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谢宗万(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4—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56 评论:0


谢宗万,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他长期致力于中药复杂品种的研究,将本草学、植物分类学与生药学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他潜心于中药品种理论的研究,创立了10个新论点,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内容。

谢宗万,字衍千,1924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小纪镇 (现改隶江都县)。他的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上完了高中课程。他除在学校学习外,寒暑假跟随舅父学习古文,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左传》及部分唐诗,为后来在工作中运用古汉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44年,高中毕业后,他缀学在家,一面自学,一面当家庭教师,以解决生活问题。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在扬州中学当了一年职员。
1946年,谢宗万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选读生药专业,在耿以礼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植物分类学。在毕业分配之际,他将两年间采到的标本,全部献给了学校。他虽然对生药学感兴趣,但对所学生药都是外国药(如颠茄、洋地黄、美远志、欧龙胆、波希鼠、李皮等) 甚为憾事。在校期间,由于得到生药专家管光地、徐国钧、赵守训等老师的教导,他在生药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1955年,谢宗万在山东医学院任教期间,曾多次带学生到泰山、崂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并对济南一年一度的药市进行中药品种调查。当时曾搞清了闻名山东的泰山何首乌是萝藦科植物Cynanchum bungei Decne,紫花地丁有堇菜科的Viola yedoensis Makino、豆科的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 Bunge、罂粟科的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等多个复杂品种。他在山东工作时,还与刘德仪等合编 《药用植物及生药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支援当时沈阳医学院药科(现沈阳药学院) 的生药教学,谢宗万曾在1954年被借调到该校任教半年。
1955年,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谢宗万被调回南京,任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讲师,同年11月,全国第一个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谢宗万被调到北京,从此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从事生药学研究,一直到现在。
当时,中国老一辈的生药学家和本草学的奠基人赵燏黄教授就在生药研究室任研究员,并不时地为室内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本草学。谢宗万本来就对本草学感兴趣,又得到赵教授的亲自教诲,因而更加深入地钻研本草学。
1982年,谢宗万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1981—1987年),中国药学会第16、17届理事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医药行业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本草》编委会副总编兼品种考证专业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六种杂志及《中国药学年鉴》编委会编委,《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顾问,光明中药函授学院顾问、编委。

致力于复杂的中药品种的研究


谢宗万一贯拥护党的中医政策,热爱祖国医药学事业。40年来,他总是把继承、发扬、整理、提高的精神贯彻在生药学研究工作中。使生药学研究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突出中医药特色,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这是他多年来坚持对复杂的中药材品种研究以澄清中药业存在的严重品种混乱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他既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又重视调查采集鉴定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特别着重把传统的本草学与现代植物分类学和生药学三者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他通过具体分析,在复杂的异物同名中药中,考证出我国历代传统药物的正品中药,区别出地区习用品和其他错用混用品,从而提出澄清混乱品种的意见和鉴别真伪的方法。《中药材品种论述》一书即为其代表作。该书上册载文100篇,约40万字,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集中论述中药材复杂(混乱) 品种的专着,于1978年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该书1985年又经他补充修订,1990年,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版(82万字),中册载文50篇(40万字),1984年出版发行 (第二版1992年修订出版,80万字); 下册正在编着中。
在解决复杂品种疑难问题时,谢宗万选用上述思路与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科研工作中,他不但注意从古本草文献中找线索,更注意从实际调查中寻答案。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20余省。每到一处,他都要深入药材产区实地调查。每逢开会外出,药店、药摊总是他必到之外。他向当地有经验的药农、药工学习,认真总结他们对中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的经验。每次外出归来,他总是带回许多植物标本和中药材。多年的潜心钻研,使谢宗万练就了一双慧眼。他善于在复杂的异物同名药物中,判断和鉴别有关混乱品种的问题。例如中药白前与白薇,本来是两种药性、疗效互不相同的药物,但历代本草对其品种、性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全国各地异物同名品达数十种之多,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二者颠倒错用,即不同地区以白前误称白薇,以白薇误作白前,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的药材品种则更多。对于历代传统药用白前和白薇的正品,直至清代本草都还混淆不清。对这样最典型的混乱品种,谢宗万根据唐《新修本草》的论述,抓住白前与白薇在生态习性上的不同这一关键,亲自深入主产区进行调查。他亲自区分出:生长在江边或溪滩的是白前,生长在山地的是白薇。历代本草上从来就有两种白前的记载。他在考证本草的基础上将叶似柳叶者命名为“柳叶白前”,将叶似芫花叶者命名为“芫花叶白前”,并阐明白薇亦有直立、蔓生之别。他还提出白前与白薇的商品名称和术语,应以 “鹅管白前”、“龙胆白薇”; “软白前”、“硬白薇”; “空白前”、“实白薇”的称谓为正,反之为误。因此,历史上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复杂难题,通过他实际调查、分类鉴定、性状鉴别和本草考证顺利地获得解决。这一结果,已得到国家药典委员会的认可,同时还纠正了过去外国学者对白前基原考证的一些错误。
又如通过功劳叶药物基原的调查研究,他澄清了历代传统药用的功劳叶是冬青科的枸骨叶,而不是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所述的小檗科的十大功劳,为国家药典收载枸骨叶作功劳叶提供了本草文献上的依据。
谢宗万之所以重视本草学的钻研和应用,是由于他认识到: 本草学是祖国医药学大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 研究生药如果脱离本草学,就整个割断了历史; 生药研究脱离了祖国医药学的体系,丢掉了特色,背离了国情,就势必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反之,生药的研究与本草学考证一旦相结合,顿时生机盎然,犹如长江万里,源远流长。由于他对本草学的刻苦钻研,故能总结出一整套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

潜心于中药品种理论研究


谢宗万不但重视实地调查和解决中药混乱品种问题,他还十分关注中药品种的理论研究。只有加强各个领域里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本领域的实践问题,而传统中药学的理论,从来都是以药性理论为核心,至于中药品种方面是否有理论,前人未有论述。谢宗万认为,中药品种繁多,是中医药伟大宝库的物质基础,应该在研究中药品种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现代应用中药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补充和发展中药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解决有关复杂品种的问题。
近年来,他在总结历代本草沿袭、变迁与发展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药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长期延续或迅遭淘汰以及发生变迁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 “药材品种延续论”与“药材品种变异论”这两个有关药材品种的新论点。其后,又陆续提出药材 “新兴品种”优选论; 药材基原 (品种) 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论; 解决中药品种“异物同名” 问题的关键在于 “统一药名”论; 优良品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论;解决伪劣、混乱品种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道地药材”论; 品种相近、性效相近论; 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性效可变论; 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等论点,为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现在此“十论”,已汇成专着《中药品种理论研究》,1991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2年2月12日,该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谢宗万首次提出的十个全新论点,全面地分析讨论了中药品种诸多问题的复杂性、形成的历史原因及有关的规律性,并上升成为系统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对于中药复杂品种的整理研究、中药新品种、新资源的开发、道地药材的发展、药名的统一等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谢宗万是中药品种理论的创始人。
谢宗万不但重视古人的经验,也重视现代中药师傅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贵重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别经验。他主张从中汲取其精华,并从科学的角度给以总结提高。
谢宗万在中药原植物定名方面也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主张植物的命名应在国际命名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适当考虑结合生产与医疗实际。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他认为白苏与紫苏、川谷与薏苡、东北大活与白芷的学名都应有所区别,不宜过分强调所谓大种概念,应实事求是,该细分的就得细分,不宜统得过死。他坚决反对把历来公认的两个不同药物的原植物用同一个学名来表示。种以下的单位适当应用是合宜的。他在1989年《中药材》杂志中发表的《多原性药材取名的原则与方法刍议》一文,为统一药材名称和解决“异物同名”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近10年来,谢宗万和所内其他同志一起合作编写的一部大型的《全国中草药名鉴》收药1万种以上,分《同物异名集》与《异物同名集》两大部分,1991年底脱稿,全稿约600万字,已交出版社出版。
在70年代,由全国九省二市协作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二册 (400余万字) 和 《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 (收彩图1152幅) 即由谢宗万担任主编。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部中草药巨着,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时获科研成果集体奖。另外,由他本人担任的“50种中药材复杂品种的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谢宗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中药秦皮药材学的研究”,1989年,获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七五”攻关项目 “常用中药的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茵陈”,1991年获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他又主编了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英文)一书,198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出版,行销世界60多个国家。
此外,他还担任过大型着作 《中药志》和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的编委,为该书的编审做了一定的工作。

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药科研人才


1978年,谢宗万承担了首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他将自己多年来科研的宝贵经验全部倾注于研究生的培养中。对于自己的学生,他首先通过直接交谈与间接了解,对于他们的兴趣、特长等做到胸中有数,以便因人施教,扬长避短。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时,他从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他提倡学生要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在研究工作的每一步骤,从文献收集、开题报告、实验记录至论文脱稿,他都严格把关。对学生的论文,他也是逐字推敲,认真修改。正是由于他教学有方,在他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中,无论是秦皮、辛夷的生药学研究,还是《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原始》的本草学研究,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近年来,他所指导的学生已迅速成长,成为科研、教学骨干。有的已成为国家、部级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并分别获得过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及青年药学工作者优秀论文等多种奖励。这一切,都凝聚着谢宗万的心血。
在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之后,谢宗万是首批被国家指定的500名指导老师之一,在此新的师承制度之下,1991年,谢宗万正式收徒,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掌握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我国新一代中药专家。
谢宗万对于年轻人的关心不仅限于自己的学生,对于院外同志同样热情。平日对于基层工作同志的来信、送审的论文稿件,他都认真作答; 对于群众送来的药材检品,他也抽空鉴定后复信。如今,他不但有许多见过面的学生,更有许多未见过面的朋友。每当工作外出,他总是不顾旅途之劳,抽空为当地中药工作者进行学术讲座。1987—1991年,还先后应中国药科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邀请前去为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讲学。他曾兼任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名誉教授,常为华业班学生作学术专题报告。
谢宗万的优秀论文《论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的变迁与发展》曾被译为日文和英文分别发表在日本《新中医研究》和美国 《国际汉方医学杂志》上,他还是《中医杂志》 (日文版) 中药系列讲座的撰稿人之一。几十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他不但担任过朝鲜、越南留学生的教学指导,还先后11次赴伊朗、马耳他、菲律宾、日本等国进行药用植物考察及学术交流,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医药知识。
鉴于谢宗万多年来的辛勤劳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科研成就,世界文化理事会(World Cultural Council)授予他198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世界科学奖状。”我国国务院于1991年表彰他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踏遍青山人未老,如今谢宗万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为中药品种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创立中药品种学而不懈地努力。

简 历


1924年5月15日 生于江苏省泰州小纪镇 (现改隶江都县)。
1945—1946年 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任职员。
1946—1950年 在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现中国药科大学) 生药专业学习。
1950—1955年 任山东医学院助教、讲师及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1955年— 先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院及所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着


1 谢宗万. 中药芫花生药学的研究.药学学报,1958,6 (6): 356.
2 谢宗万,刘美兰,楼之岑. 白前与白薇生药学的研究(一)、(二).药学学报,(一)1959,7 (5): 175—188;(二)1960,8 (2); 77—87.
3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册,第一版.1964,第二版.1990; 中册,第一版.1984,第二版1992.
4 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组长)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上册,1975; 下册,1978.
5 谢宗万. 枸骨叶就是传统药用功劳叶的本草考证. 药学通报,1978,(1): 10—12.
6 谢宗万.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药物的本草考证. 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2): 87—92.
7 谢宗万. 《本草纲目》 图版考察. 中医杂志,1984,(3): 72—75.
8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一)、(二). 中药材科技,1984 (3): 37; 1984 (4): 29; 1984 (5): 37; 1984 (6): 37.
9 谢宗万. 中药葶苈子品种的本草学研究.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3): 2—4; 1985 (4、5): 45—48.
10 谢宗万.威灵仙药用历史渊源考.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6,(4):1—2; 1986,(5): 23; 1987,(3) 38.
11 谢宗万.通草与木通品种的本草考证. 中药通报,1986,11 (5):26.
12 谢宗万.“药材品种延续论”与“药材品种变异论”. 中药材,1987,(2): 35.
13 谢宗万. 中药葶苈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中药通报,1987,12 (7):9.
14 谢宗万主编.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Manil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9.
15 谢宗万.Chang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herbs recorded in Historical Ben Cao Literature.Int Orien Med,1989,14 (3):143—154.
16 谢宗万.佩兰与泽兰的本草考证. 中医药研究,1989,(5): 29.
17 谢宗万. 阴行草作“金钟茵陈”和“刘寄奴”的药用历史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 (6): 7.
18 谢宗万.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证. 中药材,1989,12 (7): 40.
19 谢宗万.多原性药材取名的原则与方法刍议. 中药材,1989:40—42.
20 谢宗万,李燕立,冈田稔等.水栀子的基原植物及其新学名. (日本)植物研究雑志,1990,65 (4): 121—128.
21 谢宗万.地黄的本草学研究. 中医杂志,1990,31 (5): 48—50.
22 谢宗万.论中药材基原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性. 中药材,1990,13(5): 35—37.
23 谢宗万. 关于中药品种与性效关系的探讨. 中医药学报,1990,(6): 34—37.
24 谢宗万.论道地药材. 中医杂志,1990,(10): 43—46.
25 谢宗万.论枳实、枳壳古今药用品种的延续与变迁. 中医药研究,1990,(1): 19—21.
26 谢宗万. 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 中药材.1991,(2): 42—44.
27 谢宗万. 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
28 谢宗万. 中药品种理论研究的价值观. 中医药研究,1991,(4):41—44.
29 谢宗万.应用医方必须重视古今药材品种与入药部分的变化.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0): 583—584.
30 谢宗万.对药材新兴品种优选中量化标准的设想. 中药材,1991,(12): 37—39.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