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筌(正史资料记载_注释_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114 评论:0

李筌,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唐代道教学者。号达观子。居嵩山之少室,好神仙之道。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作《太白阴经》一○卷,《中台志》一○卷。

[正 史]
李筌《阃外①春秋》十卷。
李筌《中台志》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八


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原文注: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②,老母传其说。)
李筌注《孙子》二卷,又《太白阴经》十卷,《青囊括》一卷。
李筌《六壬大玉帐歌》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卷五九



[注 释]
①阃外:都门之外,借指在外统兵的职务。阃,原义为门坎。②骊山:一称郦山。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系秦岭山脉支峰,因山形似骊马,呈纯青色而得名。


〔相关史料〕
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二年①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筌抄读数千遍,意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②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状貌甚异,……因出丹书符一道,贯于杖端,令筌跪而答之,曰:“天地相保。”于是坐于石山,与筌说《阴符》之义曰:“《阴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道,君子用之得其术,常人用之得其殃,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清斋而授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也。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奇纪二十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
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③。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经》十卷,又着《中台志》十卷。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显。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李筌传》


李筌号达观子……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尅④。”筌惊而问之曰:“此《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授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少年从何而得之?”筌稽首再拜,具告所得。母曰:“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至,真是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母曰:“已晡时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⑤,令筌谷中取水,水既满矣,瓠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沈泉中。及还,已失老母,但留麦饭数升于石上而已。


《太平广记·李筌传》卷四



〔注 释〕
①大魏真君二年:公元441年魏太武帝年号。指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0—451年。②髽(zhua)髻:梳在头顶两侧的发髻。③御史中丞:官名。汉以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御史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西汉末,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中丞遂为御史台长官。从东汉到南北朝,中丞的权威颇重,曹魏一度改称宫正。北魏一度改中丞为中尉。隋讳“中”(与“忠”同音),有大夫而无中丞。唐、宋大夫、中丞并置,而大夫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为台长。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因其常出任巡抚,故明,清巡抚亦称中丞。④尅(ke):通“克”,制服。⑤瓠(hu):一种葫芦,嫩时可吃,老时可作盛物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380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