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杨曾蔚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96 评论:0

杨曾蔚(1879—1946),又名古霞,字少石,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清末以名诸生被选入明道书院,肄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曾蔚由北京练兵处考送留学日本,先入东京振武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学习。此期学员系1907年6月入学,1908年11月毕业。同学有李根源、尹昌衡、阎锡山、唐继尧、李烈钧、程潜等,多为民国风云人物。

杨曾蔚在学习军事的同时,热心军事学术。留日期间,在许多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在振武学校的杨曾蔚加入同盟会。此后同盟会领导层在同盟会内部组织了一个核心组织,以留日学习军事的人员为主体,名曰“丈夫成城团”。因这个团体为盟中之盟性质,又是以军人为主,为了军事工作的需要,此组织极为秘密,由同盟会高层直接掌握。李烈钧、杨曾蔚、李乾璜等人为“丈夫团”发起人。其主要成员有阎锡山、黄郛、李烈钧、杨曾蔚、唐继尧、李乾璜、曾昭文等人。

杨曾蔚在振武学校时已是“丈夫团”主要成员,1907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后,发起成立“武学社”,与留学军事同仁创办《武学》杂志,并任杂志编辑。《武学》由武学编译社发行,1908年5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杂志以研究最新武学,冀补内地军界教育所不及为宗旨。

《武学》关于军事学的研究,既包括军事教育和军事建设,也包括各科军事学术,而各科既有原则的叙述,也有战役战例的介绍。杨曾蔚创办武学社,积极参与《武学》的编辑发行,除救国图存,颠覆清朝的实际革命需要外,均和清末留日学生受日本军国思想的深刻影响有关,而这种思想在杨曾尉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杨曾蔚士官学校毕业,受桂督张鸣岐之邀,于1909年12月到广西训练新军。在桂林,同盟会员杨曾蔚、覃鎏钦、尹昌衡等创办了《武学报》,吕公望任经理,希望在日本出版《武学》基础上,继续进行军事学术研究及革命宣传工作。至于《武学报》具体的内容,遍查各图书馆收藏,均未一见。此刊仅仅出版了二期,因王勇公、杨曾蔚等在广西新军中的革命活动,引起桂督张鸣岐极大恐慌,以“浮躁成性、遇事生风”把这些革命志士驱逐出境。《武学报》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此后杨曾蔚继续进行文字编辑和革命鼓吹工作。辛亥革命前,在京创办《军华》杂志,值得特别的重视。《军华》月刊于1911年7月在北京创刊,军国学社编辑及发行。该刊设有图画、谕旨、奏折、论说、学术、章制、调查、译丛、军要新闻、文苑等。而主其事者即杨曾蔚与何澄,主要作者有杨曾蔚、何澄、寰游、翊武、方咸五等,基本都是杨曾蔚留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的同学。从刊物类目设置、内容和风格看,完全继承了东京《武学》的风格,可谓一脉相承。

该刊极力鼓吹军国主义,杨曾蔚在刊物起首之《祝军国学社之出世词》谓:“此非实行军国主义,绝不容建国于兹地球上者也。”“欲造军国,先造军人。能得军人,始成军国。”“强国在兵,强兵在学。”“肇我军国,基兹学社,军国学社之当然出世也。”作者一再告诫警示军人:“宁大陆俱沉于海,誓毕生不共此天。所望全国军人,午夜刺锥,寅明枕戈,秣马龙堆,洗兵鱼海。天下事不足为也,东西强何屑畏哉!”“大解脱自无生死,真道德方成英雄。舍人做去,拼命干来。硬造成上马杀贼,下马布露,才终有个翻手作云、覆手为雨日。此军国学社之所以出世也。”

此出世词气势磅礴,悲愤激昂。在辛亥革命前风雨飘摇的时刻,不谛是一声通彻心扉的呐喊,一篇惊顽振俗的发刊词。《军华》从1911年7月创刊,至9月出版三期后,至辛亥革命爆发而停刊。虽则仅仅出版三期,但影响甚大,其创刊号9月份曾经再版。该刊在清末民初军事学术研究方面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

辛亥革命后,杨曾蔚与同学景梅九先到太原,运动姚维藩起义。此后杨曾蔚参戎吴禄贞幕府,旋又赴滦州,游说张绍曾,被兵包围,后突围而逃。滦州独立后,南下沪宁,与豫晋同乡一起推举于右任为豫、晋、秦、陇四省联军总司令。1911年11月发起成立河南北伐军支部,组织成立北伐军。12月,陆军将校团又发起成立直豫皖三省北伐军,而河南干事员则为杨曾蔚、刘基炎、曾昭文。此后河南北伐军(又称威武军)在司令张国威(豫籍,东京士官学校第六期)、副司令张鹗翎(豫籍,东京士官学校第六期)的带领下,一直开到了豫鄂交际地带,直到议和后被遣散合并。

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初期,同盟会逐渐分化,杨曾蔚和黎元洪、蓝天蔚、孙武、宁调元、吴敬恒等,发起成立民社组织。民社仍以军人为主体,特别是参加武昌起义的师旅长,多为民社成员。民社抵制南京临时政府,拥黎拥袁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在民初党派林立,分分合合的纵横捭阖中,民社于至2月29日,改组为“进步党”,其后于5月8日,改组合并为“共和党”。

此后的杨曾蔚或许看到军事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革命者的军事实力与北洋军阀也相差甚远,慢慢的即由热血沸腾的铁血军人,激昂慷慨的军事鼓吹者,逐渐意志消沉。

宋教仁遇害后,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国会中国民党议员逐渐分化,1913年2月17日,孙毓筠、王芝祥、于右任、章士钊等发起成立“国事维持会”,杨曾蔚在京参加。“国事维持会”宣称“以维持大局、俾国家得抵和平统一”为宗旨。该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支持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国事维持会”于5月9日发出“国事维持会主张隐忍迁就通电”,呼吁南方国民党不能漠然坐视,但需要暂时隐忍迁就。

但袁世凯对杨曾蔚等仍疑忌甚深,二次革命时,杨曾蔚与李书城、蒋作宾等在京受到军警迫害,险造不测。

在1915年9月间,当变更国体尘嚣其上之时,有张绍曾等电,赞同变更国体,参与者多为军队将官,杨曾蔚以陆军中将衔少将,签名焉。

此后杨在腥风血雨,变化莫测的战乱时代,更加消沉,身心疲惫,意从佛教寻得稍许的慰藉。但事与愿违,病情反而加重,“而此革命之英雄,遂成废人矣。”杨曾蔚四十来岁时患上神经中枢症。1927年因旧病复发,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为生计曾卖文鬻字。李烈钧闻讯,深念旧情,常远道给予资助。三十年代,黄郛(字膺白)曾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赠金两万。杨曾蔚以此钱除治病购药,又在北平购置两处房产,无思无虑,静养度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返回故乡开封,仍从事笔墨生涯。1946年2月3日,病逝于开封北道门家中。

杨曾蔚为南社会员,且是河南唯一加入南社的会员,其入社时间当在南社成立初期。但杨曾蔚参加南社活动甚少,记载寥寥。在《南社从刊》第十一辑中,有《忆旧游十三首》,为大梁杨曾蔚古霞所着。此文正好刊发在汪精卫《辛亥狱中述怀》诗之前。

杨曾蔚除军事学术研究外,着述甚多,诗作激昂澎湃,为一时名家,但多已散佚或不可考。着有《古霞诗钞》,1934年线装铅印本,现仅见上海图书馆及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71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阎子固
下一篇:杨凤鸣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