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明代着名治黄专家、水利专家。
潘氏乃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士,从推官、御史累迁工部尚书、右都御史。巡按广东期间,创行均平里甲法,惠政颇多。其一生主要贡献,是自嘉靖末年到万历年间,先后4次总理河道,主要负责黄河治理工作,建树很大。
治河过程中,潘季驯“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霜露”,“前后10余年,轺车所至,更数千里”。足见其任事之勤之谨。治河理论上,他提出了有名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则。具体表现在通运河与黄河,治理黄河与治理运河相结合;借引淮水入河,“淮清黄浊”,用以冲刷黄河泥沙。他还继承发扬前人成就,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付诸实践。
潘氏数治黄河,经验体会都载入《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四库全书》着录时更名为《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着作中,在明清两朝,流传广,影响大。
〔正 史〕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①人。嘉靖二十九年②进士。授九江推官③。擢御史④,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⑤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⑥进大理丞⑦。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⑧,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忧去。
隆庆四年,河决邳州睢宁。⑨起故官,再理河道,塞决口。明年,工竣,坐驱运船入新溜漂没多,为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⑩
万历四年(11)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左侍郎(12)。是时,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13)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河漕尚书吴桂芳议复老黄河故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欲塞决口,束水归漕,两人议不合。(14)会桂芳卒,六年夏,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之。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15)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而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即桂芳所开草湾亦可不复修治。”(16)遂条上六事,诏如议。
明年冬,两河工成。又明年春,加太子少保,进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季驯初至河上,历虞城、夏邑、商丘,相度(17)地势。旧黄河(18)上流,自新集经赵家圈、萧县,出徐州小浮桥,极深广。自嘉靖中北徙,河深既浅,迁徙不常,曹、单、丰、沛常苦昏垫。(19)上疏请复故河。给事中王道成以方筑崔镇、高堰,役难并举。河南抚按亦陈三难,乃止。迁南京兵部尚书。十一年正月召改刑部。
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殁,家属尽幽系,子敬修自缢死。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又以治居正狱太急,宣言居正家属毙狱者已数十人。先是,御史李植、江东之辈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相讦。季驯力右(20)时行、巍,痛诋言者,言者交怒。植遂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十三年,御史李栋上疏讼曰:“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潘尚书功也’。昔先臣宋礼治会通河,至于今是赖,陛下允督臣万恭之请,予以谥荫。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21)御史董子行亦言季驯罪轻责重。诏俱夺其俸。其后论荐者不已。
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自吴桂芳后,河道皆总理,至是复设专官。明年,黄水暴涨,冲入夏镇(22),坏田庐,居民多溺死。季驯复筑塞之。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23),综理纤悉,积劳成病。三疏乞休,不允。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24)议者或欲开傅宁湖至六合入江,或欲浚周家桥入高、宝诸湖,或欲开寿州瓦埠河以分淮水上流,或欲驰张福堤以泄淮口。(25)季驯谓祖陵王气不宜轻泄,而巡抚周采、陈于陛,巡按高举谓周家桥在祖陵后百里,可疏浚,议不合。(26)都给事中(27)杨其休请允季驯去。归三年卒,年七十五。
《明史·潘季驯传》卷二二三
[注 释]
①乌程:县名。秦置。东晋时移治今浙江吴兴县。②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公元1522—1566年)。③九江推官:九江:地名。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改江州路置九江府,治所在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市)。推官:明朝时推官为各府之佐贰官,定制为每府设一员,掌理刑名,赞计典。④御史:官名。明清时,中央置都察院,掌纠察百官,其长官称左都御史,副贰为左副都御史,统辖分掌各道的御史。此外又有以钦差大臣特派出京的巡按御史,巡察各省、各道。⑤“行均”句:均平里甲法:其法先计偏僻州县,以用度繁简,令民各随丁力输银于官;每遇供应过客及一切公费,官为发银,使吏胥老人承买,其里长止于在官勾勒公务,甲首则悉放归农。便:便利。⑥代、饬:代:更迭,交替。饬:通“敕”。⑦大理丞:官名。亦称大理寺丞。与大理寺少卿一同协助大理寺正卿掌审谳平反判狱之政令。⑧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左少卿:官名。大理寺左少卿之省称。明朝大理寺职官自少卿以下分设左右,以便分区任事,互相稽察。正四品。位在大理寺丞之上。右佥都御史:官名。明洪武年间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同掌都察院事。左、右佥都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⑨“隆庆”句: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垕年号(公元1567—1572年)。邳州:地名。北朝周以东徐州改名。明时治所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⑩“坐驱”句:坐:因为。驱运船:指漕运的运粮船。溜(liu)漂:即流漂。谓随水流漂浮而走失。没(mo):沉没。勘河给事中:负责勘察黄河河道事务的给事中。给事中,官名,始置于秦。明朝时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监察、弹劾诸司百官,受理讼冤诉状等,品位卑而权重。(11)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公元1573—1620年)。(12)刑部左侍郎:刑部的副长官。隋以后,中央六部皆设侍郎为次官,协助各部尚书掌部事。(13)“是时”句: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八月,黄河再次在崔镇(今江苏泗阳西北)决口,而黄、运、淮三河的交会点清河口(今江苏淮阴西)泥沙淤积,导致黄水北流,淮河为黄河所迫改道南徙。高堰湖堤:即今江苏淮阴西的高家堰,又名扞淮堤,今为洪泽湖大堤。东汉建安年间广陵太守陈登所筑,垒土为堤,御淮水,兴水利。明清以来屡次修缮后方具规模。(14)“河漕”句:河漕尚书:明清督理漕运的最高长官为漕运总督。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后曾一度兼管河道。定制为正二品。若兼尚书衔则为从一品。故有此称。并非正规的职官称呼。总河都御史:明代常以都御史、尚书、侍郎督治河道,但皆非专设之官。自潘季驯总督河道后始设专官。总河都御史指以都御史之衔职负责总理河道。(15)遥堤:筑在缕堤以外,距河岸较远处用以防范特大洪水的堤。(16)清口……草湾:清口:即清河口。桂芳所开草湾:指明万历初漕运总督吴桂芳为治黄所开的草湾工程。吴桂芳推行分黄理论,在草湾(今江苏淮阴东北)开挑新河,以分黄河水势。(17)虞城、夏邑、商丘:皆县名。在今河南境内,名未更改。相度(xiang duo):察看测量。(18)旧黄河:指相对下文“嘉靖中北徙”前的黄河河道。这一时期黄河流经安徽、江苏,夺淮河入海。(19)“自嘉靖”句:自嘉靖中北徙:指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七月河决沛县事。新集至小浮桥河道250余里淤塞不复。曹、单、丰、沛:即今山东曹县、单县,江苏丰县、沛县。昏垫:陷溺。指困于火灾。亦指水患,灾害。(20)右:通“佑”。(21)宋礼……报:宋礼治会通河:永乐初,宋礼任工部尚书,致力于疏浚会通河。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齿:并列。隳(hui):毁坏。报:报酬。动词。(22)夏镇:地名。在今山东省微山县。(23)埽(sao):修堤坝用的盛满土石和秸料的竹笼。(24)泗州、祖陵:泗州:北朝始置。唐时徙州治临淮县(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祖陵:即明祖陵。今在江苏省泗洪县境内。(25)傅宁湖……张福堤:傅宁湖:疑指江苏省涟水县东北之傅湖。六合:县名。即今江苏省六合县,因境内六合山而得名。周家桥:疑为今江苏洪泽县之高桥。地处洪泽湖之东,明祖陵之东北,宝应县、高邮县之西。高、宝诸湖:即江苏省的高邮湖、宝应湖。寿州瓦埠河: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南瓦埠。张福堤:即今江苏淮阴县南部张福河堤。张福河为淮河故道,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后渐於。至清康熙时方疏浚。(26)巡抚、巡按:巡抚:官名。明清时为地方长官。自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始,各省专设巡抚,遂为定员。其名以管辖之地区与职责之不同而时相参错。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巡按:官名。巡按御史之简称。即“代天子巡狩”,为明清都察院专差御史之一。在地方考察民情,监督史治,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事权甚重。(27)都给事中:官名。明清六科之主官。明时设于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一人。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相关史料〕
乙丑,河决沛,破三沽闸,漕道为梗,议者言,宜徙闸夏镇,从南阳至留城出茶城口,就高仰避漫流便。①天子以为然,命大司空②衡督理,以公副之。公分工受事,躬行畚锸③间,十旬竣事,省原估三之一。寻丁内艰④。河工成,诏褒录公,晋右副都御史。隆庆庚午,河决下邳,注睢宁,出小河口,淤运道百余里,乃以原官起。⑤公治河时,大农急漕,漕臣檄运艘取道决口,益回远,不时达。⑥而二洪⑦日浅阻,几不可舟。公深念,以为河性湍悍,而善溃多徙者,流漫而沙壅也。法莫如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无散缓,无填阏,河乃可治,“此令神禹复生不易吾言矣”。乃自临塞决而缘河筑堤百五十里,近者为缕堤⑧,泄骤涨;远者为遥堤,防横溢。凡役夫四万八千,费帑金九万八千,十阅月工毕而二洪流驶如故,漕复通。始,公塞决时,淫雨连旬,水骤至,几没公趾,不为避。万众野处⑨,公往来抚慰,不惮劬劳,至呕血负疽,犹力疾视事,矢以身殉河报明主。尝乘小艇行河,风雨大作,震撼波涛中,几覆,挂树杪⑩乃脱。父老神之,为潘公再生(11)。当是时,公之滨于死者数矣。然有天幸不死,谓公忠诚感格,非耶?!(12)
居无何,延臣或言,河数不治,工费无已时,不若废旧渠,开泇河(13)以漕便。公言:“泇与黄河相首尾,藉令河南决淮扬,北决丰、沛,漕渠不相属,泇处中,将焉用之。”乃以三难二悔之说进。忤用事者,嗾(14)勘河给事,论罢公。公归而泇河之工亦报罢,用事者乃大悔,且叹服公卓识。……
(万历五年)迁刑部右侍郎。会河决崔镇,淮决高家堰,洪流四溢,连岁不治。诏晋公为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以往,仍敕公总理河漕,以一事权,漕抚侍郎一麟副,他境内关河道者皆受约束。公矢心任事,日行两河间,延见吏民三老,周爰咨度(15),具得其要领。而是时,廷臣策河事者以百数,言人人殊。其言海口当疏者近是(16)。公谓海口不能以人力疏浚,而可以水势冲刷,计莫如筑高堰,塞崔镇,束河淮正流使并趋入海。乃与漕抚会奏,且言今日之事,不难治河而难众口。天子下其议,大司空幼孜对如公策,仍假公便宜,不中制。(17)公乃行一意,集群力三年而毕工。凡筑土堤丈以亿计,石堤以数千计,塞决口以百计,浚运河以万计,闸坝涵洞之属创以数十计,而高堰之工最巨。公劳最剧,盖风雨翘萧(18)中与役夫杂处苇舍。四浃旬而堰成,黄浦一夕自涸,得龙骨以献,其大专车,时以比龙首渠云。(19)己卯,录河功,赐白金文绮及大红豸衣一袭。(20)庚辰,晋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使,荫一子入胄学(21)。辛巳,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癸未,召为刑部尚书。公谓法例参错,吏得以意轻重,乃折衰划一,琐科条请(22),遂着令颁行之。时言官有所排击,欲引绳批根以铨部格。(23)其议曹起而哄诸大臣,乃皆抗论是非。(24)公疏尤切中,其忌讳则相与仄目(25)。公竟以蜚语激上怒,镌公秩,归田里。(26)自公去河久,岁修法(27)不复遵用,河防浸驰。戊子,河决偃师,浸淫诸郡县。(28)上尤之,遣科臣勘视,督责诸抚臣划地经理,然莫能统一。台省交章言,潘某故习河,数任事有功,以谗去,非其罪,可策而使也。上意解,乃以右都御使起公于家。公至,则按异时所划章程,次第修举,视濒河诸堤圯弗治者,增培补缉之;当水冲者,创格堤以限之。(29)寻建镇口、古洪、内华三石闸,加筑泗州祖陵石堤,塞单家决口,经营拮据,不遗余虑。辛卯,二品九年满考,诏复原官,为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阶资德大夫,勋正治上卿,子三代诰,仍赐白金文绮。(30)……
时河堤禁严,而徐州守开堤引水,水浸不得泄。言者遂谓河故道不可用,宜更凿渠砀山,出子房山下,仍徙镇口闸,毋令逼河易淤。(31)又谓淮水暴涨浸泗州,啮祖陵,以高堰故,宜破堰以泄水。或又言,三洪(32)浅阻,宜浚之使深,河身日益高,宜抑之使卑,异议蜂起。公乃条八事为上分别其端,大意在严堤禁,保高堰,亟图善后而破纷纷者之说,冀以开悟上意。老成为国忠虑,去不忘君如此。公归逾年,病风痹,方困卧,闻有妄议谭河者,辄颦蹙曰:“国家何负若曹,而欲破坏之耶?”易箦时犹嗫嚅河事,意若有恋恋于国家者,遂以万历乙未四月十有二日卒,卒时年七十有五。(33)
明·申时行《赐闲堂集·宫保大司空潘公传》
戊子,河大溃,天子以言官言,拜公田间。至是不特(34)公习河,而河亦习公矣。既告成,录其功:所加筑土堤、缕堤……凡三十四万七千八百八十五丈有奇;……栽护堤柳八十三万有奇。前后十余年,轺车(35)所至,更数千里。公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霜露,发白面黧,而后两河合轨,数万艘转运无害。缘河之民,始复见室庐丘陇,烟火弥望焉。(36)
公之言曰:“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即以治海。”故竟公在事,止以筑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万全第一议。
明·王锡爵《潘公墓志》
观其(潘季驯)所言,若无赫赫之功,然百余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
清·胡渭《禹贡锥指》
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真乃自然之理,初非轿揉之论,故曰后之论河者,必当奉之为金科也。
清·陈潢《河防述言·堤防》
公才识精明,叠膺(37)河漕重寄,其敷治全河方略,备载公所着《河防一览》中,……
清·何煟《重刻河防一览后序》
[注 释]
①“乙丑”句:乙丑: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为农历乙丑年。南阳:当指山东省微山县之南阳镇。留城:地名。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50里。茶城口:在今江苏省铜山县北30里。高仰:指地势高。与“低洼”相对而言。亦可作“高卬”。②大司空:此为工部尚书的别称。时掌工部事者为朱衡。③畚锸(ben cha):亦作“畚臿”,“畚插”。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泥运土的用具。多借指土建之事。④丁内艰:即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⑤隆庆庚午、下邳:隆庆庚午: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为农历庚午年。下邳:即邳州。唐以前曾称下邳郡(国)。⑥“大农”句:大农:户部尚书别称“大司农”,而“大农”则为大司农之省称。回远:迂曲遥远。不时:不能按时。⑦二洪:指黄、淮二河。⑧缕堤:临河处所筑的小堤。因连绵不断,形如丝缕,故名“缕堤”。缕堤离河槽较近,可以约束水流,加大流速,增强水流的挟沙能力。缕堤堤身低薄,仅可防御寻常洪水,在特大洪水时不免漫溢。⑨野处(chu):栖息野外。⑩杪(miao):树木的末梢。(11)为潘公再生:认为潘公有再造之恩。(12)天幸、感格:天幸:天赐之幸。感格:谓感于此而达于彼。(13)泇河:源头分东西两支,皆源于今山东境内。二泇南流至江苏邳县三合村相会,又南至泇口集入运河。(14)嗾(sou):指使,教唆。(15)周爰咨度:谓多方征求意见,商酌咨询。“载驰载驱,周爰咨度。”语出《诗·小雅·皇皇者华》。爰,语气词。(16)近是:对某种情况、某种事物作接近肯定的判断。此可理解为“差不多是对的”。(17)便宜、中制:便(bian)宜:此指便宜行事的权力。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中制:谓从中干预。(18)翘萧:低飞貌。(19)“四浃旬”句:浃旬:一旬,10日。黄浦:即黄浦江。发源于浙江境内。龙骨:龙的骨骼。实际是远古某些动物的化石。专车:独占一车。龙首渠: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灌溉井渠。西汉武帝时开凿。《史记·河渠书》有“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的记载。(20)“己卯”句:己卯:为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下文庚辰为公元1580年,辛巳为公元1581年,癸未为公元1583年。文绮:华丽的丝织物。豸衣:古时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官服,因其上绣有獬豸,故称。(21)胄学:即国子学。(22)琐科条请:细细审核(有关条文),逐一上奏。琐,仔细;科,考较,查核;条请,条奏。(23)排击……部格:排击:排斥,抨击。引绳批根:亦作“引绳排根”。比喻合力排斥异己。铨部格:即铨试格。铨部考核官吏的规章制度。铨部,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即吏部。(24)“其议曹”句:议曹:官署名。亦称“谋曹”。汉朝郡县州府始置,主参议。后以代指参议机构。哄(hong)诸大臣:犹大臣哄哄。哄,众人同时发声。抗论:大声争论。(25)仄目:斜着眼看。多表示畏惧、忌恨等情绪。(26)蜚语……秩:蜚语:无根据的话,诽谤。镌……秩:谓降级或降职。(27)岁修法:指每年定期修缮河防的规定。(28)戊子、偃师:戊子:即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偃师:县名。西汉始置。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县东。(29)“财按”句:异时:从前,过去。圯(yi):桥。创:建造。格堤:又称隔堤,是遥堤、缕堤之间与水流方向大致垂直的堤。当缕堤发生决口或漫溢时,水流遇到隔堤,有缓流落淤之效,还有减少洪水淹没下游的功用。(30)“辛卯”句:辛卯: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二品9年满考:谓居二品官衔的9年考满期结束。明时考核官员核度有考察、考满之法。洪武年间定考满之法,其法3年为初考,6年为再考,9年为通考;皆论所历之俸,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之上、中、下三等。阶资德大夫:阶表示官职等级,资德大夫为明时加授的正二品文散官荣誉衔头。勋正治上卿:勋为勋官,始见于南北朝,本是用以酬封有战功之士的官号,后渐扩展为封赏功臣表示等级的阶爵。明制分为文勋、武勋,正治上卿为文勋第三等。(31)“宜更”句:砀山: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子房山:在今江苏徐州市区以东三华里处。原名鸡鸣山,亦称吹箫岭。(32)三洪:指黄、淮、运三河。(33)“易箦”句:易箦:原意为更换寝席。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垫子。后多以称人病重将死。典故见《礼记·檀弓上》。万历乙未:即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34)不特:不仅仅是。(35)轺(yao)车:轻便的小马车。(36)丘陇:田园。弥望:满眼;充满视野。(37)叠膺:屡次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