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神秀(正史资料记载_注释_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132 评论:0

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开封一带)人。唐代僧人,禅宗北宗创始人。少年时期广泛阅读经史着作,博学多才。后奋志出家,在蕲州双峰山东山寺拜弘忍为师,深得弘忍器重,令他做教授师,因居五祖门中第一位,有神秀上座之名。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90岁时被武则天召至洛阳,后又召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神秀死后,唐中宗赐谥号为“大通禅师。”因在北方传“渐悟”禅学,其法系即称为“北宗”。

〔正 史〕
僧神秀,姓李氏,汴州①尉氏人。少遍览经史,隋末出家为僧。后遇蕲州②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以坐禅为业,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便往事弘忍,专以樵汲自役,以求其道。
昔后魏末,有僧达摩③者,本天竺④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⑤妙法,云自释伽⑥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齐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⑦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⑧。
弘忍姓周氏,黄梅人。初,弘忍与道信并住东山寺,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神秀既师事弘忍,弘忍深器异之,谓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弘忍于咸亨五年⑨卒,神秀乃往荆州⑩,居于当阳山。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11)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以旌其德。时王公以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中宗即位,尤加敬异。中书舍人(12)张说尝问道,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初,神秀同学僧慧能者,新州人也,与神秀业相埒(13)。弘忍卒后,慧能住韶州广果寺。韶山中,旧多虎豹,一朝尽去,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慧能赴都,慧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慧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矬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天下乃散传其道,谓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
神秀于神龙二年(14)卒,士庶皆来送葬。有诏赐谥(15)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歧王范、张说及徵士卢鸿一皆为其碑文。神秀卒后,弟子普寂、义福,并为时人所重。
普寂姓冯氏,蒲州(16)河东人也。年少时遍寻高僧,以学经律。时神秀在荆州玉泉寺,普寂乃往师事,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久视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17),神秀因荐普寂,乃度(18)为僧。及神秀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其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开元十三年(19),敕普寂(20)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竟来礼谒。普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客,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终于都城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曾谒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赐号为大照禅师。及葬,河南尹(21)裴宽及其妻子,并衰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倾城哭送,闾里(22)为之空焉。
义福姓姜氏,潞州(23)铜鞮人。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宇之外,后隶京城慈恩寺。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24)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以二十年卒,有制(25)赐号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为制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尝聚徒开堂传法。至弟子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余年,人皆仰之。


《旧唐书》卷一九一



〔注 释〕
①汴州:北周宣帝改梁州置,因州城临汴水得名。治所在浚仪(今开封市,唐又移开封县来治)。唐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市和开封、封丘、尉氏、杞县、兰考等县地。②蕲州:南朝陈改罗州置。治所在齐昌(隋改蕲春,今蕲州镇北,南宋移今蕲州镇)。唐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③达摩:即菩提达摩。南北朝入华天竺(今印度次大陆)僧人。亦称“达磨”。南朝宋、齐间航海至广州,游历各地,授徒说法。后因在南朝不受梁武帝萧衍欢迎,乃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静修,终日默坐凝神,长达九年,世称“壁观”。他提倡断绝一切想念杂思,以求悟得真理。并对当时流行的重在做功德、求福佑的佛学进行革新。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④天竺:今印度次大陆。⑤禅宗:佛教宗派。南北朝时入华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该派主张以静中思虑为修习方法,即专心于某一法境上的修习,以期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立语言,但仍有经典作为弘法的依据,即《楞伽经》、《金刚般若经》等,故亦称“楞伽宗”。唐时禅宗大兴,初分出“牛头禅”;至五祖弘忍而下又分南北两派,迅速发展,以至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之一。⑥释伽:即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⑦葱岭:旧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此道。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有守捉。⑧弘忍:唐代僧人,佛教禅宗领袖,禅宗五祖之一。改用《金刚般若经》替代《楞伽经》,用作禅宗传教经典。晚年舍其上座弟子神秀,而将法衣传给寺中舂米僧慧能,支持顿悟之说。自此禅宗以神秀、慧能而分为南、北二派,北渐南顿,各执一法。⑨咸亨五年: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咸亨五年为公元675年。⑩荆州:唐时荆州约有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的长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荆门、当阳等县。(11)肩舆:轿子。(12)中书舍人:官职名,掌管参议表章、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等事务。(13)埒(lie):相等。(14)神龙二年: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二年为公元706年。(15)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6)蒲州:北周明帝二年置,治所在蒲坂(隋改河东、清改永济,今永济县西蒲州),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及运城西南部分地区。(17)东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称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称东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东京,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停京号,次年复称东都。(18)度:佛教术语,指举行一定仪式剃度信徒为出家僧人。(19)开元十三年: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开元十三年为公元724年。(20)寂:即寂灭,佛教术语。亦即所谓涅盘,为超越生死的境界。或指僧人逝世。(21)尹:都城的长官。(22)闾里:闾,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又指里巷。闾里此指街巷。(23)潞州: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87年)置。治所在襄垣(今襄垣县北),隋开皇时移至壶关(今县东南)。唐移治上党(今长治)。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长治、武乡、襄垣、沁县、黎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及河北涉县地区。(24)赉(lai):赏赐。(25)有制:有关官署。


[相关史料]
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①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②受法。后遇蕲州③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④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⑤沙门达摩者,得禅宗⑥妙法,自释伽佛⑦相传,授以衣钵为记,世相传付,航海而来。梁武帝问之以有为之事,达摩贵传迳门心要机教相乖⑧,若水投石,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寻⑨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⑩见之,门徒发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往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忍于上元(11)中卒,秀乃往江陵(12)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13),响风而靡,道誉声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诏赴都,肩舆(14)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15)丰其施供,时时问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16)其德。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竟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尨(17)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18),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终不能起。谓使者曰:“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且先师记吾以岭南有录,且不可违也。”了不度大庾岭(19)而终。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由此起。秀于神龙二年(20)卒,士庶皆来送葬。诏赐曰:“大通禅师。”又于相三旧地造报恩寺。歧王��,燕国公张说征士庐鸿儒,各为碑诔(21)。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若不胜甘,则纯甘,用事如是,为药治病偏重,必离也。甘者达摩没而微言绝,五祖表而大义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练之勤,从是分歧,南服兴顿门之说,由兹荷泽行于中土,以顿门隔修炼之烦,未移磐石,将弦促象韦之者,空费躁心,致令各亲其亲,各党其党。故有庐奕之弹奏,神会之徒迁,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宋高僧传》卷八



〔注 释〕
①东京: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以洛阳为东都,一称东京。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定称东京。②剃染:佛教徒出家所须经历的两种仪式。剃即剃度:染即换上袈裟。③蕲州:南朝陈改罗州置,治所在齐昌。唐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④樵汲:樵,砍柴;汲,打水。⑤天竺:我国古代对于印度的称呼。⑥禅宗: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的大乘宗派。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的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磨宗;唐中叶以降,达磨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磨宗而言。⑦释伽佛:即佛祖释伽侔尼。⑧乖:违背。⑨寻:不久。⑩葱岭:旧对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葱岭山道。汉代属西域都护统辖,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有葱岭守捉。(11)上元: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74—676年。(12)江陵:府、路名。唐上元元年升荆州为江陵府。治所在江陵(今江陵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枝江县以东,潜江县以西,荆门市、当阳县以南地区。(13)缁徒:僧众。中国僧徒多穿黑衣(缁衣),故称缁徒。(14)肩舆:轿子。(15)内道场:皇家做佛事的地方。(16)旌:表彰。(17)尨(meng):蓬松的样子。(18)相埒(lie):相等。(19)大庾岭:五岭之一。古名塞上、台岭;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此,因此有大庾之称。又名东峤、梅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交界处,向为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20)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21)诔:一种哀祭文体。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383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