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史济湘(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1~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16 评论:0


史济湘,外科学烧伤专家,中国烧伤外科奠基者之一。1958年成功参与组织抢救全身烧伤达89%,其中全层皮肤烧伤达23%的烧伤患者。1961年起结合国情建立烧伤专科,建设现代烧伤病房和发展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技术,推动了中国烧伤治疗的总体水平。领导总结出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烧伤输液公式,摸索出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自体小皮片的方法。

史济湘,1921年12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他自幼丧母,童年由舅舅抚养。他舅舅全家酷爱读书,年幼的史济湘深受他家的影响。
史济湘少年时就读于上海格致公学,1935年转入上海徐汇公学(上海徐汇中学前身)。在中学读书时,史济湘对化学和医学有浓厚兴趣。194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1947年毕业。当时有位法国教授曾对史济湘说: “你们的国家还很穷,传染病是个很有社会意义的课题。”可在当时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年轻的史济湘为了维持生计,放弃了他所向往的理想,怀着“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报效社会和人民的抱负,来到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从此以后,史济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外科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济湘于1950年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赴抗美援朝前线。在前线,他为伤员们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有一次,他在血源紧缺的情况下,仅用600毫升血为一名严重急性胃出血的患者进行了胃大部切除术,使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在朝鲜期间,史济湘以出色的医疗成绩荣获主任级立功奖励。
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史济湘升任广慈医院(1972年改名瑞金医院) 主治医师,1954年升为讲师。1956年被任命为外科和麻醉科副主任兼任外科教学干事。他在外科学领域涉足甚广,先后从事过骨科、妇产科、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临床工作。这为他以后在烧伤外科这一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史济湘参加和组织了他所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的工作,邱财康的烧伤总面积达89%,三度烧伤达23%。这一病例的抢救成功突破了当时国外文献报道烧伤总面积超过80%鲜有治愈的烧伤治疗“极限”,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为此,史济湘等受到卫生部的记功奖励。1961年广慈医院成立烧伤科,史济湘任副主任。1963年任烧伤科主任、烧伤研究室主任。1974年晋升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外科学教授。1988年成立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史济湘任所长。1998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在文化大革命中,史济湘受到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始终为祖国的烧伤事业竭尽全力。在中国的烧伤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史济湘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中国的烧伤治疗不能只建立在临床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培养专业人才,使中国烧伤事业后继有人。他在许多场合力陈己见,多次呼吁建立烧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他的倡导下,1988年成立上海市烧伤研究所。1990年,瑞金医院烧伤科被批准为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的重点学科建设基地。
1986年,史济湘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1978年至1988年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1982年任《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主编,1985年任《中华整形烧伤杂志》副主编,1990年任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编委。
史济湘是国际烧伤协会的中国代表,曾三次代表中国烧伤学术界出席国际烧伤会议。他还应邀参加过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秘鲁、阿根廷等国的烧伤整形年会。史济湘于1980年被法国外科医学科学院聘为外籍通讯院士,并获得意大利伦巴第医学会授予的“名誉会员”称号; 1988年获美国烧伤学会授予的国际烧伤学术奖——埃文思奖;1989年获意大利惠特克基金会授予的惠特克国际烧伤奖,1990年应聘为惠特克国际烧伤奖评委会委员。他在回首以往的工作时,不胜感慨地道出了他几十年来的治学经验:“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汲取前人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烧伤后输液公式和早期冬眠疗法的建立


烧伤是常见的创伤,而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非常复杂,其中存在3个关键的环节,即早期休克的处理,感染的防治和创面的治疗。因此,大面积深度烧伤死亡率很高。直到1950年代,深度烧伤占全身50%体表面积者就难有生存希望。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促使史济湘所领导的烧伤科决心攻克这一医学难关。1958年以前,中国尚无烧伤专科。烧伤患者都由外科收治,对严重烧伤的患者医生们往往不知从何着手。史济湘与瑞金医院烧伤科其他医生一起,在收治相当数量的烧伤患者之后开始制定烧伤工作常规,查房护理制度,建立独立的烧伤手术室。这些工作的总结后来成了中国第一本关于严重烧伤治疗专着的主要内容。
严重烧伤后,创面不仅有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远端脏器也可能发生类似的渗出,导致可与烧伤面积成正比关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严重烧伤早期休克的防治,1952年美国E. I. 埃文思 (Evans) 医生最先提出以体重、烧伤面积为计算基础的输液公式,以后又有布鲁克 (Brooke) 医院公式、帕克兰德 (Parkland) 医院公式和高张盐溶液疗法问世。但这些公式都是美国烧伤医生根据本国烧伤患者具体情况所提出的输液公式,这些公式很难照搬用于中国烧伤患者早期休克的输液复苏。1964年,瑞金医院烧伤科总结分析了该科收治的600例无呼吸道烧伤或其他合并症病员休克期的实际输液量,提出了适合中国烧伤患者具体情况的输液公式。这一公式虽脱胎于早年的埃文思氏公式,但已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作了改进。以后的实践表明该公式对中国大多数烧伤患者的休克防治是行之有效的。
史济湘还认为,早期休克的处理不应仅着眼于输液问题,还应重视呼吸道吸入性损伤及其并发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问题。所谓早期暴发性败血症也与休克的处理是否妥善、休克期是否平稳有密切的关系。
1950年代,法国医生H. R.Laborit认为,休克综合征是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结果;休克死亡是机体在创伤等原因打击下,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平衡被破坏而引起的。在这一学说的启发下,史济湘与其他医生合作应用冬眠药物作为烧伤休克的辅助治疗,目的在于抑制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减弱交感神经的反应强度,改善微循环的功能,降低代谢和减少组织耗氧量。这一治疗方法被命名为“冬眠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临床统计发现,在一组烧伤患者中,凡烧伤后并发急性胃肠道溃疡者,在休克期均未用过冬眠辅助治疗,而按常规应用足量冬眠药物者很少发生此种溃疡。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冬眠药物可防止烧伤引起的内脏血液循环不良。上述独具特点的早期休克处理方法受到国内外烧伤学者的一致好评。美国烧伤学会在授予史济湘埃文思奖的颁奖评论中,将此列为中国大面积烧伤治疗的成就之一。

烧伤感染防治与混合移植方法的建立


烧伤早期就存在烧伤感染的防治问题。而度过休克期之后,防治感染就成为严重烧伤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史济湘和他的同事们认识到,烧伤感染的防治与另一关键问题即创面的切痂植皮密切相关。严重烧伤患者绝大多数是由于并发创面脓毒症而死亡的。瑞金医院烧伤科统计了1966~1973年的89例死亡病例,其中57%死于此种并发症。他们认为,早期切除创面坏死组织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应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作分期分批的焦痂切除。实际上这一观点已被当时多数学者提出。但坏死组织切除之后,必须立即覆盖暴露的创面,以防止继发感染以及蛋白质、水分和热量从创面丢失。这对自体皮肤已大部毁坏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异体皮是一种很好的覆盖材料。但是人体在接受异体皮2~3周内就会对其发生排斥反应,最终异体皮脱落使创面重新暴露。若改用异种皮 (如猪皮等动物皮肤),则排斥反应出现更快。正在研制中的各种人工材料还未能替代异体皮。
1953年,英国医生D.M.杰克逊 (Jackson) 等报道了将自体皮与异体皮条状间隔移植的方法。他们发现间隔移植后自体表皮可匍行于异体皮的真皮上,逐渐取代异体表皮,创面一期封闭不再暴露。在这一报道的启发下,1960年代初,史济湘和瑞金医院烧伤科其他医生一起反复实践。最初是用狭条状自体及异体皮片作间隔混合移植,以后变为砌砖式,最后摸索出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自体小皮片的方法。他们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若嵌植的自体小皮片不小于0.09平方厘米,且皮片之间的创面不大于1~1.5平方厘米,创面将最终为扩展的自体皮永久覆盖而不再暴露。这一方法不仅使异体皮的排斥方式有了改变,而且可以使自体皮的面积扩大7~10倍,换言之,只要患者还留有10%左右的正常皮肤,即可用来覆盖约90%的切痂创面。
在特大面积甚至全身烧伤的患者中,他们利用头皮作为主要供皮区。由于头皮的血供丰富,皮肤内毛囊汗腺等位置较深,供皮创面愈合快,故可反复切取自体皮,间隔最短者6~7天即可切取一次。对某些特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头皮供皮区被反复切取自体皮可达13次之多。这样就可用仅占全身体表面积百分之几的头皮解决全身90%以上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
在烧伤早期,分期分批切除焦痂、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自体小皮片覆盖创面、以头皮作为主要供皮区这一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之后,烧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半致死烧伤总面积(即预计死亡率为50%时的烧伤总面积) 从1958~1965年的71.74%提高到1966~1973年的83.61%,进而提高到1974~1986年的89.59%。半致死三度烧伤面积从1958~1965年的30.92%提高到1966~1973年的49.23%,进而提高到1974~1986年的56.32%。这一成就使中国烧伤治疗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先进国家的烧伤治疗虽然半致死烧伤总面积在1980年代初已提高到80%左右,但半致死三度烧伤面积仍徘徊于30%左右。推测其原因,主要还是未能解决创面的覆盖问题。从1966~1988年,瑞金医院烧伤科共救活6例三度烧伤面积超过90%的患者,其中包括1例烧伤总面积100%、三度烧伤面积94%的罕见病例。
上述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技术在国内很快得到推广,各地应用这一技术抢救三度烧伤体表面积大于80%的病例已不下数十例。1985年,该项治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外亦开始注意这一治疗技术,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临床亦作了类似应用。1986~1987年,先后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进修学者来瑞金医院烧伤科学习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技术。

烧伤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


史济湘指出,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自体皮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很费时间,并且要求手术医师像绣花那样耐心细致,也许这是尚未在国外普遍推广的主要原因。另一缺点是要获得异体皮相当困难。中国在1970年代已开始试用猪皮取代异体皮并取得成功。从1980年代开始,史济湘就领导烧伤科临床医生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能扬长避短的更好的移植方法。1990年,史济湘带领大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临床医学国家重大项目“烧伤创面愈合机理的研究”,获得批准。该项研究历时5年,史济湘亲自主持、组织和指导了整个项目研究工作开展。这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建立烧伤创面模型; 烧伤创面炎症反应与创面细胞活化增殖;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控规律及外源性应用的时相性; 自体皮与异体皮合移植中自体皮诱导局部免疫耐受的机理等。研究结果写成论文40余篇,并受到国内外烧伤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专家们鉴定一致认为上述成果属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这些成果使中国烧伤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入了国际前沿。该项成果后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水和电解质平衡,抗生素的应用,烧伤代谢和营养,烧伤感染免疫等。1978年以来,史济湘作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在烧伤感染免疫、烧伤代谢和营养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许多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后获得好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历


1921年12月10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35~1941年 在上海徐汇公学学习并毕业。
1941~1947年 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学习并毕业,获博士学位。
1948年 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 (今瑞金医院)住院医师。
1950年 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住院总医师。
1951年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主治医师。
1952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主治医师。
1954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讲师。
1956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外科及麻醉科副主任。
1961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烧伤科副主任。
1963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烧伤科主任及烧伤研究室主任。
1974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外科学教授。
1978~1988年 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
1982年 任《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主编。
1985年 任《中华整形烧伤杂志》副主编。
1988年 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所长。
1989年 任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1998年 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主要论着


1 广慈医院烧伤小组 (史济湘执笔). 严重灼伤的治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 程一雄,史济湘.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3 史济湘. 大面积三度烧伤的治疗. 中华医学杂志,1973,4:195~199.
4 杨之骏,许伟石,史济湘. 烧伤治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
5 史济湘,杨之骏,许伟石,等. 大面积三度烧伤患者痊愈后的出汗问题. 上海医学,1979,2 : 11~13.
6 Shi JX. Guérison de quatre brulures du 3e degré a plus de 90% de la surface corporelle. Chirurgie,1979,105:738~741.
7 Shi JX. Use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burns. Europa Midica,1980,25: 197~202.
8 Yang ZJ,Shi JX,Xu WS,et al. The intermingled transplantation of auto- and homografts in severe bums. Burn,1980,6:141~145.
9 史济湘. 烧伤的治疗——22年经验的总结. 中华外科杂志,1982,20:259~261.
10 Gu XM,Shi JX,Yang ZJ. Changes in lymphocyte response to PHA and serum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 after thermal injury.Burns,1983,10:86~91.
11 Yang ZJ,Sheng ZY,Shi JX. Th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in burns. Beijing: Science Press and A.Wiley Medical Publication,1983.
12 方培耀,史济湘,杨之骏. 烧伤病人外周血粘附细胞对自身PHA淋转的影响. 上海免疫学杂志,1984,4 :218~223.
13 杨之骏,许伟石,史济湘. 烧伤治疗(第二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4 Yang ZJ,Xu WS,Shi JX. Burn treatment. Shanghai/Berlin/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Springer Verlag,1985.
15 Zhang DS,Yang ZJ,Shi JX. Recent advances in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MTP Press,1985.
16 张小俊,史济湘. 烧伤病人肌肉蛋白质分解的初步研究.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6,2:284~286.
17 李映月,史济湘. 皮肤表皮细胞培养和移植. 上海医学,1988,11:249~252.
18 史济湘. 烧伤医学在中国.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9 史济湘. 创伤愈合与有关细胞生长因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7,17 (S): 82~8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