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程泰宁历史评价_程泰宁资料简介_程泰宁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08 评论:0

侠之大者,胸怀天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1935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1991年获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被评为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4年获 “梁思成建筑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曾参加北京人大会堂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主持了杭州铁路新客站、加纳国家剧院等国内外重要工程五十余项,其中获全国优秀设计奖3项,获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在世界建筑师大会“当代中国建筑展” 展出我国50年来50项优秀作品中,他一人有3项入选,获建筑创作成就奖。
 “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 是我的创作主张。“立足此时”,就是强调时代特征,既不沉溺于过去,也不把西方当作我们的未来。“立足此地”,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定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包括政治文化背景、经济技术以及自然条件等等。“立足此时、此地”,是对创作时空的限定,但也正是我们创作的基础和契机。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 “立足自己”。此时、此地都是客观存在,而创作则要由建筑师来完成。立足自己,就是要求建筑师在自己的创作中,对此时、此地作出自己的诠释……
 

——程泰宁《中西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


 对建筑只有两个字: 喜欢
 “很多人问我,如何能够保持这么长久的创作激情,我只有两个字:喜欢。任何人对自己的职业,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长,关键取决于他的态度。”人们可以看到,这种喜欢,体现在程泰宁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上,体现在他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里,体现在他充满生命力的建筑作品上。
 但或许很多人想不到,这种喜欢,只是偶然。
 程泰宁从小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无论是诗、词、小说,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己也常写些通讯、评论,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该“走文学道路”。读大学时,他理所当然想要选择文学类专业,但基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及政治因素,家里人更希望他报考工科。于是,在一个亲戚的推荐下,他选择了既隶属工科,又与文学艺术密切相关的建筑专业,“浑浑噩噩地闯进了建筑的艺术殿堂”。当时,16岁的程泰宁对建筑一无所知,在杨廷宝等名师的悉心教导下,在南京工学院这座建筑名校的学术氛围的熏陶下,他对建筑产生了愈来愈深的喜好。
 “建筑对于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表达太有代表性了!从本质上讲,搞建筑创作有点像写武侠小说,都是在追求一个理想的世界。”也许,这个中学时代曾经热衷于创作武侠小说的少年自己也没料到,有一天,他会成为中国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大侠。
 游走在中西建筑文化之间
 程泰宁一直很强调东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比较。他认为,这种比较和思考可以帮助建筑师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全面的视角。幼时的程泰宁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读大学时社会上提倡民族化、排斥西方文化的思潮盛行,程泰宁却躲在学校里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古典的建筑文化;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当时图书馆里有很多外面看不到的西方建筑杂志,让程泰宁较早地了解到西方建筑。他说: “我很幸运,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并没有成为一个思想封闭的人,反而有机会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反复比较、反复思考,思考文化、艺一术的关系,从中发现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建筑有个大文化背景,建筑师需要有大局观、大视角才能看得全面,看得透彻,才能在创作中游刃有余。”
 经历过东西建筑文化熏陶的程泰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和美学理想,因此在不同时期,他对不同的流行倾向都有自己的见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对西方事物盲目排斥和全盘批判,而程泰宁则从他心仪的西方建筑师柯布西耶、赖特、阿尔托等人的身上,找到了很多可供中国建筑师学习和思考的闪光点,“西方同样有很多好东西”。为了呼吁更多的建筑师摒弃那种片面的封闭的思想观念,他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文章,提出了“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建筑创作主张,并坚定地将这一主张贯穿到他的各个建筑作品中。其中,加纳国家剧院所反映出的对非洲文化的高度尊重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座建筑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中心两条干道的交会处,包括1500座观众厅、展览厅、排演厅和一个露天剧场。
 程泰宁介绍说: “环境和建筑物的性质,无疑是我们在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赋予建筑物标志性和纪念性也是我们所企求的。但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蕴含在加纳舞蹈、雕塑、壁画中的原始而炽热的情感,以及它们那夸张而富于神秘感的艺术形式,一直在震撼和激发着我们。要表达黑非洲艺术的神采,突出加纳国家剧院的个性,成了我们的主要追求。”设计采用了旋转、弯曲、切割等处理手法,将三个立方体重新塑造成为艺术感十足的建筑形,即 “一个奔放而有力度、精致而又不失浪漫、内外部空间比较统一的建筑形象”。加纳国家剧院建成后,受到了加纳人民的认同和喜爱。美国库特曼教授称赞这一作品 “以中国建筑师的语言丰富了非洲当代建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界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觉得中国建筑师处在西方建筑师的阴影之下,很多中国建筑师推崇西方建筑中个性张扬的东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有可取之处。但我认为,这毕竟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还是有距离的。所以不论从文化精神上、审美特征上,还是从中国建筑师创造自己的作品来为整个世界建筑文化作出贡献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探索自己的出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个让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市场,中国建筑师只能在西方建筑师身后亦步亦趋的状态。”程泰宁用自己的建筑作品证明了这样一条出路。他的作品往往通过非常现代的手法,表达出中国的传统韵味和意境。“我认为,好的作品并不是搏人眼球,而是能让人沉下心来,欣赏并思考建筑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我一直都追求很现代也很中国的设计。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我对中国当然比国外的设计师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也更注重建筑中的中国文化精神。我认为,这才是一条创新之路。”
 把传统空间理念移植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
 在现代社会里,想要把中国古典建筑中传统的建筑形式完全套用到现代建筑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应该传承下来的,是中国气质和文化精神,而中国传统空间理念的延续和创新,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绍兴鲁迅纪念馆就是程泰宁对这一文化传承的成功诠释。
 绍兴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的中心位置,与鲁迅祖居、三味书屋为邻。“根据规划要求,新建纪念馆的建筑形式应与鲁迅故里的传统建筑一致,这是我们所认同的。但是面对现代化展馆的功能要求,以及作为一位反封建斗士的鲁迅先生的纪念馆,使我们不愿把它做成一组仿古建筑。我对自己的创作定位是——老台门,新空间; 老房子,新感觉。”
 台门,是绍兴传统民宅的一种典型布局。“在设计中,我们保持了台门前后院、多层次的布局精神,但将前后两组展厅错位布置,展厅的一层界面也稍做旋转,使得纪念馆的室内布局活跃起来。设计中沿用了传统的水院、窄巷,但处理手法十分自由,特别是一层部分采用黑色的金属构件廊架、玻璃与大面积‘粉墙黛瓦’ 的对比,使纪念馆的内部空间极具现代感,又颇有中国味。”
 


 

加纳国家大剧院


 在谈到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时,程泰宁说: “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西方人是不同的,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不像西方人那么张扬,将这种含蓄内敛反映在建筑上,也许反而会更加个性化。目前建筑界有个很大的误区是审美标准同质化,其实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审美观。看到东西方的差异,我们应该思考怎么去做与人家不一样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更要在文化底蕴上体现中国气质。西方讲究的是绿化庭院包围建筑,建筑是个独立的个体,在环境中是突出的。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提倡室内室外空间应当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个性的东西,也是应当保留的精华。”他认为,在当前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重新建构的时期,传承中国文化并非意味着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全盘照搬,而是要吸收中国和西方建筑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创造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建筑。
 做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是文化内涵
 程泰宁说,公共空间的创造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他看来,第一是文化,第二是环境,第三是特征。“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空间的营造,首先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建筑实际上是带给人们一种氛围,是让人们去体会一个特定的环境,获得一种精神享受,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力。”这样一来,建筑便由一个静态的构筑物升华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宣扬者,而尺度、界面和细节等等则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和文化深意。
 程泰宁特别提到了中央支持博物馆、艺术馆免费开放这一新的举措。“这将会为我们建筑师带来一个新的课题。”他饶有兴致地说,“以后的博物馆、美术馆对于观众来说将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展示建筑,而应该像国外大多数的展示建筑一样,包含研究、阅读、文化沙龙这样的交流休闲的空间,形成一种丰富的积极的互动气氛,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就是这一文化大趋势下的一个新生事物——民间博物馆群落,程泰宁承担了其中“俘虏馆”的设计建造。他说:“战争中的俘虏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民族而战,舍生忘死,但在不幸被俘后,却饱受人格的侮辱和身体的摧残,而他们心灵所受的伤害更是无法弥补。”在充分揣摩俘虏的心理,了解他们的精神感受之后,程泰宁侧重通过建筑自身形体和空间序列的安排,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以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变化,产生共鸣。他借鉴自然山石经过扭曲、褶皱、断裂而生成的形态,运用简洁的构成手法,达到功能要求和意境塑造的有机统一。在整个空间序列中,长长的入口窄巷,曲折而不规则的展室空间,在高处微弱的自然光线投射下显现的黑色囚笼、刻字墙,以及被高墙封闭的放风院等等,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空间造型、室内、布展方面以及光空间的组织作整体考虑,不作刻意的修饰。而最后走出展室,呈现于人们眼前的则是水平如镜的庭院——静思院。在经历过一番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之后,这样的空间和场所,让人们重新审视俘虏的人生命运和生命的价值。
 “展馆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它表达了我们对俘虏这一特殊人群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内心体验,追求 ‘情境交融’ 的审美情怀。”
 


 

绍兴鲁迅纪念馆


 


 

建川博物馆(俘虏馆)


 


 

建川博物馆(俘虏馆)序厅


 


 

建川博物馆(俘虏馆)展厅


 程泰宁认为,环境也是公共空间创作中仅次于文化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杭州黄龙饭店则是他在处理环境与建筑关系上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他介绍说: “这个方案摆脱了一般大中型宾馆的设计模式,借鉴中国绘画的 ‘留白’,采用构成的方法,将580间客房分解成3组6个单元,并在统一的柱网网格上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既便于施工,又符合现代化酒店规范管理要求的平面框架。同时,通过单元间的 ‘留白’,避免了采用其他方案可能出现的 ‘大墙’,从而使自然环境和城市空间得到完全的渗透和融合。”粉墙黛瓦、四坡屋面、曲折的回廊、别致的花格窗,将“宾馆”这个现代生活下的产物演绎出了古香古色的韵味,而“依建筑而生”蜿蜓的水岸、如茵的绿树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宝石山色,则更成为这幅水墨山水画中一抹诗意的色彩。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2005年,程泰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曾说: “我希望能走一条自己的路,一个中国建筑师的路。这不仅是出于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钟爱,以及认识到在跨文化发展
 的过程中,趋同性和多元化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我相信这条路是可以走出来的。”这个信念支持他一路前行,风雨无阻,百折不回。
 “我人生最好的年华赶上了 ‘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到山西十年。在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里,我始终抱定一个信念:无论我等不等得到这一天,中国终归是需要文化的,中国终归是需要建筑的。‘文革’结束,当时我可以到北京、上海去发展,但我还是选择回杭州,因为我觉得这个地方安静。刚回杭州时有关方面想让我当行政官员,但我心里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就是喜欢建筑,不适合当官,我还是要做我喜欢做的事情,甚至没到退休年龄我就把杭州市建筑设计院院长的职务辞掉了,就是为了好好搞我的建筑。除了喜欢,还有一个特别激发我创作热情的情况就是: 我不服气,中国建筑怎么就这么差劲! 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有责任,我要做拿得出去的建筑。所以到现在,我也还想做建筑,想自己动手做,并且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做! ”
 程泰宁淡然而略带诙谐说: “我现在就把事交给年轻人去管,我跟他们说我希望你们 ‘架空’我。我的目标很明确,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还能做多少年呢?能多做一个是一个。”
 为了走出这条路,专心投入他所钟爱的设计事业,程泰宁成立了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其初衷也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设计环境、一个更加自主的创作平台。为了走好这条路,七十多岁的他依然终日在工作室里忙碌,避开一切繁杂琐事,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建筑创作上; 为了走好这条路,他养成了时时关注社会动态、了解大众文化的习惯。无论社会如何飞速发展,他始终走在建筑大潮的最前端。
 


 

杭州黄龙饭店庭院景观


 


 

杭州铁路新客站外景


 


 

李叔同(弘一大师)纪念馆


 


 

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


 


 

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


 


 

浙江美术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1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