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张锦秋历史评价_张锦秋资料简介_张锦秋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32 评论:0

一位建筑师和一个城市的传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锦秋
 1936年10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6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曾获首届 “梁思成建筑奖”。
 张锦秋的作品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西安钟鼓楼广场曾获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曾获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
 1966年,张锦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在此生活工作40余年。作为一位建筑设计师,她的青春、理想、坚持、忍耐、梦幻、辉煌……都付与了这座城市,而城市在一次次的考验中为她提供了人生的舞台。在漫长的厮守、合作、交流中,西安成就了张锦秋,张锦秋融入了西安的历史文化。今天,当人们谈起张锦秋的名字,就会想起西安的新建筑。她的生命已经融入古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甚至北城墙上那一抹晚霞,都氤氲着她的传奇故事……
 水木清华,师恩深重
 张锦秋从事建筑行业可以说是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父亲于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生从事公路、桥梁的建筑工作。母亲曾是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连张锦秋的姑姑、舅舅也都从事建筑行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1954年高中毕业后,张锦秋选择清华大学建筑专业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家学的熏陶,为她今后的事业奠定了令人羡慕的基础优势;而十二载的清华生涯,秉承建筑大师梁思成和莫宗江的谆谆教诲,更是她的建筑生涯中无可估量的一笔财富。
 作为集思想、文化、知识于一身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对张锦秋的影响是深远的。1963年,梁思成先生去广西考察,造访了真武阁,回来后准备写一篇关于这座古建筑的文章,而笔录的工作就是张锦秋完成的。那个梁先生口授,张锦秋记录的上午,永远印在她的脑海中。她充满深情地说:“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么叫大学问家,我才对‘仰之弥高’这句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思成先生给我树立起了一个人生奋斗的标杆,引导我一生为之努力……”而梁思成为弟子们提出的一名优秀建筑师的标准:要知识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即建筑师应当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张锦秋更是铭记在心,每每提及,眼中便闪现着泪光。在张锦秋获得的一座座奖杯中,她最珍爱的就是自己获得的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因为这座奖杯上面有自己恩师的头像。如今面对铺天盖地的赞扬和荣誉,她总是淡淡地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另一位对张锦秋影响至深的老师,就是我国的建筑学大师莫宗江。莫先生长期做梁思成的助手,在古典建筑上有极深的造诣。在研究生选题时,因为自己喜欢古典园林,张锦秋没有如梁先生所望,与他一起研究《营造法式》,而是转入莫先生门下,做古典园林的研究。她两次随莫先生外出对古典园林进行实地考察,从中受益颇多。而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颐和园后山西区若干风景点的园林原状、造景经验与修复改造》更是在莫先生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的。张锦秋非常重视自己与莫宗江先生的师生情谊,“作为莫先生的弟子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光荣”。
 新发于硎,光彩夺目
 谈到张锦秋的建筑设计,不得不提被誉为“新唐风”的建筑。这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风格,极其适合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城市形象,因此,她的作品在成功完成项目意图的同时,与整个西安市和谐地融为一体,更成功地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形象,得到了业内同行和市民群众的普遍称赞。
 张锦秋之所以会走上“新唐风” 的道路,和她的创作经历是分不开的。早在她刚刚到西北设计院工作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华清池设计一个大门。华清池这处唐代皇家的御汤,因白乐天《长恨歌》中的一句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名扬千古。为这样一个历史遗迹设计大门,张锦秋力求作品与遗址的历史感相符合。于是她遍查史料,在研究描摹了许多唐代建筑的样式后,设计出了一个唐代风格的大门。这件作品一问世,立刻受到了各界的好评,而张锦秋的分量,在设计院领导的眼中也开始重起来。
 真正让张锦秋开始接近“新唐风”设计的,是1978年完成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这座为中日签订友好条约而建的纪念碑,可以说是张锦秋多年积聚的才华、知识和创作激情的一次喷发,是一个年轻建筑师的倾心之作。纪念碑高5.3米,碑顶、碑身、碑座三段划分的纪念柱式的石造建筑。整个建筑的造型脱胎于中国建筑史上有名的南北朝义慈惠柱和唐代石灯幢。碑身两侧以草书镂刻碑主的《望乡》诗和李白为其作的悼亡诗《哭晁卿》;碑顶和碑栏饰以日本的樱花和中国的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整座纪念碑气质古朴,含有深厚的中日文化内涵。纪念碑在兴庆宫落成后,游人争相拍照留影,以表达自己对这座纪念碑的喜爱,而张锦秋也凭借这个作品在国内建筑界崭露头角。
 厚积薄发,大器有型
 在成功设计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后,张锦秋又承担了一系列大型重点项目——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和“群贤庄”住宅小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此,“新唐风” 的建筑风格正式确立,世界瞩目,国内震惊。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陕西省作为文物大省,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这是她负责的第一个大型重点任务。为了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西北设计院绞尽脑汁。对于博物馆的造型,当时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说明: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整个设计院一致认为,在功能上完成博物馆的设计意图不难,难的是如何在造型上突破,体现出陕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为此,设计院被发动起来参与建筑设计,一共拿出了12套方案,有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有下沉式的现代建筑,还有窑洞式的地方建筑等等。张锦秋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最终她的方案得到了认可。
 对于自己的方案,张锦秋回忆说: “我在体现象征方面是这样想的,陕西的历史悠久,周秦汉唐那就很久远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那丰富的不得了。怎么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统治意识就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这个时代最高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个时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艺术。譬如说我们方案里头用窑洞用民居这些方法,都不能反映那个辉煌的时代,唐代是陕西悠久历史里边最辉煌的时期。宫殿建筑是集中了国家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的最高水平来建造的,所以宫殿建筑的格局和特色又是那个时代的顶峰。我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 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陕西历史博物馆


 今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而建筑本身也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崇楼内就是一个报告厅,曲径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亲切感。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设计上最大特色还在于,它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在讲到这种色调的创作来源时,张锦秋说: “其一是受国外许多名建筑的影响。欧美博物馆大量采用石料所形成的永恒感使我赞赏不已。那种灰白色调子平稳安详又充满活力。其二是国画‘水墨为上’ 的观念。王维《山水诀》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了各代画家追求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这种高雅的格调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极深。我们决定在陕博这座‘宫殿式’ 建筑上作一尝试……”而且张锦秋认为,皇家建筑用红墙黄瓦的色调,是明清以来的风格,与唐代的皇家建筑色调并不相符,唐代宫殿上原本就是用灰瓦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其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并载入世界著名的《弗莱邱建筑史》。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在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后,提出新加坡国立博物馆正准备扩建,希望在建筑方面得到张锦秋的帮助。美国一个建筑代表团认为: “张锦秋的建筑美丽、优雅,它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西安市大雁塔景区附近的三唐建筑是张锦秋先生的又一代表作。这是由日本三井不动产与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合作建造的唐歌舞餐厅、唐代艺术博物馆和唐华宾馆三座建筑,简称“三唐”。当初设计是由日本建筑师完成的,张锦秋看到后,立刻提出质疑,因为三唐建筑所在之处是历史上有名的曲江风景区,如此大的建设项目足以影响整个古城的风貌,因此建筑造型一定要和周围的大雁塔等唐代建筑相协调; 而日方的设计是明显的和风建筑,如果落实,将会对大雁塔风景区的景观造成破坏,也会在古都的建设上留下遗憾。
 陕西省领导接受了张锦秋的建议,并委托她重新为三唐建筑设计造型。张锦秋根据“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的理念进行设计,将我国传统的空间理论与现代的旅游服务功能相结合,设计出以雁塔高耸、三唐奔趋,雁塔刚健、唐华幽深为特色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园林化格局。又借景古塔,以景寓情,将塔影组织在各组建筑的主景之中,形成意境,从而将这组相差千年之久的建筑群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一设计方案得到了中日双方的认可,建成后,为古都又增添一抹亮色。
 对于现代住宅建筑现代化、洋化的趋势,张锦秋一直不甚赞同。她认为,在我国沿海一些接触西方文明较早的城市,建设一些欧式建筑尚无可厚非; 但是在内陆城市刮起“欧陆风”则是非常错误的,这将会严重破坏当地的原始城市风貌。为此,张锦秋与西安地产商曹振慨携手开发了“群贤庄”现代居住小区。
 整个“群贤庄”住宅区在设计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不是传统样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取传统建筑的精神,注入到现代建筑的体内。通过与功能空间相结合的体型变化、坡屋面的处理、天然石材的饰面和铺砌,以及阳台栏杆式样的选择,创造出简洁、质朴、自然的建筑艺术形象。“群贤庄”成功地完成了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建筑造型没有用一个唐代的建筑符号,也没有其他的附加装饰,却获得了 “新唐风”的美誉。小区建成后,获2002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AAA认证,这是当时北方地区第一个获得AAA认证的住宅小区。
 “我对唐风的建筑确实有偏爱,我觉得唐代建筑的理念,和现代的理念是融合在一起的。我认为唐代的建筑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博大辉煌,不是人为地、做作地刻划一个,是坦然的。那个时候没有装饰,都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张锦秋这样讲道。“新唐风”的确立,不仅使张锦秋的事业达到新高,而且也为西安市的新建设定下了基调。
 建筑设计,城市地标
 近年来,张锦秋开始将自己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市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以及大唐芙蓉园等项目的性质和环境均不相同,显示出张锦秋的创作探索多元发展的趋势。
 西安市钟鼓楼广场是张锦秋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西安市城中心的钟楼,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钟楼,与它对望的则是明代建成的鼓楼,晨钟暮鼓遥相呼应,已经成了西安市民的骄傲。1991年,西安市政府下决心要将钟楼附近大量的危房拆除,改造成一条商业街,张锦秋受命负责规划。为了不使商业街落成后破坏钟楼附近的古典风貌,张锦秋创造性地设计出下沉的地下商业街。地上的广场保持了晨钟暮鼓的风格,而广场地下则是高档的商业区。这一工程落成后,西安市民亲切地称新建的钟鼓楼广场为 “城市客厅”。
 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坐落在西安南郊文化区,城市南北主干道长安路与二环路交叉口的西北部,是陕西省文化、体育、科技中心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基地为高出城市道路四五米的台地,是现存不多的唐长安城六道高坡之一。为了尊重历史地貌,创造有特色的建筑环境,张锦秋将图书馆置于台地上,美术馆半嵌于坡脚下,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在造型上,张锦秋运用古代“天圆地方” 的概念,将图书馆的主体建筑设计为方形,而美术馆为圆形。同时在建筑的局部和西部努力追求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使之既具有现代建筑的生气和活力,又具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一设计得到了广大西安市民的认可,成为西安市的“新八景”之一。
 大唐芙蓉园是张锦秋负责的又一个大型重点项目,是西安市重点建设的曲江旅游风景区。由于不是在原唐芙蓉园遗址上重建,而是另辟新地,因此在设计上张锦秋不需要再考虑文物保护等因素,于是她重笔浓彩,设计了一系列美轮美奂的仿唐建筑。规划上也采取传统的定位布局方法,运用轴线的构成和网络体系来控制全局,每座建筑都各在其位,相互成景,充分显示了皇家园林的气派。整个园林的设计一方面通过巧于布局来分散体量,化整为零,另一方面在彰显各个建筑的特性时,着意解决好尺寸与尺度的关系,以在全局范围内凸显建筑的主次,达到和谐统一。
 40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来自张锦秋的坚持与厮守。坚持,则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张锦秋表现出一代建筑设计大师的胆识和风范。
 


 

西安钟鼓楼广场


 


 

西安博物院


 


 

陕西省图书馆


 


 

大唐芙蓉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