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应该说,朱元璋能够统一天下,重要条件之一,便是有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和以徐达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忠心耿耿文武全才①的指挥员。
徐达,字天德,归德府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生于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过着凄凉困苦的生活。徐达青年时期,他的家乡淮河流域和江汉、黄河流域一样,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元朝统治者却趁机横征暴敛,强取豪夺,以致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②,阶级矛盾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因此,中原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此伏彼起,声势越来越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从郭子兴起兵濠州,建立元帅府。第二年,徐达应募投奔朱元璋。接着,他向朱元璋提出了旨在称雄天下的建议,深得朱元璋赏识。所以,他们二人心投意合,一语定交。朱元璋见徐达身高体壮,刚毅英武,遇事深谋远虑,对其十分器重。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徐达与淮西农家子弟一行二十四人随朱元璋南下,徇定远(今安徽定远)、下滁州(今安徽滁县),多次大败元军。这二十四人成为朱元璋的股肱和腹心。
十五年正月,朱元璋一举攻取江北要地和州(今安徽和县)。征战中,徐达冲杀在前,冒死陷阵,受到人们的敬重,郭子兴也因此加授徐达为镇抚。这年六月,徐达又从朱元璋由和州渡江,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翌年春,击败元军江南主力,一举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这时,郭子兴已死,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坐地指挥,命徐达为大将军,率军四处征讨。徐达率军东破镇江、扬州,南下常州、长兴、宜兴、广德等,占据今苏南、皖南、浙东的广大地区,从而为朱元璋开辟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基地。徐达因军功被任命为淮兴翼统军元帅。
徐达被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征战沙场达三十年之久。他平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治军严格有序,“令出不二”; 战时“言简虑精”,富有韬略; 他虽功盖诸将,但忠诚恭谨,从不居功自傲,与人、遇事非礼不为。朱元璋一直对他十分宠信,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①。
西 趋 平 汉
朱元璋进入集庆的时候,江南起义领袖也都各据一方,纷纷称王道帝。朱军在江南面对三支主要势力:一是汉王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广之地,拥众数十万,战船百余艘,二是吴王张士诚,占据淮东、浙西富庶地区,投降元朝,拥众数十万; 三是元朝江南势力陈友定等,割据一些州县,进行顽抗。这三支势力,陈友谅据上游,对应天(集庆改称)威胁最大。所以,朱元璋在平定东南过程中,采取了先陈后张,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徐达在参加保卫应天的战斗之后,率舟师溯流而上,开始讨伐汉王陈友谅。船队高树“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①的大旗,声势浩荡。陈友谅沿江各垒守将,皆望风逃遁。徐达很快拔安庆,进逼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由于鄱阳湖一战消灭了汉军水师主力,陈友谅自料不敌,弃江州西逃武昌(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徐达协助朱元璋一举拔取江州,获战马二千余匹,军粮数万石。为了不给陈友谅以喘息机会,徐达乘胜直追,直逼武昌城。这时,朱元璋仍在江西一带展开攻势,徐达能否困敌于武昌,对保证下游进取,继而全歼陈友谅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徐达在这里与敌设阵相对,展开了攻守对抗。
这天,徐达了解到陈友谅企图西趋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进扼上游,便迅速先机扎营于汉阳沌口(今湖北汉阳南)。沌口,是沌水与长江的汇流处,东南有牛头山为屏,西与太白湖相接,是阻止武昌之敌的关口要地。徐达在沌口扎营严守,就切断了陈友谅南下及西进之路,陷敌于被动。九月二十二日,为了配合朱元璋对湖广的进攻,徐达在武昌也展开了攻势。他发兵一支焚毁了汉阳城外沿江舟楫,然后督军直扑武昌城。陈友谅闻讯,登黄鹤楼观察动静,见城外徐军阵容严整,士气汹汹,只好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徐军未备攻城器械,遂在焚毁城外房屋后,督军回撤。
第二天,徐达针对陈友谅闭城不出的特点,在武昌周围布下长围久困之阵: 他首先派三百只快船巡护鄂州(今湖北武昌县)一带江面,阻敌沿江南下; 又派江中大船入汉水驶往襄阳(今湖北襄阳)、沔阳一带,“以竹编巨篓,贮砖石于内,填塞坝口,出水高丈余阔十丈”
②,阻扼陈友谅沿汉水西上之路; 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又将大船驶驻三江口(今湖北黄冈西北),阻止陈友谅顺江东下。这样,就形成东、西、南三面围困武昌之势。这是一个非常周密绝巧的阻敌、困敌方案。凭借这一方案,徐达一直在武昌围敌半年之久。朱元璋乘此机会,发大军进攻江西、湖广,二次进入江州,斩杀敌军数万。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以及南昌等地接连而下。
可是,就在徐达困敌武昌之时,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祝宗、康泰在南昌反叛。朱元璋遂命徐达撤离武昌,回兵平息叛乱。后来,张士诚也在淮南发动攻势,兵围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朱元璋考虑到 “安丰破,则士诚益张,不可不救”
①,于是,又命徐达驰向淮南救援。朱元璋的这一行动,实际上给了湖广战场上的陈友谅以聚兵反扑的机会。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 “忿其疆场日蹙”,又纠集了号称六十万人的浩荡大军,乘坐高数丈的巨舰,“空国而来”
②,沿江进围南昌。
七月间,徐达按照朱元璋的指令率军回救南昌,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鄱阳湖之战,是一场水上拼搏的决死血战。当时,朱元璋派队封锁了湖口,切断了陈军归路,徐达作为主攻部队与陈友谅对阵于湖中的康郎山。陈友谅身处绝境,拼命反抗,气焰嚣张,士气汹汹。徐达冒死闯阵,奋力拼杀,战斗十分激烈。据记载,战斗开始后,“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砲礮雷鍧,波涛起立,飞火照曜,百里之内,水色尽赤,焚溺死者二三万人,流尸如蚁,弥望无际。”
③连续酣战,徐达均率先跃入敌阵,不仅挫败了敌军前锋,而且还缴获了一艘大型战舰。陈友谅为了抵挡徐达等人的攻击,采取了连船结阵的战术。朱、徐则趁机以火攻战术,对付敌军船阵。一时间,湖中火起,敌战舰相接,行走不便,相继被焚毁。陈友谅见势不妙,企图突围逃跑,结果中流矢,毙死于舟中。这一战,徐达凭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慨,首挫敌锋,为全军展开攻势打开了局面,从而取得了全歼陈友谅军的重大胜利。
东 向 伐 吴
消灭了陈友谅割据势力之后,徐达又率师东下,开始了讨伐张士诚的军事行动。
当时,张士诚所据郡县,南起绍兴,北至济宁,都城建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其活动重心在浙西,而淮东各郡只是他的北部屏障。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徐达按照 “先取通、泰诸郡,剪其肘翼,然后专事浙西”
①的战略,与常遇春等规取淮东。十月间,他们渡过长江进攻泰州(今江苏泰州)、海安坝(今江苏海安),进围泰州新城(泰州北)。张士诚闻讯,急派水陆大军北上救援。
鉴于徐达兵势很盛,力量集中,且已师出江北这种状况,张士诚采取的部署和企图是: 以舟师四百艘泊于长江北岸的范蔡港(今江苏靖江西),另以小舟在江中来回巡逻,企图诱使江北徐军回保水寨,然后乘其分兵回调之机,实施陆路反击,援救泰州。徐达了解到张士诚的这一图谋,便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 他遵照朱元璋的指令,仅以少数兵力增防长江水寨,与张士诚水面舟舰周旋,而集中淮东各军巩固泰州、海安坝,以对付张士诚的陆路反攻计划。当张士诚计穷犹疑之时,他又突然采取迅猛攻势,接连攻取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直逼高邮(今江苏高邮)。张士诚见江北无隙可乘,只好放弃了出师江北的计划,改用 “北守南攻”的方略,分别在江南的宜兴(今江苏宜兴)、安吉(今浙江安吉东北)、江阴(今江苏江阴)一带发动攻势,以牵制江北徐军的力量。为了粉碎张士诚的这一企图,徐达率军急速南下,配合江南各军打退了张士诚的反攻。然后,趁敌还没有来得及征调力量的时候,突然回师江北。第二年三、四月间,徐达相继攻克了高邮、淮安(今江苏淮安)、兴化、通州(今江苏南通)以及濠州等地,完全占领了淮东。这种师出迅捷,变化莫测的行动,表现了徐达出色的指挥才能。
淮东既平,朱元璋召集群帅商讨下一步的行动。当时,担任右相国的李善长认为: 张士诚江南实力雄厚,眼下出兵浙西不是时机,主张 “候隙而动”
①。徐达对于敌情的分析和对战机的判断却与此恰恰相反。他对朱元璋说: “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②就是说,张士诚非但不是什么实力雄厚,而且是虚而暴虐,大将李伯昇只图声色享乐,三个参军都是书生之辈,不知兵家大计。眼下不仅可以大举征讨,而且徐达认定是征吴之良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朱元璋听了徐达的分析,十分欢喜。他情不自禁地说: “诸人局于所见,独汝合吾意,事必济矣。”
③说完,他命令诸将,点选士卒,加紧准备,择日出师。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舟师二十万,起应天向太湖挺进。徐达采取的作战方针,仍然是先剪羽翼,后取根本,即,避开平江敌巢,先取平江西南的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今浙江杭州)等城,然后约集各军,合力拔取平江。这一方针,是朱元璋与徐、常二将事先早已拟就的。为了分散浙西守敌的兵力,保障主力进攻,徐达命令李文忠自严州(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三县地)进攻杭州; 又命华云龙自淮安(今江苏淮安)渡长江急趋嘉兴,作为牵制之师。布置就绪,徐达又在朱元璋的指授下,巧妙地布下了一个反间计策。
当时,在俘虏来的汉将中有一个名叫熊天瑞的。这个人平时一直怏怏不乐,久存叛志。朱元璋、徐达看出了熊天瑞的心迹,料定他中途必会寻机叛逃,去投靠张士诚。于是,故意带熊天瑞出征。为了利用熊天瑞给平江的张士诚制造错觉,徐达在向太湖进军以前和途中,严戒诸将,隐瞒兵进湖州的企图,扬言直攻平江。果然,军至太湖,熊天瑞离逃,向张士诚报告了徐达的进兵企图。张士诚从熊天瑞的报告中得知徐达是扑向平江而来,惊恐非常。所以,他在部署上全力加强平江防卫,未敢分兵南顾。这就为徐达兵入太湖,南下湖州,留下了一个空隙。
九月间,徐军主力浩浩荡荡地驶入太湖,尔后突然转兵南向,直抵湖州城外。湖州守将不料徐军骤至,仓皇分三路出城迎战。徐达一面分兵三路迎击敌军; 一面派长枪队绕向敌后,断其归路,很快全歼出城之敌,进围湖州城。
徐达在湖州的突然出现,使远在平江加紧设防的张士诚如梦方醒。张士诚急派亲信骁将吕珍、朱暹以及自己的养子五太子率兵六万驰赴湖州增援。可是,为时已晚。这支援军行至湖州东面的旧馆(今浙江吴兴东)时,湖州城外的一场激烈战斗已经以陈军的惨败而告结束。他们只好止兵旧馆,作防御部署。徐达闻平江援军南下,立即派常遇春先机攻占姑嫂桥(旧馆东南),筑垒十余座,以阻援军。从此,旧馆、湖州之敌被分割两处,湖州形势更加孤危。张士诚数次派兵来救,均被徐达击退。十一月间,旧馆、湖州守将在内不堪战,外救不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先后举城投降。
这时,徐达派往进攻嘉兴、杭州之师均凯旋告捷,整个浙西战场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徐达见平江周围城镇均相继攻破,张士诚势成孤立,于是发兵合围平江城。张士诚被围困八个月,终于作了徐达的俘虏。这一战役,徐达采用声东击西,分割围歼,各个击破的方略,巧妙地利用敌军降将之口,反间为用,终于获得全歼张士诚的重大胜利。
北 上 灭 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为征北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甲士二十五万由淮入河,长驱北伐,大举攻元。他们遵循朱元璋制定的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 旋师河南,断其羽翼; 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
①的战略,首先进趋山东。当时,由于元统治者的腐败,“中原扰攘,人民离散”
②,徐达进军十分顺利。他们很快渡过黄河,攻占了沂州(今山东临沂)。
沂州,位于沂水、浚河之滨。东南有马陵山耸立,西北有艾山为屏,是深入山东腹地的重要关口。然而,沂州已南距黄河数百里,徐达悬军深入,又旨在北取山东全境,故扼守黄河防线十分重要。所以,徐达进入沂州后,立即指令部将韩政 “分兵扼黄河以断山东援兵”
①。韩政提兵西进,夺取滕州(今山东滕县),扼守单州(今山东单州)、曹州(今山东菏泽)等黄河要道。随后,徐达率主力继续北进,拔取益都(今山东益都),又于十二月间,一举攻克济南(今济南市),收俘元军降将降卒三千八百五十五人,得战马四百二十九匹。一时间,整个山东为之震惊。徐达率军东奔西突,所向披靡,连下东平、东阿、济宁以及东昌、茌平、乐安等州县。第二年二月,全部占领山东。朱元璋随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
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徐达按原定计划,折兵南下,沿黄河挺进河南。朱元璋为了保障徐达的进攻,命令征南大将军邓愈率襄阳、陆安、景陵等处明军,北略唐州(今河南唐河)、南阳(今河南南阳)等地,从西部牵制河南元军。二月间,徐达攻占永城(今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又沿河西上,一举夺占汴梁(今河南开封)。四月,徐达自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至洛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南)。元将脱目帖木儿率兵五万迎战。元、明两军依洛水对阵相持,各不得进。在这种形势下,副将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与敌二十骑拼搏撕杀,挫其前锋; 徐达乘势督军奋进,一举冲破敌阵,俘敌无算。这一战,是徐达兵入河南后关键性的一战,凭着徐、常二将的勇智和紧密合作,破敌取胜,大败元军。脱目帖木儿收束散卒,败逃陕州(今三门峡西)。其他如洛阳(今河南洛阳)、嵩州(今河南嵩县)、钧州(今河南禹县)、许州(今河南许昌)、陈州(今河南淮阳)等处元军闻风即降。守卫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张思道刚刚听到徐达兵进河南的消息,即弃关西逃。徐达轻取潼关,一直把部队推进到华州(今陕西华县)。
徐达在兵进河南过程中发现两种情况: 一是时据山西的元将王保保对于河南元军的惨败“逡巡观望”,见死不救; 二是扼守潼关要地的李思齐闻风先逃。因此,他判定,“元声援已绝”,各地守军已散乱不堪,当今北上灭元是用兵之良机。于是,在这年六月,徐达向朱元璋提出了 “乘势直捣元都”
①的战略设想。朱元璋十分赞同徐达的主张。同时,他鉴于 “北地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这一状况,指示徐达在北进途中,梯次前进: “选精兵为先锋,将军(指徐达)督水陆之师继其后”,
②稳扎稳打。
闰七月,徐达按照朱元璋的指示,自汴梁北中湾渡过黄河。由于明军事先据有了河南,平定了山东,又确知山西的王保保止兵观望,从战略上取得了北上进军的后方保证,剪除了元大都(今北京)的左右两翼,所以北进过程更为顺利。沿途徐军摧枯拉朽,席卷而前。不足一月,就连破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等州县,转向临清(今山东临清南)。然后,会合山东诸军,北取河西务(今天津河西务),直抵通州城(今北京通县)。
通州是元大都的门户,在这里,徐达指挥了歼灭元军主力的战斗。
战前,徐达扎营于运河东岸,常遇春扎营于运河西岸,作好了攻城准备。然后趁晨雾弥漫之机,派部将郭英前往破城。郭英将一千名士兵埋伏于进城的路旁; 自率精骑三千直抵城下。驻守通州的元将五十八国公,闻讯率敢死士万余人,张开两翼,出城迎战。郭英佯败,诱敌追击。元军很快进入明军伏击地域。伏兵突然而起,将元军拦腰截为两段。后续明军乘势劈杀,斩敌数千级,还擒获元军大将卜颜帖木儿。
时居元大都的元顺帝闻通州失陷,慌乱不堪。他拒绝了臣属守城决战的劝告,仓皇出京,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逃窜。八月初,徐达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元大都。建立九十余年的元朝政权至此灭亡了。
出 师 秦 晋
占领元大都后,徐达相继发兵两支: 一由北平(朱元璋灭元后改大都为北平府)南取保定(今河北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 一由河南回渡黄河,攻取怀庆(今河南沁阳)及泽、潞(即今山西晋城、长治)二州。然后,全力向山西、关陇进兵,以消灭元朝残余。
当时,驻守太原的王保保所部,是元朝在北方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元顺帝北逃时,曾下了一道旨令,要王保保率兵北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由保安州(今河北怀来),经居庸关反攻北平。所以,当徐达督兵向山西挺进时,王保保已经出雁门,向保安方向进发。徐达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虚捣隙,奇袭太原。他召集诸将,分析了形势,指出: “王保保率师远出,太原必虚,北平孙都督(孙兴祖) 总六卫之师,足以镇御。我与汝等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此兵法所谓批亢捣虚也。若彼还军救太原,则已为我牵制,进退失利,必成擒矣。”
①这是一个巧妙的用兵之计,诸将听了无不称善。
这年十二月,徐达亲率大军经井陉、平定,向太原挺进。王保保北至保安,听说徐达率军抄了自己的后路,心急如焚,赶忙折师回救。其前锋一万名骑兵,刚至太原,即与徐军不期而遇。
由于王保保远途行军,部队疲惫,又加不明徐军虚实,故在前锋遭到冲击后,便收束队伍,扎营城西,等待转机。徐达部将郭英登高观察,见 “彼兵多而不整,营大而无备”
①,知敌外强而中虚,于是请求夜劫敌营。副将常遇春闻之有理,便对徐达说: “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
②,“莫若遣精骑夜劫其营,其众可乱。众乱,主将可缚也”
③。恰在这时,王保保的部将豁鼻马派人前来请降,表示愿作内应。徐达见此,十分欢喜,连夜部署了里应外合,破除敌营的具体方案。
首先,徐达派五十名骑兵埋伏于城东,待机进攻,约定以举火鸣炮为号; 接着,派郭英率十余骑深夜潜入敌营; 同时命令全军作好突击准备。午夜,敌营突然举火鸣炮,伏兵应声而起。常遇春则率大队人马鼓噪相接。敌军遭到突然打击,茫然不知所措,纷纷弃营逃命。期间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数。王保保正在帐内伏案草拟军书,突然听说明军已入营内,慌乱至极。他来不及穿靴、备鞍,光着一只脚从帐后逃出。然后,乘孱马,带亲随十八骑,落荒逃往大同。徐达拔除敌营,得甲士四万人,马四万余匹,一举攻克太原。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引兵西渡黄河向陕西挺进。当时,据留陕西的有两支元军: 一是张思道部,驻守奉元(今陕西西安); 一是李思齐部,驻扎凤翔(今陕西凤翔)。徐达军至鹿台(今陕西泾阳东南),张思道闻风北逃庆阳(今甘肃庆阳),李思齐则西逃临洮(今甘肃临洮)。徐达轻取奉元、凤翔。
四月初,徐达在凤翔召集诸将会议,商讨进取方略。诸将都认为:张思道昏庸无知,不如李思齐狡诈; 从地势上看,北取庆阳远比西取临洮途坦路短,容易的多。因此,他们主张“先由豳州(今陕西旬邑)取庆阳,然后从陇西(今甘肃陇西)攻临洮”
①。徐达却不以此为然,他看到: 张思道并非平庸之辈,据庆阳,城险兵悍,攻之不见得迅速拔取; 而“临洮之地,西通番戎,北界河(黄河)、湟(湟水)。取之,其人足以备战斗,其土地所产足以供军储。今以大军蹙之,思齐不西走胡,则束手就缚矣。临洮既克,则旁郡自下。”
②因而,他主张以勇猛迅捷的攻势直捣临洮,断敌一臂,然后进扼要地,从战略上造成全面压逼庆阳之势,迫使陕西各地元军畏威投降。诸将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徐达在分兵留守凤翔,确保辎重转运的同时,率主力西趋陇州(今陕西陇县),直向陇西挺进。徐达率师西进,声势浩荡。沿途拔秦州(今甘肃天水)、入巩昌(今甘肃陇西),元军闻风出降。为了防止兰州(今甘肃兰州)之敌南下增援,断临洮李思齐的后路,徐达驰驻巩昌后即分兵两路: 一路北取兰州; 一路直逼临洮城。兰州既克,徐军会集临洮城下。李思齐进无所出,退无所归,计穷力竭,只好举城请降。
事实证明,徐达先破临洮、后取庆阳的方略是正确的。临洮一破,给了庆阳张思道以巨大威慑力量,陕西各地元军残余为之大惊。张思道闻李思齐已降,留其弟张良臣等守卫庆阳,自己则仓皇逃向宁夏(今宁夏银川一带)。徐达乘势折师回攻庆阳。沿途连克安定、会州、靖宁、隆德,于五月初越过六盘山,拔取了陕西中部的重要城镇平凉府(今甘肃平凉)。面对徐军的逼近,张良臣企图诈降。当徐达派兵收取庆阳时,他“匍伏道左,佯为卑下,以示归顺”,暗地却“以兵劫营”作垂死顽抗。徐达会合诸军“先遣兵抄其出入”,然后四面围城。张良臣数次出战,均惨败而归; 派人入宁夏求援,又被徐军中途捕获。孤城被困月余,张良臣及其部队 “内外音问不通,粮饷乏绝,至煮人汁和泥咽之”
①。敌守城将士见大势所趋,败局已定,开城门投降。徐达率军入城,斩杀张氏父子,从此威镇陕西。
徐达出师晋秦,抓住了王保保倾巢北去之机,直捣太原,一举而成; 又抓住张思道、李思齐不敢出关,“徘徊关内,风鹤惊奔”的恐惧心理,直入奉元,兵出要害,威震关陇。其用兵“出奇无穷,料敌制胜”
②,表现了出人的胆略和绝巧的指挥艺术。此后,徐达又与李文忠出师漠北,相继消灭了元朝的残余。
朱明王朝建立后的十数年中,徐达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
③,为朱元璋平定边乱,治理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朱元璋嘉其忠勇功高,为他建造府第,亲书“大功”匾额,以示表彰。平时,朱元璋甚至对徐达兄弟相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不幸病逝于北平。朱元璋悲恸不已,为徐达辍朝发丧,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同时,赐赠徐达的子孙三世皆王爵。徐达死后,朱元璋下令将其葬于钟山(今南京东郊),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后世有人称颂徐达 “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说他是明朝 “元勋之冠”
④。
① 明朱当㴐: 《国朝典故》(明抄本)卷四十三,《三家要典》。
② 朱元璋: 《皇陵笔记》。
① 《明史·徐达传》。
①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汉陈友谅。
②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汉陈友谅。
①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九。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
③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汉陈友谅。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
② 《明史·徐达传》。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
①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二十一。
② 《明通鉴》前编,卷四,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
① 《明史 ·徐达传》。
②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二十八。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九,略定秦晋。
①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九,略定秦晋。
② 《明史·徐达传》。
①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九,略定秦晋。胡,指临洮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① 引文均见《明史纪事本末》卷九,略定秦晋。
② 同上,作者谷应泰评注。
③④ 《明史·徐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