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万邦惠(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36—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08 评论:0


万邦惠,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参与选出杂交稻恢复系和强优组合,使我国籼型水稻三系实现配套并用于生产。相继育成了一批恢复系和杂交稻组合推广于生产,为我国杂交稻的熟期配套、类型多样化及生产组合更新起了一定作用。从事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不育胞质分类、杂种优势形成机制及光温敏核不育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水稻不育胞质分类的检索程序和杂交稻感光组合选育的新方法等,为我国杂交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做出了贡献。
万邦惠,1936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一个小职员家庭。由于兄弟姐妹较多,家庭生活困难,1951年,年仅15岁的他便参加了工作,到武汉大学物理系修理仪器。武汉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1955年,他参加全国高校统考,被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录取。大学期间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成绩一直很好,二年级便开始参加校科研小组活动,这更激起了他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兴趣。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省农垦厅办公室工作,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对社会实践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他感到作为一个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应该为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1964年,他被调到广西农业科学院从事水稻研究工作,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水稻生产实践。他积极探讨生产规律,并利用到农村蹲点搞样板的机会,将新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蓬勃发展,他认定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必将成为水稻高产育种的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初,便和同事们组成科研组并参与了全国的大协作,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广西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的重要主持人之一。此后的10余年中,他奔波于广西和海南两地进行试验研究,一年繁殖三代。除了整天忙于自己的试验,他还穿梭于兄弟单位的田间,积极参加各种经验交流活动,他深信“实践出真知”,所以总是认真地从各种试验数据中分析规律,从各种不同的看法观点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籼稻 “三系”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配套、选配强优势组合投入生产等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绩。特别是从华南稻区生态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育种策略,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对华南杂交稻的大面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他被调入华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并继续杂交稻研究。当时,广东省两系杂交稻的研究利用尚未起步,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为此,万邦惠建议组织成立了广东省两系杂交稻协作攻关组,并被委任为广东省协作组的主要领导成员。他参加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的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主持了广东省组织的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协作攻关。在此期间,他明确提出以优质杂交稻为主攻方向,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多部门协作,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使广东省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仅有了适宜生产应用的光温敏不育系和优质高产组合,而且解决了一系列转入生产应用的组织问题和技术问题,从而使广东省杂交稻的科研和生产跃居全国前列。此外,他还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对光温诱导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华南生态环境对光温敏核不育新种质研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继续探索新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华南农业大学工作期间,他曾担任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农科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副主编等职。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对籼稻三系配套及杂交稻投入生产做出了贡献


我国的杂交水稻完全是靠自己摸索获得成功的,在最初的开创性研究中,万邦惠功不可没。在培育三系初期,大家从多种途径进行探索,最后一致认为以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效果较好。在分析水稻细胞质与细胞核互作的基础上,他参与主持的广西杂交稻协作组最先突破了恢复系的选育。1973年冬在海南全国南繁现场会上,他代表广西汇报了研究工作进展,宣布经“多点、多代、多对” 试验,获得了IR24、IR661、泰引1号、黄壳油占等一批强优恢复系。从此,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实现了配套,并宣告我国杂交水稻选育成功。接着广西协作组在海南配制了一批强优杂交稻组合,于1974年在广西南宁种植了2公顷 (30亩) 试验示范田,迎接了全国第三次科研协作会议,会上明确了推广杂交稻组合,对我国杂交稻投向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在新三系的选育方法上,他提出通过远缘杂交或诱变可以获得新不育胞质,并在自己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方法育成的新质源不育系表现有突破性,不育性稳定很快,而且恢保关系难以预测。在恢复系选育方面,他根据以往常规育种的经验,采用系选、杂交重组、诱发突变等方法,先后育成了IR24、IR661、IR26、IR30选、桂33、桂34、桂99等一批生产上应用面积很大、时间也较持久的优良恢复系。
为了解决华南稻区需要感光组合的问题,他指出选用感光三系来配制感光杂交稻组合是不可行的,因为这将制约种子生产,提出可以采用具有感光基因的品种做亲本来选育不感光的三系,用这些三系可以配制出感光组合,“汕优30选” 就是用此法育成的第一个华南晚稻当家组合。以后,不少育种单位也用此法育成了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并配制出了一些感光组合,满足了生产需要。
由他主持或主要参与育成的不育系有7个,恢复系有11个,用它们配制的杂交稻在生产上累计种植了数千万公顷面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杂交稻的熟期配套、类型多样化及生产组合的更新换代起了一定作用,由此获得了一项国家特等发明奖、两项省部级的一等奖和两项省部级二等奖。

提出了水稻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和类型划分


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经全国大协作,获得了几十种不育细胞质源,育成了数以千计的不育系。万邦惠在自己选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收集观察,对这些不育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写出了 “水稻质核雄性不育的分类及利用” 一文,在全国第七次协作会上宣读。他最早提出水稻不育系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的划分,总结了这两类不育在形态特征、花粉发育,遗传基础和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之后继续转育了37种同核异质和百多种同质异核的不育系,并从数千份测交品种中筛选出五个不同细胞质来源的测验种,进一步对不育细胞质的分类进行研究,在1986年杂交水稻国际会议上发表了 “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分类” 一文,首先提出不育胞质分类检索表,按育性遗传、花粉败育时期、恢保关系、核置换方式和细胞质来源五个级别进行分类。这一研究成果迄今仍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并广泛引用。
在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方面,他利用异质同核的不育系与保持系进行比较,并用它们配制成杂种进行试验,证实不育胞质对10多个农艺性状的影响表现是不同的,对杂种一些农艺性状表现出的负效应是由不育基因的作用引起的,与细胞质的来源关系不大,提出只要杂种育性能够得到完全恢复,这些负效应是不会达到显着程度的。
1986年在中国长沙举行国际杂交水稻会议,1987年在中国杭州举行国际水稻研究会议,他先后在两次大会上宣读 “杂交水稻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杂交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多样性” 等论文,提出并强调了不育细胞质多样性的重要性,阐述了我国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研究利用的成就、现状及发展方向,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利用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面。

主攻两系杂交稻研究硕果累累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发现了光温能诱导产生雄性不育的种质,全国杂交稻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在这一研究领域,由他本人带领的华南农业大学两系课题组,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先后承担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先后育成了培杂67、培杂青珍、培杂28、培杂180等优质、高产和抗性好的杂交稻组合通过省级品种审定,育成了N9S、N28S等两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通过成果鉴定,申请发明专利“株龄调控育性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方法”一项。课题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组合累计在广东省推广种植面积达数十万公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尚有一批新的两系杂交稻正在参加区试和生产试种。
然而,万邦惠并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当时,生产上应用的两系亲本都是根据长光高温诱导不育、短光低温诱导可育的原理选育的,在华南稻区若实施早、晚双季制种,则由于稻穗发育时期易受低温影响,会使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而导致制种失败。他敏感地意识到短光低温诱导不育、长光高温诱导可育的新种质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在积极研究利用现有种质的同时,他将目光投向另一类与现有种质相反的新种质,并对这类种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指导课题组和博士研究生将短光低温诱导不育和长光高温诱导不育的两类种质进行全面分析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术观点,并培育了一批不育系,探讨了其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行性,使我国光温敏核不育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跨入了一个更为完善和丰富的境地,也使短光低温诱导不育这一新种质的研究利用发展成为两系杂交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事业的追求锲而不舍


万邦惠高风亮节,对事业的追求锲而不舍。他常说,“人活着应该有个奋斗方向和目标。物质生活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必过高要求,只要能正常地生活,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就行了。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事业上,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一些贡献”。他身体力行,对待各项工作都竭尽全力把它做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冬季的海南育种中,他都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试验研究中,虽然睡的是棕榈干编成的统铺,喝的是田头挖掘的井水,生活极其艰苦,但他总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出色地完成任务。
万邦惠勇于创新,善于探索,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坚信,“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也是他所走过的科研道路的真实写照。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从实践着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试验进行探索。他收集大量资料和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在我国杂交稻刚刚获得成功时,广西主办了三期全自治区农业局长、公社领导参加的杂交水稻培训班,他一面给学员讲课,一面和学员一起种试验田,使学员收获很大,这一批行政领导对杂交稻知识的掌握,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杂交稻的发展,使之呈现了一个既快速又稳健的局面,这对当时全国杂交水稻的大发展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万邦惠教授在科研事业上是一个成功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他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他和他的研究生们活跃在学科的前沿领域里,不仅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用于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生们对他十分爱戴和尊敬。

简历


1936年10月19日 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侏儒镇。
1951年8月—1955年8月 在武汉大学物理系金工室学徒、任技工。
1955年9月—1959年12月 在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60年1月—1964年4月 任湖北省农垦厅技术员。
1964年4月—1985年8月 任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技术员、技师、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5年8月—1988年7月 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副研究员、副教授。
1988年7月—1995年10月 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
1995年10月至今 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着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稻杂优研究协作组. 测交筛选水稻野败雄性不育恢复系简报. 广西农业科学,1976 (2):64—66
2 广西农业科学院育种室三组. 野栽型同质恢复系的选育. 遗传与育种,1977 (3): 6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稻杂优研究协作组. 用 “双零叶期” 预测花期. 遗传与育种,1977 (3):4—5
4 万邦惠. 水稻质核雄性不育的分类和利用. 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部编.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45—151
5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杂优组.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子一代主要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1982,15 (4):7—12
6 万邦惠. 汕优30选的栽培特点及制种技术. 广西农业科学,1984(3): 1—7
7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杂优组. 水稻新质源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1985,18 (3):28—33
8 万邦惠. 杂交水稻新组合 “汕优桂33”. 广西农业科学,1985 (1):1—3
9 Wan BH. Diversification of CMS in hybrid rice.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Hangzhou,China,1987
10 万邦惠,李丁民,禤绮琳. 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分类. 见: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345—351
11 Virmani SS,Wan BH. Development of CMS lines in hybrid rice breeding.In: Hybrid Rice. Los Banos,Philippines: IRRI,1988: 103—114
12 Wan BH,Li DM,Xuan QL. Classification of male sterile cytoplasms in rice by their nuclear-cytoplasm . In: Hybrid Rice. Los Banos,Philippines: IRRI,1988:262—263
13 万邦惠,何林昌,吴坤生.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 (N98) 的选育及优势观察. 杂交水稻,1989 (1):32—34
14 万邦惠,邓雨斌.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育性转换观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11(4):1—6
15 万邦惠,唐一雄.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13 (3): 1—8
16 万邦惠,邓国富.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单株育性观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 (1):7—12
17 万邦惠,马海峰. 三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种质的遗传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 (2):1—6
18 Wan BH,Chen XH,Lu YP,et al. Studies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germplasm with short photoperiod and low temperature inducing male sterility.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wo-Line System Heterosis Breeding in Crops. Changsha,China,1997:59—63
19 万邦惠,陆燕鹏,陈雄辉等.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IS配置的杂种F1的花粉育性研究. 见:21世纪水稻遗传育种展望——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0—13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