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 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卒于高宗绍兴十一年底(1142年),是人们熟知的南宋抗金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他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凄苦。据说,岳飞出生未满月,黄河在大名府内黄县决口。母亲姚氏怀抱襁褓中的岳飞,坐在一口缸里,随滔滔洪水漂流岸边,幸而脱险。艰苦的环境,从小磨炼了岳飞的意志和性格。他沉静寡言,刚毅果敢。可贵的是,能于贫寒中发奋苦读,特别是《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他更百读不厌。青年时期,岳飞练就了一身神力,可挽三百斤的硬弓和八石的腰弓。他跟随同乡老人周同学习骑射,接受了周同全部技艺; 跟随本地枪手陈广学习枪法,很快成为 “一县无敌”。
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 真定府路宣抚使刘招募 “敢战士”,岳飞应募入伍。传说,岳飞母亲姚氏为了鼓励儿子奋勇杀敌,报效国家,亲手在岳飞背上刺 “尽忠报国”四字。从此以后,岳飞投身行伍,驰骋疆场。宋金战争起,他更满怀为国报仇雪耻的强烈愿望,积极投入抗金战争,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转 战 南 北
岳飞抗金初期就经历着种种磨难。他先后投靠赵构、张所,两次投奔宗泽。宗泽死,他又随杜充南下,几经挫折而志坚不移。从靖康元年(1126年)至建炎四年(1130年),随着中原战局的变化,他先后转战在黄河及长江南北,身经百战,所向克捷,指挥了许多出奇制胜,用兵绝巧的战斗。
综合岳飞抗金初期的数次战斗,表现在军事指挥和谋断上有着许多特点。
一是不拘常规,灵活机动。
按照宋军作战的成例,凡将帅出征,皇帝亲授阵图,战时须严格遵守不得变更。岳飞却极力反对这种僵死的、一成不变的陈旧战术。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隶宗泽麾下,转战在开封东北黄河南岸,战开德、攻曹州,迭立战功。宗泽见这位年青军官作战不拘常法,既佩服又有些担心,便对岳飞说:“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
①说完,他把作战布阵图交给岳飞,要他按既定的阵法去用兵布阵。岳飞接到阵图却不以为然。他认为: 按图布阵,这是定局。可是,古今不同,战地险易、广狭不同,岂可用一定的阵法死搬地布阵! 用兵的关键在于出奇,使敌人无法测度我方虚实,方能破敌取胜; 倘若在平原旷野仓促遇敌,那就更来不及先摆阵式后去厮杀了。面对开封一带宋金双方的形势,他进一步看到: 敌众我寡,如果按一定的格式布阵,金军得知底细,出铁骑四面环击,非但不可能取胜,反而必败。于是,他回答宗泽说: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②就是说,先布阵后出战,这是兵家常规,但不可拘泥一法,用兵的奥妙在于以变制变,而这一切又全靠人的主观运筹谋划。岳飞的这番主张一反过去宋军的惯例,刺中当时宋军的弊端,清楚地说明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和指挥员审时度势、机断处置的作用。所以,年近七旬的老将宗泽听后也不能不翘指赞同。
岳飞是这么说的,他在实际作战中更是这么做的。一次,岳飞协同刘浩去开封解围。他们行至滑县(今河南浚县南)南,与金兵大队遭遇。两军相对,各不得进。为了迷惑敌人,岳飞率一百多名骑兵,沿河布兵摆阵,佯作无出师之意。金兵见此,气势汹汹的涌来,宋军士卒颇为惊恐。岳飞告诫大家: 金兵虽然众多,但他们并不知道我军的虚实,必不敢贸然强攻;我们应当趁其部署未定、立足未稳之机,勇猛反击,必可一举获胜。
①按照往日宋军作战的要求,须先摆开攻击阵势,然后再发兵出击,但岳飞不拘成制。为了鼓舞士气,不失战机,他单骑跃然而出,率先驰前迎敌。金兵枭将舞刀挡阻,被岳飞劈刺身亡。敌众见将帅被杀,惊恐溃逃。岳军则乘势蜂拥杀出,完全利用了金兵由盛转衰,争相溃逃之机,一举大败金兵。在以后的作战中,岳飞总是采用灵活机动、变化莫测的战法,因机制变,因形用权,不僵死地搬用固定阵法,故常获胜仗。
二是充分发挥智谋和胆略,在奋勇陷阵的同时,善于实施各种计策。
岳飞参军之初,就以出人的勇敢,将身许国,冒死力战。在开德(今河南濮阳 )他两箭射死金兵两名旗手,然后跃马突入敌阵,大败金兵; 在曹州(今山东荷泽),他披散头发,挥舞四刃铁简,率先攻打敌阵,追杀金兵几十里; 攻新乡 (今河南新乡),他驰入敌阵 “夺其纛而舞”
②一举拔取该城; 在太行山,他手持丈八铁枪,单骑闯阵,刺杀金将黑风大王,生俘拓跋耶乌,吓得大队金兵闻风逃窜; ……在他南北转战的几年中,凡遇金兵,无不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表现了无所畏惧的气概。
然而,岳飞的闯阵,并非盲然冒进,在勇猛冲杀的同时,他尤其注意巧施计策。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岳飞在汜水关(今河南汜水县)与金兵大队遭遇。敌将依仗兵多,在阵前驰马奔突,耀武扬威,不时盛气骂阵。在这种形势下,岳飞沉着对敌,策马左射,箭殪金将,迫使敌众大乱。然后,他率队追击,与金军相持于竹芦渡(今河南汜水县东)。由于金兵初战失利,故依险布阵,龟缩不出。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岳飞及时采取相应的计策。他抓住金兵疑神疑鬼,心神不定的状态,挑选精兵三百人,埋伏于金兵阵地附近的山脚下; 每人准备两束柴草,交叉绑缚成十字形; 到了半夜,伏兵一齐举起柴草,点燃四端,成围逼敌阵之势。金军见阵地附近火把无数,更为惊恐,他们怀疑宋军援兵赶到,纷纷四散逃窜。这样,岳飞以计退敌,乘势追杀,一举破除敌阵,把智谋和勇敢精神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对于将领的智谋和胆略,岳飞自己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在投奔张所时,张所素闻其忠勇,便问他: 听说你勇冠三军,“汝能敌几何(你自己估量能对付多少敌人)? ”岳飞坦然一笑,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就是说,光有勇敢不足恃,用兵的奥妙在于先定谋。接着,他列举了许多凭借将领的智谋巧取胜局的例子,说明谋略是决定胜败的关键。他还向张所陈述了整个抗金战略和河北地区所处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 “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烧或救”的联防计划。张所听后,非常钦佩岳飞的见识,当即任命岳飞为中军统领,不久就升为统制。
①三是沉着、果敢,及时觅取战机。
由于朝中主和派的干扰和破坏,岳飞的抗金活动大多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形势险恶,大敌进逼的环境中,他沉着、冷静、顽强、果敢,细心寻找战机,实施反击。建炎三年(1129年)夏,岳飞被迫随杜充南撤建康(今南京)。冬天,金兀术督兵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东路直逼建康。由于杜充闻敌先逃,岳飞孤军难抵,只好率队继续南撤。这时,杜充降敌,高宗赵构已逃至海上,整个江南惊乱。岳飞率领所部毅然转战在江南、两浙。金兀术侵入杭州后,岳飞在广德境内杀敌,凡六战六捷,擒金将王权等将领四十余人; 翌年金兀术攻常州,他寻机出击,凡四战四捷,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金兀术北撤,在黄天荡受阻四十八天(事见《韩世忠》篇),侥幸逃至建康,岳飞随即投入收复建康、再败金军的战斗。
战前,岳飞首先将所部埋伏于城南牛头山上,然后,趁金军深夜酣睡之机,派一百名士卒着黑色衣服,混入敌营,突然发起攻击。金军将士在睡梦中惊醒,以为宋军前来劫营,遂不明情况,相互残杀,损失十分惨重。金军遭到打击,无法在建康久扎,便决定由静安镇(今南京西北)渡江北撤。岳飞再次抓住这一机会,一方面驰赴静安截击; 一方面出敌不意直扑建康城。战斗中岳飞持枪跃马,纵横驰突,冲杀在最前面。他们又与当地乡兵紧密配合,左右夹击。金军来不及渡江逃跑者全被消灭,致使十余里内横尸遍野。据记载,这次战斗,岳家军共斩敌兵将首级百七十多,俘敌三百多,获马甲一百九十余副,兵器三千五百多件。这是岳飞南下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岳飞以出人的机智和勇敢,驰骋河朔,转战长江南北,迭获胜仗,故声望日高。朝野盛赞岳飞的军功和才能,大将张俊还亲向宰相府推荐。于是,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岳飞被任命为通州、泰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一带)宣抚使,镇守扬州以东,成为宋军中独当一面的大将。
收 复 六 州
金兀术自黄天荡、建康惨败后,改变了以往直逼江南的战略: 采取先取川、陕,顺流东下的方针,集中主力向川陕推进; 在中原则主要依靠伪齐军队来牵制宋军。这样,相对减轻了对江南宋军的压力。岳飞利用这一时机,驰骋江西、湖南,巩固江南地盘,发展部众到三万多人。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伪齐军队相继占领了襄阳、唐、随、邓、郢、信阳六州,控制了江汉一带要地,切断了南宋通向川、陕的交通,与金军主力相配合,造成从长江中上游压逼江、浙之势。当时,岳飞任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后军都统制等职,驻守江州(今江西九江)、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及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的江湖要地。面对伪齐军队在长江中游的发展,他焦虑不安。从战略上看,保江、浙,扼长江的关键在于确保荆襄。于是,岳飞连续上奏赵构,指出: “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①,主张立即率师溯江西上。赵构从江、浙安全着想,勉强同意了岳飞的主张,但对他的用兵严加限制,规定六州土地收复后,不得越界进兵。
②为了策应和协助岳飞西上,在宰相朱胜非、参知政事赵鼎等主战派的坚持下,南宋朝廷也作了相应的部署: 一是充实岳家军的力量,派熟悉襄汉一带地理人情的勇将牛皋以及董先、李恭等率领所部归岳飞节制; 二是派出大员专门随军筹措粮饷,旨令鄂州、岳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保障岳家军的物资供应;三是命韩世忠发兵万人北渡淮水屯驻泗上(今江苏泗县、泗洪一带),刘光世选精兵北出陈、蔡(今河南商水、汝南一带),以牵制金齐两淮的力量。根据这种情况,岳飞大胆地采取了溯江西向、直取郢州(今湖北钟祥),然后分支北上、全面推进的方针。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一日,岳飞率军出发。船行江心,他肃然立誓: “飞不擒贼,不涉此江。”
①五日,大军越过鄂州,抵达郢州城外。盘踞郢州的伪齐守将荆超,素以骁勇闻名,被人称为 “万人敌” 。此时,他拥众一万余人,凭城扼守。岳飞骑马环城一圈,察勘地势,作好了强攻城池的准备。第二天拂晓,岳飞见劝降不成,便利用城防守军彻夜戒备,已疲困松弛之机,突然发动攻击。战士们在岳飞的鼓励和带动下,个个争先登城。城上伪齐军队久闻岳家军的威名,又亲见将士攻击勇猛,自料不敌,所以,纷纷弃城败逃。岳家军一涌入城,杀死敌军七千余人。荆超走投无路,跳崖自杀。
岳飞一举夺取汉水重镇郢州,给了襄、邓以及随、唐等州的敌人以巨大的威慑震憾。为了乘机迅速推进,他将部队分成两路: 一由张宪、徐庆率领,北攻随州(今湖北随县); 一由自己亲率,沿汉水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
守卫襄阳城的伪齐将领李成是与岳飞数次交锋的败将,素畏岳飞的用兵。早在绍兴元年,岳飞与李成军战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一开始,李成派部将马进连营布扎于洪州西山,与岳家军成对峙状态。岳飞看到: 李成军队好贪功蛮干,不虑侧后,如果以骑兵兜扼赣水上游,出其不意地从侧后实施攻击,必可一举取胜。于是,他身着重铠甲,跃马持枪亲为先锋,潜行至敌阵右侧,突然发动攻击。敌军顿时大乱,仓皇退守筠州(今江西高安)。岳飞追至筠州城东,又巧施伏击诱敌之计,给了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当时,马进闻岳家军追至,出城布阵十五里,企图决战。岳飞侦知敌军的企图,遂以大队设伏,然后挑选二百骑兵,带着用红罗纱制成的 “岳”字军大旗,前往诱敌。马进以为岳飞兵力寡少,故起而攻击,进入岳飞预设的伏击地域。岳飞督队蜂拥而起,四面同时杀出。为了瓦解敌军,岳飞还令人阵前呼喊: “不从贼者坐,吾不汝杀(不愿从贼者坐下别动,我们可保全你们的性命)! ”刹那间,坐下投降者达八万余人。这样,岳飞以变化莫测的战术,连续挫败敌军。李成见马进惨败,督队十余万,亲自出战,又被岳飞打得大败。李成逃走后即投降了伪齐。
这一次,李成听说岳飞又亲自率队来攻,急忙引兵出城四十里,沿汉水布列阵式,企图与岳家军大战于野外。岳飞察看了李成的布阵,不禁仰天大笑。他看到: 按照兵家的常识,步兵利于凭险阻敌,而骑兵则利于在平旷原野作战,可是,李成左列骑队布扎在江岸,而右列步队却部署在平地,虽然拥众十万,这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岳飞采取了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即以步击骑,以骑击步的战术。他举鞭指令王贵说: “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又指令牛皋说:“尔以骑兵击其步卒!”
①随后,宋军步骑同时出击,步卒持长枪猛刺齐军战马,前排马倒,后排拥挤不能行,连人带马拥入江中; 宋军骑兵则直冲齐军步卒,往来践踏砍杀,齐军死伤无数。李成见部众大败,连夜逃遁。岳飞顺利地收复了襄阳府。襄阳战后,伪齐不甘惨败,又增派新征壮丁三十万,集结于襄阳东北的新野一带,等待时机,企图夺回襄阳。六月初,岳飞全力攻击,分两路夹击新野,再次大败李成,并一直追杀十多里。李成北逃邓州(今河南邓县)。
七月间,岳飞穷追不舍,继续向邓州进发。这时,李成与金将刘合孛堇又纠集几万人马,在邓州西北建营寨三十多座。鉴于敌军全部布扎于第一线,而后路空虚的状况,岳飞在督军正面进攻的同时,派王贵、张宪分率所部迂回夹击敌军。敌抵挡不住,纷纷溃逃。李成及刘合孛堇仅以身免。岳飞一举拔取邓州,又东向收复唐州(今河南唐县),完全控制了汉水上游。
与岳飞进兵襄、邓的同时,东向攻取随州的一路也在勇将牛皋的率领下大获全胜。随后,他们又合兵收复了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市)。这样,岳飞以迅速、勇猛的攻势,不到三个月,就收复了襄、邓等六州,从而控制了长江中游,打开了与川、陕的通路,伪齐军队从此一蹶不振。
收复六州后,岳飞被指令撤回鄂州(今武汉市武昌)。他看到: 金兵 “志已骄惰”; 刘豫虽甘作傀儡,但中原 “人心终不忘宋。如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诚易为力。”
①但他上书请战,终不获允。他遥望中原,想到 “铁骑满郊畿”,江北父老身 “填沟壑”的悲惨处境,心潮翻滚,于是挥笔赋诗一首: “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②表达了他直渡黄河,北上抗敌,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反 攻 中 原
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以后,岳飞曾几次发兵北上,先后攻取商、虢、蔡等州,把势力一度推进到黄河沿岸,并且焚毁了金兵在蔡州的粮仓。可是,在高宗和宰相秦桧的阻挠下,岳飞每次北进,都不得不中途班师回返。为此,他多次上奏,并于绍兴七年亲入朝廷,请求北伐,但始终得不到许可。这年十一月,金国废刘豫为蜀王,取消齐政权。岳飞再次力陈:“宜乘废豫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
①可是,高宗、秦桧非但拒绝北伐,反而与金国达成和议,甘向金廷称臣纳贡。岳飞壮志难伸,百感交集,他写下著名的词句《满江红》,表达他当时“怒发冲冠”、“壮怀激烈”,期待有一天“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②求战和光复河山的心情。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分四路南下攻宋。赵构才不得不答应岳飞的一再请求,表示“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③。岳飞得以率师北进。岳飞按照以襄阳为基地,联结河朔,乘敌不备,直捣中原的既定战略,作了主力迎击,奇兵迂回,南北夹攻的部署。他分兵为三: 一是派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等出襄阳分别向西京(今河南洛阳)、汝州(今河南临汝)、郑州、颍昌(河南许昌)等地进攻,从侧翼袭击开封一带金军主力; 二是派原太行山义军首领梁兴北渡黄河,联络该处义军,展开攻势,断敌后方供应; 岳飞则亲自率一路由德安(今湖北安陆)出发,北攻信阳(今河南信阳西北),直取郾城(今河南郾城)。一个月左右,各路大军连战皆捷,陈(河南淮阳)、蔡(河南汝南)之间及汝州等地全部收复,从而扫除了开封周围许多金兵控制的城池,成围逼开封之势。
金兀术当时正坐督开封指挥。他听说前线连吃败仗,惊恐不安,立即召集龙虎大王及各路将领商讨对策。经过一番分析,金军诸将都认为:宋军来势迅猛,已全线出击; 其他将帅还好对付,唯独岳飞一军,提兵深入,将勇兵精,而且有河北忠义民兵遥为声援,其兵锋锐不可挡。金兀术又怒又怕,决定集中力量引诱岳飞北进,与岳家军决一死战。
宋室朝野风闻金兀术孤注一掷,双方已经在郾城一带摆开了决战的阵式,都十分恐惧。长期以来,一直害怕与金兵对阵决战的赵构更是慌恐不安。他急忙颁诏,要求岳飞明白自己的处境,缩营自保,切勿出战。可是,岳飞却从容镇定、运筹如常。他看到: 金兵虽表面嚣张,实际上已经伎穷、兵怠,即使决战,亦不足畏。
①如果抓住金兀术气怒蛮干之机,将计就计,借机发动攻势,完全有把握置敌于死地。所以,岳飞在接到帝诏后,非但没有束兵示弱,反而连日出阵挑战,姑纵敌兵。他将主力集结于颍昌,自己仅率少数轻骑驻守郾城,佯示郾城兵力寡少、防御力量十分薄弱。同时,每天派一支小分队到金军阵前骂阵,引诱金兀术出战。
金兀术侦知郾城宋军兵力寡少,以为得计,便纠合了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及昭武大将军韩常的兵马,于七月八日,抄小路直逼郾城而来。他们行至郾城以北二十里处,与岳家军相遇。两军狭路相逢,都气势汹汹。宋军能否挫敌凶锋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士气盛衰和决战的成败。于是,岳飞首先命令长子岳云率领骑兵,直贯敌阵。临行前,特别严令:“必胜而后还,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
②岳云得令,挥马冲向敌阵,与金将鏖战几十个回合,连败数将。宋军将士随后杀出,杀得金兵尸横遍野。这样,岳云以奇胆大勇击败金兵前锋,给了金兀术当头一棒,极大地振奋了宋军的士气。
金兀术面对初战惨败,羞怒至极,便搬出了惯用的 “铁浮图”、“拐子马”战术,向岳家军压来。其阵形是: 以侍卫亲军骑队三千名为前锋,人人披重铠甲,战马则用皮带三匹系为一组,连结排列成一种墙状突击体。马后带有拒马子(铁兜)用来阻止战马后退。这即是所谓的 “铁浮图”,又称 “铁塔”。“铁浮图”之后,配有用以迂回兜击的左、右两翼轻骑兵,号称 “拐子马”。战时,“铁浮图”用以突击推进,然后左右两翼 “拐子马”队,则乘势迂回包抄。这是金兀术长期以来用以对付宋兵固定阵式的作战队形。岳飞针对金兵的这一战术特点,采用了以步阻骑,然后骑队中央突破的战术,恰好起到了变敌之长为短,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作用。战时,岳飞命令步卒持大刀、长斧上阵,专砍马足,以对付敌人的 “铁浮图”; 然后,又指令背嵬(由骁勇战士组成的亲随兵)、游奕(巡逻兵)骑马冲击,直贯敌阵。宋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冒死冲杀。敌前锋三马相连,一马倒,其余二马不能行,很快乱了阵脚。宋军骑队则直前冲击,左右砍杀。金兵仓皇不知所向,败逃中死伤枕藉,惨败不堪。转眼间,貌似铁墙般的进攻阵式七零八落。金兀术见此情景十分伤心地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
①就是说,自从起兵以来,全靠“拐子马”战术取胜,今天算彻底完蛋了。
为了挽救败局,金兀术又增兵再战。这天,岳飞出视战阵,远远望见黄尘蔽天,凤闻战马嘶鸣,知道先头部队又与金兵接战,心中大喜。因为这是乘胜进取,彻底击败金兀术的关键时刻。所以,他亲率四十名骑兵勇猛杀出。他的部属宁坚不明其中机遇,扣马拦阻说: “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紧握马鞭,麾之退下,喝道: 此中奥妙,“非尔所知”
②。说罢,突入敌阵,左右驰射。部卒见主帅如此奋勇,士气倍增,无不以一当百,大呼直前。金军很快再次大败。
郾城惨败后,金兀术仍然不肯罢休。他收集残部,并从各地征调援军,又拼凑了十二万人,扑向郾城北面的临颍(今河南临颖县西北)。但是,金兀术的这一行动,早已在岳飞的预料之中。当初他派往西京等地抄袭金兵侧翼的杨再兴所部已在这里守候多时。金兵一至,杨再兴督队突然发起攻击,毙敌二千多人,斩敌大小头目一百多名。杨再兴奋勇拼杀,周身中箭,壮烈牺牲。正在这时,张宪率领大军赶到,金兀术见无法相抵,连夜夺路奔逃。岳飞判断,金兀术遭此一败,必然还向颍昌反扑,便命令岳云急速驰援该地的王贵军。七月十四日,金兀术果然率军来攻。王贵、岳云在颖昌城西,协同作战,前后夹击金军,阵斩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及金军副统帅粘罕索孛堇等,又一次大获全胜。
五天来的连续战斗,岳飞审势就机,料敌如神,机动灵活而又大胆地与金兵决战,不断告捷。金兀术损兵折将,不复成军。中原战场的宋金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岳飞乘胜直追,直抵距开封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金兀术逃回开封束兵备马,打点行装,准备渡河北撤。
伴随郾城一带宋军的胜利,岳飞派往太行山活动的梁兴所部,也在敌后连战连捷。河北广大地区的人民皆起兵归宋,自愿揭起“岳家军”的大旗,百姓争相挽牛车为义军送粮,致使金国自燕(今北京)以南数百里内号令不能行。宋朝收复中原的大业,已经指日可待。岳飞看到这一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喜不自禁,他高兴地对部下说:有朝一日,“直抵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
①然而,正当岳飞筹划渡河北进之际,京中高宗、秦桧等人却谋划了一个与金国划淮河为界,南北分治的 “议和”方案,并下令岳飞班师。岳飞回奏高宗,详陈中原战局,劝其切勿丧失战机,“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①。高宗、秦桧知岳飞志不可移,遂先令韩世忠、张俊等从淮北撤退,又令陕西方面止兵停战,陷岳飞于孤军突出的境地。随后,急如星火般发出金牌
②诏书,催岳飞班师。接到一道道皇帝的撤退令,岳飞愤惋泣下,他东向跪拜,悲愤地说: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③。岳飞班师途中,中原人民拦马跪阻,哭声震野。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不久,秦桧指使万俟高等罗织“谋反”罪名,将岳飞诬陷入狱。初受鞫讯,岳飞裂裳赤背,露出刺在背上的 “尽忠报国”四大字,使审理者惊服,“明其无辜”
④。后来,秦桧指使群奸,一意恶言围逼,直至酷刑折磨。岳飞心怀至忠,无法申辩,只是在供壮上书八个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 ),这位为保卫和恢复宋朝江山,披肝沥胆、忠心耿耿的爱国名将,竟被秦桧以 “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终年仅三十九岁。
治 军 之 术
岳飞的一生不仅以出色的谋略和指挥艺术名扬海内,更以优良的将军品行和丰富的治军经验为人传颂、感念。他在与金兵多年奋战中,亲手培育了一支作战勇敢、军纪严明、百姓爱戴的队伍—— “岳家军”。岳飞治军的经验,据他的孙子岳珂总结有六条: 一是精选将士; 二是勤加训练; 三是赏罚公正;四是号令严明; 五是严格纪律; 六是同甘共苦。
岳飞组织的 “岳家军”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有志于抗金事业的青年。他主张,用兵之道贵精不贵多。他的部众平时勤于训练,技艺娴熟,战时皆奋勇杀敌,义无返顾。对于部下,岳飞坚持有功必赏,虽贫卒亦不遗; 有过必罚,虽亲生儿子也不例外。岳云即受过他数次杖责。
“岳家军”有一条铁的纪律,就是 “秋毫不犯”。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岳飞严格约束部下,不准索取民间财物,不准扰乱百姓。若半夜入居民屯,宁宿于门外檐下,也不准惊动主人。百姓开门迎纳,他们也不随便入居。行军打仗,岳家军不践踏农田,不损坏庄稼; 若士兵买物不给足价或私取百姓一缕麻、一束草,一经发现,立即斩首。军中上下的口号是: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①,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他们每到一地,百姓壶浆载道,十里迎送。
岳飞对于违抗军令、破坏军纪的人员,不管亲疏远近,官职大小,严惩不贷。他的部将傅庆是一位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受岳飞喜爱的将领和朋友。可是,傅庆高傲骄狂,直至心怀异志,数犯军纪。楚州战后,当岳飞奖赏战功者时,傅庆竟争功抢赏,扰乱军心。岳飞对傅庆毫不宽容,他亲手烧其战袍,碎其金带,并且忍痛传令,将傅庆斩首示众。这种秉公论处、大义无私的治军态度,对部将和士卒教育极大。还有一次,岳飞令一部将分发犒赏。不料,这位将领却在发放中作了克扣,中饱私囊。岳飞发觉后,申明军纪,立即将其杖杀。
岳飞对部属约束严格,但又十分体贴、爱护。他平时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卒露宿,他决不一人进宿营帐; 士卒有病,他亲为调药; 每有赏赐,他总是分给士卒。对于部将他更注意信赖关照: 凡遇到重要的战略决策和行动,他不独断专行,总是召集诸将共同商议,然后定夺; 诸将率兵远征,他让妻子慰劳其家;凡将士不幸牺牲,岳飞亲自主持悼念,妥养死难者的遗属老小。因此,广大将士在岳飞麾下,无不感恩图报,上下一心,团结奋战。金兵畏其军威,相互传言: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①。
岳飞在治军上还尤其注意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感化士卒将帅。在政治腐败、官吏追名逐利成风的宋朝,岳飞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不贪财、不爱色,终生不娶妾。这在当时文臣武将中,可以说唯他例外。在家庭中,他规定: 全家只穿麻衣布衣,不穿丝锦; 家具陈设不求精美,饭食多素少荤; 诸子平时不准近酒。他自己也立誓,不收复河北,滴酒不进。起初,赵构赏其功,曾赐给岳飞一幢住宅,让他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安家。岳飞恳辞说: “敌未灭,何以家为?”有人问他: “天下何时太平?”他回答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②至于岳飞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率先冒死的例子,前面已略有所述,那是不胜枚举的。所有这一切,无疑是激励将士,构成岳家军战斗力强大的重要因素。
岳飞屈死后,许多人为他鸣冤,中原人民更为之愤然。可是,直到二十年后,赵构退位,宋孝宗为了笼络民心、鼓励将士奋勇杀敌,才正式昭雪了岳飞的冤狱。乾道六年(1170年),在鄂州为岳飞盖“忠烈庙”,表示纪念,尔后屡加谥封,谥号“武穆”、“忠武”等等。岳飞的抗金事迹和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至今仍为人民传颂。
①② 《宋史·岳飞传》。
① 《宋史·岳飞传》。
② 《宋史·岳飞传》。
① 事及引文均见《宋史·岳飞传》
① 岳珂编《金陀粹编》卷十,乞复襄阳剳子。
② 岳珂编《金陀续编》卷五。
① 《宋史·岳飞传》。
① 引文均见《宋史·岳飞传》。
①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② 岳飞: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见《华夏正气篇》,安徽出版社1984年版。
① 《宋史·岳飞传》。
② 岳珂: 《程史》附录。
③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岳飞窥复中原。
① 岳珂: 《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卷下。
② 岳珂: 《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卷下。
① 《宋史·岳飞传》。海上,即指今贝加尔湖。
② 岳珂: 《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卷下。
①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岳飞窥复中原。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相传是女真族的发祥地。
①③ 《宋史·岳飞传》。
② 金牌:刻有金字的朱漆木牌,长尺余,用来传发皇帝的特急旨令,按规定不分昼夜,鸣铃走递,日行四百至五百里。
④ 《宋史·岳飞传》。
① 《宋史·岳飞传》。
①②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