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章明历史评价_章明资料简介_章明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213 评论:0

源于传统,归于现代


 


 原作设计工作室主创设计师 章明
 1968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于1994年受安藤忠雄资助,作为 “大阪府国际交流财团大阪府海外短期建筑艺术研修生” 赴日本考察与研修; 1998至1999年作为访问建筑师赴法国巴黎ADP公司进修建筑设计,参与多个项目的设计实践与竞赛。游历欧洲及非洲进行建筑考察。
 2003年入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建筑师”,并获首届 “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 2004年参加首届中国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并获奖;2006年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获项目类二等奖、方案类二等奖。
 章明所主持的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学术性、研究性创作团队。和许多建筑学人一样,章明既在教坛中耕耘,也强调在实际设计中探索、验证并创新。他认为,建筑学的实践性、工程性决定了建筑学的教师教学与工程设计实践的结合,而研究、教学和设计的融合,会使得几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增长。比如,他立足于对上海城市建筑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研究,认为旧建筑的再生性改造对于城市的当下与将来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朱屺瞻艺术馆改造工程、南市电厂改造项目、上海市敬业中学改造工程和北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筑方案设计等实际案例,他试图探索并总结出城市旧建筑再生性建造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又因为对于历史脉络的尊重,他形成了较为率真而平和的建筑创作观念,主张让建筑源于传统,但又归于现代。在新建筑的设计工作中,他则将每个项目都视为独一的研究对象,呼应当地地理、文化环境,并创造性地使建筑满足当下的现代需求。
 一路上,有良师,有良伴
 章明走上建筑道路后,赶上了有机会出国领略世界建筑、向大师学习的时期,赶上了蓬勃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期,赶上了一个快速、芜杂、丰盛而又喧嚣的建筑时代。“我成长于一个巨变的时代,”章明说,“有时这种时代特征会令成长的过程充满了戏剧化因素。我们连跑带跳地奔过了一个原本需慢慢品味的过程,这种加速对心理适应力与性格的完善性都是个考验。”但总体上说,他觉得自己仍然算得上幸运之人——如果站在这个全球最热闹的舞台上,还不停地抱怨,那简直会引起众怒。回顾成长道路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有几个人给予他的提升和帮助十分重要,他的职业生涯,与这几个人有着重要的关联:
 “首先是我的导师郑时龄院士。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我都师从郑院士。由于他参加了很多国内重大项目竞赛的评比,能接触到最新的国际化的理念,使我受益匪浅。”现在,章明自己也成为同济大学的一名教师,在实践和教学中继续磨砺与进步。
 第二个人是安藤忠雄。因为他的支持,章明得以去日本研修建筑艺术。1993年,安藤忠雄将他得到的“普利策” 奖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亚洲的年轻建筑师去日本进行建筑研修,而章明则荣幸地成为该项目第一批派往日本的两位学生之一。“此前我已经十分仰慕安藤等日本的建筑大师,能够亲自去日本,几乎参观了他当时的全部作品,真的使我受益匪浅,给了我诸多启示。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安藤的影响。那次游学让我了解到日本建筑师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看到了中国建筑师与之存在的差距,坚定了我要做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决心。”
 第三个是保罗·安德鲁。“当时我去法国巴黎进修设计。在ADP(法国机场公司),与我的法国导师安德鲁共事,参与包括国家大剧院的第二轮设计的多项设计工作,使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除了巴黎的进修之外,欧洲和非洲共十几个国家,五十多个城市的游历体验——仅仅是为了建筑考察,使我大开眼界。”此行,章明一有机会就寻访当地著名的新老建筑,参观学校和事务所。他对各地的建筑形式、空间利用及建筑形态韵律的表现都做了大量考察。行程匆匆,极费脚力,却有如入宝库的喜乐,“那时候,吃过早饭,就开始一天的行程。尽管可以乘车,但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体验,大部分时间还是选择了靠两条腿走。现在想想,那时的经历真是给自己好好充了一回电。当时在欧洲的停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来思考,既反思曾经的自我,也欣赏以前不曾留意的风景,这个过程使我渐渐成熟,渐渐有所感悟: 只有将自己融入建筑中去,去用心感受,才能不断升华自己。”
 “最后一个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太太张姿。从我们同学到现在,她不仅是在生活上给我关怀和照顾,更多的是在我的工作上给了很多的技术支持。我们在很多项目运作上的观点都是不谋而合的。”从开始时的互补到现在的默契,章明笑称,与太太这个工作伴侣堪称“珠联璧合”。
 不做无妄的建筑实验
 一如 “原作”工作室的名字,章明关注建筑设计的 “原创性”,力求反映建筑最本真的状态。这本真,乃是从容、智慧,也包含着人性、人情,对应着建筑师的自我定义。章明和他的“原作”对此曾有声明:
 “我们不要求彰显,但归从于更强大的历史脉络之中,它使我们更强大,更持久;我们不要求尖锐,但接纳碰撞的理念和对立的思想,它使我们更宽容,更宽泛;我们不要求自诩的清高,但我们有勇气率真而平和地表达建筑,表达自己。”
 因此,章明主张建筑师应有节制地保持思想的超越性: “如果被现实所累,他就失去了表达现实的能力。但建筑师如果被自己所累呢?那他失去的恐怕不止是表达自己的能力了。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拉扯出一面特立不群的潮流大旗,也无意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建筑玄学,因为仅靠自我捆绑式的‘拒绝’ 是不足以撑起一片建筑的新天空的。作为建筑师,我们期望对建筑的理解建立在更广泛的探索基础之上,我们的每一项研究都是针对每一个项目与事件展开的,但我们不做无妄的实验。”
 


 

杭州西湖南线景观建筑


 “原作”在浙江杭州西湖南线景观建筑,广西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尧山校区规划设计等项目中,实践着一种自然、生动的设计语言。在整合西湖南线景观的过程中,他们坦然地面对“历史所曾经拥有的许多东西确实已经死去,它们不再和我们相关相连”,试图建立新旧元素的弥合,让砖石与钢构交织,产生了名为 “涌金寻遗” 的新空间。而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的校园里,走出校外,数十分钟就走近桂林郊区的尧山林区。在山与林的大环境里,新建的综合楼,由建筑形体的穿插整合而自由形成的五个空间向不同方位开启,铺就出一方凭水临风的诗意平台。“它自由变换的视觉界面,提供了一个向环境完全开放的建筑精神与理念,自然的脉络延展着人们视觉所能企及的每个方向。”
 一名好的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绝不仅仅是灵光一现的绝佳创意,更重要的是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协调合作能力。在这一点上,章明的态度是自省、自问、自我承担。他说,建筑和纯艺术不同,一张画画坏了可以重来,而建筑设计做坏了,影响的是排在设计后面的一连串的工种运作,“因此,我总是反复告诫自己和工作室的成员要多思考。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次思考,都可能为别人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社会节省一部分资源”。
 为城市 “叠加影像”,实践再生性改造
 “你一定看过岩土的断层,它所呈现的断层十分有趣: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层层积淀的岩土的缝隙。这种沉积层由于其复杂的层面和沉积而彰显意义……”从国内到国外,章明走过、看过不少城市,在欧洲进修期间,就游历了十二个国家近五十个城市,曾为前卫建筑所震撼,也曾动容于黄昏时匆匆停下歇脚的古老而宁静的小镇。也许,还因为他身处的城市上海,拥有丰富而灿烂的近代建筑,有着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建筑痕迹,章明对于城市更新、旧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态度,是将自己从容、开放地放在历史的场合中:
 “历史是一个流程,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他说,我们总是“在城市上建造城市”,对于具有高度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应该完善地保护,有些建筑则可以用“相对保守下的开放态度”进行再生性改造,使文化脉络得到延续。原作工作室在过去几年中,承担了不少改造性的工程实践。章明说,目前改造项目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历史性保护,即原汁原味地保留,把建筑当作真正的文物保护起来。目前,人们较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当建筑没有被使用时,它腐化起来会更快。
 第二种是革命性改造,即将那些没有了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彻底改头换面。
 第三种是再生性保护。这类建筑在设计之初,均能较为理想地满足功能要求在艺术、品位与文化内涵上有其独特的影响力与存在价值。但时代更替所引发的改造需求,也十分迫切——例如由于功能的彻底改变或置换引发的改造,由于功能局部调整与重组引发的改造,以及由于环境与文化照应的条件发生变化而引发的改造等。这种改造项目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过去数年来章明和原作工作室重点实践过的。
 以朱屹瞻艺术馆改造工程为例,章明对 “再生性改造”基本原则作出总结:
 “就空间组合而言,再生实践的首要原则,是意识到空间并不是以自身的完善作为终点的,它是以更为拓展与包容的方式形成一种从至强到渐弱的过程或状态。”在艺术馆的改造中,三层的梅花草堂扩建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草堂向外延展与东侧平台合为一体,满足日后的多功能需求。为了使整合不留痕迹,原先开敞的平台被一个轻巧的钢结构玻璃体所取代。顶部独特的蒿草中空玻璃,让过滤后的日光带着某种不确定的斑驳影像倾泻而下,暗合了梅花草堂的质朴意韵,更使厚实的实体屋面自然过渡到轻盈的玻璃体量。
 在建筑形态方面,可以从艺术馆的改造中体会到另一个重要原则——表皮的处理不仅可以强化或消解体量,限定或延展空间,它使人们对建筑的认知更丰富、完整和直观。它更能传达出技术层面之外的丰富信息。当然,对表皮的理解往往同对材料或材料特性的认知结合在一起。由于原设计受制于有限的材料选择范围,东侧沿欧阳路一侧入口处的连续墙体采用黑色花岗岩饰面,使入口的色彩过于凝重,章明在改造中将其替换为深灰色砂石转角砖对位拼贴。由于角砖的独特砌筑方式形成纵向感的细密肌理,在光影的变化中折射出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意味。先前大面积的米白色外墙涂料被浅灰色的砂石砖代替,拼贴方式上强化水平方向的延展感。
 经过再生性的改造,建筑本身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同时也刻录着当下的语境,使城市的历史在流动中鲜活、绚烂。在另一个改造方案里,章明试图利用上海世博园区近代工业建筑遗留下的巨大烟囱,改建后,将它的形态定义为两条不断升腾的曲线。两组螺旋线在塔底与塔顶处通过环形轨道连接起来,形成一组闭合曲线,观光缆车悬挂其上,形成奇特的螺旋状摩天轮。而烟囱内部将形成垂直拔风管道,强大的气流从底部升向顶部,带动风车状的世博光环不断转动,形成风力发电装置,同时也用于塔顶的供电照明和观赏。它是纪念性的,也服务于未来。
 


 

杭州西湖南线景观建筑


 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建筑师
 建筑师的职业训练,使章明在工程把握、项目操作的环节上都达到了纯熟的程度,而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他又可以转身投入幽静的校园,在知识和学问的海洋里闭目清修,为自己充电,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他认为,建筑学的实践性、工程性决定了建筑学的教师教学与工程设计实践的结合。
 作为教师身份的建筑师,章明说自己不单纯追求项目的数量,而更看重项目本身是否能激发他的创作热情,业主是否能接纳并实现他的设计理念。“一些仅仅是以挣钱为目的的设计项目目前对我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就不会被我的工作或者业主所牵制。如果不是一门心思想挣钱就不会一个项目都不放过,很多与我的课程安排有冲突的事我就会推掉不接。毕竟我首先是一个教师,其次才是一个建筑师。反过来讲,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经验来授课,可以让学生们更早更多的接触到一些真实的工程,这样课程就不再是纸上谈兵那么空泛。我在设计实践接触到的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也与时代同步。在国外,很多著名的教师同时也是著名的建筑师。他们会在设计中思索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到教学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责任感也加强了。我想我也是这样的。”
 


 

中国财税博物馆


 


 

青浦北菁园之两半间


 

青浦北菁园之无间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