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国士,药物分析化学家。他提倡药品检验的“全面质量观点”,致力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检定方法研究。采用现代科技研究传统中药及成方的标准化,为发扬祖国医药做出了贡献。主编中国药典1988年英文版,为对外交流开拓了道路。涂国士,1919年6月21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四川江津。幼年丧父后流离在外,30年代初期,在延吉读书。“九一八”事变后,迁居青岛。1936年,在胶济铁路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七七”事变后,生活更无着落,辗转回川。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并取得“战区学生贷金”得以完成学业。毕业后有志于教学工作,曾留校任教。工作中深感缺乏实践经验,即去化工厂工作,1945年,考取首届英美奖学金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系学习。他想到将来从事药物化学工作,应具有坚实的药学和化学基础,因此在药学系毕业后又入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在着名化学家皇家学会会员斯波林教授指导下,从事甾体化学的合成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涂国士怀着爱国之心,决定立即回国参加建设,但屡遭英当局无理阻挠,于1950年底才回到祖国。
回国后,适逢卫生部组建药物食品检验所,应孟目的所长的邀请,于1951年初到该所工作,担任调查研究课课长。涂国士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培训新人,添置仪器设备,建立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法等,使检验工作逐渐开展起来。1954年,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该所进行改组,涂国士任卫生部药品检验所(1962年改名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学药物室主任,负责西药及其制剂和食品的化学检验,同时,还兼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面对繁重任务,他不断总结经验,把化学药物检验操作归纳为36项基本操作,并多次开办学习班培训人员,组织流水作业的单元操作组合,提高了检验效率。
涂国士还积极推广控制药品质量的新方法,不仅在所内组织大家学习,而且委托有关药学院开办学习班,向全国推广介绍。1980年以来,涂国士还培养了药物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提高药检队伍的水平,作出了成绩。
涂国士在总结长期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药品标准化研究和药品检验的“全面质量观点”,并在常用中药及成方研究中探索质量标准的新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他热心对外学术交流,先后出国15次,在对外交流中为提高祖国医药科学的声誉和促进先进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涂国士是一位德高望重、正直、勤劳的爱国科学家。为了从事研究,他献出了许多业余时间及节假日。他为人朴实,谦虚谨慎,讲求实效,不谋私利。他从不以长者自居,非常平易近人,遇到疑难问题向他请教,他总是诲人不倦,尽心竭力,既放手发挥下级人员的积极性,又勇于为下级承担责任。他勤俭节约,严守纪律,每次出国参加学术活动均将节约的外汇上交国家。
涂国士除承担繁重的药检工作外,还担负大量的社会工作,曾先后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兼药物分析分科学会主任委员,《药学学报》副主编、编委,《药物分析杂志》主编,农业部全国农业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4年起,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药物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
提倡药品检验的“全面质量观点”
涂国士认为,药品检验是质量控制的手段,对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深入了解是科学地制定标准、控制药品质量的必要过程。1964年,他为了解抗血吸虫药酒石酸锑钾的毒副反应问题,对其工艺路线和中间体纯度进行了分析,用高纯度中间体制成成品作为对照,经临床验证,最后证明酒石酸锑钾的副毒反应不是质量问题,而是锑剂本身固有的作用。60年代,他在对麻醉剂乙醚在临床上发生不良反应进行了研究和调查,提出了改进质量标准和包装的建议。70年代,曾发生过患者注射安乃近后导致局部溃烂甚至死亡的事故,针对这一情况涂国士对安乃近的原料纯度、注射液处方筛选及稳定性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其质量标准、处方组成和临床使用方法等均作了改进,杜绝了事故的再度发生。甾体激素在临床上应用较多,部分作为避孕药,为健康人长期服用,其质量的好坏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早在60年代,涂国士就开始研究避孕药的质量问题,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6年,又与科研生产单位组成协作组,建立了对避孕药炔诺酮的杂质检查方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保证了计划生育用药的安全性。1974年,涂国士首次采用硅胶薄层色谱法对32种甾体激素进行杂质检查,提高了检查杂质的灵敏度,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标准。
涂国士提倡药品检验的 “全面质量观点”系指药品质量问题溯源于新药研究、申请登记直至药品上市后的长期观察和监测,因此,药品质量检验涉及: (1) 新药研究阶段应考虑其质量因素; (2) 新药申请登记时应提供药品质量的研究资料; (3) 应考虑药品生产工艺路线对药品质量的影响;(4) 药品上市后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的药品质量问题; (5) 药品在储运销环节中带来的质量变化。综合以上情况进行的药品标准化工作,实质上是各部门、各环节对药品质量共同作出的总体评价。对这一观点,他曾在1979年中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的 “药品质量检定的回顾和展望”一文中予以阐述,1981年,在南京药学院举办的 “质量管理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结合国外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受到同行们的重视。
研究适合国情的检验方法 提高检测质量
在涂国士领导下,进行了大量药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其中有非水溶液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等较先进的方法。这些检测方法提高了药物检测的质量。为抵制国外伪劣药品进口,他在工作中还十分注意确立质量标准的科学性。例如50年代进口的鱼肝油,60年代进口的吐鲁酯,70年代进口的山楂制剂,他认为原定的标准不能表明质量情况,均自行设计测试方法,经反复核查,并与对照品或纯品对比试验,提出有力的论证和充分的数据,说明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外商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涂国士试验结果的科学性而同意退赔。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挽回了经济损失。
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确保药品质量十分重要。涂国士与有关药检部门协作,对农村常用药的简易检验方法进行过探索,取得一些积极成果,保证了药品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药物基础试验,其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推广,且可用于现场检验,适用于我国广大基层卫生单位,因而他积极配合,进行方法设计及复核试验,他的工作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1984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主动提供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的资助。1989年初,涂国士组织了原料药检查部分的《药物的基础测试》一书的翻译,现该书已公开出版发行。药物制剂部分的实验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中。这些工作将为我国广大基层卫生单位开展药品检查,辨别真伪优劣,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资料。
药品的标准品是检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他的努力下,标准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可利用国产原料纯化、标定、供应80种以上的标准品,满足了国家药典标准品的需要,其质量也逐步提高,部分品种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品的水平。我国药典中收载的特殊品种也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原则进行测试,以保证其科学性和使用水平。1986年,涂国士参加在泰国召开的“东盟国家药品标准品会议”,并宣读了他的论文《中国药品标准品的建立、标定和分发》,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和重视。
对传统中药和成方的标准化进行探索性研究
早在50年代后期,涂国士就领导对麝香、牛黄等名贵稀缺中药的成分研究,首次从麝香中分离出雄素酮和5β-雄素酮等,并在中国药学会1962年年会论文集中摘要报道,而日本直至70年代中期才发表较详细的论文。涂国士通过对牛黄成分的研究,结合药理和临床试验,提出了牛黄的人工配方初步方案,它是现行人工牛黄处方的早期基础。其后,结合工作需要和研究生培训,他还曾进行连翘、酸枣仁、暴马子、元胡、苦地丁、党参以及生脉饮等多种常用中药及成方的成分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分析方法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涂国士之所以要进行植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为中药标准化提供基础化学资料和数据。如对元胡块茎,地上部分及其一些习用品种的研究,进行生物碱的比较探讨,发现其各成分的药理作用不尽一致,而元胡中有的成分与苦地丁的成分相近,进而提出了其分类的化学证据,为其正确定名提出新论点。他还发现地道药材和习用品种的成分和含量均有差异,表明对它们须区分同异,进行多指标筛选。在对党参的研究中发现,党参含有与人参相同的生物碱,这对党参是否就是人参的传统历史悬案提出值得注意的初步线索。对中药传统成方生脉饮的研究表明,复方中各种成分可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其中有效成分人参皂甙的种类和含量有所改变。这些研究对中药的正确分类定名,合理处方,充分发挥主治功能,对症使用、资源开发等均有重要意义。涂国士指导和组织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从事上述传统中药化学成分的标准化研究,为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做出了贡献。
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涂国士曾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1973—1974年曾赴阿尔及利亚、埃及、坦桑尼亚考察传统药物。他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参加1974年以来的历次专家会议,交流经验,参加各项协作活动。对国际药典和一些协作实验,他本着外为中用,以外促内的精神,结合我国实际,尽力承担各项协作试验,借以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中,他注意吸收别国长处。如他借鉴国外细菌内毒素鲎试剂检查法,利用东方鲎制成鲎试剂,促进了我国资源开发,并为国内开展内毒素检查创造了条件。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向我国领导部门介绍过许多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先进经验。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经他介绍被采纳推广,目前已取得显着成效。又如,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基本药物名录 (是指一批疗效确切、毒副反应清楚、价格较廉、适合国情、临床上必不可少的药物名录) 的做法,他也向有关领导部门推荐并被采纳。现我国已制订出自己的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一书。这一做法成为我国卫生主管部门有计划地指导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之一。
涂国士在年事已高、健康不太好的情况下,还参加了卫生部在1981年组织的考察组,赴美国、日本等地考察新药审批与药政管理。出国前后,他翻译整理了大量文件资料,为我国拟定新药审批管理办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材料。
为使广大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国药品标准情况,在药典委员会主持下,他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8英文版》。此书于1988年对外出版发行。这是中国药典第一次发行外文版,也是国家标准首次以英文形式对外介绍,受到国外药学界的普遍欢迎。涂国士对该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
涂国士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1985年,以65岁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他现虽已年逾古稀,仍以满腔热情潜心科学技术研究,更加勤奋地工作,继续负责主编中国药典外文版。愿他在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中,写下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简 历
1919年6月21日 生于北京。
1938—1942年 在四川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学习。
1945—1947年 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系学习,获伦敦大学药学士学位。
1947—1949年 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系学习,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化学专业) 学位。
1949—1950年 在英国格拉斯哥皇家技术学院化学系研究。
1951—1953年 任卫生部药物食品检验所调查研究课课长。
1954年 任卫生部药品检验所(1962年起改名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学药物室主任,1986年起任研究员。
1952—1990年 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1984—1988年 任第十七届中国药学会理事。主要论着
1 严克东,顾民心,涂国士等.麝香中甾类雄性激素样物质的分离鉴定. 中国药学会1962年年会学术论文集.
2 杨景勋,粱文藻,涂国士等. 白消安的合成.药检工作通讯,1980,10: 18.
3 朱霁虹,梁文藻,涂国士等.酒石酸锑钾的质量研究1.酒石酸锑及其中间体的纯度检查. 药物分析杂志,1982,2: 79.
4 朱霁虹,梁文藻,涂国士等.酒石酸锑钾的质量研究2.纯品制备和临床观察. 药物分析杂志,1982,2: 278.
5 梁文藻,朱霁虹,涂国士等.酒石酸锑钾的质量研究3.光学异构体及稳定常数. 药物分析杂志,1982,2: 261.
6 梁文藻,董慧,涂国士.连翘成分分析Ⅰ.连翘甙和连翘脂素的分离鉴定和测定. 药物分析杂志,1985,5: 1.
7 梁文藻,周金国,涂国士.连翘成分分析2.芦丁的分离鉴定和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5,5 : 79.
8 梁文藻,董慧,涂国士.连翘成分分析3. 熊果酸的分离鉴定和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5,5: 67.
9 梁文藻,涂国士.连翘成分分析4.连翘酯甙的分离鉴定和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6,6:263.
10 梁文藻,凌大奎,田颂九,涂国士.暴马子有效成分研究2.暴马醛酸甲酯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药学学报,1986,21: 906.
11 傅小勇,梁文藻,涂国士.元胡生物碱的化学研究2.东阳元胡地上部分的生物碱. 药物分析杂志,1986,6: 6.
12 傅小勇,梁文藻,涂国士.元胡生物碱的化学研究4.元胡地上部分生物碱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 药物分析杂志,1986,6: 66.
13 傅小勇,梁文藻,涂国士.元胡生物碱的化学研究5.元胡季胺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药物分析杂志,1986,6: 195.
14 傅小勇,梁文藻,涂国士.元胡生物碱的化学研究Ⅰ.东阳元胡块茎中的生物碱的化学研究. 药学学报,1986,21: 447.
15 傅小勇,梁文藻,涂国士.元胡生物碱的化学研究6.元胡叔胺生物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学学报,1986,21: 527.
16 朱永新,严克东,涂国士.麦冬中高异黄酮的分离与鉴定.药学学报,1987,22: 679.
17 曾伟光,梁文藻,涂国士.苦地丁生物碱的薄层光密度测定. 药物分析杂志,1987,7: 323.
18 Zeng Weiguang,Liang Wenzao,Tu Guoshi.Chemicai study of aikaioids from Corydalis bungeana.Planta Medica,1987,53: 418.
19 Zeng Weiguang,Liang Wenzao,Tu Guoshi.Assay of five corynolinetype alkaloids in Corydalis bungeana by RP-HPLC.J Chromatogr,1987,408: 426.
20 俞波,郭希圣,涂国士.麝香雄甾烷化合物的高效薄层定量方法的研究. 药物分析杂志,1988,8: 337.
21 朱永新,严克东,涂国士.生脉散复方制剂的化学研究1.生脉散中北五味子有效成分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8,8: 71.
22 Zhu Yongxin,Yan Kedong Tu Guoshi.Assay of lignans of Schizandra chinensis in Sheng Mai San by HPLC.J Chromatogr.1988,438: 477.
23 Zhu Yongxin,Yan Kedong,Tu Guoshi.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homoisoflavonoids in Ophiopogon japonicus by RP—HPLC.J Chromatogr,1988,437: 265.
24 Zeng Weiguang,Liang Wenzao,Tu Guoshi.An alkaloid from Corydalis bungeana.Phytochemistry,1988,27: 599.
25 Fu Xiaoyong,Liang Wenzao.Tu Guoshi.Alkaloids from Corydalis remota.J Nat Prod,1988,51: 262.
26 Liu Tun,Liang Wenzao,Tu Guoshi.Perlolyrine:A β-carboline alkaloid from Codonopsis pilosula.Planta Medica,1988,54: 472.
27 涂国士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8年英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8 Liu Tun,Liang Wenzao,Tu Guoshi.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8β-hydroxyasterolid and perlolyrine in Codonopsis pilosula by RP—HPLC.J Chromatogr,1989,477: 458.
29 傅小勇,贺正全,梁文藻,涂国士.延胡索分类的化学证据.云南植物研究,1989,11: 193.
30 刘暾,梁文藻,涂国士.党参中蒲公英萜醇及其乙酸酯、木栓酮和豆甾醇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 药物分析杂志,1989,9: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