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王兆木(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37—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47 评论:0


王兆木,油料作物育种专家。培育出 “新油2号”等10个芥菜型油菜品种,“新红花2号” 等4个红花品种,“新葵杂5号” 等4个油葵杂交种,均在生产上发挥较大作用。为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创新、新疆野生油菜的发现和红花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等,特别是为新疆的芥菜型油菜、红花、油葵等油料作物生产、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做出了贡献。
王兆木,1937年9月7日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上卢村,祖辈家境贫穷,几代人都借住庙宇维生。他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上小学时,由于交不起学费,常常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逢交学费的时候,便是他和像他一样穷人家孩子沿街跪青石板乞讨的日子。他忘不了那段日子,毕竟是那几年的生活使他走进了知识之门。
1950年,他小学毕业,由于家境贫寒,他没能继续上中学,留在家里种地。同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使他家成了翻身户,分到了房子和土地,年仅13岁的王兆木,和父亲一起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小学老师找到家门,力劝他上中学,替他交了报名费,并为他申请了助学金。父亲毫不犹豫地卖了一些谷子,又从亲戚处凑了点钱,给王兆木交了注册费。在三年的初中学习中,他凭着优异的成绩享受了三年的甲等助学金。1954年初中毕业后,家里再也没有能力供他上高中,但他的心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渴望。在他的请求下,父亲给了他三元钱。他用两元多买了一张到杭州的火车票,兜里揣着剩下的几角钱,开始他追求的新生活。
1955年3月,未满18岁的王兆木在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当了工人,在闻名遐迩的西湖边种花种草。同年下半年,又被调到西湖疏浚工程处学技术。由于历朝历代的香灰淤塞,西湖湖底形成了特殊污泥,王兆木白天在疏浚船上操纵挖掘机,晚上去青年补习中学读书。知识对于他总有一股莫名的诱惑力。
1956年9月,王兆木迎来了又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在杭州的青年补习中学招收有志青年到边疆从事农业建设。由于报名的人很多,经笔试、口试,检查身体等严格的选拔程序,49名佼佼者被录取,组成了 “赴新疆工作大队杭州中队”,其中就有王兆木。
当时火车只通至甘肃清水,下火车后从清水到乌鲁木齐还有6天的汽车路程。赴疆的各地青年乘坐的帆布篷大卡车车队,在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护卫下,浩浩荡荡地奔驰在无垠戈壁上。从杭州到乌鲁木齐,他们整整走了26天。
到乌鲁木齐后,在干部培训班又经过了一次考试。因为王兆木成绩好,年龄也适合,被送到全供给制的自治区农业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全班40名学生被安排在安宁渠乡勤工俭学,边上课边劳动。生产队长把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盐碱严重的荒地开垦后,就交给了他们,16公顷种水稻,4.6公顷种玉米,人均种植0.5公顷地。从修筑渠系,到打埂平地、洗盐压碱、播种管理、收获打场全部农活均由他们自己完成。王兆木是浇水组组长,课余时间几乎全“泡” 在稻田里。因他在勤工俭学期间表现较好,被农民评为劳动模范,被学校评为突击手。
1959年,王兆木被保送入新疆八一农学院深造。4年的大学生活,他不仅学业成绩优良,而且热心于公益活动,先后担任班生活委员、班长,系生活部长、学习部长、学生会主席等职。196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林牧科学研究所,从事油料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他利用冬闲时间,钻在图书馆里查阅前人有关油料作物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确定研究方向和工作起点。自1964年起,他承担了油菜、胡麻国家区域试验及胡麻农家品种归并整理三项研究课题,对于一个初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既是重担也是很好的锻炼。
1965年,王兆木在赴农村 “四清” 运动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活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在洛浦县铁流公社的经历仍然使他震动了。当时农民缺粮少油,最常吃的饭食就是 “切姆来克”,即用青杏子和玉米面调熬的糊糊,一点儿油星都没有。他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从事油料作物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重大。直至 “文化大革命” 后,新疆仍严重缺乏食用油供应,当时乌鲁木齐市每个居民半年才配给半斤 (250克) 油,一个月还不到一两 (50克)! 这种状况使他忧心如焚,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解决食油短缺问题,不仅让新疆人民有油吃,而且还吃上好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院长亲自找王兆木布置任务说: “你是个从事油料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百姓有没有油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解决吃油问题。” 当时,王兆木被聘为新疆油料生产基地办公室顾问,四处联系油料作物种子,并分管油菜基地建设,还指导油料生产。他与农业厅、粮食厅以及有关单位一起,从前苏联引进油葵品种进行试种观察,由于油葵生育前期需水少,且耐盐碱,栽培管理又较简便,适宜新疆种植的品种经过繁种迅速推广后,对改善当时新疆食油供应起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安排了培育高产油菜品种工作。在无温室条件下,为缩短育种年限,加快世代繁育,他利用生态差异进行异地种植加代,3月中旬在乌鲁木齐阳畦育苗,4月初大田移栽,7月初收获; 7月中旬在哈密夏播,10月上旬收获; 10月中旬到海南岛冬繁,翌年3月初收获,实现了春种、夏播、冬繁的油菜一年三代快速育种法。通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他利用5年时间培育出新疆第一个油菜品种,命名为 “新油1号”,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至1982年,新疆实现了食用油自给,但是为了让人民吃上好油,王兆木又带领课题组开展芥菜型油菜低芥酸育种、双低育种、高产优质红花育种以及油葵杂交种选育研究。如今,新疆人民不仅吃上优质菜油和葵花油,而且还吃上红花保健油,尤其是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食疗红花油,这与王兆木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是分不开的。
王兆木是着名的芥菜型油菜、红花、油葵育种专家,是新疆的油料作物学科带头人。他在40多年的农业科技工作中,为新疆科技事业和农业生产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疆野生油菜的发现与研究、芥菜型油菜育种理论及方法的创新、红花育种理论研究和产业化研发以及油葵育种等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主持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油菜合作项目,选育出芥菜型油菜品种10个、红花品种4个、油葵杂交种4个。新品种在新疆累计推广面积266万公顷,覆盖面达70%以上。取得的科技成果20项中,包括获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成果奖共16项,其中,国家科学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6项。主编着作3部,参编1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译文9篇。培养了15名高、中级科技骨干和5名研究生。1988年以来,连续三次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首次培育成功双低芥菜型油菜


1976年,我国从加拿大引进甘蓝型油菜奥罗等5个高产优质品种,王兆木在板房沟乡试种0.2公顷,折合产量达5100千克/公顷。但是这一品种在新疆却推广不开,究其原因,甘蓝型油菜品种种皮薄,落粒性强; 而在新疆,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油菜必须在完全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落粒性强的品种不适合用收割机收获; 7—8月是油菜成熟的季节,甘蓝型油菜容易裂角,因而导致丰产不能丰收。王兆木根据新疆自然气候条件和油菜生长发育以及栽培特点,断然提出: 新疆以发展芥菜型油菜为主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芥菜型油菜品种资源少,其中优异资源就更少,所以亟待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王兆木采用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经多年选育,他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代芥菜型低芥酸品种 “新油4号” 和 “新油5号”,其中,新油5号品种荣获1990年国家发明四等奖。在培育出高产优质品种的同时,他还对芥菜型油菜芥酸含量等进行了遗传研究,1991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油菜科学研讨会上,他提出芥菜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规律,被同行专家所公认,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与应用。
在双低芥菜型油菜育种过程中,为克服低硫葡萄糖苷种源缺乏等困难,王兆木通过派遣留学生与加拿大有关单位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式,引进了低硫葡萄糖苷油菜种质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双低油菜育种,成功地培育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代双低芥菜型油菜品种 “新油8号” 和 “新油9号”。这一工作被认定为国家“八五”油菜科技攻关的4项重大成果之一。1993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项目总结会上,当王兆木讲到与加拿大同步育成芥菜型双低品种时,加拿大首席专家R.K.Downey博士说: “不是同步,我们的双低芥菜型品种还没有注册,你走在我们前头了,向你祝贺。” 1998年8月,在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双低油菜新油8号” 被评为金奖。2000年4月,“双低油菜新油8号育种方法” 被中国专利十五年成就展评为最佳项目奖。
王兆木将承担国家油菜科技攻关任务与主持的新疆油料作物育种攻关课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作物联合攻关。“九五” 期间涉及油菜、红花、油葵等作物的新品种选育,他努力协调应用基础、应用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相互关系,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益时机,在重视常规技术的同时也采用生物技术,不仅在1990—1995年的6年间培育出6个油料作物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1996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

选育成功油花兼用型红花品种


常年,新疆的红花子、红花丝产量及栽培面积均占全国80%以上。红花油是优质食用油,含有78%—85%亚油酸,长期食用有利于稳定血压、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花用红花,植株无刺、花色鲜红,花丝药用价值较高,但红花子含油率低,仅为18%—27%; 油用红花,植株有刺,花为黄色,花丝药效价值较低,红花子含油率高达40%以上且质优。王兆木一心想把花用和油用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既无刺、花色红,又是高含油的油花兼用型品种。遗传学研究表明,有刺、黄色花与高含油率基因连锁,而无刺、红色花与低含油率基因连锁。王兆木从品种资源入手,对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品质性状进行全面观察、鉴定与分析评价; 进而培育自交系,纯化种质,筛选出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 同时利用国外高油、高产的优异资源与新疆的优良自交系杂交,通过多代回交和轮回选择,最终于2000年培育出植株无刺、花色鲜红、含油率高达39.68%的油花兼用型品种 “新红花4号”,其含油率比主栽品种高12.63%,子粒产量增加13.96%,干花产量提高22.61%。由于该品种的综合性状好,被科技部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红花新品种产业化及高产栽培技术配套” 的推广品种。该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加了红花种植户和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提高了油脂加工企业的效益,深受农户和企业的欢迎。
王兆木认为,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他从52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引入红花种质资源2700多份,经过十多年试验研究和数据积累,主编 《世界红花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 一书,并将摘要翻译成英文,受到国际红花同行的高度评价,曾被选为国际红花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际红花会议副主席。王兆木常说,我国有1.6亿心血管病患者,让红花油及其系列产品给他们带来福音是自己的责任。
他在培育和推广红花良种的同时,还深入油脂加工企业,探讨优质红花油生产,发挥其食疗与保健功能的新途径。他与医学和药学专家合作,研制出红花双亚胶囊、乳化红花油、红花酒及红花茶等保健食品,积极推动红花这一为民造福的朝阳产业的发展。目前新疆的红花子油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全面考察新疆油菜野生资源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气候差异大,植物类型与生态条件特殊,物种资源丰富,构成我国独特的植物分布区。1964年,王兆木等首次发现新疆野生油菜(wild mustard in Xinjing),并采集了18份种子。多数学者认为新疆分布的野生油菜是黑芥 (Brassica nigra Koch)。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育种工作的需要,引发了对20世纪60年代采集到的野生油菜资源进行应用性探索研究。细胞学研究发现,新疆野生油菜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18,有别于前人“新疆野生油菜是黑芥 (2n=16) 在新疆新分布种”的研究结果。为了搞清这一问题,进而揭示和探索芥菜型油菜起源与进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由王兆木牵头,联合六个省、自治区共八个科研院校的20多位专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新疆野生油菜的全面系统考察。课题组前后共进行了七次考察,行程2.6万多千米,共采集到芸薹族及近缘植物标本207份,经鉴定分属于十字花科的19个属、32个种和5个变种; 还采集到野生油菜种子513份。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类学、形态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及起源进化等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和创新,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野生油菜资源研究领域的最新水平和动态,其系统性则反映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1993年12月,该项成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兆木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攀登,他的人生座右铭是: 人活着不能安于享受,要为社会做奉献。
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长期在外考察、南繁和推广品种,以及在基层蹲点,服务于 “三农”,常年有7—8个月不在家,最长的时间有11个月未回家,连他的妻子临产也顾不上照顾,而是顺路把她送至西安火车站,委托妻弟送到泾阳岳父家,半个月后得知母女平安,他心中充满对妻子及女儿的内疚和歉意,在海南南繁的他为女儿取名王琼。人们常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位贤内助,他的家人也不例外。家人对他的理解,给予他难以想象的支持和帮助。王兆木说,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夫人的鼎力相助,他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功。

简历


1937年9月7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
1955年3月—1956年9月 在杭州市园林局当工人。
1956年10月—1959年8月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学校学习。
1959年9月—1963年8月 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63年9月—1992年8月 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92年9月至今 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着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编. 中国油菜品种志 (王兆木参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 王兆木,王燕飞. 芥菜型油菜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初步研究. 中国油料,1986,8 (1): 11—15
3 刘后利主编. 实用油菜栽培学 (王兆木参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王兆木,焦清亮. 新疆野生油菜杂交亲和力与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油料,1988,10 (增刊):40—43
5 新疆农业科学院主编. 新疆农业技术手册 (王兆木参编).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6 王兆木. 赴印度参加油菜、红花会议情况报告. 新疆粮油科技,1989(2): 39—43
7 王兆木. 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4号、5号. 中国油料,1990,12(3): 90—91
8 方光华主编. 中国国际油菜科学讨论会文选 (王兆木参编). 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9 王兆木等. 世界红花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编(王兆木参编). 新疆农牧区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手册.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
11 王兆木. 新疆油料生产的回顾与展望. 新疆农业科学,1996 (增刊):92—95
12 王兆木等. 油料作物,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13 傅福勤主编. 中国特油作物品种资源目录 (王兆木副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编. 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及其开拓利用 (王兆木参编).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5 王兆木,陈跃华,王长海等. 双低油菜品种新油9号的选育,中国油料,1997,19 (1): 69—70
16 王兆木. 发展新疆红花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新疆农业科学,1998,35(6): 241—243
17 王兆木,王燕飞. 知识经济与发展农业的思路. 新疆农业科学,1999,36 (5): 199—202
18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编辑委员会编 (王兆木参编). 中国农业全书·新疆卷.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9 王兆木,陈跃华,买买提依明. 红花新品种选育简报. 新疆农业科学,2000,37 (4): 165—167
20 王兆木. 蓖麻的用途与栽培技术. 新疆农业科学,2000,37 (5):223—225
21 王兆木. 特色农业产业化与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疆农业科学,2000 (增刊): 1—4
22 王兆木等. 红花.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23 王兆木,王燕飞. 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农业产业化. 华东农业发展研究,2001 (2): 19—22
24 王兆木,焦清亮,王振华. 高档纺织纤维资源——亚麻的开发利用.新疆农业科学,2001,38 (4): 211—214
25 王兆木,雷中华. 加入WTO对新疆农业影响及其应变对策. 新疆农业科学,2002,39 (2):65—72
26 王兆木,李力. 国外农业科技改革与创新. 新疆农业科学,2003(增刊2): 1—4
27 王兆木,涂振东.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甜高粱生产. 新疆农业科学,2004,41 (3): 156—159
28 王荣栋,尹经章主编. 作物栽培学 (王兆木参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