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探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罗德启 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膺 “全国建设创新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设计院长” 等荣誉。
主持“花溪迎宾馆”、“贵阳机场航站楼”等设计、科研70余项,有21项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贵州省一、二、三等奖及科技进步等奖项。出版(含合著)著作有:《老房子——贵州民居》、《石头与人——贵州岩石建筑》、《贵州侗族干阑建筑》、《新型住宅设计》等。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的建筑环境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原因,这里建设项目的规模、数量与投资往往都逊于中心城市与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均衡,这一局面也渐渐发生着变化。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建筑师罗德启,从1965年被分配到贵州省建筑设计院起,已经在贵州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耕耘了40多年。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罗德启说自己是幸运的一立足于当地的建筑创作条件和机遇,他不仅完成了龙洞堡机场航站楼、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花溪迎宾馆等具有贵州地域文化气息的设计,也深入到贵州丰富的民居资源中,对山地建筑、对贵州民居保护、对当代住宅设计等课题展开了扎实的研究。他说,自己对建筑地域性是这样理解的: “它尊重环境、尊重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对延续地域文化的追求过程,是对传统与现代双向探索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从江南来,到西部去 “我们这一代人,在生活的历程中,曾经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承受过不少困难和艰辛,也分享过不少欢乐和喜悦。但是,最能深切体会到的是,生活不一定都是挣扎,只要找出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所在,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就是幸福和快乐之路。”在一篇对自己建筑创作道路的自述中,罗德启这样总结自己的感悟。
少年时期的罗德启是多才多艺的,除了成绩不错外,他对美术、音乐等方面也有着由衷的爱好。他还擅长体育,曾是故乡常州市一中当时最优秀的短跑跨栏、100米和200米选手,并在高中毕业前得到报送南京体育学院的机会。然而,基于家庭的影响和个人的思考,他认为,“保送”尽管顺利,却并没有自己所渴望的参与、竞争、拼搏和创造的过程,他要参加高考,去向自己的命运挑战。于是,在1960年,他考入南京工学院,成为一名建筑系学生。五年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充实,本来就具有一定美术底子的罗德启,在建筑专业的学习里找到了兴趣,也找到了自己的志向。
1965年,23岁的罗德启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贵州省建筑设计院,从技术员的工作起步,真正走上了建筑创作的道路。在这里,他钟情于对山地民居的考察和研究,多次跋山涉水,到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考察,进而总结出山地建筑的特质与哲学观念;他主动学习和研究贵州众多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艺术传统,在特定的创作主题中加以应用;他主张将对建筑地域性的探讨与地区的未来相连,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他看来,地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包含了许多不同体系、不同特色的文化遗存,它们是创造不同城市美的基础。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城市意象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基础,依靠它所进行的城市形象塑造,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同时,建筑作为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仅仅是地区历史文化的产物。罗德启认为,本土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营造具有自身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与场所,因此,他强调对历史语境和外来语境的超越,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与未来。
风景区建筑设计: 融和地形与文化之美 在罗德启历年来的创作中,不乏在特定语境下的作品。面对这样的建筑和规划项目,罗德启注重抓住“环境”和“文化”两个要素,“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往往是立意于环境,因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力量和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因此,他主张工程设计要尊重周围的环境。“尊重环境,就是要注意按场区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状况和材料特性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此外,他也主张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以期在创作中更好地发挥。
1988年,罗德启承担了为贵州织金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总体规划的任务。3年后,他又与赵晦鸣建筑师一起设计了“织金洞接待厅”。在风景秀丽的景区环境中,罗德启力求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实现让建筑与自然共生的设计思想。设计依山就势,屋顶覆土植草,柱子的粗料石贴面除必要的对比材料外,完全就地取材于自然山石,从而将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隐去一切人工痕迹。接待厅室内空间保留了几组奇石异石,景区现场的自然景物题材点缀于建筑之中,为室内环境增添了“幽”、“美”、“净”的空间意境,同时又达到自然简朴、粗犷别致的空间效果。大厅中的图腾柱雕刻了彝族先民的十月历法,还用彝族文字刻下了天上七十二星宿的名称,立柱正中就是彝族的守护神资格阿洛。虽然着墨不多,却渲染出了贵州地域文化的特征。
他于2005年设计的花溪迎宾馆,是又一个与贵州风景名胜紧密结合的设计,项目位于贵阳西南的花溪风景名胜区。在工程总体设计中,罗德启强调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布局合理,体现尊重环境的设计理念和因山就势的山地特色。建筑根据不同高程,采取吊层、错层、局部架空、地上地下结合等手法,达到降低高度、减少体量、丰富空间层次、节省土石方量目的,并使环境植被最大限度得到保留。在环境设计中突出 “水花之美”,营造“花”与“溪”的景观意境,借景于自然,融入于环境,突出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合的建筑空间,构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设计中也同样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突出对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应用,体现节能、环保、智能化的建筑特色。在室内设计中,他则注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体现,映衬地方文脉和民族特色。建筑造型表现出地方民居的神韵,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并用现代语汇予以表达: 以构架和新型瓦材再现坡顶; 浅米色涂料引喻粉墙; 局部石材体现纹理质感; 悬挑形式类似于民居的干拦吊脚;全玻璃门窗、局部阳台以及山墙构架形成虚实对比的效果。建筑立面以不同的构思外形,显现标志性、识别性,体现新地域主义建筑风格。
点染当代建筑的贵州神韵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如何巧妙地在空间、造型和装饰上渗透贵州特有的神韵?罗德启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航站楼项目中作出了尝试。这个现代化、快速、短捷通畅的空港,机场候机大厅室内装修朴素大方:餐厅、咖啡厅等空间简洁明快;浅灰色花岗石柱,红、黑相间的花岗石地面,以及简洁的构造方式和玻璃、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的运用,大跨度网架结构的雨棚挑檐等,都突出现代航空港快速、安全、方便的建筑性格; 以遵义会议会址和黄果树瀑布为特色题材的大幅壁画,诱发人们内心情感; 以传统民风、民俗及地域景观为题材的彩绘玻璃装饰,体现地方文脉和民族特色。
贵州花溪迎宾馆鸟瞰
贵州花溪迎宾馆中庭
而在2006年设计的黄果树演艺中心,罗德启考虑得更多的,则是现代结构技术理念、材质运用、传统文化的发掘以及功能和建筑效果体现等诸方面的问题。与他一贯对建筑与地形的主张一致,他选择将演艺中心的建筑与山体进行融合,建筑外立面以褐色木质感观材料作支撑和柱头,以石质感观材料作圆形古堡造型作为建筑的外墙。与此同时,玻璃材质的运用所带来的现代感与建筑功能形成呼应。他还力图在建筑中实现对屯堡文化的现代诠释,最终达到“建筑与周围山体自然融合,建筑空感和建筑与环境互动,仿佛一颗露珠镶嵌的青山翠绿之中,与自然山体形成动静相宜、刚柔互补、水乳交融的和谐格局”。
罗德启认为,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具有“多元化”与“多方位”的特征,因此,地域性建筑的设计、创新也必然是沿着“因地制宜、因题而异”的两方面探索。“因地制宜”是指考虑项目的外在条件和各种背景情况,就是对建筑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条件诸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因题而异”是从项目内涵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和发掘,吃透项目的功能要求,准确地把握项目的性质定位,再将其融入艺术创作的氛围之中,使得建筑设计得以升华。“这种创作既体现出地区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又阐发出地区文化的新特征,每一项创作都追求对地区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贵州龙洞堡机场
候机大厅半圆拱形采光带
研究山地建筑,保护民族村镇 贵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之国”,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之多。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开发贵州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因素造就了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古朴、多样化、边缘性和多元一体的明显特征。罗德启1997年设计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室内设计的构思基础就是“迷人的山国”。他采用“基本单元+特色题材”的建筑语言作为布局的主导旋律。“基本单元”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以山作文章,上部采用一组吊脚楼变形符号,由楼层与吊脚两部分组成。吊脚又是“基本单元” 的边框,它与山字墙裙相连,寓意为山坡上住民的含意。细长的吊脚也较好地解决了室内净空较高的构图比例。两侧墙面有“民族团结”和“苗族少女”为主题的玉石浮雕。细部设计局部点缀民族工艺饰品,以烘托环境氛围。
在建筑创作之外,罗德启走访了贵州许多小城镇、山村。他发现贵州各地的民居在以往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处理建筑与山地地形问题的智慧。空间形态各异的民居,实则是一个个精彩的山地建筑案例,其间的财富值得深挖。“建筑也是生活,至少是一种有形的生活。”罗德启说,民居是一个地区民间朴素的、又乡又土的建筑文化形态,但它又是与人民生活最密切和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民居的个性在于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殊性的重视。“建筑创作中,我们可以吸收其利用环境、处理环境的丰富手法和构思技巧,提炼出它的建筑文化的标志性和识别性所在,从中引发出灵感的火花,作为贵州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多元文化的补充与借鉴。” 比如说,山地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与环境的结合,只要始终注意在起伏不平的地貌环境上做文章,就能收到自然朴质美的效果。
对于贵州的山地城镇,罗德启作了专题研究。他对多个具有典型性、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镇,如地理位置险要的镇远古城、石板之乡花溪镇山村、堪称“堡垒式石头山寨” 的云山屯、花溪青岩古镇等城镇的格局、历史沿革、民居样式、历史文化建筑及民俗生态都一一考察,撰文记录。多年来,他所著或合著的《老房子——贵州民居》、《石头与人——贵州岩石建筑》、《贵州侗族干阑建筑》等书籍,均大量介绍了贵州丰富而灿烂的民间住宅。
在山地城镇及民居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上,他主张应以平等的文化观看待每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以关爱的态度去努力发现其真实价值。“价值是通过人们的主观介入,将其潜在的、静态的意义加以开发,或赋予其新的意义,使之表象鲜活,含义久远。对于民族村镇文化资源的认知、保护、利用也同样是如此。”在他看来,“对于民族村镇,只有树立保护就是增值的观念,在利用中合理消费,把耗损降到最低限度,历史的脉络才能世代延续”。就保护与利用的操作方法,他提出,第一是要通过规划,解决好保护民族村镇传统风貌以及历史形成的肌理、格局问题,解决好保护区内的人口控制问题; 第二要注重整体风貌保护,加强基础设施; 第三,把保护文化与旅游发展良好地结合起来。他认为,特别是对于久居大山、积贫积弱的少数民族村寨来说,通过适当发展家庭旅游接待、家庭手工艺品制作、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歌舞文化等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山民的生活品质,也可以更好地解决“保护” 的问题。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已然遍布各处之时,罗德启则将自己对于地区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更多地与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面对西部城市建设的进程,他坦言,“文化”,才是西部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灵魂,应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一个地区的 “环境”,而并非局限于自然与社会的层面。“城市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越发达、城市越是现代化,对文化的依赖就越强烈。”他认为,西部地区城市规划和建筑较其他领域又更加依赖于文化。因此,西部地区搞规划和建筑设计要深入研究、尊重、把握、体现地域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的文物、民居、传统街区风貌、传统文化、自然和人文整体景观加以保护和发展,形成西部城市自己的特色和文化魅力。
对于而今仍然奔忙在设计一线的罗德启来说,贵州的山、水、城、楼,始终是值得探索下去的领域。
黄果树演艺中心鸟瞰(效果图)
黄果树演艺中心立面(效果图)
黄果树演艺中心立面(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