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丁沃沃历史评价_丁沃沃资料简介_丁沃沃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97 评论:0

看清与看轻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丁沃沃
 1957年6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1984年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8至1989年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urich)建筑系留学。1994至1996年应邀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任客座助理教授,之后攻读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博士,2001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改革二等奖; 南京市优秀设计个人奖; 江苏省城乡规划优秀设计一、二、三等奖; 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二、三等奖; 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听丁沃沃讲话,让人有种酣畅淋漓、想要击节称快的冲动。她的坦诚、率真与犀利,在今时今日流行的一片官腔、洋腔、学究腔、文艺腔中愈显可贵。她对于事物的本真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执著追求,从而总是能够穿越重重表象,直接叩问其源头与根本。一旦得到答案,为诸多女建筑师所共有的那种务实天性便在她身上充分体现,她会自然而直截了当地把该看重的看重,该看轻的看轻。对于丁沃沃而言,能和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教职员工们一起,尝试着在中国办一个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建筑学院,“我认为是有意义、有意思,而且也能做成的”。
 “我其实挺后悔进了这个专业”
 丁沃沃的父亲是一位爱画画、喜欢设计制作、能修钟表、能做家具、能给女儿做衣服的结构工程师。可能受父亲的影响,丁沃沃从小就喜欢画画,制作、设计服装什么的。另外,她对无线电特别着迷,少年时代还自己动手组装过收音机。
 “我其实挺后悔进了这个专业。”
 “我这个人做事情不太会通融,喜欢非黑即白。但是建筑学这个专业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专业,很多事我搞不清楚,从本性来说这让我很郁闷。”
 大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丁沃沃很认真地去听。不料老师说数学对建筑不是很重要,随便学学就可以。非常喜欢数学的丁沃沃对此大为不满。再接下来结构也是随便学学,力学也是随便学学;画画倒是很开心,设计课老师讲得挺好,但是设计的时候她就觉得似乎跟老师讲的一样,但又好像不是这样。当时丁沃沃对专业课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觉得这个专业没有标准,因此也没有办法去努力,就感到这个专业自己不喜欢。那时的课程设定对一些特定基础学科不重视,用的教材也都比较差,暑假丁沃沃就自己跑到新华书店买书来学,因为她觉得那是真本事,应该学好。但到开学又没有时间了,自己也没有劲了。高年级的时候好像才慢慢觉得有点道理了,但还是糊涂。“别人有很多追求,我也想追求,但是没方向啊! 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
 面临毕业时丁沃沃觉得应该去读研究生,也不是因为“追求”,而是因为 “一片茫然,还没有心理准备到岗位上去”。她的研究生导师是钟训正院士。钟老的教学方式挺明确,一是要做设计,二是要好好看书。丁沃沃就到图书馆自己去找书,当时那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著作刚开始传到中国来,都还是原版书,没来得及翻译。现在在美国的刘光华先生说要看就看原版书,他教学生们看原版书,指导他们翻译并且还帮他们校对。从这些西方建筑学的原版书中,她感到原来建筑学是有道理的,只是老师讲得太少了,从那时起她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建筑学。
 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
 硕士毕业以后,丁沃沃留校当了教师。其实当时丁沃沃不太愿意当老师,她最想去高校设计院,因为那时高校设计院还有假期,又能做设计,又有寒暑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玩。可后来学校还是让她留校任教,她的“如意算盘”也落了空。第一年上课,丁沃沃不知道怎么教,只好人家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教,给学生改改图,反正改什么学生也都听了。浑浑噩噩教了一年,硕士论文研究教学法的顾大庆也毕业留校了,提出建筑不应该这么教,有理有据地讲了一番。几个青年教师都觉得他讲得对,忽然一下就认真起来,开始跟他搞教改。自从搞了教改,丁沃沃开始认识到,实际上是建筑学内涵决定了教学法的改革,首先要清楚建筑学本身应该诠释什么,建筑设计本身是怎么运作、怎么生成的,然后才能去教学生。建筑学的研究和建筑教育其实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当时几个年轻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气氛热烈,讨论特别愉快。通过教改,丁沃沃觉得无论教学还是设计,自己的确有所提高,以前觉得没意思的教学工作也变得比较愉快了。同时,丁沃沃又到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urich)留学了一段时间。ETH的导师很热情,教学上毫无保留。这次欧洲之行更进一步促进了丁沃沃对建筑发展史、建筑学内涵的深层思考。
 2000年,丁沃沃和其他几位教师应南京大学之邀,来到南京大学创立了建筑学研究所。“做这个决定实际上就花了20分钟,电话里就定了。我们也知道创业不容易,这个学科在南京大学是新引进的学科,完全要从零开始。迎难而上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一帮背景以及对建筑学观念比较接近的教师,想按自己理想的方式做建筑教育。我们这些人原来课余时经常聚在一起,大谈建筑设计应该这么教那么教,其实都是空谈。现在机会来了,所以一群人也没多想今后创业的困难,看到的是南京大学的整体实力和人文背景。南京大学的领导当时说,你们认为建筑学院应该是什么标准,就按你们的标准去做。这对我们来说很有吸引力。另外,当时教本科教得也厌倦了,觉得研究生的教学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南京大学的领导同意我们建筑学从研究生教育做起的方案,这样就可以专心从事硕士和博士教学,不用去烦本科的事。最后一点是,建筑是需要社会基础和人文底蕴的,有很多观念问题值得思考,这并不等同于给建筑形式一个说法,在南京大学这个思考的氛围尤其浓厚。”
 建筑教育的困惑
 谈及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教育方面的一些新尝试,丁沃沃不认为他们做了多少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我觉得真正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几门课的改革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我在国外就注意他们的一些经验,2003年在美国专门研究了高等建筑教育,去几个好的大学看了看,尽可能去了解。那么,收集了这么多的信息,看到人家的长处我们也想去做。而在中国做这些事,体制不一样,经济来源不一样,人也不一样,国家的需要也不完全一样,你不能不做一些变通。对我们而言,别人所谓的革新,无非就是我们一帮教授心目中想要做的事情,为了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得以实现,找到了一个路径把它做成,就目前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个变通。”
 丁沃沃认为,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教育目标很明确,或者说核心知识很明确,对社会的需要很明确,学科将来的发展也很明确,那是最好的。建筑学如果要在大学里生存,就要有自己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内容讲什么,教育者自己要很清楚。“我们最大的困惑是,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找准自己建筑学内涵的情况下,只能先借鉴西方建筑学体系。然而即便这个核心知识参照西方建筑学有了个模糊的概念,其后续在中国怎么发展却是更模糊的。理论上讲核心知识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那么建筑学的核心知识是什么?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学生学了这些一旦出去面对社会现实、面对甲方情况又是怎样?这些我都经历过,作为教师我理解学生们刚毕业时的茫然和面对现实的痛苦。现在教的建筑学的基本体系都是西方化的,我们教的是这个,出去要他们应付的是那个,这里面有很大的脱节。而恰恰所有这些如何应付的方法是没有办法转化成核心知识去教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去解决的,但是我觉得很难。只有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学清楚了,才能够正确地转化成学科的核心知识。”
 


 

泰州市市级机关办公楼主楼


 


 

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科技综合保障楼


 “建筑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太一样的是,建筑学这门学科一直在转换内涵,它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对自己的内涵进行诠释,做了一个阶段之后再重新诠释它的内涵。我们看建筑学教育发展的轨迹就很有意思: 在西方,建筑学最初是在艺术学院里;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的属性越来越重要,建筑学转到了工科院校; 现在很多综合性大学里都设了建筑学,强调了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建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讨论不仅仅是技术如何能更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观念的讨论。现在建筑学的内涵已经脱离了形式,因为形式是有穷尽的。建筑学的核心内容如果是形式的话,那么这个学科就是死路一条。现在把建筑学院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就是在有了一个既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外延的前提下,研究为什么要做,以及具体怎么去做。国外技术拿过来的话肯定要有一次国产化的转换,这也是建筑学要研究的。此外关于形式生成路径,也是需要研究的。如果把握这两条,一路走下去,中国的建筑学慢慢本土化以后,才能找回自己迷失的方向。”
 2008年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开始招本科生,采用4年制,其中前两年是通识教育,学习艺术、人文、理工各科系的知识; 另外两年是建筑设计专业教育。“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学生如果希望在建筑学学科内继续发展,那么他们可以继续读我们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课程; 如果学生中一些人更感兴趣做建筑业的开发,那么他可以去管理学院,将来做一个有建筑背景同时也有管理专业学位的开发行业人才,或去政府部门做管理工作。有扎实的理科基础也可以进入建筑技术领域,我们国家很缺这样的人才。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改革,实际上国外尤其是美国早已如此。我们认为本科是一个很好的类专业教育、准专业教育;真正的专业,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来确定,这样对学生、对各个行业可能会更好。另一方面,说实话,在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得太清楚之前,总觉得
 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对学生负责任,给他们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一年级不选导师,要学习比较多的理论课,这是借鉴了欧美建筑教育高年级研究生教学的经验。“理论课不能缺失,而且每年在更新。老师要看书,因为要把课教好总得讲出点道理来。这对我们教师也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赶上世界建筑学理论前沿。”
 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中国建筑学内涵模糊的困境,丁沃沃觉得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更为尴尬的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谈论过,在中国建筑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学
 总结自己在东西方的建筑学学习经历以及工作中的研究、实践和教学经验,丁沃沃对西方建筑学与中国建筑学作为一门学问发展的历程做了如下比较: 建筑学在西方从罗马时代就有,那时候有专门的书讨论该怎么做建筑的问题。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们真正把建筑学作为一个形而上的范畴去讨论,有一种什么样的样式就叫建筑,否则就叫房子。房子不是建筑学要讨论的范围,称为建筑的就会涉及一些法则,包括美学、意识形态等。中国建筑已经有了几千年,但是建筑学的发展却不足100年。建筑在中国天生就是形而下的,虽然一些有代表性的元素也会带有形而上的成分,但这种形而上的成分,无法追溯到美学,只能追溯到社会对这个符号的运用,是一种 “标志性”,本质上代表的是这个符号当时的某一种意义。但在西方建筑学里,形式和观念是分不开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也无法割裂。他们的建筑师在运用这些形式的时候,是背负着历史、哲学、文化责任的。建筑学引入之后,国人觉得建筑学差不多就是盖房子,外国的那些建筑我们也能盖,外国人做的我们也能做,使得我们不觉得比人家差什么。我们是把形式当作一个物件引入的,形式在中国就像超市里货架上的物品,随时可拿,付钱即可。正因如此,国外建筑界热衷于建筑形式理论上的讨论,而国内建筑界则觉得这个根本无需讨论。
 丁沃沃对国内最近的一些大型建筑的建成抱支持的态度。“我觉得不要讲它有多浪费,如果从浪费的角度讲就完全不能再讨论了。反对的人很多不是从这个事情本身,而是附带了很多东西去反对。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坏事,参与那些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些中国建筑师、工程师们,有了这么一次机会去做那样一个复杂的结构,他就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未必不好。有过这么一次尝试后,后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反思的。一个国家打开国门以后,从不接受到接受,到怎么把它国产化,最后到怎么去维持……这里肯定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但是这回合走完以后,中国人会对建筑学有深刻的反省。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文化来引领中国一路走下去?我认为是值得反思的,这个阶段迟早要到来。现在这种反思还不明显,因为现在还觉得国外的东西都是先进的,所有人都在学。但哲学、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反思,开始本土化了。建筑还没来得及。为什么呢?太忙了。那么多项目,那么多的事情要去做; 那么多的有趣的想法可能可以实现,干吗不去先做! 有机会我也是先做了再说。但无论如何,反思肯定要来的,只是在什么时候的问题。反思完了以后,我依然不觉得一定要像西方建筑学那样做就是好的。很多学者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他们的企盼的是情况会越来越好。那么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达到了跟国外一样的认识程度?还是和国外一样的建筑形式?我认为,情况是会越来越好,好的标准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要什么样的建筑学作为自己的内涵。最后产生的形式像外国的也好,不像外国的也好,总之什么样的杯子都能喝水,无所谓。形式不那么重要,把事情想清楚了,不那么诚惶诚恐就可以了。”
 珍视已有,不贪所无
 现在丁沃沃的日常工作基本上是教学、办学、建筑设计各占三分之一。作为一院之长,丁沃沃说“当得挺惭愧”,“没有一个事情是院长可以自己单干的,没有大家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大家信任你,你就要坐得正。”
 对于荣誉、地位,丁沃沃自有一套看法。“这些东西本是身外之物,看那么重,失掉一点儿都会痛苦。而且这个痛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自找的。制定这么多所谓你应该得到的东西的目标,其实都不一定是你的,一旦没有得到,你痛苦半天。你要想本来不是你的,你意外有了,那不是高兴半天么! 我就特愉快。这个院长是什么定位呢,要当得比较合适,而且让我自己比较舒服,就是服务。让每个教师愉快地干他自己的事情,多出成就,为这个集体增添光彩。而且既然是服务,我很愿意为好教师服务。因此,引进一个人我就要想到我是要为他服务的。当然要选人品好、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人,我愿意为他们服务。所以我觉得在我们学院没有什么领导,只有一帮各司其职的人。我们学院的人说话都是很直接的,只要是负责任把事情做好就可以。我们这里大小事宜都是要尽量公开,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得很简单。我觉得把这个事情从根本上想清楚,我一下就很轻松了。我们学院风气很好,向来就是一个团队,同事们都是很坦诚也很直率的那种。”
 如果有一天不用做管理工作了,丁沃沃觉得自己能做的还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做研究、做设计、带研究生等等。没有了管理工作,日子会轻松些,不用那么紧张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