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及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为得力的助手。《史记》说: 秦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
敢与之争焉”。①
蒙恬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的祖先本来是齐国人。祖父蒙骜从齐国到秦国,“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后来到了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父亲蒙武,则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被任命为裨将军。②蒙恬的祖父和父亲在秦国兼并战争中攻城略地,伐韩、攻赵、败魏、破楚,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军事世家。这样的家庭和国度对最初学狱法,作狱宫的蒙恬自然有着很大的影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当时,持续二百五十四年年的诸侯战争已接近尾声,统一之势已成定局。多年来与秦国抗争的关东六国,除了齐国外,燕、赵、楚、韩、魏都先后被秦国统一了。在最后灭齐战争中,蒙恬协助王贲一举获胜,迫使齐王献地投降,从军事上帮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秦王朝建立后,下令“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庭” ③,出现了一派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和平景象。
中原战事虽已沉寂,但秦朝北部边疆仍然没有安宁。于是,秦始皇便派蒙恬率兵戍边,镇守北方边防。
北 逐 匈 奴
战国以来,活动在中国北部地区的主要有三支少数民族势力。东北部,即今黑龙江、吉林、辽宁一带的被称之为 “东胡”; 北部,即今内外蒙古、宁夏、陕西部分地区的被称为“匈奴”; 西北部,即今甘肃、青海一带的则被称为“月氏”。当秦始皇用兵中原时,这些少数民族趁机发展,即所谓“东胡强而月氏盛”①。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率领部落军队沿黄河河套不断深入,有时兵锋所至,距离咸阳仅数百里。
匈奴是一个以游牧为特点的民族,“士力能贯弓,尽为甲骑”②。它在作战时: 一是以分散小支部队出击为多,各地力量“莫能相一”③; 二是善游动,来去迅捷; 三是作战勇猛,然先头部队一旦被击溃,后续部队则不易收束; 四是短于攻坚,长于野战。
面对匈奴军队的这些特点,对于蒙恬是否北征匈奴,朝廷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丞相李斯坚决反对蒙恬率军北进。他上书进谏说: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④就是说,匈奴地区地域广阔,若轻兵深入,则后继粮运必绝; 若以大部队携粮挺进,也不利于战斗展开; 而且即使取胜,得其贫瘠荒芜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得到其民也不能用以守御。正当李斯反对蒙恬出兵之时,秦始皇突然得到了卢生上奏的《録图书》,内称: “亡秦者胡也。”①秦始皇错把图书中暗指的秦二世“胡亥”当成是“北胡”,于是不顾李斯反对,断然命令蒙恬率军北征。
蒙恬针对匈奴军队作战的特点,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和正确的作战方针。他的基本方针是: 首先以强大攻势,挫敌凶焰,抢占要地,控制边塞; 然后筑城固守,以主待客,以守制攻。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军三十万,从咸阳出发,沿黄河北进。一路上“覆军杀将系虏单于”②,迫使匈奴部落纷纷降服,很快占领了榆中(今内蒙伊金霍洛旗及陕西榆林一带)。头曼单于见秦军锐进,仓皇北逃。蒙恬率军一鼓作气,乘胜直追,“却匈奴七百余里”③,夺取了黄河南岸全部地区(亦称“河南地” )。第二年,蒙恬又率军北渡黄河,占领了高阙(今内蒙潮格旗南)、北假(今内蒙乌加河一带),进而控制了阴山和阳山之间的孔道。匈奴因受到秦军的沉重打击,北走遥遥,民“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④。蒙恬从此“威振匈奴”⑤。
蒙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北逐匈奴,大获全胜,不仅为秦朝“辟地千里”⑥而且控制了边疆要塞,稳定了秦初北部边防。
戍 边 之 策
蒙恬以战争手段击败匈奴,控制阴山一线的要地后,即驻守上郡(今陕西榆林县东南),开始治理边防。其主要活动:一是移民耕作,开发边疆; 二是接通战国时各国所修筑的长城; 三是 “通直道”——开辟边疆到京城的驰道。
蒙恬率军开辟的 “河南地”,虽有千里之阔,但人烟稀少,“地固泽卤,不生五谷”,①土地贫瘠。在这距咸阳千里之遥的边防线上驻扎大量军队,军需补给十分困难。这也就是李斯所说的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为了解决军需,蒙恬在戍边过程中始终注意对边疆的开发。他将所有新辟之地作为 “新秦地”,划分为四十四个县(一说三十四县),设官置吏; 并从内地调来大批“罪人”进行耕作,使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这种 “移民政策”的推行,使咸阳以北的边地人烟增多,对于巩固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蒙恬还指挥天下男丁,在沿边一带的险要地区,大兴土木,“因河为塞”②,修筑了一系列城障。几年之间,在咸阳北部边疆就筑起了三道防御带。第一道位于黄河北岸阴山和阳山之间; 第二道起九原郡西,沿阴山山脉东向与赵长城相接; 第三道是修整后的秦国旧有长城。在这基础上,蒙恬还动用大量民力将长城沿漫长的边境东向扩展。当时,秦朝北边除了秦长城外,还有战国时期的燕长城和赵长城。蒙恬在下令将其整修的同时,沿秦朝更广大的边境线重新扩建。新建的长城,凝结着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因地形,用制险塞”③,巍峨蜿蜒,雄伟壮观,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延袤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为了加强边疆与内地的往来,蒙恬还征调大量劳工,自咸阳向北开辟一条驰道。史书记载: “蒙恬除直道,道九原(今包头市西北),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堑山堙谷,千八百里”①。这条几乎沟通今内蒙、陕西腹地的驰道,是否在蒙恬戍边的几年中全部建成,未可详考。但它是蒙恬整个边防体系的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它的开辟,使京师咸阳和北部边关连在了一起,平时边地军民屯垦耕作; 一旦有警,长城戍卒点燃烽火,将领可根据敌情作出部署; 且可沿驰道,较快地征调内地的部队。这就加强了边防军队的机动能力。
蒙恬的戍边措施,为稳固秦朝边疆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当时刚刚结束数百年的诸侯战争,百姓十分贫困,“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②。在这饿殍遍野,“道路死者相望”③的形势下,仍然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是远远超出人民的负担能力的。这期间,举国“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④。封建统治者又采用极端残酷的手段压榨民众,役使和折磨劳工,致使戍边之民死于酷刑者不可胜数。这毕竟是蒙恬阶级本质的反映。然而,就军事作用而言,蒙恬修筑长城,对当时直至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西汉名臣主父偃称长城为 “灭胡之本”⑤; 明朝边臣余子俊称长城为 “不战而屈人兵之计”⑥等等。历代军事家们对它的作用多以赞称。
蒙恬既为秦始皇 “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⑦,解除了匈奴威胁,故倍受秦始皇的宠信。秦始皇临死前还特别遗书长子扶苏,要他 “以兵属蒙恬”①,把整个秦王朝的兵权放心地交由蒙恬掌握。可是,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挟持秦二世胡亥篡权,杀害了扶苏; 又自料一切“皆不及蒙恬”②,遂在大批诛杀旧世忠良的同时,先害了蒙恬的弟弟蒙毅,又假传秦始皇手谕,逼蒙恬自杀。十年戍边在外的蒙恬,捧着皇帝的“赐书”,忧愤不解。他欲上书陈述忠言,劝二世 “为万民思从道”③,但使者不受。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蒙恬怀着满腔忧愤,被逼死于阳周(今陕西绥德县西)。
①② 《史记·蒙恬列传》。
③ 《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二十六年。鐻,古代钟架两旁的立柱。
①②③ 《史记·匈奴列传》。
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三十二年。
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③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 《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三十三年。
⑥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①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② 《史记·匈奴列传》。
③ 《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三十三——三十四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三十五年。
②④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③⑤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⑥ 见《读史方舆纪要》。
⑦ 《史记·项羽本记》。
①② 《史记·李斯列传》。
③ 《史记·蒙恬列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80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4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1-29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