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马国馨历史评价_马国馨资料简介_马国馨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96 评论:0

实践“大建筑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国馨
 1942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原籍上海。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 “梁思成建筑奖”。
 马国馨曾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停车楼等。在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丹下健三》获建设部优秀图书奖,负责编制的《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获北京市科协进步三等奖。
 他是一位建筑大师,也是出色的规划学专家。在近五十年的建筑人生里,他由一个年轻的清华建筑系学生成长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曾负责北京国际俱乐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设计。
 他,就是马国馨。在设计中,他主张 “大建筑观”,建立建筑之间有机的联系。在思想方法上,他则长于融会贯通。除了建筑与城市研究之外,他对音乐、摄影等方面都有所关注并颇有心得。建筑领域内各关键要素之间,建筑与相关领域的关联,都成为他精心钻研的园地。
 求学路上,不可割舍的 “中国情怀”
 1942年,马国馨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户医生之家。15岁时他只身进京,就读于北京65中,后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那是一段丰富多彩的记忆,其中,临毕业那年去四川参加三线建设的经历更是让他终身难忘。
 1981年,马国馨东渡扶桑,开始了他在日本东京丹下健三都市建筑研究所为期两年的研修生活。丹下健三是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在他多年的建筑创作生活中,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作品和方案中不乏传世之作。在日本,马国馨对精巧细致的建筑格局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扎进书堆,将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等的作品和理论拿来剖析、研读,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含意,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理论进行横向比较,力图探索适合中国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最新的设计观念、理论和方法。
 看到日本不少建筑的设计风格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极为相似,马国馨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想到了北京。北京城的建设可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集中体现,其设计思想明确、整体性强烈、城市风格统一,个体细部精巧,空间尺度宜人,环境优美,堪称世界城市设计的典范。马国馨主张将北京老城保护起来,加强绿化。比如说故宫,他坚决认为应该用一条绿化带将其围起来。他希望有一天,人们会在北京城里看到那令人心醉的美好环境,看到更多的大树和绿草。在他看来,北京城那些被拆弃的古城墙,一座座被推平的四合院,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不中不西的“水泥盒子”,是十分让人着急的事,因为被拆掉、被推平的不只是建筑,那是历史,是文化,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实践 “大建筑观”
 从日本游学归来,马国馨开始将那些集聚的“能量”付诸实践。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技术、艺术、文化、经济的糅合体,而其中设计师的个人修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自己的设计,他要求首先是要有“大建筑观”,要求建筑设计更多地关注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保、城市与环保的关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时,马国馨就率先在国内引入了城市设计的理念。他从设计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筑师应以宏观的设计思想看待并指导自己所从事的建筑创作,从而体现出自己对城市设计的理想与追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向北延伸的轴线东侧,在创作方案时,他大胆汲取了国外同时代体育建筑的精华,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创作出一种新型的体育建筑风格。设计中,他不过分强调各栋建筑物自身的独立和完整,不单纯地研究各栋建筑物孤立的形态美,而更多地关注建筑群整体的组合关系,并希望通过各栋建筑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用各自并不十分完整的个体,组成比较完整的一个大的群体。
 “大建筑观”所包含的一部分即是“大环境观”,建筑师要跳出在传统的建筑与城市中摆位设计的小环境观的局限,而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绿色生态、建筑本质、环保、建筑关系、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社区等方面去构筑意义完整的大环境。马国馨认为,任何缺乏或忽略对环境设计的建筑都是不成功的。在设计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项目时,马国馨注重对建筑最本质的东西——实用性的表现,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项目设计。除了采用合理能源提高设备节能效率以外,他对工程建设还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里面包括建筑体形上的高度限制,控制室内厅堂尤其是一些超大型厅堂的体积,使能源的利用更趋合理; 在外立面处理上,除采用银灰色铝合金蜂窝板的曲线形外墙板以及注重保温隔热技术外,结合北京地区冬夏温差大的特点,有意识地控制外墙玻璃面积,减少能耗。
 “大协调观”则是“大建筑观”的另一方面,建筑师要处理好环境与人、空间与人等多学科与多部门的交叉协调关系。作为“半个社会活动家”,建筑师不仅仅在于其作品要求实、求新,更在于其是否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在于社会公众的接受度。在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中,关键是要处理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人服务、为旅客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各种旅客的不同需求,形成一个高效、准确、安全、方便的进出港流程和休息环境,使旅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在具体处理上,马国馨结合航站楼建筑的特点,通过室内空间高低不同的变化,暴露的结构构件,简洁朴素的墙面、地面处理,通透精致的细部处理,形成亲切、宜人的尺度,减少旅客在超长、超大空间中的压迫感。在三层国际国内进港的自动扶梯处和国际旅客边检大厅前,重点布置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作为点睛之笔。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经改造后)


 


 

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


 一位规划学者的历史观
 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马国馨认为,哲学、经验、历史是他从事建筑创作的三要素。他分析道:建筑师的哲学思想,就是要求建筑师要明确在设计中哪些地方要有所突破、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明确用什么指导思想来做好设计工作,是注重形式还是以功能为主,是强调外观还是突出实用,建筑师通过工程设计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世界等。这实际上是哲学观的问题。丰富的经验也是建筑师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这其中包括最基础的设计经验、社会经验、处世经验、综合处理问题经验等。
 此外,建筑师还必须要了解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建筑。建筑本身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不仅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还沉淀着无数的历史。马国馨认为,建筑同时具有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在空间环境中相结合的双重属性。他所倡导的历史观,一是希望人们在观察中国文化建筑中能正确地理解文化建筑之理论; 二是希望今日建筑师要用现代观念,创作出适应于时代、符合科学与艺术规律之“形”和“神” 的作品。如,北京的中轴线是北京城市规划整体布局的点睛之作,将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实际上是赋予古老的都城以新时代的理念和气息,它是对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历史新的开拓。建筑师在此用新的现代表现手法,将传统的建筑语汇进行重新组合、改造,以使传统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北京城内有着棋盘式的街区,奥体中心内交通流线的设计就是要将中心内主次轴线与环形道路结合,形成中心内主要交通道路骨架,这样便与城市的总体格局相协调。在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马国馨和设计师们则更多地将传统构件通过变形、隐喻加以使用,使人联想到中国建筑的常见特征。如建筑檐口下露明的网架节点上杆件形成的三角形外轮廓,让人联想起斗拱; 高耸的塔筒外侧向内收分以及它与斜拉索、屋脊形成的起伏轮廓,酷似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侧角与屋脊的起翘;檐口和屋脊的大红色金属构件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特有色彩; 建筑的平台和多层台基,使人想到传统建筑的常用做法等。
 


 

毛主席纪念堂


 在每个阶段都心怀感恩心情
 在马国馨的建筑之路上,他始终抱着一颗谦虚、感恩之心,为所获得的团队支持以及机遇而感到幸运,而这背后的辛勤付出却不是所有人所能感受到的。自1965年分配至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至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这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老单位,而他从“什么都不懂” 的新人到现在的总建筑师,负责北京国际俱乐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筑设计,于他而言,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他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的土壤。院里有着非常雄厚的实力和技术力量,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老专家、老建筑师、老工程师,马国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他们的关照和指点下一步步走过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做建外国际俱乐部时,他还不到30岁,那是他当建筑负责人的第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虽然初出茅庐的他还有许多不懂之处,但工程主持建筑人吴观张十分支持和放手,使他在工程的全过程里学了好多东西。然而在这些支持与理解的背后,马国馨付出的是加倍的耕耘,他觉得“那时真觉得有学不完的东西”。比如他为了了解木地板烫蜡的做法,曾光着膀子和工人师傅一起扛过大火盆。
 而1981年的日本研修之旅,是恰因改革开放之风刚刚兴起,对于马国馨来说算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头班车,但这也是他们这个岁数的人的末班车了。他说:“那时我已经39岁,39岁是大龄学生了。这样一个机会,我觉得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他总说“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建筑师的成长首先要有机遇,其次是集体的支持,最后才是个人的努力”。
 马国馨刚从日本学习归来后不久,就参加了亚运会的可行性研究,后来又主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设计工作。面对自己从未尝试过的建筑类型,他觉得很有挑战性,也是院里给他的一次机会,并且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与帮助。刘开济、张德沛、吴观张等老专家出任顾问,周治良在工程指挥部任副总指挥,他们都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老同志常常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刻点拨,有领导把打交道的事情都给办了,还有一批责任心强、敬业、经验丰富的同事一起合作。可以说,正是这个院里的一大批大匠名师的成就和智慧的共同映照和滋养、支持,促进了他在建筑之路上“少走了弯路”,玉成了他。
 而今,年近古稀的马国馨,在他为中国体育建筑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同时,也像他的前辈们那样,认真、耐心地辅导青年建筑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无私地传授给他们。在1999—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申奥场馆方案的全部设计任务。身为北京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技术顾问的马国馨,在设计过程中对青年建筑师悉心指导,热情帮助。奥运申办成功后,他又将青年建筑师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向社会各界介绍奥运场馆的设计及心得,树立青年建筑师的形象,提高他们在行业及社会上的认知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马国馨对青年建筑师的影响还不仅仅在技术和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在品德和修养上。在设计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工程时,虽然已是一个在学术界、社会上取得了相当多荣誉的建筑师,但他还是经常亲自画施工图,设计中几乎所有的设计说明都是他写的。他在学问上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却很少;许多方案是由他来做指导,但在之后获得报酬时他总是推辞不拿,或是拿得很少。
 


 

中国电影博物馆(效果图)


 建筑人生,写意生活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期望:“建筑师应该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家的著述,具备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马国馨的诗作、书法,摄影作品、篆刻和所参加合唱团的CD唱片,足以让人感到: 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心、敏锐感受力的人。
 马国馨往往跳出就建筑论建筑的小圈子,从文化视角来启动美术、摄影、文学、音乐等形式,为繁荣普及建筑文化服务。有此基础,他的作品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设计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环境设计当中,马国馨与多位雕塑家、园林环境专家共同商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大的环境设计,并将一些具有超前表现形式的大型雕塑安置于奥体中心内,这样不仅增加了奥体中心内的文化美学氛围,同时也使这些雕塑的表现力在大建筑的文化氛围中表现得愈加强烈。
 他不仅拥有一个理性的世界、建筑的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感性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他酷爱摄影,一架佳能照相机跟着他走了许多地方,2001年12月他还主持了中国首届建筑摄影大奖赛的评选及建筑摄影论坛等活动,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受到人们的赞誉。另外,他作为“清华艺友合唱团”团员,曾经随团参加过正式的音乐会演出和比赛。学生时代的马国馨曾在清华校内军乐团中吹萨克斯管,那苍凉婉转的乐声,常令他自己有“身陷其中”之感。他还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去,做了两回音乐节目的嘉宾主持,而讨论的主题就是 “音乐与建筑”。
 或许,这样的写意生活,正是使他在近五十年建筑生涯中历久弥新的创作源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