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陶郅历史评价_陶郅资料简介_陶郅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30 评论:0

在复杂边界条件下寻找内在的逻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陶郅
 1985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首批入选中法政府学术交流计划 “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 项目,赴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工程部进修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 珠海机场旅客航站楼和航管楼、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郑州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乐山大佛博物馆等。
 1998年,惠州行政中心办公楼获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0年,珠海机场旅客航站楼、航管楼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2004年,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获全国优秀工程银奖;2006年,郑州大学新校区图书馆获建设部优质工程银质奖
 陶郅是一个颇为多产的建筑师。从业20多年来,他在公共建筑领域内时有创新之作,尤其是近年来多个文化建筑 (如乐山大佛博物馆) 和校园建筑、规划作品,都有上乘的表现。说到自己的创作观念,他认为,“此时、此地” 就是自己的建筑理想。这意味着每一个项目,都是对建筑师当下能力与创造力的最大挑战,而且,设计本身也应当是属于它所在的环境,与之谐和、交相辉映。
 建筑理想缘起艺术梦想
 以笔、尺为工具,在画簿上勾勒最美丽的建筑蓝图,这项工作既需要一项项数据为支撑,又需要建筑师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少年时的陶郅就是一个颇具艺术天赋的少年,爱画笔,爱画簿。在一次次的写生中,他发现,相较于人物素描,更吸引他的是一个个更具存在感的巨大建筑。于是,陶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建筑专业,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1978年,陶郅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他在那里度过了7年积极的求学时光。当时,华南理工大学集中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其中不乏我国老一代知名的建筑学人。在回忆文章《纪念一代建筑宗师龙庆忠诞辰100周年》中,陶郅与校友们深深缅怀龙庆忠先生。他们对龙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古建筑深厚的情感有着深刻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当龙先生带着学生们跋山涉水考察中国古建时,不时提醒身边的年轻人,除了古建筑,不妨多看看山川河流、青山绿水,感受不同地域的风貌。这种超出科学范畴的自然体验,对陶郅而言,无疑也是一种熏陶。
 这种对于自然、环境与景观的体悟,在陶郅的毕业论文《园林意境论》中亦有体现——论文从中国哲学思想及自然艺术出发,提出艺术家要美化自然,应该在艺术中善化人自己,善化人的自然环境,指出 “园林艺术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创新是根本,意境是人赋予的,追求完美的构思、巧妙的境界是造园家应该珍视的。园林意境贵在雅而不清高,俗而不甜媚,含蓄而不涩,新奇而不造作,巧妙而不刁钻”。这一理论自此一直贯穿于陶郅的建筑设计。
 以珠海机场旅客航站楼、航管楼为例,整体建筑风格清逸而风流脱俗。在室内设计中,他更是处处苦心经营,通透的阳光、明媚的棕榈,令人耳目一新,生机盎然的建筑细节让旅客身心舒畅。该项目一举拿下建设部优秀设计奖一等奖,不能不说其中蕴含着的 “意境”的功劳。福州大学图书馆是陶郅另一经典作品,该方案从校园空间的特色出发,借鉴福建围楼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以“庭院”虚空间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力求创造出立体开放、多重构成的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空间形态,构筑出不凡的建筑意境。
 “此时、此地”是陶郅的建筑理想。陶郅自己这样解释: “所谓 ‘此时’,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自己水平的最高点,我希望我的创作是用尽了我的思想去完成的; 另一个意义是指体现历史大背景方面的。‘此地’,指的是建筑与周围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形成的整体和谐。”
 在陶郅看来,建筑是营造者或建筑师为人类行为度身定做的空间场所,它必然要反映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既有独处的经验空间,又有群体性的感性空间。人类行为的发生离不开行为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人文背景,自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甚微,社会人文环境却与时俱进。建筑师几乎都在同样的时空领域中工作,然而其工作的结果却千差万别,这种差异给人类的物质世界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印痕。这也就是建筑师工作独具挑战性又引人入胜的原因。建筑师总是在虚幻与现实的情境中工作,最艰难的时刻是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和判断,恰到好处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建筑师必须要学会在永无休止的坚持与妥协中生存。这也正是陶郅“此时、此地”建筑思想的由来。
 寻找建筑的内在逻辑
 陶郅曾表示,自己对于公共建筑、尤其是高技术的公共建筑很感兴趣。一方面,他十分注重从地形中寻找建筑的内部逻辑; 另一方面,他十分善于使用材料,让建筑以最贴合环境的姿态融入大环境之中。
 在设计乐山大佛博物馆这个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大项目时,陶郅首先深入到现场了解第一手的情况,试图在一个狭窄的山坡地上找寻建筑与山体依存的逻辑关系。在考察后,陶郅得出结论,建筑的形态可以直接由崖墓(乐山地区主要文物为崖墓)经过正负形体转换演化而来,一组高低错落的箱体建筑从山崖中生长出来,箱体内部即为博物馆展厅。主入口处采用崖墓入口的处理手法,较为收敛而退隐,门头由三尊佛像造型装饰。这样就巧妙地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为突出博物馆的主体形象,设计单位要求的小剧场则退到基地后部,小剧场前小广场一侧竖起了一个由钢、玻璃、膜结合的光塔,光塔的造型为中国传统密檐塔的现代版本,凸现了博物馆的佛教主题。博物馆内庭由一组三角形折板玻璃光棚覆盖,光棚下一组张拉膜使阳光透过光棚照到室内,随时间变化形成一系列有趣的光影。内庭一侧自然的山体露出红砂岩本身的质感,岩体上生长着青苔; 与博物馆人工建筑形成对比。整座建筑外墙采用当地出产的红砂岩,表面做出凸点机理,在阳光下泛起特殊的光彩。以当地山体为博物馆设计的依托要素,从整体景观到建筑场所空间都融合了自然条件,而且从细节处暗合佛教主题,乐山大佛博物馆一落成,即受到各方肯定。
 作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筑专业总负责人,陶郅面对这个超乎寻常的庞然大物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压迫感,反而选择了 “珠江来风”这样飘逸的主题。可以说“飘”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从最终落成的会展中心来看,70万平米的庞然大物没有丝毫的笨重感,其轻灵的动感使静态的建筑具有了飘忽不定的形式美感,从而成为珠江南岸一道动人的风景。其实,正是陶郅与合作伙伴以珠江为内在逻辑和设计灵感,会展中心的巨大建筑在珠江边平波起伏,缓缓展开,墙面与屋面在一片片银色的波涛中消弭,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变得模糊而互为表里,从而也使得建筑具有了非建筑的多重含义。建筑也就在这波浪中化解了它的体量,轻盈、飘逸这种抽象的理念转化为一种视觉的实在。在整体景观基础上,陶郅与伙伴还努力营造自然的和谐,将珠江引入用地内的自然景观,在岸边设计了亲水公园,以人为本构建出多个怡人的休憩场所。
 


 

四川乐山大佛博物馆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局部实景与主体外观(效果图)


 关注校园,建筑设计以人为本
 近年来,陶郅与同事合作完成了多个校园项目,从单体建筑、建筑群,再把视野拓宽到新世纪校园的规划设计。在陶郅看来,新世纪的校园已经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肩负起健全人格的文化发展职能,相应的,大学校园规划也理应做出调整,要以人为本,通过规划体现出功能的穿插,让学生在线路运动中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验的过程。
 福州大学图书馆就是陶郅校园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设计过程中,陶郅和伙伴把图书馆作为新校区的中心,与周围的广场、水面等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精神场所,也是各个景观轴线的交会处,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方案从校园空间的特色出发,因地制宜,巧妙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利用平台组织人流集散,生成核心空间,同时借鉴福建围楼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以“庭院”虚空间为中心的布局模式,从而创造出立体开放、多重构成的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空间形态。落成后的福州大学图书馆,外轮廓为正方形,通过对角线的切割产生线性、方形的内部空间,并以围合、半围合等手段来强调中心空间的灵活开放,达到建筑物外实内虚的外部完整性和内部聚合性。内部设计满足了图书服务、学术交流、沙龙活动等功用,不仅是校园的交通核心与功能核心,更是全天候的校园生活中心场所。
 作为陶郅校园建筑设计的另一得意之作,郑州大学理科系群更具有代表意义。理科系群是郑州大学新校区的首期主要建筑,是新校园建设的肇始,包括生物、数学力学、物理、材料、化工、环保等6个理工科系馆。陶郅和同事在规划伊始就明确了 “以分型为联系模式组织的系馆综合体的概念”,考虑到理科系群用地呈南北纵长状,在环绕中心布置了生物系、数力系、物理系、材料系、化工系、环保系等6个各自包含有教学、研究、行政功能的系馆综合体,通过分型学的模式来组织成一个整体。由教室、研究室以及办公室联系成每个系馆中的教学区、研究区与行政办公区; 这些区域再通过一个多层通高的公共空间和室外庭院来组织成一个较高级的功能单位——系馆;各个系馆再通过一个更高一级的共享大厅以及连廊、庭院,来组织成为一个最高级的整体功能单位——理科系群。这一设计使得同一等级的功能单位都能相对独立以减少干扰,同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十分便捷,有利于形成紧凑而独立的平面。位于系馆中央的共享大厅以及平台广场是理科系群中多样性空间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传统系馆建筑单一功能的突破。共享大厅内设有供学生活动的网吧、展厅、书店、茶室等,为各个系的师生提供一个具有实质功能内涵的交流区域。在建筑意境上,陶郅和同事也没有降低要求,通过整体协调,营造出亲切的学院式街廊氛围,让学生在街廊中重新找回步行的乐趣与偶遇交谈的可能。
 


 


 

福州大学图书馆


 校园规划,为创造人文价值提供环境
 近年来,陶郅越来越关注校园规划,但是在建筑的人文气息方面,陶郅表现得相当谦逊。他说: “大学的人文气质不是建设出来的,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甚至可以说与建筑无关。大家都说北大校园里的老房子很出名,很有感觉,但并不是建筑的原因,而是因为鲁迅、陈独秀等许多大师都在里面讲过课。”建筑设计师的职责更偏重于为创造人文价值提供环境,打开空间与空间之间的隔阂,提供更多交流的环境。
 以生态型为特色的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是陶郅和同事关于校园规划的一大成功尝试——综合考虑学校用地生态系统的各项因素,通过诸多细节设计,使得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现代化的大学校区水乳交融。
 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两高地一谷地”的自然环境优美,起伏自然,坡度平缓,北高南低,东西为丘陵地,中部形成一低洼谷地,有小块水面,用地内最大高差约为10米。秀美的地理环境为大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陶郅和同事在校园规划伊始即注重生态学的运用,力图在尽可能不干扰环境的情况下解决功能、美学的问题,并进一步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环境,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而然”是陶郅和同事们规划的一大原则。在将等高线简化提炼之后,他们充分尊重原有的丘陵地形,进行规划。为突出生态概念,陶郅和同事将原用地的洼地构建为一个富有自然情趣的生态谷,不仅保留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也保持了其自然的形态与自由发展的能力。生态谷不仅成为校园中人与自然互动的一道风景,也使得“生态型”规划理念得以具体化。在建筑布局上,生态谷将校园自然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各类建筑环绕生态谷作“有机生长”,成为生态谷景观的延伸。面向生态谷的教学楼建筑都沿两侧坡地缓缓提升,仿佛是从坡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北面的学生宿舍区采用单元式的设计,充分利用良好的朝向,自然地融入到生态谷的环境中。合肥工大生态型规划的另一特色是公共建筑既有个性却又不张扬。图书馆、会堂、学生活动中心、行政办公楼等掩映于绿树红花中,体量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风格强调和谐与宁静,注重校园建筑的文化特性。可以说,以生态谷为轴线的规划,不仅使校园空间更为有序,也更为理性,同时也使校园各个功能组块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规划设计上,陶郅和同事以人文素质的回归为总方向,营造出明快、活泼、健康的人文氛围。突出南京地域文化是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规划的一大特色,在建筑色彩上选用灰色和白色突出南京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大量选用梅花、雪松、水杉等植物突出南京的环境特色,令教学空间丰富而活泼。在核心教学空间的规划上,陶郅和同事还是坚持“此时、此地”的理念,人车分流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校区的学生交通安全; 广场、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群互为背景又各具私密性及人情味,充分尊重使用者的人文气质,可以说正契合了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高校对校园规划的一应需求。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