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于谦(简介_人物事迹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09 评论:0

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举进士。宣宗即位(公元1425年),授御史。谦才智超群,谈吐鸿畅,宣帝每倾听之。都御史顾佐,待僚属甚严,独特尊重谦,以为才能胜己。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成祖第二子,宣宗叔)谋反,宣宗亲征,至乐安(今山东惠民县),高煦惧而出降。宣宗命谦数其罪。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地战栗,口称万死,宣帝大悦。后,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又上书言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宣宗知谦可大任,时正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于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到任,即轻骑遍历所部,访问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上书言之。河南近黄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设长,责以专事修堤。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镇将私恳田,谦尽夺之为官屯,以资边用。在位九年,迁左侍郎。

初,三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掌政,素敬重谦,凡谦所奏,朝上夕批。至是,宣宗、三杨相继去世,太监王振用事。有御史姓名类似于谦者,曾忤振,振恨之。谦入朝,荐参政王来代己,通政使李锡根据振之旨意,劾谦以久不升迁而怀怨望,擅举人自代,奏请处死。已而振知其有误,释之,降为大理寺少卿。河南、山西吏民伏于皇宫前上书,请留谦者上千人,诸王亦为之请,复命为巡抚。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复为兵部左侍郎。

次年七月,蒙古瓦剌部也先入寇大同等地,兵势甚盛,塞外城堡,相继陷落。王振挟英宗,率师五十万出征。未至大同,军粮已乏,僵尸满路,又闻前方兵败。八月十四日,退至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县东);也先突至,明全军覆没,王振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败讯至京,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之议。时京师疲卒羸马不满十万,人心惶惶。侍讲徐有贞建议:“天命已去,莫若且幸南京。”于谦斥之,曰:“欲迁者可斩。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力主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议是定。及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总理朝政,群情激愤,当场击毙王振死党马顺,朝班大乱,祁钰惧而欲逃去。谦排众直前,宣谕顺当死,众情乃定。祁钰首以谦为兵部尚书,负责筹画抗敌大计。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谦受命后,即采取如下紧急措施:诏外军入援;运通州粮至京;安抚军民;运南京军器至京;启用一批将领。又籍王振及其死党家,以平民愤。时天下无主,太子幼弱,谦请立祁钰。祁钰遂即位,是为景帝。

也先俘英宗后,待之甚厚,欲持之以骗取边城,勒索金帛,并迫明朝让步。及闻景帝即位,奸计不得行。不久,叛阉喜宁(与英宗同被俘)尽以明之虚实告之,也先决计引兵南犯。十月一日,拥英宗至大同,诡称送之还京,胁守将开关;总兵官郭登不纳。也先遂由阳原(属今河北省),南下逼紫荆关,破之,直趋京师。京师危急,景帝即以谦提督诸营军马,令诸将悉受谦节制,不听命者,先斩以徇。京营总兵官石亨主敛兵不战,坚壁以老敌师。于谦以为不可示弱,主坚决抗击,乃将全部兵力分列九门外,准备背城拒战。谦率主力阵于德胜门外,以当敌冲;令闭各城门以绝将士归路,令曰:“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将士知后退必死,故皆用命。

十一日,也先抵京郊,使英宗作书,分送皇太后、景帝、文武大臣。朝廷遂有和谈之议,并遣人至军中问谦,谦曰:“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也先欲攻德胜门,谦令石亨设伏。及敌万骑至,伏兵尽起。也先败退,转攻西直门,亦受到顽强抗击,居民升屋呼号,争投砖石。也先初轻明朝,以为京城旦夕可破,相持五日,屡遭反击,而毫无进展,乃乘夜经良乡(在今北京房山县)逃去。谦分军追击,夺回被也先所掠之人畜甚多。

也先从京师败退后,仍不断犯边,但均被击退,于是决心送还英宗,以求与明和好。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大同参将许贵奏:“有敌三人至大同,欲朝廷通好。”谦曰:“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胆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而也先益欲求和,屡遣使者送英宗。景宗为保帝位,不欲英宗还。谦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八月,英宗归,幽居南宫。

英宗既归,谦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并上安边之策,请令大同等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又,原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神机、三千诸营,各有总兵,不相统一,谦选精锐十五万,分为十营,设总兵,隶属于都督,称为团营(团营之制始于此),统一训练。以石亨为总兵官,谦提督军务。明军之编制,至此,为之一变。

当也先猖狂之际,内乱相继而起。浙江叶宗留(矿工起义领袖)、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领袖)、广东黄萧养(农民起义领袖)率众起义,据地称王,广东、广西、贵州少数民族亦蜂起造反。前后征调,谦独当其任;战争瞬夕万变,谦临机处置,皆合时宜,群僚莫不惊服。谦号令严明,虽勋臣宿将,稍有违反,无不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因而深受景帝信任,所奏无不从。景帝欲用一人,必密访谦。谦皆实对,不避嫌怨,无所隐瞒。由是不任职者皆怨谦。谦性刚,对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怨者尤众。徐有贞因主南迁,为谦所斥,更是恨之切齿。石亨虽为谦所荐引,官至总兵,因畏谦而不得逞,京城之捷,又未得赏,亦不满,但为讨好谦,上书荐谦子于冕。谦责之曰:“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亨惭恨交加。

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贞与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扶英宗上台。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拟处极刑。王文极力辩之。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弃市。时年五十九。天下惜之。后归葬杭州,谥曰忠肃。

谦为人正直,少有壮志,敬慕文天祥。年十七,曾以石灰自喻,作诗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有军事政治才能,临危不乱,处事果断,是京城保卫战之英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全军覆没,人心惊恐,社会骚动,明皇朝处于严重危机之中。谦不避艰险,挺身而出,斥南迁之议,力主保卫京城,挽狂澜于既倒。其主要措施:拥立新君,拒绝和谈;征兵选将,加强守备。在保卫战斗中,他拒绝闭城以老敌军之意见,大胆采取背城战法,示以必死之决心。综观中国战史,多见背水之战,罕见背城之战。背城之战较背水之战更危险,非战即死。在保卫战中,他赤胆忠心,临阵督战,泣谕三军,身先士卒,故人人争奋。

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死后家无余资。每回京师议事,两手空空,从不携带馈赠物品。有人曾劝带点土特产,以送权贵。谦作诗曰:“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泛指民间)话短长。”诸权贵不满,但无可奈何。也从不言功。及谦之继任者陈汝言(石亨死党)事发,赃累巨万。英宗召大臣入视,曰:“于谦被遇景泰(景帝年号)时,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低头不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79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