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张雷历史评价_张雷资料简介_张雷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741 评论:0

让作品先发言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雷
 1964年2月生于江苏,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现为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雷建筑工作室入选美国《建筑实录》评选的2008年全球十家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2008)事务所(建筑师),作品“混凝土缝之宅”获2008年英国《建筑评论》ar+d国际青年建筑师最高奖荣誉提名。近几年他应邀参加了柏林Aedes画廊 “土木” 中国新建筑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中国当代艺术展”、荷兰建筑协会 “中国当代建筑展” 等国际性建筑展览。
 在中国建筑界,张雷的话语曾经是鲜活的: 中国现在还不是谈论真正高水准的建筑的时候,把房子建得没有很多的漏洞,就已经很满意了; 中国在我这一辈子还不可能出建筑大师;中国的当代建筑,以前人家是根本不看你,因为不上路,但现在国外的同行会有探讨的兴趣了; 基本建筑是对建筑本质的回归,一种理性和简约的回归……他说: “我觉得对建筑应该要轻松一点,不一定要这么沉重。在这个高速度的建筑时代,我的思路是把问题简单化,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应对最复杂的东西,因为我觉得没有时间把问题搞得很复杂。在中国要工作好,必须要有这样的策略。”
 但是现在,“我做的越多,想说的就越少”,他自认为这是一个建筑师成熟的表现。他坚持着 “建筑人本精神”,却对于观点的提出更为小心。踏实做出 “雅俗共赏” 的作品更实际,更有意义——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作品先说话吧!
 社会环境决定建筑的完成度
 和众多同辈设计师一样,张雷也有着海外学习的背景。当年在东南大学毕业后,得到公派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当代有很多好的建筑都在国外,所以有机会实地去感受一下,对我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机会。”这段学习机会纯属偶然,张雷本身并没有将出国留学作为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
 这个“偶然”,同样也影响到了张雷今后的设计理念。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时,张雷的导师教的是基础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严格的现代建筑的训练,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建筑体系可以说是西方建立起来的,经过一段在瑞士的学习经历,张雷现代建筑的空间语言运用基础更为扎实。
 “瑞士是一个单位面积上好建筑最多的国家。” 张雷对瑞士建筑的整体水准印象深刻,评价很高。在那里不能说是建筑形态特别出众,实地的观察也显然不如图片上经过巧妙拍摄的图片精美。但,张雷发现这里建筑的完成度和对于技术的追求非常高。真正体现出 “建筑师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瑞士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其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它们的设计更为注重建造文化。
 相较之下,中国建筑中显露出来的缺陷非常明显。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往往会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被歪曲甚至剔除。自己的设计被曲解,是每一个设计师最不愿看到的。面对这样的无奈,张雷显示出最大程度的适应,他曾表示过: “在中国现在还不是谈论真正高水准建筑的时候,把房子建得没有很多的漏洞,就已经很满意了。” 比如之前在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项目,虽然建成后,其中还有诸如景观施工粗糙等问题,但是张雷倒是乐观,带有一丝冷幽默的味道: “这算是个毛病较少的建筑,我已经可以承认说这是我的作品了。”
 模仿是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
 中国现在的建筑强烈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份材料中谈到20世纪30年代,很多中国建筑师都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从英国回来的,有从德国回来的。当时欧洲已经有现代建筑的教育了,遗憾的是未能在中国流行起来,“如果这一派发展起来,今天中国的状况也许就不是这样了。”说到这里,张雷流露出一丝的遗憾。不过历史已经不容假设。虽然张雷个人倾向于欧洲的建筑文化,但在中国,美国文化的思想显然更容易被接受。快速的、消费的、实用的文化模式,快速建造起来的标志性“建筑”能够被及时醒目的关注到,一切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欧洲则更多地投注于传统维护,美国的文化与之相比,没有深厚的历史,因此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建筑思想中容纳沉积历史文化感。
 “中国不能学美国,中国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 ”张雷觉得经济落后会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建筑上的模仿是对自己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如今中国必须把文化不自信的地方重拾起来。”
 不过,张雷也不赞同刻意追求所谓“中国特色”的建筑:“首先要造出好房子,然后再去想是不是有中国特点的好房子。”谈到自己现在设计的建筑,张雷表现出格外的谦虚,一再表示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有资格去考虑文化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张雷也有和许多国外的设计机构合作。必须要承认,合作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看问题方式的差别、技术手段上的差距。不过张雷非常自信的一点: “现在中国建筑的问题,原因不是设计师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是有许多陈旧规范的限制,整个系统对这些限制难以支持。”很多外国设计师在中国的设计也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不过这些海外的合作带来的优势不容忽视,它为中国设计师带来更多机遇,帮助中国设计师突破很多桎梏,挑战更多极限。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


 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是相通的
 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心目中好的建筑的标准。虽然这个标准有时候抽象到难以言传,无法总结,但是却一定萦绕在心间。
 张雷一直强调: “建筑师设计的不是一个房子,而是未来的生活方式。”如今全球趋同,中西方的生活方式相似之后,人们对于空间的安排也会相似,对于美好生活的感觉大同小异。张雷不希望自己的设计被框定为某一种风格之后,在限制中创作。他想的更多的是,建筑是人用的,建筑是一种生活,必须和时代的使用者之间发生确切的关系。因此不同类型的房子设计给不同的人用,为他们所接受。这比抽象的谈风格更有意义。正如现在人的生活交往,以及家族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再去设计苏州园林就失去了古代具有那种巨大意义。
 在设计中,张雷提到了 “尺度”这个概念。他认为现在很多建筑一味地强调形式,规模上的超常规,是失去了人的尺度的建设。毕竟建筑是和人发生关系,是人在使用,在其中生活,因此这个尺度必须要把握好。比如这一次张雷在南京大学做的新设计,虽然是比较现代的建筑,但是还是希望给人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风格不能代替格调。”这是他一直强调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他的作品一定是能够放在不同境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都达到认同。这种认同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让使用者舒适。
 他对“基本建筑”有这样的概括: “房屋的建造应使用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构造。房屋的建造应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和谐。”这象征了一种建筑本质的回归:空间、建造、环境成为核心问题。“基本建筑体现的是诚实、合理、人性的建造过程,它不需要回答建筑到底是什么,也不暗示任何风格。”这是否构成张雷的“理论”?张雷回避了理论这样宏大的提法,而用了“态度”这样更为轻的词汇,并且加上了新的注解——“用平实的态度面对复杂的问题,用普通的材料和技术实现比较有创意的作品——这些对我来说更加有挑战性。”比如说,他在南京大学图书馆与校史展览馆(古典建筑)之间设计的防火墙和通廊,在防火墙使用了模板混凝土。这种普通的材料,一方面保证了图书馆的通风,同时也使得新旧建筑之间彼此谐和。
 “基本建筑”这一提法是2005年张雷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归纳。他说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很多改变,也许等到新一批建筑设计出来之后再沉寂下来,慢慢将这一阶段的思想和理念做个总结。
 


 

杭州玉鸟流苏模型


 


 

杭州玉鸟流苏(效果图)


 回到建筑本身
 昔日,齐欣对张雷设计的评价是: “让建筑师一看就喜欢,让业外人士一看就头疼。”不过这一切都已慢慢改变,张雷现在的目标是“让专业人士,使用者都觉得很好”。这种改变在张雷看来是必然,且必须的。尤其是近年来,他在多种建筑类型上,对于设计、工程、意蕴等方面的结合越发娴熟流畅,小型的私人住宅“砖屋”、“混凝土缝之宅”,纪念性建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改造项目 “南画廊”,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7年,张雷为两位诗人在南京高淳设计的一处私人住宅建成。设计延续了他惯用的“院落”主题。在他看来,一个大小适宜的“院落”是中国住宅特征的显现,也是诗人情怀的一部分。“院落”体现在总平面和内部空间上,采用了正方形总平面的内向围合形式;基地的开阔使得建筑的功能布置比较自由——直角空间、线形序列。大量且连续的交流、交通、休闲、展示空间成为了建筑内部循环的主体成分。这也是简陋的技术条件下所做的选择——既然无法在结构上动脑筋,那么就尽量增加非功能性空间的层次,增加视线贯穿和交换的密度。换句话说,创造尽可能多的感官兴奋区域。
 张雷用砖表皮将建筑严实的包裹起来,每一个墙面都是空洞,砍半砖和凸半砖中二三种砌法的混合。三种密度的砖肌理和无规律的窗洞一起进行着蒙德里安式的几何划分,在背湖一面砖墙生硬冰冷的隔绝了陌生的窥视,保护住个人生活的秘密; 而在朝湖一面,它和反复出现的大面积窗洞,一起组合了户内外高频率视线互换的生动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住宅品质是以一个低廉的价格来实现的。住宅的主人并无庞大的财力,房子的前身,则是一个废弃的粮库。张雷使用了邻近砖窑生产并且当地一直沿用的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施工队施工,因此只用800元每平方米的低价就完成了全部室外和室内工程。在张雷工作室对这一作品的介绍中,他们说: “诗人住宅与其说是建筑师的作品,不如说实现了如诗人叶辉们那样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梦想。”
 在江苏溧阳,张雷设计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展览馆是为纪念新四军上世纪30-40年代在这一带与日军激战的历史。他将字母作为设计的前提条件,并对院落空间继续进行思考、研究与应用。“字母和院落都是建筑的原子,是无法深入分解的基础物质,代表着某种开端。从完成结果来看,院落空间发挥了充分的效用: 内向空洞增加了展览空间的层次,同时也微妙的改变了几何体建筑连贯的硬性轮廓。字母虽然没有成为建筑的唯一原型,但是它和两个靠前的院落之间的结合相当巧妙。”设计者如是说。
 “在展览馆中,我们看到了符号活动和建筑内容的连接、破碎的现代主义和中国当下现实的连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拥有绝对价值、纯粹内涵、一维方向的独立革命史开始逐渐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类史。对自我历史的回溯,已经不再象很多老式的纪念馆建筑的仅是关于原始创伤的纪念,关于现实秩序的巩固。它现在肩负起新的责任:参与进人类的普遍的整体循环之中。”
 在交出多项出色的单体建筑作品外,张雷也涉足规划项目。他所在的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竞争,拿下了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的规划。这样大型的项目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先后建设了200多个大学新校区,现在看来,成功的并不多。在方案中,张雷将“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学生宿舍被安排在校园的中心部位,这样他们无论要到学校的哪个地方,都至少省了一半路。而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也被应用到方案中,比如在一期工程中,学校的基础实验楼就强调了一种秩序感,建筑外观呈深灰色,这也与老校区的色调形成某种延续性。
 如今,张雷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实践上,随着做的建筑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要讲的越来越少: 真正想要说的已融入设计之中。虽然建筑师始终是一个烦累的工作,但张雷自言从内心中觉得有种对于建筑设计的热爱——出于这种特别热爱,才会觉得乐在其中。“对建筑充满热情的去做。如果没有热情的话,我就停止。”对于他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多做少说,用作品说话!
 


 

建邺体育大厦


 


 

建邺体育大厦


 


 

芊岱国际大厦外观


 


 

芊岱国际大厦售楼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