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①,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盛誉,他认为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在萧何、曹参之上,在伊尹,吕尚之间。长期以来,在民间,诸葛亮更成为智慧的化身。追溯其军事生涯,诸葛亮的确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
隆中对策 三分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公元181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因为父母去世很早,自幼跟随做官的叔父诸葛玄先后在豫章(今江西南昌)、荆州一同生活。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刚刚十七岁的诸葛亮开始独立生活。他在南阳郡邓县的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约二十里)盖了几间茅屋,定居下来,度过了十个春秋的所谓 “躬耕陇亩”的 “隐居”生活。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原地区战祸频仍,南方的荆州地区相对安定,不少知识分子都到此避乱。“身长八尺”的诸葛亮与崔州平、徐庶等一些文人过往甚密,并且常常把自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
②相比,别人也尊敬地称他为 “卧龙”先生。正在这时,刘备向他求教来了。
刘备,字玄德,是西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就学于东汉名儒卢植。他从二十四岁开始起兵,同关羽、张飞一道逐渐发展成一个政治集团,在豪强混战中获得了一定的声望,被人视为枭雄。他决心复兴汉室,统一天下,但缺乏有智谋的人士辅佐,戎马二十多年,屡遭失败,最后不得不投靠荆州牧刘表,寄人篱下,居住于新野小县。但刘备是个有抱负、善用人的政治家,为了打开局面,他开始访求人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天,经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四十七岁的刘备,冒着严寒,亲自到隆中拜访、请教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头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热诚接待,因此留下了 “三顾茅庐”的佳话。刘备诚恳地向诸葛亮说: 现在汉朝崩溃,天下大乱,我决心扫除群雄,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的一统局面,由于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不过,我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减退,特请先生给予指教。
诸葛亮对刘备的为人早有所知,现在又亲眼看到他礼贤下士、谦恭诚恳,很受感动,便毫无保留地向刘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诸葛亮详尽地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各方面的形势。他说: “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豪杰并起,跨州占郡的不可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他却打败了袁绍,由弱变强,主要的不是靠客观条件,而是靠主观谋略。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还挟持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对全国发号施令,势大力强,暂时是无法与他较量的; 孙权占据江东,经历了父兄三代,那里的地势险要,民心归附,有才能的人都愿为他效力。因此,可以与他联合,而不能去谋占他的地方;荆州这个地区,北有汉水、沔水,南面直达海边,东连吴郡、会稽,西通巴郡、蜀郡,大有用武之地。可是,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大概是老天将这块地方留给您的,将军对此有意吗?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曾以那里为基地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占据益州的刘璋却是个昏庸无能的人,既不会治理国家,又不懂爱惜民力,外部还有汉中张鲁的威胁,所以,有智谋才干的人,都希望找到一个贤明的君主。”
接着,诸葛亮概括地向刘备建议说: “将军是汉朝王室的后代,一向注重信义,在国内威望很高,又广结英雄,访求人才,立志成就大业; 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据险防守; 跟西方的少数民族建立和好关系,对南方的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 对外与孙权结成联盟; 对内改革政治,积聚力量; 待形势变化、时机成熟之时,就命令一员得力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城(今河南南阳)和洛阳进攻,图取中原。将军自己则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师秦川(今陕、甘一带),进取长安。到那时,老百姓谁能不以好饭美酒来欢迎您呢! 果真做到这样,将军的统一大业可以成功,汉朝江山也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这一精辟的见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他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各个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为刘备提出了三步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 第一步,消灭软弱无能的刘表、刘璋,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 第二步,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改革政治、稳定内部,积聚力量,同时结好孙权,孤立曹操,等待形势变化; 第三步,抓住有利时机,分兵两路,北伐曹魏,完成统一任务。这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计划,显示了年轻的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①。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刘备的势力如同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诸葛亮结束隐居生活,成为刘备集团的主要决策人之后,首先帮助刘备发展军队,准备相机夺取荆州; 曹操大军南征,刘备兵败长坂坡之后,他又主动出使东吴,说服了孙权联合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接着他协助刘备占领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夺取了益州,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形势,实现了 “隆中对策”的第一步计划。刘备曾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得到诸葛孔明,就好比鱼儿得到了水一样。”这的确是刘备的心里话。如果没有 “隆中对策”的战略指导,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运筹谋画,极其弱小的刘备集团不可能同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攻心为上 七擒孟获
由于关羽违背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丢掉了战略重地荆州,刘备发展这一错误,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已经实现了的第一步战略计划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久,刘备病死,诸葛亮继续辅佐十七岁的后主刘禅,以丞相职务担负起治理蜀汉的重任,确实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①。但是,诸葛亮对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他执掌蜀汉政权后,就着手实现 “隆中对策”的第二步计划。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恢复了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同时,励精图治,稳定内部,积聚力量,准备出师北伐。就在这时,原已安抚的南中(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发生了以益州郡(今云南晋宁)豪强地主雍闿为首的武装叛乱,杀死了蜀汉派去的太守。接着,牂柯郡(治所在今贵州黄平)的朱褒和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西昌)的高定也起兵响应。雍闿又派孟获在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作欺骗宣传。孟获在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中,是一个很有威望和影响的人物。他根据雍闿的意图,在少数民族中散布谣言说: 蜀汉政府要向你们征收胸前都是黑色的乌狗三百只,螨脑(一种极小的虫子)三斗,三丈长的断木(断木最长不过两丈)三千根,你们能办到吗? 办不到是要杀头的。在孟获的煽动下,叛乱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席卷了整个南中地区。
叛乱发生以后,诸葛亮先采取了 “抚而不讨”的方针,准备用和平方式解决。但是,雍闿以为蜀汉政权软弱可欺,气焰更加嚣张。为了稳定后方,为北伐准备条件,诸葛亮毅然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初,诸葛亮部署南征: 他派马忠率一部人马为东路,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向东南攻打牂柯郡,消灭朱褒; 派驻在平夷县(今贵州毕节)的李恢率所部人马为中路,进攻益州郡,包抄雍闿; 诸葛亮自率主力为西路,首先攻打越嶲郡的高定,然后会合东、中两路,合击雍闿,最后歼灭叛军主力。三月,诸葛亮率军出发时,参军马谡前来送行。诸葛亮向他询问破敌之策,马谡建议说: 南中地势险要偏远,不服从朝廷已经很久了。即使今天我们用武力打败了他们,大军一退,他们还会反叛的。用兵的道理应以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①,希望丞相不要专门依赖武力,应该设法征服他们的心。这一建议,完全符合诸葛亮“和”、“抚”的原定方针,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西路蜀军在诸葛亮的亲自率领下,由安上(今四川屏山)经水路进入越嶲地区的时候,高定的部队分别在施牛(今四川汉源)、定筰(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等地筑垒防守。为了调动高定各部集中于一地以便全歼,诸葛亮进至卑水之后,故意停兵不前,待高定把分散在各地的军队收拢到一起之后,突然发动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叛军,击毙了高定,占据了越嶲郡。这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占领了牂柯郡,至此,东西两翼的叛乱势力基本肃清。诸葛亮指挥三路人马,乘胜进军,直指叛乱中心益州郡。
五月,诸葛亮率军穿过了人烟稀少的山岭,渡过了波涛汹涌的泸水(今金沙江),经过艰苦的行军,终于逼近益州郡。这时,雍闿已被高定的部下所杀,孟获代替雍闿成为叛军首领。考虑到孟获在南中的威信和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和蜀汉政权的关系,使南中地区真正安定下来,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用马谡所献的 “攻心”战术,下令蜀军在同孟获作战时,只能生擒,不许伤害他。
经过第一次交战,孟获果然被活捉了。诸葛亮对他不杀不辱,大加优待。为了使孟获心服,诸葛亮今蜀军列成阵势,亲自领他参观,然后问道: “这样的军队你能打赢吗? ”孟获回答说: “以前我不知道你军的虚实,被你用计打败了。现在我看到了你军的阵势,了解了实情,也只不过如此,如果你敢放我回去,再打一仗,我是能够取胜的。”诸葛亮真的把他放了回去。孟获回去后集合部众,又来作战,结果还是打了败仗,又被蜀军活捉,这次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又把他放了回去。就这样,一连捉了七次,放了六次,当诸葛亮最后一次还要放他的时候,孟获不走了,完全服气了。他感到诸葛亮确实是智谋高强,又不是存心与自己为敌,便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①由于孟获降服,南中地区其它反叛势力也迅速归降诸葛亮。这一年的秋天,东、中、西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今云南晋宁东),胜利地结束了这次南征的战事。
唐朝诗人胡曾在《泸水》一诗中热情歌颂诸葛亮南征道:“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的确,诸葛亮这次南征,途远路艰,是很辛苦的。然而,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用兵艺术。周、秦以来,象诸葛亮这样卓越地运用攻心战术的军事家,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七擒孟获”成了千古美谈。清代云南剑川白族人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所撰写的一幅楹联的上联说: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汉”。深刻地称赞了诸葛亮是一个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又不穷兵黩武的军事家。正因为如此,诸葛亮能够把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政治于作战之中,通过威服实现心服。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所以,诸葛亮一举获得了南中地区长治久安的大好局面,为“五出祁山”
①、即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以弱攻强 五出祁山
北伐曹魏、完成统一,是诸葛亮多年的宿愿。荆州丢掉之后,“隆中对策”所设想的两路出兵条件已不存在。但是,诸葛亮决心以主观努力来弥补这一缺陷。吴蜀联盟的恢复,南中叛乱的平定,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便进一步 “治戎讲武”,准备北伐。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就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即《前出师表》)说: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①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兵出汉中,北伐曹魏。出发前,他同将领们商议进军路线。从汉中北进,必须通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主要有三个方向、五条通道: 第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有三条道路,即自石泉到长安(今西安西北)南的子午道,山谷长约六百六十里; 从洋县以北三十里到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的傥骆道,山谷长约四百二十里; 从褒城北十里到郿县(今眉县)西南三十里的褒斜道,山谷长约四百七十里。这三条道,谷长路险,均有栈道,行军十分困难。第二个方向是由汉中经武兴(今甘肃略阳),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指天水,道路虽远,但比较平坦,行军、运输均较便利。第三个方向是由汉中沿沔、汉东下,迂回武关(今陕西商县东南)、峣关(商县西北)、蓝田 (今陕西蓝田西南),此道较远,且距魏国腹地许昌、洛阳太近,易被魏军切断归路。大将魏延建议说: “镇守长安的夏侯楙胆小无谋,如果给我精兵五千,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出发,循秦岭而东,由子午道向北,不出十天可达长安; 您率大军走褒斜道,直趋长安会师。这样,长安以西就可一举而定。”诸葛亮认为: 这是一条危计,长安固可轻取,但守之不易,如果魏军断了蜀军归路,势必腹背受敌,陷入困境。不如兵出祁山,先取陇右(今甘肃地区),再占关中,稳扎稳打,比较可靠。于是,诸葛亮扬言大军将出褒斜道进攻郡城(今陕西眉县北),并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占据箕谷(今陕西太白县境内),摆出由褒斜道北进的态势,以吸引魏军; 自己却率领蜀军主力,向西北的祁山方向进攻。
曹魏方面没有估计到弱小的蜀汉敢于攻魏,在陇右方面并无防御蜀军进攻的准备。经过诸葛亮多年精心训练的蜀军,兵强将勇,号令严明,兵出祁山,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位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降了曹魏名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魏明帝曹睿闻讯大惊,立派大将军曹真督军驰援郿城,抵御赵云; 另派名将张郃率步骑五万,直趋街亭(今甘肃天水县东南街子口),从蜀军侧后出击,夺回陇右; 曹睿自己也亲临长安,坐镇督战。
诸葛亮正要攻取广魏、陇西二郡,以便全据陇右。忽闻张郃大军已经西来,为了保障侧翼安全,便于继续进兵,立即命令先锋马谡率前军抢占街亭。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之间,是由陕入陇的要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要当道扎营,保护水源,以便固守。但是,马谡是个纸上谈兵的人,刘备生前曾说他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没有引起诸葛亮的注意。因他提出过正确的南征方略,诸葛亮很器重他,这次出兵北伐,把先锋的重任也交给了他。不料马谡却自以为是,置诸葛亮的军令于不顾,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到达街亭后,放弃交通要路不守,放弃水道不护,率兵上山扎营。王平劝阻无效,便率一千余人另扎营寨以为犄角。张郃大军到达后,立即断绝了马谡的水源,切断了马谡与王平的联系,将马谡一军团团包围在山上。马谡领兵突围不成,只好困守山头,由于水源已断,人马饥渴难熬,很快陷入混乱。张郃乘势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狼狈而逃。王平为阻魏军,令所部猛擂战鼓,张郃疑有伏兵,不敢深追,王平得以收拾马谡残兵,退回祁山大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失掉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形势,继续夺取陇右的战机因此丧失。箕谷方面,因戒备不严,也被曹真击退,由于赵云亲自断后,损失不大。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蜀军不宜继续作战,于是收兵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重新归附曹魏。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就下令将违犯军令的马谡斩首。蒋琬劝道: “天下未定,杀掉智能将领,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回答说: “孙武所以制胜于天下,就是由于他的军法严明。如今统一大业未成,刚开始和敌人交兵,就因人而使军法受到破坏,怎么能战胜敌人呢?”为了严明赏罚,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之后,又晋封有功的王平为讨寇将军,同时上奏刘禅,请求把自己的爵位下降三级,将其错误公布于全国,让大家都来揭发自己的缺点。有人安慰他说,这次失利的原因是兵马太少。诸葛亮严肃地说: “不对,我们在祁山和箕谷的军队都比魏军多,失利的原因是由于我用人不当。今后我要减兵省将,严明赏罚,克服缺点。凡是忠于国家的人,都要揭露我的缺点,这样才有可能消灭敌人,统一天下。”此后,他抓紧时间,休整军队,“励兵讲武”,准备再战。
当年十二月,诸葛亮利用陆逊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大败曹休、魏军主力东援、关中比较空虚的机会,第二次率军北伐,经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直指陈仓(今宝鸡市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曹真事先已派郝昭加强了守备。诸葛亮挥军攻打二十余日,没有成功。这时蜀军的粮食发生困难,张郃率领的援军即将赶到,诸葛亮便主动撤围退兵,途中设伏杀死了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一举攻占了陇右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郡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然后乘胜收兵。因夺取二郡有功,刘禅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第二年,曹魏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出兵进攻汉中,因连日大雨,栈道断绝,魏军中途退兵,诸葛亮也未追赶。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再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曹魏。这次进军仍以陇右为目标,但把前进基地推到了武都、阴平,以一部兵力围困祁山,自率主力准备与曹魏增援部队决战。这次魏军的统帅换成了善于用兵的司马懿。司马懿料定蜀军粮食有限不能持久,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就引军向祁山方向撤退,以调动魏军寻找战机。司马懿谨慎地追赶,一等蜀军停下来,就停止追击,扎营拒守。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胆小,就讥笑说: “司马公害怕蜀军象害怕老虎一样,难道不怕天下的人笑话吗? ”司马懿被迫派张郃率部进攻祁山南面的蜀军,诸葛亮令魏延、吴班、高翔领兵迎击,大败张郃,击毙魏军三千余人。司马懿吃亏之后,率兵退回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固守不战。时至六月,因大雨连绵、粮运困难,负责后勤粮运的李严假传圣旨令诸葛亮退兵。诸葛亮被迫撤退,途中又设伏杀死了领兵追赶的曹魏名将张郃。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天,在几年的充分准备之后,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取道斜谷,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并派使臣约孙权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这时,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已经先期到达渭水南岸,他针对蜀军远来、粮运困难的重大弱点,决定以守为攻,用时间把蜀军拖垮。每当有蜀军使者来到魏营,司马懿从不询问军事,只打听诸葛亮的生活。当他知道诸葛亮食少事繁、日夜操劳后,判定诸葛亮寿命不长,下决心坚守不战,以守制蜀。诸葛亮对此也很清楚,为了克服蜀军不能持久的弱点,便驻扎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一带,分兵屯田,准备持久作战; 同时不断派人向魏军挑战。一次,诸葛亮故意派使者带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去送给司马懿,想用羞辱的办法激怒他出战。魏军将领们见了,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却不动怒,还是按兵不动。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他故意上书魏明帝请战,魏明帝就派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战事。姜维耽心地说: “辛毗这一来,司马懿更不会出战了。”诸葛亮一语道破了司马懿的实质,他对姜维说: 司马懿的所谓请战,只不过是个借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想出战,他完全可以作主,何必千里去请战呢! 可见,双方统帅彼此是深为了解的,真可谓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由于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陷入了难于进展的相持状态。
七月,孙权所率吴军为魏军战败,撤回江东。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终年仅五十四岁。大将姜维、长史杨仪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理军队,开始向汉中撤退。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已死,便率军追击。杨仪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倒打旗帜,猛擂战鼓,假装要进攻魏军。司马懿鉴于以往多次追击的失利,深恐诸葛亮未死,以计诱战,遂引军退回营中。于是,蜀军得以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发布讣告。从此,司马懿被蜀军吓退这件事就被当作所谓 “死诸葛走生仲达”
①的笑话流传下来。蜀军退走后,司马懿察看了井井有条的蜀军营地,由衷地称赞道: “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可惜的是,这位 “奇才”终于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推演兵法 作八阵图
纵观诸葛亮的指挥生涯,其建树是多方面的: 他实行以法治军的方针,认为赏罚不严明,即使有百万之师,也不可能制胜于敌; 他注意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战争,亲自发明并推广了木牛(一种木制的有四根支柱的人力独轮车)、流马(一种木制的人力四轮车),解决了在山区的运粮困难; 他重视改进武器装备,曾发明了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的新式连弩; 尤其是他的八阵图,亦即八阵法,很为后人重视。西晋的李兴指出:“推子(诸葛亮)八阵,不在孙吴(孙子、吴起兵法中没有)”
①。北魏的刁雍主张采用八阵法抵御北方的柔然族,唐朝的李靖还根据八阵法创造了六花阵法。杜甫曾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句予以高度评价。
那么,八阵图究竟是什么呢?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只记载了 “外推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几个字,我们无法了解八阵图的具体内容。至于奉节江边所谓 “水八阵”,不过是古代 “大石文化”的遗迹,跟八阵图毫不相干。《水经注·江水篇》曾记载诸葛亮在奉节江边 “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造八阵图,并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后人大概据此把大石文化的遗迹附会成了八阵图。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一书有《八阵》一篇,孙膑说,“知八阵之经”,是 “王者之将”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并指出了运用八阵作战的具体原则。东汉时,窦宪曾以八阵击破北匈奴。据此推断,诸葛亮的八阵图,应当是他继承、发展古代的 “八阵”学说和总结历史上的作战经验而制定的一种利用方阵作战的法则。
八阵图虽不可详考,但诸葛亮却留下了不少论兵的言论。如在《兵要》一文中说: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他告诫全体官兵: 军队无训练,百不敌一,经过正确训练,一可敌百。相传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及新都的弥牟镇都有诸葛亮按八阵图练兵的遗址。经过诸葛亮这样训练的军队,行军打仗,“止如山,进退如风”
①。
诸葛亮曾经概要地总结说: “用兵的原则,先要确定计谋,然后贯彻实施。要了解天时地利情况,观察人心的动向,熟悉武器的应用,明确赏罚的原则,研究敌方的策略,察看道路的险易,识别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地物,判断敌我双方的情况,懂得进退的机宜,善择作战时机,做好防御准备,加强征伐力量,提高士卒的本领,进行成败的比较,考虑生死的代价,然后才能出动军队,委任将领,造成歼灭敌人的态势。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通过这段精辟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确实继承、发展了孙武以来的古代兵法,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指挥理论。
① 杜甫: 《武侯祠》。
②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整顿国政,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曾指挥燕军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① 杜甫: 《武侯祠》。
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①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七十,文帝黄初六年。
① “五出祁山”是历史上的一个习惯用语,即指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实际上出兵到祁山只有第一、第四两次。还有“六出祁山”一说,是把公元230年魏军攻蜀因大雨而中途退兵那一次也算上了,其实双方并未接战,蜀军也未出动。
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明帝青龙二年。
② 杜甫: 《蜀相》。
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