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周燕珉历史评价_周燕珉资料简介_周燕珉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46 评论:0

引领实践的居住建筑学术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周燕珉
 1957年5月出生。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8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88至1995年在日本学习、工作。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社区及住宅研究所副所长。
 周燕珉曾主持开展多项住宅评估研究项目,开展多项住宅标准化设计研究,担任多项住宅户型优化及精装修设计咨询等工作,主持了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万科住宅研究中心老年居住体验中心的策划及方案设计等项目。出版《住宅精细化设计》、《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等著作。2002年获全国经济适用房设计竞赛一等奖; 2006年获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居住建筑是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周燕珉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居住建筑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居住建筑广泛而深入的观察,以及对国际上相关学科学术前沿的了解,她深深感到我国在住宅设计专业研究与实践方面的不足。为此,她在清华大学开设相关专业课,设立研究室,通过实际调查、统计、科学分析等研究方法,与居住建筑业界进行积极的合作,在住宅精细化设计、中小户型住宅设计、老年人居住建筑等方面着力尤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作为建筑师,我个人更看重工作的意义,希望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众,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周燕珉说。她和她的工作室在研究方向的设定上致力于与百姓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近年来先后开展了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设计研究、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研究和老年人居住设施研究等研究项目。
 研究课题源自生活
 中学时,周燕珉就已经很喜欢画画,即使在清苦的插队时光里,她还是经常画些速写。恢复高考制度后,她在197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之所以选择建筑系,也恰恰是因为看到招生介绍里说,建筑学专业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随着工作经历的积累,周燕珉越来越对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感到庆幸,因为这既是自己所喜欢的,也很适合于自己。在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许多领域均百废待兴,经历了断层的建筑专业教育,许多方面需要修复和完善,学校里专门的研究方向建设更是有待发展。“我们当时属于 ‘新生代’。”周燕珉说,当时对于将来的研究方向还没有产生特别的想法,因为毕业后就留校参与教学,更多地关注的是怎么把课上好。到1988年,周燕珉随丈夫一起去日本学习工作,渐渐地开始有倾向地关注居住建筑。
 相比起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本要发达许多,周燕珉参观了许多日本当代的建筑。在每天的生活中,她时时留意日本住宅中先进、细致和人性化的设计。“日本的住宅不大,但技术及工业化生产水平很高,在人性化的细部设计上,考虑得特别周到,这就让住宅实际使用起来很方便。” 中途回国的时候,出版社邀请她写住宅方面的书,她因而更加去注意读相关的资料,参观相关建筑,带着问题去收集更多的素材。周燕珉在日期间,曾先后在东京曾根幸一环境设计事务所、黑川纪章设计事务所、日建设计(名古屋)公司这几个知名的事务所工作过,与日本同事一起参与具体的住宅设计。她还经常去住宅展示厅、厨卫展示厅体验、参观,学到许多先进知识。
 周燕珉坦言,作为女性,自己对“住宅”这一与人息息相关的、能使社会、家庭更完善的课题,本身就喜欢,也更敏感一些。“这也是我在这个研究领域中能够深入而持续地做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把生活、工作和研究结合在了一起,生活中充满需要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让我获得乐趣,同时又成为我科研和教学的素材。”回国后除了教学及工作外,周燕珉将自己买房子、装修房子,为父母设计装修住房等,都当作设计实践的机会,借此将自己观察和研究的住宅理念落实下去,进行检验。“要把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是最节约时间的。你会沉浸在里面,觉得很愉快很有收获。”在自己一本专著的前言中,周燕珉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作了这样的归纳:“在生活中捕捉工作的灵感,在工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周燕珉的住宅设计研究是从厨卫开始起步的。因为厨卫作为住宅的“心脏”部分,当时在中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设计和施工水平都很差,存在很多矛盾。但厨卫空间的设计与施工,恰恰体现多工种之间的共同配合,需要做到建筑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有机结合,有大量需要细致研究的内容。周燕珉从此处入手,慢慢扩展到对整个住宅的研究——从细部开始,到住宅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这些年来,她也参与了不少居住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从中取得了很多实践经验。
 居住建筑研究: 从人出发,从生活出发
 生活和工作水乳交融的关系,不但对周燕珉早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研究方式,在她不同的生活阶段都有反映。留日期间,她通过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不同的地方玩,观察其活动、各种能力的形成,对环境的认识,同时也观察不同环境对于儿童而言有哪些优劣之处。回国后,针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研究,周燕珉转而开始关注家里老人的生活和居住问题。所以,她说:“我觉得我自己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生活需求出发的,这一点是我的研究核心。”
 她首先是从居住者的需求出发,采用入户调研的方法,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去研究住宅空间、研究人体工学。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居住建筑该怎么做,住宅规划该怎么做。她以不同的人群来细分研究对象,比如标准家庭、特定家庭、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者等,去分析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住宅。她认为,哪怕是在“技术”层面上,也不能脱离人的需求,“技术是用来为人服务的,而不应当是为了炫耀而应用技术”。有时候,她在调研中就会发现,某些技术做得过分了,并不适合人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从2005年起开设的住宅及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的课程上,除了集中讲授住宅及老年建筑的设计方法外,她还要求学生采取调研和设计相互结合的形式完成相关课程作业,使学生们学到了一些非常实际的本领。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她也将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总结与介绍,写成了《住宅设计研究中入户调研的意义及方法》、《中小套型住宅入户调研总结》、《中青年客户群居住需求研究综述》、《住宅各空间需求研究》等几十篇文章。
 周燕珉呼吁今后居住建筑要向 “室内精装修”和“住宅工业化”的方向去发展。她说,目前由于中国的住宅大部分都是毛坯房,很多东西都比较粗糙,存在很多问题。“多数老百姓不懂建筑,不了解装修,但每个人都是花了一生中最大的一笔钱来买房子、装修。”这一方面由于不懂专业知识很容易导致错误和浪费,另一方面,用户自家装修和改造也存在一定的危险,而且装修公司良莠不齐,用户可能会存在上当受骗、花冤枉钱等很多的问题。
 坚持研究、实践与教学 “三结合”
 周燕珉主持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室在致力于住宅和老人建筑的设计研究的同时,也做一部分设计咨询和实际工程等。近一段时间做了较多的老年建筑的设计和咨询工作,这是因为市场需求已经凸显,许多地方需要盖老年建筑,但不知道怎么做,要 “赶紧把研究做出来,让大家都了解要领,避免建筑盖出来后出现错误”。
 而且,研究室并不是关起门来做研究,一直跟外界有着良好的联系,比如与开发商进行合作。“开发商直接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群,他们处在一线,非常了解人们的需要。” 周燕珉介绍说,像他们与万科合作进行 “住宅后评估” 等工作,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组织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已入住一年以上的住宅进行入户调研。通过具体和细致的调研,掌握住宅设计及建造在实际使用中的不足。调研者深入生活的细节,通过观察,往往能够发现一些住户也许没说、或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户型设计、设备设施等问题。“比如说居住者在地上堆了很多杂物、行李箱等,可能他只是觉得没有时间整理好,自己也没意识到什么问题,而我们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是缺少放大型行李箱的地方,只能把它放在地上。最后总结出这类住宅需要设计出放这类物品的储物空间。”又比如,通过看住户装修时改动过哪些地方,可以了解到他的需求。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调研后写成报告,并归纳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开发商来说有很大的意义,他们可以将这些建议应用到下一个楼盘的开发设计中去。“积累很多这类经验后,我们还可以写书,把这些知识告知更多的人。”这不仅适用于全装修房,对楼盘户型设计、设施设备选择安装等,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小户型室内精细化设计: 卫生间、厨房、餐厅对景墙、客厅与卧室的回游空间、门厅


 “我们写的书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有很多图示,学生、设计院的设计师、开发商能明白,大众也能看懂,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普及教育。另外,在一些针对开发商或设计人员的培训班上授课也是普及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我在学校的教学上也应用了这些研究结果,希望为提高业内的整体水平尽一分力量。”
 周燕珉常受开发商邀请来做“户型优化” 的工作。对此,她很重视: “别小看这个。因为有些开发项目特别大,有几十万平方米之多,但在很多地方都考虑得不周到,不符合居住、活动和使用操作的要求。你给它优化后,它更适合人的生活,人们住进去以后会发现特别方便,并且节省。”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效益极大的工作。一方面,住户能够拥有更具舒适、实用的户型,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在优化的过程中,周燕珉更注重细部设计,“也许仅仅是针对一堵墙改动了10厘米,让门打开的位置更合理,就会使居住者生活更舒适,操作更方便。对于那些设计者、开发商注意不到和容易忽略的地方,我们都会去优化、调整,并说明原因”。
 此外,研究室还进行住宅标准化、精细化等方面的研究。“比如我国的中小套型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很多都可以通过标准化来进行设计,可以加快设计和建造的速度,保证质量,更适合居住者需求。”
 研究、实践与教学,在周燕珉看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她倾向于认为,大学教育要更多的与社会及实践相结合,既需要前沿,也需要实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以后马上就能融入社会、展开工作,对于设计公司、房地产行业而言都是直接可用之才。
 居住建筑研究是多学科交融的领域
 从学术意义、社会意义来看,居住建筑的研究都有其重要地位。“居住建筑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人人都需要,如果做好了,就会使人们居住舒适,就能在节能、减排等方面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因为社会上最大量的建筑是居住建筑。”而且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课题。“我感觉居住建筑是一个很深的领域,是很多领域的交汇处,像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美学和民俗传统等,在住宅中都有所反映。” 因此,周燕珉认为,住宅是建筑中最值得研究的类型之一。
 以周燕珉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的 “老年建筑” 为例,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研究这个课题。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从国家到城市,从学界到开发商,对这个问题更加重视,周燕珉和她的研究室将更多的时间放到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如何进行整体规划、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等各层面的问题上,切切实实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给出专业建议。在参考国外相关政策与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在养老问题上的传统,周燕珉提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即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以及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其中,“在同一社区中,设计几栋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即在社区中配备老年公寓的方式,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与之相适应的是,应在此类社区中全面、细致、专业地推广无障碍设计。
 周燕珉说“我国目前在老年建筑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而这类建筑的社会需求是很大的。”她相信,今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将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老龄化趋势。“我们正在加紧研究,也从事了一些实际的项目,比如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北京市西城区残联中心、北京市西城区月坛汽南小区老人院等。现在我们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了,最近正在写一本 ‘十一五规划’大学重点教材,专门写老年住宅建筑如何设计的问题。”
 


 

上左,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透视(林卡方向效果图)


 


 

上右,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鸟瞰透视(效果图)


 


 

下图,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透视(主立面效果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