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河南新安县铁门镇人。张钫少时在家乡就学,喜马尚武,老师谓其不可造就,曾以“朽木不可雕”为题,令其作文。张钫开篇破题写道:“雕朽木者,庸匠也。”老师惊服其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钫到陕西父亲任所读书,后以客籍考入陕西陆军小学。1907年陆军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在校期间,曾与校友钱鼎、吕公望等组织军人革命团体“同袍社”,从事反清活动。1908年加入同盟会。是年暑假,乘返里之便,于巩县黑石关小学与河南同盟会主要负责人密会,为河南民军起义做准备。1909年,由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返陕西新军实习。归途中,于洛阳再次与河南同盟会盟友开会,商谈河南革命事宜。
1910年,张钫正式任职陕西新军,为该部炮营右队排长。开始与钱鼎、党自新等在新军中组织同盟会,秘密联络组织“武学社”,并担任该社副会长。同时与新军中的“哥老会”会众联系,发展反清势力。是年7月9日,张钫与西安同盟会、哥老会主要成员30余人在大雁塔聚会,“歃血为盟”,矢志反清。
1911年10月12日,张钫与张凤翙、张云山、钱鼎等领导陕西同盟会发动起义,响应武昌革命。张钫率领部队首先攻占军装局作为起义军总司令部,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武装了徒手的新军战士。激战两日,光复西安。
11月初,张钫出任“秦陇复汉军”大都督,率军东征。此后,三战潼关,进兵陕、渑,豫西民军万余望风来投,一时军威大振,吸引清兵数万,与武汉起义军互为策应,血战百余天,至南北议和停战。
民国建立之后,张钫任陕西陆军第二师(由原东征军整编)师长,屯兵潼关。1912年6月,张钫和杨勉斋先后到北京和开封,面见袁世凯和河南督军张镇芳,呈准把原参加东征的河南民军编为“镇嵩军”,由刘镇华统领,回驻豫西。
1913年,袁世凯窃国行奸,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派人赴陕与张钫联络。袁世凯事先得刘镇华密报,急调陕军第二师移军四川,张钫深陷川东,孤掌难鸣,未敢轻举。1914年,张钫任陕南镇守使。第二年,入京为将军府参军,受到严密监视,但他仍然设法与在京反袁志士联系,秘密侦听袁世凯帝制活动情况,并暗中联络河南的刘镇华和陕西的陈树藩,组织豫、陕反袁联盟,准备起兵讨伐袁世凯。
1916年3月,张钫经过周密谋划之后,假办民团为名,回河南组织豫、陕联军,以策应云南护国军讨袁。又因刘镇华告密,在开封被河南督军赵倜扣押,并当即转押到北京。6月,袁世凯死,张钫始被释放。
1917年,陕西各路靖国军征讨陈树藩、刘镇华(时已依附北洋军阀政府),共约于右任、张钫赴陕,统一领导靖国军。张钫于1918年8月5日到达洛南樊钟秀(靖国军将领)军中,8月下旬至三原与先行来到的于右任组织“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右任为总司令,张钫为副总司令。各路“靖国军”得到统一整编,加强了对陈、刘的攻势,扭转了战争局势。张钫在戎马倥偬之间,检阅古诗,编成《历代军事分类诗选》,自三代至隋唐的军事名作均有选录,内容颇丰富。
1921年,“靖国军”解体,张钫也因父丧返乡守孝。在故乡3年,张钫创办了铁门小学,资助县政府在铁门成立“续修县志局”,还集股酬金开办了观音堂煤矿。
1925年8月,于右任为促成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广州革命政府合作,约请张钫到北京。次年4月,国民军被迫撤离北京,直鲁联军入京,张钫避居天津。1926年7月,广州革命军出师北伐,张钫乃微服返豫,筹划迎接北伐军。
1927年春,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的冯玉祥军队占领西安,张钫应于右任、冯玉祥的邀请前往。5月,随冯军返豫,参加谋划军事和河南政务。1928年9月,张钫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赈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地方建设和赈济事务,领导创办黄河水利工程专门学校。
1930年5月,张钫任河南省代主席。10月,河南省政府成立,蒋介石任命刘峙为河南省主席,以张钫为民政厅厅长,指挥二十路军在河南各地“剿匪”。是时,张钫看到豫西地区历年出土大量唐代墓志不为人重视,遂于1931年夏委派专人代为搜集,妥为保护。并于故园“蜇庐”单辟一天井院,建砖拱窑15孔,将志石镶嵌在窑内外墙壁间。前后历时5年,竟得唐志及其他石刻千余片。1936年由王广庆命名,请章太炎题额为“千唐志斋”。
1932年初,二十路军奉命到潢川“剿共”,历时一年。第二年移驻于洛阳西工,负责豫西“剿匪”事务。1934年春,张钫又率军回驻许昌和南阳一带。9月,任驻赣第七绥靖区司令官,率二十路军驻江西临川、光泽、邵武、南城一带,参加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张钫升任十二军团长,移驻苏州,在昆山前线与日寇作战。
1938年2月,国民政府(已迁重庆)任命张钫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代院长)。后日军逼近武汉,张钫由鸡公山携眷至西安。豫西沦陷后,有大批难民涌进西安,张钫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出面组织救济工作。并创办西北中学,还组织“西北移民垦干班”。河南大学流亡至陕,张钫出面与陕西军政当局交涉,将其安顿在宝鸡复校上课。抗战胜利后,张钫又亲自出面,为河南大学争取到一笔“善后救济款”,使河南大学顺利搬回开封复校。1945年5月,张钫出席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为大会执行委员。1946年7月,南京政府授张钫陆军四星上将军衔,并委任为总统国策顾问。1949年9月,任鄂豫陕绥靖公署主任。不久,解放军大举入川,解放重庆,包围成都,张钫乃串联国民党第二十兵团第二军、十五军连同本部共6万余人,在成都近郊郫县通电起义,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接见。
1951年,张钫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迁居北京。1954年担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晚年,他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撰写了30万字的回忆录。1986年,张钫回忆录由全国政协和河南、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整理为《风雨漫漫四十年》,出版发行。
1966年5月,张钫因患癌症病逝,终年80岁,葬北京八宝山公墓。1986年6月,由其子女将其骨灰归藏铁门“千唐志斋”故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71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