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道安(正史资料记载_注释_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280 评论:0

道安(公元312—385年)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人。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之中,父母早亡,为外兄孔氏养大。道安天资聪颖,7岁时读两遍的书就能背诵。12岁出家,初因形貌丑陋不为师重,后惊异于道安的才识准其出外游学,拜佛图澄为师。佛图澄去世后,后赵灭亡,道安避乱各处,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来到襄阳。襄阳是当时南北交通重镇,道安在此得到各界名士之敬重,并得到东晋、前秦统治者的尊敬。公元379年前秦陷晋襄阳,道安入长安,其弟子慧远入庐山。苻坚得到道安十分高兴,道安成了前秦的佛教宗师、学术顾问、政治顾问。道安使前秦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宣讲研究《般若经》等、整理佛经、组织译经、注解佛经、创立戒规。道安是杰出的佛教学者,弘佛的大师,徒众遍布大江南北。

〔正 史〕
(苻坚)①游于东苑,命沙门道安同辇。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清道而行,进止有度。三代末主,或亏大伦,适一时之情,书恶来世。故班姬辞辇,垂美无穷。道安毁形贱士,②不宜参秽神舆。”坚作色曰:“安公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未足以易之。非公与辇之荣,此乃朕之显也。”③命翼扶安升辇,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谒虞陵于疑岭,瞻禹穴于会稽④,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安曰:“陛下应天御世,居中土而制四维,逍遥顺时,以适圣躬,动则鸣銮清道,止则神栖无为,端拱而化,与尧舜比隆,何为劳身于驰驱,口倦于经略,栉风沐雨,蒙尘野次乎?且东南区区,地下气疠,虞舜游而不返,大禹适而弗归,何足以上劳神驾,下困苍生。《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⑤苟文德足以怀远,可不烦寸兵而坐宾百越。”坚曰:“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⑥,以济苍生。天生蒸庶,树之君者,所以除烦去乱,安得惮劳!朕既大运所钟,将简天心以行天罚。高辛有熊泉之役,唐尧有丹水之师,⑦此皆着之前典,昭之后王。诚如公言,帝王无省方之文乎?且朕此行也,以义举耳,使流度衣冠之胄,还其墟坟,复其桑梓,止为济难铨才,不欲穷兵极武。”安曰:“若銮驾必欲亲动,犹不愿远涉江淮,可暂幸洛阳,明授胜略,驰纸檄于丹杨,开其改迷之路。如其不庭,伐之可也。”坚不纳。先是,群臣以坚信重道安,谓安曰:“主上欲有事于东南,公何不为苍生致一言也!”故安因此而谏。……
……太子宏进曰:“吴今得岁,不可伐也。且晋主无罪,人为之用;谢安、桓冲⑧兄弟皆一方之俊才,君臣戮力,阻险长江,未可图也。……”坚曰:“天道幽远,非汝所知也……”道安曰:“太子之言是也,愿陛下纳之。”坚弗从。
……
坚遣鸿胪郝稚征处士王嘉⑨于到兽山。既至,坚每日召嘉与道安于外殿,动静谘询之。


《晋书·苻坚载记》卷一一三



〔注 释〕
①苻坚(公元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十六国时前秦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本段主要围绕苻坚南伐之前的讨论展开。苻坚继位后一度统一了中国北方,有一统华夏之志。时群臣纷纷进谏时机未到。苻坚不听,公元383年率军南进,在淝水为晋军所败。②“道安”句:言僧人剃去父母所予之发等。③“非公”句:不是道安乘朕之车而荣,而是朕因道安而显。④“谒虞”句:传说九疑山有虞陵,会稽有禹穴。史载虞舜死于苍梧之野,此苍梧非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又称苍梧山。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活动,留下足迹。两地当时都属东晋。⑤“《诗》云”句:《诗经·大雅·民劳》之句。原意中国指京师。绥,安抚。治理好京师,以安抚四方之民。⑥六合:指天地四方。混一六合,意思是一统天下。⑦“高辛”句:帝喾,号高辛氏,上古东方部落领袖。唐尧,尧,号陶唐氏,原始时代部落联盟首领。⑧谢安、桓冲:谢安(公元320—385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年40余始复出仕,官至宰相,曾力阻桓温九锡之请。领导弟谢石、侄谢玄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桓冲,(公元328—384年),东晋谯国龙门(今安徽怀远)人,桓温之弟,温死(公元373年)后代掌兄权。在淝水之战中与谢安合作,取得胜利。⑨王嘉:十六国时陇西(今属甘肃陇西)方士。详见“王嘉”条。


[相关史料]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①,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②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缺。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③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④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讲,安每覆述,众未之惬,咸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于时学者多守闻见,安乃叹曰:“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泽,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安后从之受业。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⑤,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相见欣然,乃共披文属思,妙出神情。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时武邑太守庐歆,闻安清秀,使沙门毓见苦要之。安辞不获免,乃受请开讲,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时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广修房舍。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乃西适牵口山。迄冉闵之乱,⑥人情萧素,安乃谓其众曰:“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顷之,复渡河依陆浑,山木食修学。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杨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渡河,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二马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安便呼林百升。⑦主人惊出,果姓林,名百升,谓是神人,厚相接待。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⑧,复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四方学士,竞往师之。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⑨,要安暂往,朱序⑩西镇,复请还襄阳,深相接纳。序每叹曰:“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垆肆矣。”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安曰:“露盘已讫汰公营造,欲绣此铜铸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诺。于是众共抽舍(11),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着,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又自行至万山,举邑皆往瞻礼,迁以还寺。安既大愿果成,谓言:“夕死可矣。”
苻坚遣使送外国金箔倚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辄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选晖,烟华乱发。使夫升阶履闼(12)者,莫不肃焉尽敬矣。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时众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称。”令弟子炉治其髻,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详视髻中,见一舍利(13),众咸愧服。安曰:“像既灵灵,不烦复治。”乃止。识者咸谓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时襄阳习凿齿(14)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兼荫。自大教东流四百余年,虽蕃王居时有奉者。而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来俭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15),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齿后饷(16)梨十枚,正值众食,便手自剖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耳。高平郗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损米弥觉有待之为烦。”习凿齿与谢安之书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哀,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作义乃似法兰、法道,恨足下不同日而见,其亦每言思得一叙。”其为时贤重,类皆然也。
安在樊、沔(17)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未尝废缺。晋孝武帝,承风钦德,遗使通问,并有诏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着。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时苻坚素闻安名,每云:“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后遣苻丕南攻襄阳,安与朱序俱获于坚,坚谓仆射权翼曰:“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遵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
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边有篆铭,人莫能识,乃以示安,安云:“此古篆书,云鲁襄公(18)所铸。”乃写为隶文。又有人持一铜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者为升,低者为合,梁一头为龠(19),龠同钟,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安云:“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焉。”其多闻广识如此。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唯建业一隅,未能抁伏。(20)坚每与侍臣谈话,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为侍中。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并切谏,终不能回。众以安为坚所信敬,乃共请曰:“主上将有事东南,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会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勃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舆辇之荣,未称其德。”即敕仆射扶安登辇。俄而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安对曰:“陛下应天御世,有八州之贡富,居中土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土。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昔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适而不归,以贫道观之,非愚心所同也。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并谓不可,犹尚见拒。贫道轻浅,言必不允,即荷厚遇,故尽丹诚耳。”坚曰:“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亦着前典,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安曰:“若銮驾必动,可先幸洛阳,㭇威蓄锐,传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坚不从,遣平阳公融等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坚前军大溃于八公(21)西,晋军逐北三十余里,死者相枕。融马倒殒(22)首,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堪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23),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24)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25)。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26)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27)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28)十年也,年七十二。……
安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着臂,捋可得上下之,唯不得出手。又肘外有方肉,上有通文,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安终后十六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译出众经百余万言。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孙绰为《名德沙门论》,自云“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又为之赞曰:“物有广瞻,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河北别有竺道安,与释道安齐名,谓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道安本随师姓竺,后改为释。世见其二姓,因谓为两人,谬矣。


《高僧传》卷第五义解二



[注 释]
①覆荫:指父母。②再:第二次。③赍(ji):抱着,怀抱,带着。④邺: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十六国时后赵、前燕等国之首都。⑤飞龙山:一名封龙山。在今河北获鹿县南。⑥冉闵之乱:冉闵(公元?—352年),父冉良,为石虎收养为子,更名石瞻,因此冉闵也叫石闵。石虎死后,诸子相残,冉闵杀石鉴,代赵称帝,称国为魏。利用汉、胡矛盾,煽动民族复仇情绪,滥杀羯族老幼贵贱20余万,使北方战乱更加严重。不久为前燕慕容俊杀死,国灭。⑦㭿(ang):斜的方椽子。斛(hu),容器,容量本为10斗,后改为5斗。一斗合10升。⑧襄阳:今湖北襄樊市。⑨江陵:今湖北江陵。⑩朱序(公元?—393年):东晋义阳平氏(今河南唐河东南)人,字次伦。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任梁州刺史,镇襄阳。前秦军攻城,固守。次年城破,与道安皆获于苻坚。苻坚用朱序为尚书。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时,朱序在秦军中策应晋军。后回东晋,屡立战功。(11)抽舍:施舍。(12)闼(ta):门,小门。(13)舍利,梵文sarira音译的略称,亦译“设利罗”,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相传释迦牟尼火葬之后,有8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之风遂盛。(14)习凿齿(公元?-382年):东晋襄阳人,字彦威。博学洽闻,以文笔着称。初为桓温掾,后以足疾居家。前秦陷襄阳,苻坚优礼之。(15)庆云东徂:庆云,祥云。徂(cu),往,到。(16)饷:用酒食招待。此处意为送来。(17)樊、沔:樊指樊城,亦即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沔水,即汉江,流经襄阳。(18)鲁襄公(公元前575-前542年):春秋时鲁国国君,公元前407-前377年在位。当时中国文字为大篆。汉以后隶书遂渐形成,把古文字(主要是秦以前的)写成隶书叫隶定。(19)合、龠(yue):龠:,古代容量单位,一龠等于半合。合(ge),容量单位,10合等于一升。(20)“初坚”句:自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80年)后,政局不久就被东晋十六国的战乱局面代替(约公元310年前后)。若加上西晋八王之乱,北方人民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苻坚自西晋之后首次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376年),疆域东起大海,东北到今辽宁,西至葱岭,北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大漠腹地,南以淮河与东晋为界,西南甚至伸至今云南境内。相比之下,东晋成了偏安于东南一隅的小朝廷了。(21)八公: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西北。苻坚淝水之战时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皆晋兵。(22)殒(yun):死去。(23)泥洹:即涅盘,梵文Nirvana之音译,佛教全部修习所达到的最后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后世也称僧尼逝世为涅盘。(24)“远公”句:远公,庐山释慧远。和上,和尚,指道安。宾头卢,全称宾头卢跋罗堕阇,又作宾头卢颇罗堕誓、宾度罗拔罗堕舍,宾头卢突罗阇。为佛陀的弟子,十六罗汉之一。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又称住世阿罗汉。原为优填王辅相之子,年少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果,有神通。后世印度小乘佛寺中,置宾头卢像为上座。我国以东晋道安为信仰者之始。(25)兜率:兜率天(梵文Tusita),意译“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佛教谓欲界第4天。一昼夜相当人间400年。佛经称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欲界六天之一,内院为弥勒寄居欲界之净土。《弥勒上生经》称,若皈依弥勒并念其名号,死后可往生此天。弥勒,佛教大乘菩萨,佛经记载继释迦牟尼后成佛。(26)二十一年:公元385年。(27)讵(ju):岂,表反问。(28)晋太元: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公元385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3762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