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是一直不变的
大舍建筑工作室 柳亦春 (右)
1969年11月出生,1997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1997至2000年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1年成立大舍建筑工作室。
庄慎 (左)
1971年3月生,1997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1997至2000年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1年成立大舍建筑工作室。
陈屹峰 (中)
1972年出生。1998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1998至2000年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1年成立大舍建筑工作室。
大舍建筑工作室的代表作有: 广东省阳江市海韵居、江苏省昆山市三连宅、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中心、青浦新城区夏雨幼儿园、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电子系馆、计算机系馆、文科楼等。
“大舍建筑”这样为他们的名号释义: 大,大象人形,尊词; 市居日舍。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市居,对于建筑,心中怀有的崇敬之情。这几年来,“大舍建筑” 坚持务实认真的态度,依照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完成了一些建筑作品,虽然从体量上来看,这些建筑并不大,但在社会上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们应邀参加了国内、国际知名的专业展览,个别作品还获得了国际的奖项。面对这一切,“大舍” 的心态很平和: “我们不必好高骛远,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有些东西是一直不变的。”
三人行,不必有师 “大舍建筑”的主创建筑师是柳亦春、庄慎和陈屹峰三人,他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都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得硕士学位,又一起工作于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因为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又同样痴迷于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觉得自己不适合设计院那种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这才萌生了创立一个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给自己一个自由空间的想法。
“我们并没有想过要把‘大舍’发展成一个多么大的设计机构,只是希望有一方我们自己的天地,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平常心,让他们不必远离尘世的喧嚣,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和思考,让自己成为更加关注建筑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能让社会广为接受的职业建筑师。
谈到三个人的分工协作问题,他们说:“因为有足够的默契,我们之间不需要什么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主次之序,完全是共同完成作品。”谦逊却不矫饰,坚定但不招摇,“大舍”的三位建筑师,就如同他们手下的建筑作品,用一种温和的力量打动人心。
关注现实与传统,和谐自然与环境 他们说:“建筑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而每个建筑师最终都会有自己最擅长的一种。事实上我们可能还处于成长积累的阶段,但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未来的语言该怎样打动人心。”
在提及建筑风格的追求时,设计师很诚实地回答说:“我们并没有追求一种非常鲜明的形式或风格。一来是因为我们有三位设计师在做设计,二来我们也不刻意追求一种形式上很符号化的东西。”
因为同时有三个人作设计,因此人们很关心他们是不是会出现观点不同而无法继续深入的情况,但实际上,三个人的配合似乎一直天衣无缝,甚至有时候会不谋而合。这不仅仅是源于他们对设计同样的一份热情,更多的是支撑这股热情建筑理念。这种理念,便是对现实和传统的关注。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 “我们关注环境整体风格,这个原则来自我们对一些传统建筑的关注。以前我们传统建筑的营造有一定的法度,但没有固定的样式。所以我们现在做的项目都会追求这样一种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幼儿园中,我们注重小房子之间的关系,小房子和围墙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我们认为是很重要的。可能我们建筑的形式有多变的样式,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有一致性的东西在里面。这是我们三位建筑师所公认的。”
他们认为,关注传统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形式。虽然他们平时对江南的园林、民居院落都非常感兴趣,在建筑设计上也多会用到这种手法,但还不能说找到了一个百试不爽的原则,或是找到了一种可以跟传统相连的捷径。在大舍建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每一个作品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一点传统的味道,或者是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或是江南院落空间的营造,手法有多样,但重视传统与现实结合的特点却始终没有丢。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当大舍建筑真正成熟壮大的时候,也许会形成一种自己的品牌风格,但这种风格的诞生,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非先入为主,而是自然而然。
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大楼
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大楼
婉约无痕,江南情结 “大舍建筑”的三人中,庄慎是江苏吴江人,陈屹峰是江苏昆山人,柳亦春虽说是出生在山东,但也成长在南方。于是,在“浅潴波光云影,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的熏陶之下,三人的建筑观和设计观也被赋予了一种细腻委婉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的支配,使他们的作品多多少少都隐喻了一点含蓄的味道,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也许恰恰是因为这个“江南情结”,“大舍建筑”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江南地区,并且在建筑面积不大但空间层次丰富的小体量建筑的设计上更胜一筹,这一点,人们可以在他们几个比较优秀的设计作品中体会到。
上海青浦区夏雨幼儿园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案例。幼儿园共有十五个班级,每个班都要求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室、餐厅、卧室和室外活动场地。设计师将教师群和教师办公及专用教室部分分为两大曲线围合的组团,分别围以一虚一实的不同介质:班级教室部分的曲线体是落地的实体涂料围墙,办公和专用教室部分是有意抬高并周边出挑的U型玻璃围墙。
在班级单元的设计上,活动室全部设于首层,卧室则被覆以鲜亮的色彩置于二层,卧室间互相独立并在结构上让其楼面和首层的屋面相脱离,强调其漂浮感和不定性。设计师采用和很多迂回曲折的走廊和上下穿插的楼梯来打破单元体块过多所形成的呆板和单调感,营造出很多亲切温馨的小尺度空间。
天江鼎城商业街坊坐落于重庆渝北区天江鼎城居住区内。这个方案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筑设计结合现有地形,并结合项目自身的功能特点,进而演绎一个个具有场所感与地方特质的新“地形” ——起伏的多层次街道空间建筑的形象在城市的尺度内最终以一个具有整体感的聚落形态出现,建筑沿内街则强调近人的亲切尺度和丰富复杂的商业氛围,结合不同类型的商业空间,允许其自身因为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而变化,这也将是其未来的魅力所在。“大舍”成功挑战了这个设计中的地形高差问题,打破了商业街传统意义上“街道”概念,变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空间组合。
青浦区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是大舍的一个获奖作品,这个方案同样源于对“园”的概念的解析构成,使千步泾两岸的幼儿园和这座办公楼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在一个正方形玻璃围墙后的体量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具有园林意蕴的现代化办公环境,是这一方案的重点。而来自同三高速公路的噪声也因外围的玻璃“围墙”得以缓解。走入建筑或庭院内部,不同材料如冰裂纹的丝网印刷玻璃、木材、石材所给人的感染力,是这座办公楼所展现的现代气质所在。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煞费苦心,想过用玻璃,用混凝土加玻璃,但最后还是回到玻璃上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玻璃的对比,产生了柔和的感受,使建筑在没有任何江南园林的元素点缀下,营造出一种中国园林的隽秀和柔美。
青浦夏雨幼儿园
从兴趣出发,打造精品 “大舍”建筑成立以来,并不像一些商业性很强的事务所,逢案必接。他们所做的项目都经过了仔细选择,虽然数量并不很多,但完成后每个都堪称精品。在谈到当今社会上很多设计师都被房地产开发商所收买,成为生产商品化住宅的机器,设计师只是淡淡一笑说: “我们所接手的一切项目,都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正是这句平淡的话,展现了一种淡定宁静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许正是在当代这个消费主义扩张的世界中,很多建筑师所缺乏的一种坚持,一种能够让人踏实下来,真真正正去做一些设计的坚持。
提及住宅,可能有很多建筑师很久没有去好好推敲形体,玩味空间了。中国的设计住宅市场上,出现了太多千篇一律的“火柴盒”,索然寡味的住宅楼加剧了人们的审美疲劳。然而,我们从“大舍建筑”的作品中,看到了一抹欣喜的闪光。
“三连宅”是他们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在毗邻淀山湖的一片别墅区内,建筑师为三位朋友设计建造了一栋有别于周边其他尖顶样式的房屋,供他们有时在此居住或工作。两层的小楼分别由四段横墙和四道纵墙限定出首层公用的厨房餐厅、工作室和二层的三个独立的居住单元,开放的底层的四段横墙对应的都是被划分开的有限视野,而看似有限的二层四道纵墙,限定出的都是看得见湖景的开放视野。院子是自然形成的,有数种形式,它们在一层是连通的,在二层则形成了三个分开的天井。院子在靠工作室一侧整齐地种满了竹子,这些竹子是调节内院尺度和气质的重要空间元素。
建筑虽然放弃了类似周边房屋的多数人喜爱的坡顶别墅形式,但外墙材料还是采用了相同的片石和白色涂料的外墙。片石是贴上去而不是砌筑的,这和周边房子的做法一样,也是现在中国人盖房子的习惯做法,有所不同的是在片石贴面墙的端头有意清晰地表露了这种“粘贴”的表面特征。
建筑一层包括楼梯踏面均采用了传统江南民居厅堂里常用的方形灰砖,这种灰砖同时也被作为一种面层材料运用到了一些简单家具上。二层卧室的地面铺的是竹地板,而卫生间的地面和墙面则仍然采用了温暖且富于触感的灰砖材料。虽然只是一栋小住宅,但设计师仍然花费了很多心血,关注人的舒适度,关注人的需求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关注,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灵性的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青浦夏雨幼儿园
在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电子系馆、计算机系馆、文科楼的设计中,“大舍”显示出了对于学校教育建筑的巧妙理解。由于基地坐落在东莞松山湖新城里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丘上长满了荔枝树,山坳则是天然的水塘。“理工学院的电子系馆、计算机系馆和文科楼被选址在一个高约20米的山丘周围,为避免巨大的建筑体量将地形吞噬,山丘朝向东北侧水面的一侧被敞开,以保证至少通过这个敞开面还能看到原来持续的地形。电子系馆呈直线形体量布置在山丘的东南侧; 计算机系馆则以转折形体围合了一个小的内院——该建筑布置在山丘的西南侧,和学院的综合教学楼隔山坳平行相对,文科楼则以一个正方形的架空方院形态布置在山丘的西北侧。”
三栋楼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与地缘的关系。其中,以文科楼进深最大,场地高差大于7米,“大舍”将文科楼首层的建筑半插入山体,使建筑的部分体量成为地形的一部分。“因为地势的原因,首层建筑仍有两面是开敞的,并面对很好的池塘景观,其他部分则通过一个L形的内院采光。首层屋顶在起伏的地形中形成了一块开放的平台广场,上部建筑则呈正方形围合并架空在平台层上,这样内院、围廊、平台共同形成了一处具有中心感的公共开放空间。”由于建筑体量得到有效化解,“当视线穿越架空层而停留在后面或远处隆起的山坡上时,人们大致可以想象或回忆起这处地形原本的模样。”
重庆市渝北区天江鼎城商业街
浙江省嘉兴市翰林府第住宅区
“大舍”在三个设计师手下一天天成长,有瞩目的成就,也有辛酸的曲折,正像青浦的那座玻璃房子,静谧的外表下,虽然充满了很多建造过程中留下的未必如意的处理,但这仍不妨碍它的整体完美性。在他们平淡的叙述中,没有太多的语言张力,甚至看不到任何他们思想的波澜与权衡方向的痕迹——一如他们的建筑。但思想往往藏在宁静的背后,而思想者反而是沉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