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王建国历史评价_王建国资料简介_王建国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95 评论:0

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王建国
 1957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1989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建国主要研究方向为: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形态和建筑设计理论等。近十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研2项。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专著《城市设计》获江苏省第八届优秀图书二等奖。
 王建国踏入大学建筑系门槛的那年,正好是1978年。在三十多年学习建筑、实践建筑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建筑界大环境的变化,一步步走向成熟。他认为,在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后,是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国门不断开放和人文精神的不断积淀。社会发展了,建筑师方才获得更多将设计变成实实在在之建筑的机会。而国门的开放,则让王建国像许多同仁一样,亲身体验国际建筑发展的浪潮,得以更加客观地参考国外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成就与教训。
 与建筑设计相比,王建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城市设计以及从城市的视野去研究建筑设计,并在多个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中验证、提升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同时也十分关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保护工作,“过去我们认为旧的建筑是累赘,现在大拆大建减少了,变成了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这样不仅促进了城市面貌的变化,更留下了城市文化的精髓”。他说,这个过程是 “建筑” 内涵的改变。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两者兼顾,更重 “规划”
 王建国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都在东南大学度过。在那里,他师从齐康院士,深受齐先生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并重这一思路的影响。在学生时代,他曾跟随齐先生参与了福建冰心博物馆和江苏国家税务局大厦的设计,这两个项目后来都获了奖。在他自己所主持的设计项目中,也不乏精品。
 比如位于南京的江宁博物馆——基于场地特征以及中国传统的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布局随圆,倚坡就势,呼应基地地形的变化趋势。博物馆主体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圆形体量,其形体、屋顶造型、建筑空间关系等都经过精心处理,藉以整合周边场地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形体饱满浑厚,虚实对比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和文化冲击力。其设计意图主要是从凸显地方文化与中华建筑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台地聚落之现代意象,体现“天圆地方” 的中华建筑布局理念。
 又如为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所设计的公共教学楼,吸取了世界优秀大学和东南大学原四牌楼校园的建筑传统,突出了校园教学楼应有的端庄大方和良好的比例尺度感,在建筑形体上关注局部异质要素的介入,追求统一中适度变化。如在整体单层坡顶基础上,利用阶梯教室空间独立单元增加了局部重檐屋面,丰富了从校园中心广场方向的观瞻效果;在八幢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连廊的景观墙上局部开有不同大小、层与层之间错位的窗洞,建立了层次化的建筑要素,调节了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虚实过渡。在组成各阶梯教室交通的剪刀梯侧面设计了一片盲窗阵立排布的实墙,与内院中的教学楼外廊形成虚实对比; 五个院落的盲窗使用了红、黄、蓝、绿和橙色作为标志,以帮助学生更方便地认识教学楼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和方位。
 不过,王建国着力更深的,乃是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于1991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在著名学者Hamid Shirvani教授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并讲授城市设计课程,继续深化自己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在国内,他率先系统开展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推进其在中国的发展,首次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体系,提出经由 “型、类、期”切入的城市形态评析途径。此外,他还首次提出并在实践中运用了 “相关线一域面”的空间研究和分析方法;探索了适应国情的公开化跨学科和行业的设计过程组织模式,构建了一个由 “设计探寻过程”和“参与性决策过程”构成的现代城市设计复合整体。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王建国主持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项目。从体量来看,既有像徐州彭城南路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这样较小的案子,也有海南省海口市总体城市设计、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这样的大型设计,其中也不乏金坛市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规划设计这样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项目。
 绿色城市设计: 设计原则与设计实践
 自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为各国所接受。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态势,也使得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重要。王建国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学术界首次提出“绿色城市设计”概念和设计原则,并先后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王建国从设计的哲学基础与出发点切入,将城市设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第一代城市设计贯彻的是“物质形态决定论”的思想,其对城市空间施加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视觉有序,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三度形体控制,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系统基本上是建筑学和古典美学的准则,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
 第二代城市设计师在城市建设中遵循了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但仍信奉“物质形态决定论”和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把城市看作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注重的是功能和效率,注重在建设中体现最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美学观念。20世纪50年代后期又提出要把设计对象扩展到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并且考虑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初步涉及自然景观要素和生态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三代绿色城市设计,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理想城镇建筑环境。绿色城市设计与早期的 “花园城市”、“广亩城市”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加注重城市建设的内在质量而非外显数量,追求的是一种由生态美学观驾驭的新型生态城市。
 力求在城市建设中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反映。王建国在江苏泰州市新区商贸区、泰州高港行政金融区的规划工作可视为 “绿色城市设计”思路在实际中的应用。
 泰州市新区商贸区是泰州市新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泰州未来区域辐射功能的重要载体。作为商贸区,虽然有着高效益、大容量、功能复合紧凑等特征,但同时应满足对良好环境品质的要求,满足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和“舒适与效率并重”的城镇发展新模式的要求,因此在规划上除注重通常的功能组织、规划布局、空间艺术、视觉景观及道路交通等问题的综合解决外,对规划区域内资源利用以及需要保护和恢复的自然地形学和生态学条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规划设计利用绿色原则,保留和利用了基地内原有的自然河道茎状脉络。同时,通过生态要素增强原理,规划拓展了滨水绿地和步行区范围,规划形成外环围合、内部纵横交错的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中心部位则设置了大片绿化广场,较好地平衡和协调了商贸区大容量高密度的建筑对户外自然和空间的需求。
 而高港行政金融区的规划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资源条件,体现“港城相依,以港兴市”的历史文脉和生态地域性特点。规划保留且合理利用了基地内的自然河流和水面开放空间,并将其与区内交通骨架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设计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打造绵延贯穿整个规划用地的绿化体系,并在市民广场东南方向建设一条生态步行廊道,使中心区夏季有来自东南主导风向的自然气流,避免“城市热岛”的形成。另外,规划设计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分析了现代建筑忽略外部空间处理、缺乏人情味的不足,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精华,采用以院落为构成细胞的、尺度谦和得体的建筑组群布局,具有良好的“图——底”关系、围合性和外部空间界面的连续性,使各单位均获得了相对独立的使用功能、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并使市民广场和周边布置的行政中心、会议中心获得较为完整的外部空间,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结构。
 产业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利用
 随着城市结构的调整,传统制造业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而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展,原先位于城市边缘的产业区逐渐被包围到城市中。这些产业区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必须迁出城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处置废弃的产业类建筑就成了城市建设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国内城市都是采用拆除的办法来解决废旧厂房。对于这种做法,王建国并不赞同。他认为,产业类建筑代表着人类正在远去的工业化时代,见证了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过去城市发展模式的物质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单单只是将其拆除实在是暴殄天物,合理的保护和再开发利用才是正道。
 提起产业建筑的保护,王建国总爱讲德国鲁尔区的改造——10年的努力,一系列的工作,彻底改变了鲁尔地区的形象。如今在鲁尔区莱茵河两岸,艺术景观和自然景观都非常丰富。
 而上海世博会场馆规划的竞标,给王建国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理念的舞台。浦西的世博会用地毗邻的是上海的老城,上海的一条南北向干道——西藏南路的终点就在江南造船厂,历史上江南造船厂这个地域就是和上海市民日常的城市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地段本身的历史意义使它拥有了无形的区位价值和资产。因此,王建国准备通过对产业建筑的再利用,结合浦西成熟的城市社区,创造出类似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和悉尼达令港那样的城市滨水区。
 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王建国等人利用江南造船厂的2号船坞遗迹和保留的厂房,在浦西场址中部规划出一片具有综合功能的内港滨水活动区。保留的厂房建筑在会展期间作为企业展馆之用,会后改造为上海第一座近现代工业博物馆,部分保留的企业馆将把内部功能置换为商业、文化艺术服务功能。另外,妥善保护场址西部的飞机库等文物建筑,将一组旧工业厂房改造成三个企业馆建筑,会后用作艺术家活动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场所,室外公众活动和景观设计也以此为主题加以组织。对场址东部的求新造船厂内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形成一组旅游设施; 结合场内保留船坞,开辟一处船厂遗址纪念公园,并形成江边的视景焦点。整个规划设计得到好评,在竞标中取得了第四名。
 在科研与工程实践之外,王建国在建筑教育领域也执著钻研。他认为,现代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事业。教育因其依附的社会、民族和文化的复合多元性,会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时俱进。教育并非仅仅是以一般形式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和以此为特征的 “通识教育”,而更应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善诱启智、情理交融、张弛有度,是一种具有包容多元特点的的“博雅教育”。2002年,他所主持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二类立项课题。(/)
 


 

江苏盐城中学南校区体育馆


 


 

江苏盐城中学南校区图书馆主楼


 


 

《建筑师的20岁》,王建国是翻译者之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