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邢同和历史评价_邢同和资料简介_邢同和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38 评论:0

实现建筑的音乐、诗歌与雕塑之美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邢同和
 1939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兼任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总建筑师。40年来主持负责设计项目80多项,其中25项被评为国家、部、市级优秀设计。
 邢同和的代表作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大楼、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美术馆改扩建设计、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上海期货大厦等
 “建筑实际上是一个活的时空、活的舞台和活的历史。” 邢同和说。他在设计中,往往努力将音乐、诗歌与雕塑的美学结构与特质融入建筑之中。上海的金茂大厦,这座有着 “塔”之像,音律之韵的高层商业建筑,就是在他与国外设计师的合作下完成。在邢同和设计的一系列文化、纪念性建筑中,这种努力表现为更为丰富灵动的态势——上海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在上海,邢同和还主持或参与了许多对上海城市风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设计 (改造)项目,如上海外滩风景带。他还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总建筑师。他面对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以一个建筑师、建筑学人的视域与实践,探索着更多关于建筑、生活、城市和未来的问题。
 “建筑是一棵有根、有生命的树”
 在谈及自己的建筑观时,邢同和常说: “建筑是一棵有根、有生命的树。中国建筑的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建筑的生命则是它的科技含量和时代精神。二者相结合,就是我创作的源泉。”从他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生涯中,人们却发现,在传统文化与科技含量、时代精神的结合之外,他对于建筑的“大地”背景,即城市和区域颇为关注。因之,建筑这棵树是与大地、与环境相关联和对话的,并不子然独立。
 祖籍上海浦东三林镇人的邢同和,有着对于乡村生活的生动记忆。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浦东的童年印象: 由家人带着从外滩坐机帆船或小汽艇,穿过黄浦江,再过小河浜,这才能到三林塘去扫墓。
 然而,上海又是一座向外敞开、充满求新意念的活力之城。从20世纪初开始,这里就一直不乏对建筑新技术、新形态的实践。改革开放后邢同和本人也多次与国外设计公司合作,其中,他在金茂大厦项目上与美国SOM公司进行的咨询合作,就是一例。他一方面向合作方明白地阐释了创作的背景,“如果你们在美国盖金茂大厦,是按照当今世界最高水平来盖的话,那么在上海也一样。我们能够、也完全可以接受这样一幢世界级水平的建筑。”另一方面,他在文化层面上,提供了自己的意见。建成后,金茂大厦“塔”的形态与富有现代感的金属、玻璃的应用相得益彰,有别于西方超高层建筑“层高相等”的惯例,创造出一种轻盈的体态与美态,带出了东方神韵。邢同和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对于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上海,邢同和揣摩良多。他认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尽管上海将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为建成国际大都市,但上海近千年的历史、具有上海城市特征的文化遗产,也应加倍保护,建立历史的连贯性。比如反映上海民居特征的石库门建筑如何成片保护?黄浦江与苏州河周边的环境如何治理?都是他所关心的。
 在他看来,建筑师最好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文化与环境结合起来考虑问题。比如,在黄浦江边拟建的一栋超高建筑顶上,他计划高悬一个直径120米的“生态球”,球体下半部蓄水,可缓解高楼的摆动,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同时还将太阳能考虑进去。
 而他在四川、江苏、山东等地所作的许多项目,也往往将当地的文化传承巧妙地加以结合一一包头博物馆造型如草原上的巨石,外立面深深浅浅的饰石似是流沙印迹;威海刘公岛上的甲午海战博物馆,几个山石造型建筑虚实结合,实的是石,虚的是镶嵌其上的大幕墙玻璃; 在扬州设计的“双博馆”,则务求如该城一般,以秀美俊逸取胜。
 


 

扬州双博馆


 文化建筑: 最难的是实现 “三美”
 闻一多曾经说建筑要具有“三美”,即音乐美、诗歌美和雕塑美。邢同和完全赞成这种观点,他一直在自己的设计中致力做到这“三美”。“特别在创作一座文化建筑时,我努力想把音乐、诗歌和雕塑的美都融化进去,建筑创作的最高难度也体现在这里面。” 邢同和如是说。
 上海市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人民广场,用地2.2公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内部集陈列展览、文物库藏、文物研究、学术报告、行政管理和对外服务六个功能区,全部采用现代先进设备。对于博物馆的设计,邢同和抛开仿古式或国际式,着重用新时代理念、观点去追求在特定地点、特定时空、特定人文背景下的亚洲和中国建筑。在他的构思中,新的上海博物馆要展示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和升华之力、东西方文化与技术的进步之点,体现一种博大的意境和凝聚着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生命活力。
 为了达到自己的构想,邢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方形的基座和圆形放射的体型,以包蕴“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同时采用“上浮下坚”的构图手法继承传统的基座收放,发展以新的结构出挑技术,将形象与技术、功能与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整座建筑的文化氛围和艺术表现不求具象写实,而是从传统文化中抽象精练,在似与不似之间选择。外墙的文饰雕刻和地面的花饰设计,都力求表达中华文化的艺术语言。建成后的博物馆,其方圆组合带来的独特空间轮廓,与周围的绿化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海博物馆


 纪念性建筑: 抓住伟人平凡朴实的一面
 在邢同和的作品中,纪念馆类的创作是引人注目的焦点。除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之外,邢同和还设计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优秀建筑。
 在设计伟人的纪念馆时,邢先生坚持伟人亦是普通人,抓住伟人们平凡朴实的一面,在设计上并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根据伟人由平凡而伟大的这条升华的线索,同时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周围建筑风格,设计出庄重朴实的纪念建筑。
 鲁迅先生不仅是上海的文化名人,而且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为鲁迅先生设计新的纪念馆时,邢同和力图用物质形态的建筑来展示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和 “民族魂”的文化内涵。为了完成这一有挑战性的任务,邢同和拜访鲁迅先生的家乡,寻找他在上海的足迹,阅读他的著作。最终,他采用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三组庭院式建筑来构成纪念馆的外形。第一组是入口庭院,是进入馆内大厅的过渡,这样做既为前面的保留建筑让出空间,又通过涂满桐油的传统木扇门和祥林嫂、孔乙己等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的雕塑来培养、激发参观者的感情。第二组庭院是“百草园”,这是为创造鲁迅先生的家乡绍兴的氛围而做的铺垫,也是新建筑与保留建筑之间的空间对话和自然分割。第三组庭院是在二层建筑“口”字形围合中的一方天地。它使陈列馆空间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而让展示与休息相互流动。这三组庭院使建筑由大变小,达到了小环境与大环境的水乳交融。另外,设计中还有一个室内中庭内院,它与室外庭院一起组合建筑的空间流动,创造了较长的连贯的陈列展线和合理尺度的陈展面积,还巧妙地留出了休息、茶水、书店、纪念品等公共空间。
 整座建筑在造型上除了采用朴素大方的黛瓦白墙坡屋面外,还注重反映新时代的精神。不仅从传统繁琐的形式里提炼出简洁抽象的符号,而且通过在坡屋面屋脊线上镶嵌透光玻璃,以满足顶部采光需要。建成后的纪念馆位于虹口公园东北处,与老纪念馆的保留建筑成功协调为一体,并且在整体设计上交融于公园景观和鲁迅墓地的整体之内,是一座雅韵其中,格高一筹的名人纪念性建筑。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在陈云同志的出生地——上海青浦练塘镇。邢同和不求规模的巨大,而是注重总体构思创意的环境与艺术感染力。由于建筑基地周围江南民居风貌犹存,河道、街坊、朴素的民居错落成片。规划的起点也就落在了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文脉继承上,而规划的重点则在于纪念建筑的时代精神与古老民居在建筑风格上的亲和,以及纪念建筑的性质、特征与民居在高度、体量、跨度、尺度、空间比例、轮廓变化等方面的差异与融合上。
 设计以陈云故居为起点,保存故居原貌,通过故居前的一池湖水分割主体纪念馆和辅助建筑区。又通过曲桥方亭的转折互为因借,使纪念馆与故居联系在一起。方亭作为馆中轴线的尽端对景,让主馆与故居空间上相连相围合,主体建筑位于正中,严谨而不失肃穆,庄重而不失自然。围绕主体纪念馆东西各成两大园区,东部为山水景区,借以阻隔公路的嘈杂干扰; 西部为花卉林木区,遍植陈云同志生前喜爱的花木。
 主体纪念馆的设计,尽量做到远观不觉高大,近观却显雄伟的建筑形象。虽然采用的是集中式建筑,但设计师用心于屋面分解,体量分块,落点在内容与形式相一致。内部平面设计选用不同层高组成不同层数,让主体建筑有主有次,有高有低。江南民居多为双坡与山墙,黑瓦白墙,邢同和在设计主体建筑时力求做到融通而不是模仿,让纪念馆的造型为四个面主体构成,中间突出,四边铺开,四个面都有坡屋面,也都有山墙。同时,建筑出入口南北贯通,大厅居中,由中庭贯穿上下、里外,引进阳光。整座纪念馆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围绕纪念馆组群的配套辅助建筑均采用小体量设计,不显不露地置于基地北面。
 最满意的作品: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在成功完成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纪念馆之后,邢同和受四川省广安市市委的委托,领衔设计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为了恰当地表达建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与人物信息,邢同和五易其稿,每次都涉及创作理念的改变。从开始的“回家”与“丰碑”的意象,到后来的“春天的故事”的主题,再变为高举邓小平伟大理论旗帜的主题,又变为江南园林的模式,最后回归 “回家”的意象,并将“春天的故事” 的主题融入其中。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被化用于邢同和的思路之中。他从四个层面展开设计。
 第一个层面,创作上追求一座“天然的纪念馆”、“本土纪念馆”,以塑造“回家”的感觉。规划设计的建筑掩映在一片天然绿色之中,背景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前景是水塘、农田,相连着小平同志的故居和儿时游泳的水塘。整座建筑朴素、端庄、和谐地坐落在伟人故乡的土地上,不求惊天动地的雄伟,但要有内在的慑人心魄的力量。
 第二个层面则是要展示小平同志由平凡到崇高,又由崇高到平凡的伟大人生。邢同和从建筑的空间序列构成、建筑体量、尺度演变上来创造建筑远观平易简朴,由低到高,逐步升华,越近越崇高的空间震撼力和感染力。并通过大厅的渐步升高,室内空间由小到大的收放,来表现由平凡到崇高,展示小平同志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襟怀魄力。特别是在序厅中安放的一座寓意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丰碑,从大地直冲云霄,作为永恒的纪念、永远不朽的里程碑。
 第三个层面是展示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邢同和匠心独运地在建筑形象和建筑线型上采用从四川传统建筑中精炼出来的直线与弧线交替重叠、“三起三落”、“四面八方” 的方式组合,以挺拔示刚,以弧线显柔的建筑语言,并运用硬质的石材与软质的木材相结合的手段,来寓意小平同志刚柔并济的人格魅力,塑造建筑的个性特征。
 第四个层面则是追求时代精神与地域建筑文化的结合。通过对川东建筑的仔细研究和提炼,邢同和在设计上采用民居全方位的分解组合,结构与形象重组。把双坡的传统屋面结构为单坡,从而形成四个方向组合内外空间,既高低错落,又连成整体的独特形象。这样建筑似乎有乡土气息、川东韵味,却又因为跨度、高度不同于民居的增大和功能上的演变,成为了新技术、新观念之作。
 根繁则叶茂,土沃而苗肥。邢同和认为,中国建筑师在建筑文化基础上是好的,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技术上尽快与国际接轨,中国建筑师是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也将出现更多更好的设计。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5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