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杲(正史资料记载_注释_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776 评论:0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号东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着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土派”代表人物。
李杲幼年爱好医学,曾拜名医张元素为师,尽得张氏之传,遂通医药,尤精伤寒、痈疽、眼病治疗。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各三卷。李氏根据《内经》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精神,强调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提出“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脾胃发热,因此,李杲被后世誉为“补土(脾胃)派”的开山祖,称宗李杲之学的后世医家为“补土派”。李氏还精于辨药制方,所制方剂味多而不杂,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撰有《用药法象》一卷、《东垣试效方》九卷。
李杲脾胃学说对明清医学影响很大,受到多数医家的赞扬,但亦有加以批评和补充的,如清代叶天士提出养胃阴之说,对李氏重治脾阳而忽略胃阴作了补充。


〔正 史〕
李杲,字明之,镇人①也。世以赀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②,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疾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玄子③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药,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汤之过。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之。”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让见矣。本证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
魏邦彦之妻,目翳④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杲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与肾合而为病邪。”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乃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
冯叔献之侄栎,年十五六,病伤寒,目赤而顿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汤下之,已煮药,而杲适从外来,冯告之故。杲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而《会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证矣。令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法处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寻出而愈。
陕帅郭巨济病偏枯⑤,二指着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骨骫中⑥,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谬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
裴择之妻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已喘嗽矣。医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药投之,杲曰:“不然,夫病阴为阳所搏,温剂太过,故无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药,则经行矣。”已而果然。
杲之设施⑦多类此。当时之人,皆以神医目之。所着书,今多传于世云。


《元史·李杲传》卷二○三



[注 释]
①镇人:即镇州人。镇州,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改恒州置,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②高謇:謇当作“蹇”,高蹇,为孤傲貌,洁身自好貌。③启玄子:即五冰,唐时人,自号启玄子,平素钻研医学,积十二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对保存及传播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贡献。④翳(yi):指眼睛上长的膜。《宋史·刘恕传》:“目为之翳。”⑤偏枯:偏瘫,半身不遂。⑥骫中:即委中穴,骫(wei)。⑦设施:动词,设法施疗之意。


[相关史料]
兹者伏遇先生聪明夙赋,颖悟生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论病者则以及于国。驱驰药物,如孙武之用兵;条派病源,若神禹之行水。是以问病而证莫不识,投药而疾非不瘳。有元化涤胃之神功,得庐扁起人之手段,犹且谦以接物,莫不忠于教人。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自启》


人以水谷为本,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惟东垣独知其义,发为脾胃论。……《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曰:温能除大热,忌苦寒之药。诸如此论,皆东垣独得之见也。
春气升则万物安者,此指降则无生之为病也;所谓气或乖错,人何以生者,此指阳气受伤之为病也。东垣此言垂后世,开导末学之功诚非小矣。
仲景之方大而简,东垣之方小而杂。何其悬绝一至如此。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脾胃》卷一七


医家雅议李东垣善于内伤,而虚怯非其所长,故有补肾不若补脾之语。窃谓肾主阖辟,肾间元气,人之司命,岂反轻于脾胃哉?盖病有缓急,而时势有不同,东垣或以急者为首务也。彼当金元扰攘之际,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劳倦伤脾,忧思伤脾,饥饱伤脾,何莫而非伤脾也者。《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又曰:五脏六腑皆禀受于脾胃,脾胃一伤,则脏腑无所受气。故东垣孜孜以保脾胃为急,彼虚怯伤肾阴者,乃燕居安闲,淫胜之疾,又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则《内外伤辨惑》与《外科精义》及《兰室秘藏》等书,皆治杂证者,岂止内伤已哉?此可以观矣。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卷下


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并入心肺之气,陷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明·戴良《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


东垣、丹溪之书,大行于世,今之医者,见其不用古方,率皆效颦,辄自制方治病。药性不明,处方无法,卤莽乱投反致变证多端,遂难识治。若非平日熟读本草,深究《内经》而轻自制方者,鲜不误人也。


明·俞弁《续医说》卷一


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
病气不足,懒语困弱,是正气内亏,视外邪暗助,精神反增者迥殊。此不可刺,宜补之以甘药,此法惟仲景遵之,其次则东垣、丹溪亦宗之。但东垣引以证内伤,而不及外感;丹溪引以证阴虚,而不及阳损。此圣域贤关之分量也。


清·喻昌《医门法律》卷六


辨别阴阳寒热,有馀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胃。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
东垣发明内伤之类外感,实有至理,而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虚损论》一篇,极言寒凉峻利之害,尤深切着名。盖预睹刘、张两家末流攻伐之弊,而早防其渐也。至于前代医方,自《金匮要略》以下,大抵药味无多,故《唐书·许允宗传》,记允宗之言曰:“病之于药,有正相当,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专,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证,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其言历代医家传为名论。惟杲此书,载所自制诸方,动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他人罕能效之者。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卷一○四


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偏寒偏热,总有太过、不及之弊。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
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华岫云按语)


东垣云:五脏有邪,各有身热,其状各异,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


清·何梦瑶《医碥·杂症·发热》卷一


明隆庆四年,曹灼集元素父子及王好古、李东垣、田幼科书十种。五人各以专学着述,东垣独能集其大成,故序刻成一家之言。……谆重脾胃,极言寒冰攻伐之害,为河间别树一帜。虽用药繁重,专尚香燥,论固执而辞不达意,亦当时救弊之砥柱也。


清·曹禾《医学读书志》卷下


东垣主乎气,谓人身之阳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中风证非外来之风,此本气衰也。四旬气衰之后,或再伤其气,多有此症,壮时无有也。


清·何梦瑶《医碥·杂症·内风症》卷一


凡病多属火,丹溪谓“气有馀,便是火”,此一火也,治宜清凉。气不足以郁而成火,东垣所谓“阳虚发热”也,治宜甘温以补其气,少加甘寒以泻其火。


清·何梦瑶《医碥·杂症·火》卷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380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