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陆 炜(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7—1997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50 评论:0


陆炜,麦类学家。主持青海高原贵德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将全国栽培大麦生态区划为3大区12亚区,为推广优良大麦品种和增产技术提供了参考。引进国外啤酒大麦并开展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基地的选建,参与起草、制定啤酒大麦国家质量标准,为促进我国啤酒大麦的生产和流通做出了贡献。
陆炜,1927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一个书香门第家庭,9岁丧父。抗日战争期间,他随母亲到太仓县杨陆渡桥 (即今板桥镇花北村) 舅父家避难,发萌私塾读《论语》、《孟子》。1940年8月,他考入江苏省立太仓中学,受益于老师的教诲,特别是评议课老师黄肃秋不仅在文字写作上教导学生,而且还播下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种子,使陆炜深受影响。黄肃秋讲解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的名句成为他日后生活的座右铭。1945年3月,他参与了收回被日军侵占校舍的罢课游行,曾遭驻太仓宪兵队的拘留,经校长黄孟超和教导主任陆希言以自身生命、财产担保,陆炜才得以保释。
1945年10月底,陆炜转入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1946年1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改善太师学生伙食的学潮。从那时起,陆炜开始接触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和 《新民主主义论》 等着作,并阅读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以及揭露“昆明惨案” 真相的资料和一些进步书刊,他的思想有了明显进步。1988年10月,他在 《太师校友通讯》 上发表回忆文章写道: “在太仓师范读书前后不过3个月,但是在我生活的道路上却发生了重要转折。在那里,我初次参加了党领导的斗争实践,决定了人生应走的道路。”
1946年2月,陆炜到无锡考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园艺专业。该学院提倡民众教育,强调实践学习,倡导学术自由和教育农民群众,培养苦干、实干的作风。在这种校风影响下,陆炜进步很快。在学校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他积极参加抗暴斗争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办墙报,写文章,因此受到监视。1948年10月,他遭到无锡军统特务机关追捕,被迫离校到上海躲避。后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帮助下乘船北上,经天津、北平进入冀东解放区。同年12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管会农林水利处工作。
1949年5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陆炜从北平市军管会农林水利处调入该研究所,在农业科技推广委员会进行蔬菜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11月成立教育工会,他任工会专职秘书。工人文化补习学校成立后,他担任副校长,专抓全所职工教育。1956年撤所建院时,他使原有文盲、半文盲、高小和初中文化水平职工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到初、高中水平,并输送了一批工人到中专、大专院校深造,培养了三四百名实验室、实验农场工人,为提高全院农业科学实验水平,以及从工人中提拔干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夏季,在“反右” “左倾” 思想指导下,陆炜受到不公正处理。1959年2月,他戴着 “右派” 帽子被下放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后调入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尽管他心情沉重,但仍然积极克服感情上的障碍,在逆境中认真而踏实地从事高寒地区麦类和蔬菜的科研工作,先后发表了 “高寒地区结球白菜先期抽薹的原因及其防止途径” 和 “海南高寒地区的农作物栽培技术” 两篇论文,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陆炜对我国栽培大麦生态区的分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麦生产的发展历史、生产条件、面积及产量、品种及耕作制度的演变、变种及分布、品种生态型等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分析。1991年8月,这项研究成果汇编在由陆炜、高达时、冯仁昌主编的《中国大麦生态区划》 一书中发表。对我国各地区调整大麦生产布局,推广优良品种和增产技术,促进大麦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个分区的划分,被 《中国大麦品种志》 和各地区有关大麦的论文着作所引用,为我国大麦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大麦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从事大麦品种资源研究期间,陆炜、孙立军等人完成的“1985—1987年国家重大科技开发项目” 的国外啤酒大麦品种推广和利用科技成果,获农业部1990年科学进步三等奖。制定啤酒大麦国家质量标准获1989年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陆炜为大麦发展预测座谈会 (1983) 准备的 “我国大麦生产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一文,经修改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 “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综合研究” 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0年,陆炜晋升为研究员。
1984年,陆炜开始担任《大麦通讯》 (1988年改为《大麦科学》) 的主编。此外,他还主编了3集 《中国大麦文集》,编发了多期《大麦信息》。他组织大麦科技界同仁编写了反映我国当代大麦栽培科学水平的 《中国大麦学》。他是 《作物品种资源》杂志的首任主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提出春小麦高产新技术


1964年秋,陆炜到青海省贵德县大史家大队蹲点,从事麦类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大史家大队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下口,自然条件较好。当时生产水平低下,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粮食单产只有1500多千克/公顷 (100多千克/亩),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上。陆炜目睹这种景象,深感自己肩上担子沉重,决心为改变大史家的贫困面貌做出贡献。他跑遍全大队,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光、热、水资源及土壤结构等第一手资料,搞清了耕作粗放、品种老化等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从1965年开始,他带领几位农民技术员组成科研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春小麦栽培技术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活动。在多年的科学实验中,他针对当地春小麦整个发育期处在低温、干旱、日照充足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年均降水只有250毫米左右的大史家大队,必须以 “水为中心,以促为主,三促一控,穗多粒多” 的麦田管理制度。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技术改造,改撒播为条播; 把用小手铲蹲着拔草改为用手锄站着除草; 将盲目浇水改为适时浇水; 用架子车、畜力车、拖拉机运送肥料代替人力背送。经过技术改造,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全大队春小麦平均单产由1964年的2835千克/公顷 (189千克/亩),跃升到1965年的3405千克/公顷 (227千克/亩)、1966年的4290千克/公顷(286千克/亩) 和1967年的4860千克/公顷 (324千克/亩)。
正当陆炜和大史家人向小麦单产6000千克/公顷 (400千克/亩) 的 “跨长江” 目标迈进时,身处偏僻乡村的他也受到“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 的事重新被翻了出来。他倾注全部心血为大史家大队粮食产量在1965年“上纲要” (指粮食单产超过3000千克/公顷,合200千克/亩),1967年 “过黄河” (指粮食单产超过4500千克/公顷,合300千克/亩) 的光辉业绩,竟被诬蔑为 “技术挂帅”,是“右派” 本性难移,并诬陷他把大史家大队搞成修正主义的 “生产典型”。1968年5月,陆炜被揪回机关,让他放马、赶车,实行 “群众专政”。1970年1月,在大史家大队干部和群众多次要求下,海南州行署才同意陆炜回到大史家大队,并且在贵德县委的请求下,陆炜被调到了贵德县农科所。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炜在大史家大队继续做春小麦的高产试验并着重研究小麦播种量问题。1969年,该大队第一生产队在增施基肥的基础上播种量由300千克/公顷 (20千克/亩)增加到375千克/公顷 (25千克/亩)。当年,该生产队平均单产由3675千克/公顷 (245千克/亩) 猛增到6330千克/公顷 (422千克/亩)。陆炜及时总结了这一丰产经验,并在1970年积极推广这一经验,全大队68公顷 (1020亩) 小麦单产迅速提高到6094.5千克/公顷 (406.3千克/亩),第一次跨过了 “长江”。1971年,当地遇到了特大旱灾,陆炜和大史家人一起奋战了120天,当年全大队小麦平均单产仍然获得了5692.5千克/公顷(379.5千克/亩) 的好收成。陆炜等在总结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干旱、地薄的高寒春小麦产区要实现小麦高产,必须要有足够的亩穗数,提出 “合理密植,以主穗为主,以子保苗,以苗保穗,以肥保密,以密保产” 的经验。
同时,陆炜在总结大史家大队春小麦六个田块单产达到或超过9750千克/公顷 (650千克/亩) 的生产经验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即 “贵德县水地春小麦栽培技术措施” (简称32项技术措施),编写了 《春小麦高产的实践》 一书,在贵德县全面推广和普及,使贵德县以春小麦为主的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的1.642万吨提高到1976年的3.504万吨; 单产由2040千克/公顷 (136千克/亩) 提高到4380千克/公顷 (292千克/亩)。10年间全县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都翻了一番。陆炜等人总结的春小麦丰产经验推广后,对青藏高原春小麦和粮食大幅度增产起了很大作用。1980年11月5日 《光明日报》 第二版头条以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为题,报道了陆炜在科学种田中的事迹。1978年,他主持的 “春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12月 “春小麦高产 (亩产700公斤) 规律及其栽培技术” 科技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炜他还被青海省科学技术大会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行署授予先进科技人员奖。

提出我国大麦生态区划


1978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织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有关指示,为被错划为 “右派” 的陆炜彻底平反,并恢复原工资级别,安排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麦类室从事大麦品种资源研究工作,陆炜也举家迁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为了编写《大麦品种志》,陆炜开展了中国栽培大麦变种研究和中国栽培大麦生态区划的试验工作。他首先到各地考察大麦品种资源科学研究工作,撰写了 “我国大麦资源现状及其设想” 的学术论文。他建议在编目写志的基础上,对我国栽培大麦深入地进行观察、整理,进一步研究我国栽培大麦的生态类型、变种类型以及地理分布,为我国大麦区划、育种、国外引种、栽培及其理论研究提供资料和依据。
1983年,陆炜同浙江和青海两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大麦研究的科技人员一起进行中国栽培大麦生态区划的试点,确定了27个试验点91个参试品种,统一记载项目和标准。陆炜除抓好自己负责的试验点外,还多次到各地考察。他走遍东南低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和西北、华北、东北的广大地区,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当他对27个试验点的三年资料做了全面汇总分析后,借鉴前人的研究,他提出将全国栽培大麦生态区划共分为三个大区12个亚区: 裸大麦区,包括青藏高原裸大麦区 (Ⅰ); 春大麦区,包括东北平原春大麦区 (Ⅱ)、晋冀北部春大麦区 (Ⅲ)、内蒙古高原春大麦区 (Ⅳ)、西北春大麦区 (Ⅴ) 和新疆干旱荒漠春大麦区 (Ⅵ); 冬大麦区,包括黄淮冬大麦区 (Ⅶ)、秦巴山地冬大麦区 (Ⅷ)、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 (Ⅸ)、四川盆地冬大麦区 (Ⅹ)、西南高原冬大麦区 (Ⅺ) 和华南冬大麦区(Ⅻ)。

推广啤酒大麦品种制定啤酒大麦国家质量标准


1978年以后,我国啤酒工业伴随改革开放春风逐渐发展起来,迫切需要大量的啤酒大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982年,陆炜提出加强国外引种,并布点鉴定,供直接或间接利用。1983年,陆炜主持了北方春大麦区啤酒大麦品种区试,经农艺性状鉴定和理化分析,初选出30个品种 (系) 分发给各地试种,从中选出蒙克尔、莫特44、麦特B23等8个引进大麦品种。先后在北方春大麦区作区试、示范、试种,并经华北、东北、西北、山东等地麦芽厂、啤酒厂试用,达到了国家优级水平。
在河北邯郸召开的第一次啤酒大麦座谈会上,陆炜提出加强啤酒大麦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1984年和1986年分别在吉林长春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啤酒大麦座谈会上,陆炜在会上发言,一再强调: 有了适应于当地栽培条件的优良品种,还必须建立和建设好啤酒大麦生产基地,才能使啤酒大麦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随后北方春大麦区纷纷建立国外啤酒大麦生产基地。有的基地为加快发展啤酒大麦,南繁加代,加速种子的繁殖。经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北方春大麦区啤酒大麦从无到有,种植规模从小到大,1985—1989年种植面积累积达23万公顷。
在推广啤酒大麦过程中,陆炜十分重视啤酒大麦的质量问题。1988年,陆炜和徐新宇协同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的同行,并作为起草组长之一,承担了国家标准局下达的啤酒大麦的国家质量标准的起草工作。他们翻阅资料,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又考虑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历经两年,我国第一部啤酒大麦国家质量标准经国家标准局公布,于1987年10月1日起实施。

创建大麦学术团体


经中国作物学会报中国科协批准,1985年9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全国首届大麦学术讨论会上,成立了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筹委会。翌年10月,在湖北武汉该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陆炜被选为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此后10余年中,在他的策划组织下,各项学术活动开展得生气勃勃,组织不断壮大,成为中国作物学会表彰的学术团体之一。为使学术团体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大麦学科科研水平,由陆炜倡导,举办了一期大麦学习班,多次举行大麦科学技术讨论会,召开了三次饲用大麦座谈会、一次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讨会、三次啤酒麦芽会。这一系列学术活动促进了大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将大麦产前、产中与产后相结合,生产与开发相结合。在调查研究中,他发现浙江省嘉兴地区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成立的科农工贸联合体,为大麦产销一体化首开先河,于是及时在嘉兴召开全国会议推广这一模式。陆炜对事业的执着和组织才能,以及他处事谨慎、为人热情、诚实宽厚的品格,使与他合作共事的科技人员都感到心情舒畅,从而使大麦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齐心协力的学术团体。通过学会的各种活动,他团结同行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培养大麦科技人才,为我国大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牢记初衷 一以贯之


陆炜一生坎坷,1978年他被调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时已年过半百,又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苞虫等多种慢性病,然而他矢志不移,更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大麦品种资源研究领域,成为我国大麦科研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陆炜自青少年起即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他幼年所读的书中就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警世名言,在大学时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专着以及许多着名的文学书籍,他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营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夜大,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写了20多本学习笔记。掌握了思想武器,就能正确对待人生。1957年当他被错划为 “右派”,1959年被下放到青海时,他并不因身处逆境而消沉,也没有因困难而懈怠,而是站立起来,不断地在新的工作领域内开拓、前进。1997年8月22日,他病情加重,多种病症并发。1997年10月7日清晨7时36分,陆炜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享年70岁。

简历


1927年12月5日 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
1946—1948年 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习。
1948—1949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管会农林水利处工作。
1949—1959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教育工会秘书。
1957—1959年 被错划为 “右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从事图书编目工作。
1959—1970年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科所工作。
1970—1981年 任青海省贵德县农科所助理研究员。
1979—1981年 任青海省贵德县农科所所长。
1981—1989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9年1月 离休。
1997年10月7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着


1 陆炜. 高寒地区结球白菜先期抽薹的原因及其防止途径. 见: 青海省农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63
2 陆炜. 海南高寒地区农作物栽培. 青海农林,1964 (10)
3 陆炜. 贵德县春小麦高产长相的初步研究. 青海农林,1966 (2)
4 陆炜 (主笔). 春小麦高产的实践.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1973
5 陆炜. 一九七四年贵德县三河地区小麦千斤丰产方总结. 见: 青海省春小麦高产经验选编.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75
6 陆炜. 春小麦亩产1400斤的实践. 见: 春小麦丰产规律研究论文集.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7 陆炜,孙立军. 我国大麦资源研究现状及其设想. 作物品种资源,1982 (2): 13—16,46
8 陆炜. 我国大麦生产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见: 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问题研究: 第二集,1984
9 陆炜. 柴达木盆地农业开发问题. 农业技术经济,1984 (9): 18—21
10 陆炜. 北方春大麦区啤酒大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初步分析. 大麦通讯,1985 (1):20—28
11 陆炜. 我国大麦生产、消费及科学研究. 大麦通讯,1986 (1): 1—4
12 陆炜,孙立军,冯祝钧等. 中国栽培大麦生态区的初步划分. 见: 中国大麦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1—66
13 徐新宇,陆炜. 啤酒大麦品种子粒的理化性状分析. 作物杂志,1987(4): 22—24
14 陆炜. 中国啤酒大麦生产及其商品基地布局和建设. 中国啤酒通讯,1988 (1)
15 张京,陆炜,孙立军. 我国大麦矮秆遗传资源及其对赤霉酸的反应.大麦科学,1990 (4):1—7
16 陆炜. 中国大麦学科的发展和对策. 见: 中国大麦文集 (第二集).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6
17 陆炜,高达时,冯仁昌. 中国大麦生态区划.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5—249
18 陆炜,马得泉,孙立军等. 中国大麦品种资源研究及发展方向. 见:中国大麦文集 (第二集).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8—31
19 陆炜,马得泉,孙立军等. 大麦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性状鉴定研究.见: 中国大麦文集 (第三集).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
20 陆炜,高时达,冯仁昌. 大麦生态区划. 见: 卢良恕主编. 中国大麦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22—424
21 孙立军,陆炜,张京等.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其利用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9,32 (2): 24—3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