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原名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属于客家人。在其曾祖父之前,迁居到广西桂平县柴荆山平隘山新村(今东王冲),世代以种山、烧炭为业。大约于1820年,杨秀清出生在这个非常穷苦的家庭里。五岁时父亲早逝,九岁时又死了母亲,以后寄居伯父杨庆善家。由于生活贫困,他从小失去了读书的权利,因此目不识丁。但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下,杨秀清逐渐具有了敢于反抗的性格和
过人的组织能力,在紫荆山地区烧炭工人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反动阶级把他称为 “无赖”,说他 “为隶为佣,皆不称意”①。冯云山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主动结识他,向他宣传革命思想。杨秀清接受了冯云山传播的革命思想后,如鱼得水,在伟大革命斗争的造就下,迅速成长为太平军的最高统帅。
谋略出众 治军有方
1848年,冯云山被捕下狱,洪秀全回广东设法营救,拜上帝会群龙无首,会众之中,有的退缩、有的动摇,混入会中的坏人,乘机利用紫荆山地区群众中流行的 “降僮”迷信,公开反对拜上帝会的宗旨,引起了会员的分裂和纠纷。拜上帝会面临瓦解的危险。为了扭转这一严重局面,《太平天国起义记》说杨秀清 “忽生哑病,两月不能言语,会众均觉奇异,以为是不祥之兆”。经过两个月的深思熟虑,杨秀清终于找到了代天父上帝传言这个有效的办法,澄清了会众中混乱的思想,巩固了革命队伍的团结,使拜上帝会避免了散伙,成为太平天国准备起义阶段的一次关键性转折。
金田起义之前,杨秀清 “耳聋流水,口哑流涎,二月余之久”
①,许多人都以为他成了残废。但是,金田起义开始之际,他 “忽然开口,自称天父降托,耳聪目明,心灵性敏,组织群众,策动起义,指挥军事行动,一切整然有条”
②。当洪秀全、冯云山在平南县花州山人村被清军围困的紧急时刻,他很快获悉,及时派蒙得恩率领一支精兵,进行了有名的 “花州迎主”之战,杀败了清军,救出了洪秀全和冯云山。此后,杨秀清还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代天父传了不少言,其言论后被太平天国辑刻成书,印发各级人员学习。其中,绝大多数都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所谓代天父传言,杨秀清本人当然清楚是骗人的,但是,这一作法在当时又是为广大群众深信不疑的。因此,他便将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宗教迷信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广大会众惊服,逐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这种谋略是十分出众的。因而,当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时,便以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到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节制诸王,成为太平军的最高统帅。
杨秀清不识字,没有读过兵书,以前也没有经历战争实践的锻炼。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权略,在创建和治理太平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建树。
在杨秀清的组织、指挥下,太平军仿照周礼中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办法,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随着军事进展,杨秀清又及时建立了土营、水营,使太平军成为当时罕见的诸兵种合成作战的军队。
金田起义时,杨秀清向群众颁布了五条纪律: “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睦,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协力,不得临难退缩。”
①随后,又详细地制定了《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太平军的纪律规定的越来越详细,曾达到六十多条。此外,在杨秀清的主持下,后来还向太平军颁布了《太平军目》、《行军总要》、《太平条规》等系统的条令、条例。连湘军头子曾国藩都惊叹说: “杨秀清不过乡间一 ‘偷儿’ ,其羽党亦乌合哨聚。而其官职营制人数之多少,旗帜之分寸,号令之森严,尚刊定章程,坚不可拔。”
②金田团营、准备起义时,杨秀清派出不少人整夜活动于山上,每人挑四个灯笼,出出入入,使人觉得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激励了更多的人踊跃投军。在从广西到湖南的路上,杨秀清又以他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连续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这三篇檄文,气势磅礴,句句铿锵,雷霆万钧,象三把锐利的刺刀刺向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起了动员群众、号召群众的伟大作用。因此,太平军在北上途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李秀成自述》中,说杨秀清 “军令严整,赏罪分明”,“民心佩服”,无论 “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踏入民家门口即斩左脚,右脚踏入民家门口者斩右脚,故癸好年间(即1853年)上下战功利,民心服。”在严明纪律的同时,杨秀清非常重视平时的军事训练,他对太平军的军事训练要求很严格,规定必须达到 “练习娴熟”的程度,说只有这样,才能无敌于天下。
由于杨秀清治军有方,时间不长,太平军就创造了一整套攻城的系统战术和守城的设防体系以及各种阵法。所有这些,对太平军的胜利进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保证作用。
避实击虚 进图金陵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清王朝调动各路清军对太平军围追堵截,企图尽快将太平军就地歼灭,不使蔓延扩大。太平军被迫在桂平、武宣地区转战半年之久。杨秀清作为太平军的实际统帅,这时并没有指出明确的积极的战略打击方向,基本上处于消极保存力量和就地打转转的状态。
1851年9月15日,太平军在平南官村击溃了清军主力向荣和乌兰泰部队,暂时甩掉了尾追的敌人。25日,一举攻占了清军防务空虚的永安州城(今广西蒙山县)。在永安进行各项军政建设的同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共同商讨了 “开创新朝”的大计,洪秀全提出了 “上到小天堂(指今南京)”
①的前进目标。杨秀清对此完全赞同。从此,他率领太平军开始了有目标的战略进军。
1852年4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巧妙地从永安突围,北攻桂林。由于桂林倚山傍水,城高且坚,太平军英勇攻城一个月,虽然给清军大量杀伤,但却未能攻克。杨秀清审时度势,毅然下令撤围,挥戈北上。6月3日攻占全州,12日占领道州(今湖南道县)。这一时期,杨秀清已经形成了避实击虚的战略指导,摆脱了内线作战的被动处境,开始了有意识地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进军,因此取得了攻占全州和道州的重大胜利。
占领道州后,在太平军将士中发生了关于进军方向的争论。由于太平军在蓑衣渡一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加上农民保守思想和乡土观念作怪,不少人对今后的前途发生了怀疑,主张重回广西。但是,杨秀清对于既定的进军目标毫不动摇,他明确指出: “已骑虎背, 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 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今南京),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
①这段话就是所谓的道州决策。
由于杨秀清的努力,广西老兄弟们“怀土重迁”的倾向被克服了,进图金陵的战略目标牢固地确立起来。在这段话中,杨秀清还明确提出了 “略城堡、舍要害”,亦即避实击虚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太平军迅速踏上了胜利发展的坦途。
1852年7月下旬,太平军离开道州,继续北上。依据 “略城堡、舍要害”的方针,杨秀清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攻长沙不下,就主动撤离。接着太平军攻占益阳,越过洞庭湖,占领岳州(今湖南岳阳),一下接受了五千多只民船投军。12月攻占汉口、汉阳。1853年1月12日,又攻克武昌。这时太平军发展到五十余万。杨秀清在这段进军中的指挥是十分成功的,敌人说他 “审势度力,如攻桂林不下,则陷全州,攻长沙屡败,则下窜湖北; ……夫攻坚则力倍而多损,攻瑕则力省而效速”
②。这个评价是不错的。正因为这样,太平军就避免了在久攻不下的坚城之前浪费时间和消耗兵力,从而导致了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
攻占武昌之后,在进军方向上,太平军领导集团中又发生了分歧: 洪秀全主张占据中原,进取河南为业; 石达开主张先入四川,再图进取; 但是,杨秀清坚持进图金陵的原议。最后由杨秀清 “托天父下凡,令其直犯江南”
①,作了决定。从当时的敌情来看,河南方面清军兵力较多,长江下游比河南空虚,进图金陵更有把握。从太平军本身的力量来看,如果进军河南,刚从岳州、武汉新得的数以万计的船只和新建的水营将不能发挥作用,等于舍长就短。因此,杨秀清坚持进图金陵的原定方针是正确的。
1853年2月9日,杨秀清下令撤离武昌,水陆并进,顺江东下。号称百万的太平军,“千舡健将,两岸雄兵,鞭敲金凳响,沿途凯歌声”
②,“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行则帆如迭雪,住则樯若丛芦,炮声遥震,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
③。在杨秀清的正确指挥下,太平军浩浩荡荡,沿途势如破竹。2月18日克九江,2月24日取安庆。3月8日,兵临金陵城下。经过两个星期的攻打,3月20日,太平军占领金陵。至此,太平军由所谓的地方 “土匪”,发展成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军。杨秀清一举成为威震中外的大军统帅。这一阶段,是杨秀清用兵的黄金时期。
遣将四出 分扰南北
太平军占领金陵后,下一个基本打击方向指向哪里呢? 围绕着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以殿前右史何震川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主张建都于金陵; 以殿左指挥罗大纲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反对建都,主张进取河南。杨秀清起初也有意进军河南,因水兵反对,他后来又改变了这一主张,决意建都金陵,分兵进行北伐和西征。
1853年4月10日,杨秀清令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兵北伐; 5月19日,又令胡以晃、赖汉英领军西征。这时,清军已在天京城外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杨秀清不得不以相当多的兵力投入天京城的防御。太平军的兵力一分为三,分布在三个相隔遥远的战场。杨秀清则坐镇天京,作遥控指挥。
杨秀清这样分兵不是偶然的,这是道州决策的继续。早在那时,杨秀清就对夺取全国政权信心不足,存在偏安于黄河以南的消极思想。占领金陵后,急于建都,既是这一消极思想的反映,又使这一消极思想有了发展,从而形成了保守战略。罗大纲说: “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 吾属无类矣。”
①这个预言是不错的。
在巨大胜利面前,杨秀清不善于总结经验,没有及时变更预定战略。其实,太平军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从军事上说,就是因为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兵力集中。可是,过早建都,分兵设防,这一正确指导被自我否定。如果仍以 “略城堡、舍要害”为基本方针,集中兵力,乘胜北进,攻取北京是完全可能的; 退而言之,即使以金陵为根本,也应首先集中兵力消灭城外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不断巩固和扩大占领区,不断歼灭清军的有生力量,厚集兵力,大举北伐。然而,杨秀清对罗大纲曾经提出过的这两种方案都没有采纳,最终却实行了“遣将四出,分扰南北”的消极方案,是十分错误的。
但是,杨秀清在对三路用兵的指导上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尤其是西征严重失利之际,他及时更换了前敌指挥,增派了援兵,终于使西征反败为胜。在他的调度和指挥下,1856年4至6月,太平军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使太平天国出现了前所没有的大好形势。
遗憾的是,杨秀清不但没有冷静地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迅速纠正战略指导上的错误,反而盲目地骄傲起来。他自恃功高,骄气日盛,甚至逼上压下,终于引发了天京内讧事件。1856年9月2日,杨秀清不幸死于韦昌辉的屠刀之下。杨秀清的被害,成为太平天国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杨秀清个人的悲剧成为整个太平天国悲剧的序幕,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① 《太平天国》(三),《贼情汇纂》。
① 《太平天国》 (二),《洪仁玕自述》。
② 罗尔纲: 《太平天国史稿》卷十九,《杨秀清传》。
① 《太平天国》(一),《天命诏旨书》。
②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四。
① 《太平天国》(一),《天命诏旨书》。
① 《太平天国》(三),《贼情汇纂》。
② 《太平天国》(三),《贼情汇纂》。
① 《太平天国》(四),《盾鼻随闻录》。
② 李汝昭: 《镜山野史》。
③ 《太平天国》(三),《贼情汇纂》。
① 《清史稿·洪秀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