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蔡镇钰历史评价_蔡镇钰资料简介_蔡镇钰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97 评论:0

做一个有中国灵魂的设计师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蔡镇钰
 1936年6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今东南大学)建筑系。1959年赴莫斯科建筑学院民用建筑系求学,1963年获建筑学博士学位。1994年被评为 “全国勘察设计建筑设计大师”,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蔡镇钰设计的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建筑之一,上海地铁一号线室内外环境设计获20世纪90年代上海十大建筑新景观奖,白俄罗斯电视塔方案设计在国际竞赛中获第一名,绍兴大剧院工程获2005年上海市一等奖及2006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2006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教育特别奖。
 蔡镇钰出生于江苏常熟,自幼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尤其爱好文学和书画。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受到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老师的启蒙和培养。大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留苏预备部,后来去莫斯科建筑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在几十年的建筑和教学实践中,蔡镇钰主张发扬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朴素生态观和传统建筑文化,放眼世界,回归中国,探索并争取成为一名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观的建筑师。他的建筑规划作品反映了他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念。
 中学为本,放眼世界
 蔡镇钰在有“中国江南最美的小城”之称的常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期。这里山水清丽,风景秀雅,虞山蜿蜒清俊,被诗人赞为“十里青山半入城”;城郊有七弦河,城中有南宋古方塔。他的父亲是中学教师,在国画上颇有修为,传承虞山画派,与丰子恺先生时有往来。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喜爱绘画,这也为他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打下了基础。
 1952年,蔡镇钰考上南京工学院。在拥有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著名建筑学者、建筑师的校园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建筑道路。回忆大学时光,蔡镇钰说,是杨廷宝先生一手将他带进了建筑学的殿堂: “我是幸运的,在4年学习期间,整整3年,都由担任系主任的杨先生亲自给我们讲授建筑概论。我比别人更多一份幸运的是,杨先生还指导我3个课程设计,亲手为我改图。那番亲切的教诲,至今记忆犹新。”
 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之一,是杨先生通过修改他所设计的小住宅的图纸,讲述了平面功能和立面的比例关系,并画了不少透视图来作示范。蔡镇钰说,自己后来在做住宅设计时,曾有作品“华夏系列小别墅”,贯彻了中国传统建筑之哲学理念、生态观,其设计思想的源头,就在于杨廷宝先生当年指导的小住宅设计。不但如此,在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指导中,杨廷宝也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与设计手法渗透于其中,很注意讲授中国古建筑比例的精粹:“学习中国建筑要注意从平面、剖面到立面来处理屋顶的比例、大屋顶立面的高度与透视的关系,屋顶必须加高,透视才能恰到好处……”20世纪70年代,在设计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电信大楼时,蔡镇钰试图做出一个“有中国韵味的高楼”,他到南京向老师请教,杨先生也欣然向他提出改进意见并加以优化。
 大学毕业后,蔡镇钰先是在北京市设计院进修实习两年,继而于1959年10月远赴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攻读建筑学博士学位。在莫斯科,他的导师是曾获得“苏维埃功勋艺术家”称号的巴尔亨。巴尔亨不仅精通古典建筑,而且还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建筑先锋派的先驱者,最擅长公共建筑的设计,位于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内的消息报大厦就是其代表作。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学习奠定了蔡镇钰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理解,并形成了自己建筑观的基调,那么在莫斯科,他更多地体悟到西方古典建筑的美学与建筑理论,并对俄罗斯丰富灿烂、蕴含着浓郁民族意味乃至宗教意味的各类建筑有了更多的亲身感受。俄罗斯文化激发了热爱绘画、热爱诗歌的蔡镇钰很高的创作热情。他广泛地涉猎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等俄罗斯文化巨人的著作,多次瞻仰普希金的故居。这一段异乡求学的过程,也让他在两种强大而优秀的文化体系中深深地感受到: 建筑和其他艺术一样,只有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现代住宅设计: 取法传统民居
 在长达50多年的建筑实践里,蔡镇钰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住宅)等方面都收获颇丰。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设计的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就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建筑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设计的上海云间绿大地别墅区又获得了2001年建设部人居经典综合大奖。他本人也于2005年荣获与住宅相关的奖项——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颁发的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创新优秀人物奖。他与上海建科院合作的生态住宅试点获得了国际亚洲生态住宅奖。
 蔡镇钰在现代住宅设计方面的主张,与“自然”、“生态”密切相关。前者是一种建筑师追求的状态,后者则紧扣当代建筑结构、材料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两者同时凝结着历史、当下与未来。这个主张的基础之一,是他对于传统民居的理解。
 “在中国的传统民居设计中,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理。无论从聚落选址,还是从总体布局,抑或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等各方面,都包含了生态精神。21世纪,人们对家居的普遍诉求,就是文脉与生态的回归。”蔡镇钰说,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能源再生等理念,本身就非常先进。他将传统民居的精髓简要总结为如下三点:
 其一,中国民居历来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这是人所共知的原则和格局。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那就是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特别是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而院落和室内的过厅、穿堂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是气流集散的交汇处,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其二,中国民居就地取材,合理应用自然材料。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都是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民居。
 


 

云间绿大地别墅小区


 


 

伦敦迷雾(效果图)


 


 

华夏之春(效果图)


 其三,中国民居还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狭巷夹天,庭园深深……无论是北方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的洒脱秀丽,都富含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都藏风聚气地把峻岭、秀山、奇石、丛林、洞桥、道路与建筑和谐融合,使民居与大自然融会成一个整体。所以,风格虽然各异,却都体现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但又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与思想。
 因此,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的精华,对今天人们追求的“生态建筑”大有裨益。蔡镇钰以现代别墅设计为例,介绍了传统建筑文化持久的生命力与人们的居住心理。“中国园林设计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小中见大,就是说在小尺度的空间里面,让你进去的时候在一种相对关系里面感觉到它的大。”蔡镇钰说,现在有些开发商把别墅楼盘的大门设计得很大、很高,有的还配以金柱子,很多楼盘里都有大的广场,大的喷水池。“其实这些都是城市规划的尺度。所以这是我们建筑师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我第一次设计的别墅,大门的高度只有6米。这可不就是回家吗?回家,应该是一种亲切的感觉。”
 “有一次,我去德国魏玛参观歌德的故居,因为时间晚了,没能进去,只在门口停留了一会儿。歌德的故居,从外面看,就是一片竹篱,一扇门,一个信箱,一片绿色。就在那一刹那,我被这种质朴深深地感动了。如果信箱贴了金子,大门上装了镜子,那我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蔡镇钰说,这一幕总是让他联想到中国的园林,想到园中的假山和下面的花木之间的对话,想到园里那些树的形态、颜色,想到屋顶屋角的沟通。在匠心、景致、人文情怀的水乳交融之中,人居的氛围才能够呼之欲出,打动人心。在蔡镇钰看来,今天我们做住宅设计,仍然应该有着古人造园一般的匠心。
 现代建筑的传统韵味与地域特色
 对于传统建筑及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化用”、“活用”,是蔡镇钰数十年来始终坚持的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布局、空间、色彩、文化符号等等,并根据项目本身的要求及所处环境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海电信大楼是蔡镇钰的代表作之一。他将大厦设计为点状穴、筒中筒结构,以满足出线短、外墙面积少、符合通信工艺和节能的要求。在建筑造型上,蔡镇钰从中国廊园式建筑的特点得到启发,让主楼由围绕着的辅房烘托而出,密柱外突,垂直线条挺拔有力,主楼塔檐口作微后倾的厚檐处理,在具有力量感的同时又具有传统意味。经过这样的处理,上海电信大楼将现代感和传统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博物馆是蔡镇钰的另一个杰作。为了更好地保存元代水闸的原貌,这个设计被定位为遗址博物馆。在这片遗址上,“闸门是整座水闸的中心,以两根近似于方体的青石门柱和木门板等组成。古河道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形,底部为长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的平整过水石面。石板之间为企口,并以铁锭榫嵌合。铁锭榫铸造规整精良。有意思的是它束腰呈弧线形,形状恰好与河道的八字形走势相似,就像是一个缩小了很多倍的河道平面。”蔡镇钰从这个也许是古人特意为之的匠心得到了建筑创作最重要的灵感——博物馆的平面呈银锭形,两旁宽,中间束腰,这也与古河道的平面相似。自中间门架柱向两侧的玻璃顶飞泻而下,以隐喻闸门激流之主题。这一设计成功地融合了现代与历史,并切合博物馆的主题,得到了多方的认可。
 由于对项目本身的历史意蕴、人文环境有高度的重视,蔡镇钰所创作的建筑作品,均有依据、有创意。比如他在浙江绍兴设计的绍兴大剧院,便是从绍兴的象征——乌篷船中获得灵感,对乌篷船的构造,即空灵飘逸的篷和坚实沉稳的舷进行提炼和加工。他利用剧院前厅、观众厅、舞台等建筑空间的特质,设计成四块富有韵律、层层跌落、互相穿插的折菱形屋顶,覆以银灰色的铝板,尖峭高耸,富有张力; 用入口平台和内倾侧平台形成稳重的基座,以坚实的青灰色叠状花岗岩挂板包覆。整栋建筑在四周水池的倒映下,仿佛一艘即将起航的乌篷船静静地停泊在水面。造型简洁有力,既体现了绍兴的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
 1998年,蔡镇钰参加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设计方案的投标。他从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的诗句“同志们,相信吧,那迷人幸福的星辰就要从俄罗斯冉冉升起,射出光芒……”获得灵感,设计出了圆台形的塔基、高耸入云的三角形塔身、令人目不暇接的钻石般的塔楼。这一设计以其鲜明的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异军突起,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德国和捷克建筑师的同台竞技中,摘得头名。
 在为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设计的一个体育场项目中,蔡镇钰根据非洲的气候特征,采用外封闭内开敞的形式,运用贝壳混凝土结合地方材料建造,同时又将贝壳作为装饰材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生产第一线反思建筑专业教育
 尽管自研究生毕业后,蔡镇钰就一直在设计院工作,活跃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上,但他多年来在培养学生和学术研究领域内,同样耕耘不已。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蔡镇钰开始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和建设部教育司组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参加评估、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国务院学委的评议工作,也指导研究生。长期以来的建筑实践,让蔡镇钰在研究我国建筑专业教育方面具有更务实、更全面的视角。
 蔡镇钰认为,建筑学专业的规模不宜太大,不应有太多专门化的本科专业。他说: “我曾观察过风景园林或是室内装饰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往往在思想上忽视空间的整体性。”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培养的建筑师知识面还不够广,对建筑师人文素养的培育还不够重视,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自己传统建筑的教育方面做得很不够,以致很多学生对本国建筑传统毫不关心,思想性不足,只留意于国外后现代等建筑思潮。
 对于设计、科研和教学三结合的体制,蔡镇钰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建筑院系的设计、科研均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教学结合不够。”因此,他认为,有必要把设计院办成教学设计院,提高其层次,设计出起示范作用的作品。而科研所也要进行科技攻关,真正能做到设计样板工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41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