将欲入都,人物喧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20)。通夕禁卫,候备遮断,停住道旁。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十二十余里,列众礼谒,动不得旋。于时驾幸(21)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部喧哗,又倍初至。……及至洛滨,特蒙慰问,并献诸国异物,以马驮之。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面奉天颜,谈叙真俗,无爽帝旨,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上即事成戎旃(22),问罪辽左,明旦将发,下敕同行,因辞疾苦,兼陈翻译,不违其请。乃敕京师留守房国公玄龄,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天府。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经初至,下敕普请京城设斋,仍于弘福译《大严》等经。不久之间,奘信又至,乃敕且停,待到方译。主上虚心企仰,频下明敕,令奘速至,但为事故留连,不早程达。既见洛宫,深沃虚想,即陈翻译,搜擢贤明。上曰:“法师唐梵具赡,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23)陋,终亏圣典。”奘曰:“昔者二秦之译,门位三千,虽复翻传,犹恐后代无闻,怀疑乖(24)信,若不搜举,同奉玄规,岂以褊能,妄参朝委。”频又固请,乃蒙降许。帝曰:“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其处虽小,禅院虚静,可为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既承明命,返迹京师,遂召沙门慧明、灵闰等,以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以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以为录文;沙门玄模,以证梵文(25);沙门玄应,以定字伪。其年五月,创开翻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余为执笔,并删缀词理,其经广解六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诸菩萨行,合十二品,将四百纸。又复旁翻《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智证等更迭录文,沙门行友详理文句,奘公于论,重加陶练。次又翻《大乘对法论》一十五卷,沙门玄赜笔受,微有余隙。又出《西域传》一十二卷,沙门辩机亲受时事,连纰前后,兼出《佛地》、《六门》、《神咒》等经。都合八十许卷。自前代已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乱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尚贤吴魏所译诸文,但为西梵所重,贵于文句钩锁,联类重沓,布在唐文,颇居繁复,故使缀工专司此位,所以贯通词义,加度节之,铨本勤成,秘书缮写。于时驾返西京,奘乃表上,并请序题。寻降手敕曰:“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玄道而辟法门”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
初于曲池为文德皇后造慈恩寺,追奘令住,度三百人。有令寺西北造翻经院,给新度(26)弟子一十五人,弘福旧处仍给十人。今上嗣箓(27),素所珍敬,追入优问,礼殊恒袟。永徽二年(28),请造梵本经台,蒙敕赐物,寻得成就。又追入内,于修文殿翻《发智》等论。降手诏,飞白书,慰问优洽。显庆元年(29)正月,为皇太子于慈恩设大斋,朝采总至,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曰:“译经佛法之大,未知何德以光扬耶。”奘曰:“公此之问,常所怀矣。译经虽位在僧,光价终凭朝贵。至如姚秦鸠摩罗什,则安成侯姚嵩笔受;元魏菩提流支,则侍中崔光录文;贞观初波颇初译,则仆射萧瑀、太府萧璟、庶子杜正伦等,监阅详定。今并无之,不足光远。又大慈恩寺,圣上切风树之哀,追造壮丽,腾实之美,勿过碑颂。若蒙二公为致,则不朽之迹,自形于今古矣。”便许之。明旦,遣给事宣敕云:“所须官人助翻者已处分讫,其碑朕自作。”寻敕:“慈恩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等,有不安隐,随事润色。若须学士,任追三两人。”及碑成,请神翰自书,蒙特许,克日送寺。京寺咸造幢盖。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两县伎乐,车徒千余,乘驻弘福寺。上居安福门,俯临将送,京邑士女列于道侧,自北之南二十余里,充轫(30)衢街。光俗兴法,无与俦焉。又赐山纳,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余件。显庆二年,驾幸洛阳,预从安置东都(31)积翠宫,召入大内丽日殿,翻《观所缘》等论。又于明德宫,翻《大毗婆沙》等论。
……显庆三年下敕,为皇太子造西明寺成,令给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有《大般若》者,二十万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不久下敕,令住玉华,翻经供给,一准京寺,遂得托静,不爽译功。以显庆五年正月元日,创翻大本,至龙朔三年(32)十月末了,凡四处十六会说,总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尽。于间又翻《成唯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类足类》等,至十一月表上此经,请制经序。……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奘必当死。经云:此身可恶,犹见死狗。奘既死已,勿近宫寺,山静处理之。”因既卧疾。……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已,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自怀欣悦,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云:“无常将及,急来相见。”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提像骨,对寺僧门人辞诀,并遣表讫,便默念弥勒(33),令傍人称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34)上,铿然不动。有问:“何相。”答曰:“勿问,妨吾正念。”正五日中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迄今两月,色貌如常。……
余以暗昧,滥沾斯席,与之对晤屡展炎凉。听言观行,名实相守。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务。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吐味幽深,辩开疑议。实季代之英贤,乃法宗之法将矣。且其发蒙入法,特异常伦,听览经论,用为恒任。既周行东夏,挹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义,莫不倾倒林薮更新学府,遂不远数万,谘求胜法,誓舍形命,必会为期。发趾张掖,途次龙沙,中途艰险,身心仅绝。既达高昌,倍光来价,传国祖送,备阅灵仪。路出铁门、石门,躬乘沙岭、雪岭,历天险而志逾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兼以归禀正教,师承戒贤,理遂言扬,义非再授,广开异论,包藏胸亿,致使梵侣倾心,不匮其法,又以《起信》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又西华余论,深尚声明,奘乃卑心请决,随授随晓,致有七变其势,动发异踪,三循广论,恢张怀抱,故得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乃睹其唇吻,听其词义,皆弹指赞叹:“斯何人也。”随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道俗邪正,承其名者,莫不仰德归依。更崇开信,可以家国增荣,光宅惟远,献奉岁至,咸奘之功。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振斯鸿绪,导达遗踪?前后僧传往天竺者,首自法显、法勇,终于道邃、道生,相继中途一十七返,取其通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莫高于奘矣。恨其经部不翻,犹涉过半,年未迟暮,足得出之,无常奄及,惜哉!
论曰:观夫翻译之功,诚远大矣。前录所载,无德称焉。斯何故耶?谅以言传理诣,惑遣道清,有由寄也。所以列代贤圣,祖述弘导之风,奉信贤明,宪章翻译之意。宗师旧辙,颇见词人。埏埴(35)既圆,稍功其趣。至如梵文天语,元开大夏之乡,鸟迹方韵,出自神州之俗,具如别传,曲尽规猷,遂有侥幸时誉,叨监传述,逐转辅词,返音列喻,繁略科断,比事拟伦,语迹虽同,校理诚异。自非明逾前圣,德迈往贤,方能隐括殊方,用通弘致。道安着论,五失易窥,颜琮属文,八例难涉。斯并古今通叙,岂妄登临。若夫九代所传,见存简录,汉、魏守本,本固去华,晋、宋传扬,时开义举,文质恢恢,讽味余逸。厥斯以降。轻靡一期,腾实未闻,讲悟盖寡,皆由词遂情转,义写情心,共激波澜,永成通式。……粤自汉明,终于唐运,翻传梵本,多信译人,事语易明,义求罕见,厝(36)情独断,惟任笔功,纵有覆疏,还遵旧绪。梵僧执业,相等情乖,音语莫通,是非俱滥。……往者西凉法谶,世号通人,后秦童寿,时称僧杰,善披文意,妙显经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弘衍于世,不亏传述。宋有开士慧严、宝云,世系贤明,勃兴前作,传度广部,联辉绝踪,将非面奉华胥,亲承诂训,得使声流千载,故其然哉。……世有奘公,独高联类,往还振动,备尽观方,百有余国,君臣谒敬。言议接对,不待译人,披析幽旨,华戎(37)胥(38)悦。故唐朝后译,不屑古人,执本陈勘,频开前失。既阙今乖,未遑厘正,辄略陈此,夫复何言!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


沙门玄奘俗姓陈,偃师县(39)人也。幼聪慧,有操行。唐武德(40)初,往西域(41)取经,行至罽宾国(42),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面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由来。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踪,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初奘将往西域,于灵严寺见有松一树,奘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回,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西迎之,奘果还。至今众谓此松为摩顶松。


《太平广记》卷二



〔注 释〕
①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姑臧: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为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③高昌:古城国名,在今新疆一带。④凉州:西汉武帝置凉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唐代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代。⑤夷: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统称。⑥蕃:外国的。⑦鄙:边疆,边远的地方。⑧驲(ri):古时驿站专用的车。⑨佥:众人、大家。⑩赍:赏赐。(11)铁门:古关名。故址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南部杰尔宾特。西约13公里,为古代中亚南北交通线所经,左右皆山,形势显要,为史国和吐火罗之间的分界。(12)迦摩缕多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高哈蒂及其附近一带。(13)泝:即溯,逆水流而上。(14)戒日:即戒日王。名曷利沙·伐弹那,也译喜僧。公元七世纪印度曷利沙帝国统治者。统治时期统一北印度,迁都曲女城,建立严格行政制度。信仰婆罗门教,尊重佛教,每5年在钵罗耶伽(阿拉哈巴德)举行无遮大会一次,全国各教教徒云集领取布施。(15)小乘:佛教流派,即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宗派之一。(16)婆罗门:古印度的一种宗教。(17)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18)届:到。(19)阗闼:阗,充满。闼,门内。阗闼形容人的拥挤阻塞。(20)别馆:古时帝王正宫以外的宫室。(21)幸:特指皇帝到某个地方去。(22)戎旃:军旗,常喻指主帅。(23)仄:侧、斜。(24)乖:违背。不协调。(25)梵文:亦称“梵字”、“梵书”。印度古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说之书,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26)度:佛家以离俗出生死为度。此指出家。(27)箓:簿籍。(28)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永徽,唐高宗李治年号。(29)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显庆,唐高宗李治年号。(30)充轫:轫,满;充轫,充满。(31)东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称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称东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东京,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停京号,次年复称东都。(32)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33)弥勒:菩萨名。亦称“慈氏菩萨”。传说先为婆罗门弟子,后为佛徒;先于释尊入灭,归入兜率天内院,经4000岁(相当人间56亿7千万岁)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弘扬佛法,被称为改天换地之佛。(34)髀:股部,大腿。(35)埏埴:亦作“挺埴”。以陶土放入模型中制成陶器。(36)厝:安置、安排。(37)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通称。(38)胥:相。(39)偃师县:在今河南境内。(40)武德:唐太祖李渊年号,公元618—627年。(41)西域:汉以后对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西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42)罽宾国:古西域国名。见《汉书·西域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388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