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楼之岑(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0—1995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33 评论:0


楼之岑,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40多年来从事我国生药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他注重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发展我国生药学事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国产生药形态组织和中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楼之岑,1920年1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并入安吉县)一个穷苦的中医世家,原藉浙江东阳。祖父是位中医,父亲能诗善文,以行医及教书为业。他童年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
1936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冬,北平和上海沦陷,浙江北部各校纷纷南迁,学生返家等待复课通知。他回家乡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1939年2月,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
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时,他各科成绩均获优秀,总成绩第一,英语、德语和日语均能顺利阅读原文书刊,并能用英语与德语进行短篇写作和日常会话,为后来出国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药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先后担任大学部的有机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制药化学的讲课与实验,以及专科班有机化学讲课与实验。1943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1944年,他编译了 《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国内同类书籍的第一部,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4年冬,他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于1945年9月,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夏,获药学士学位,遂专门从事生药学研究。1948年夏,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J.W.Fairbairn)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1948—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1950年,被伦敦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他接到国内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 药学系主任薜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50年,他获博士学位后,舍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于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
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到北京医学院 (现北京医科大学) 药学系执教,并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实践中,他对生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作了大力改革。1955年,我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 (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 的生药研究指导。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北京郊县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亲自带领学生翻山越岭,调查当地的药用植物,并因地制宜地建立“土药房”,开办“土药厂”,把采挖到的药材加工成各种药剂,帮助当地“赤脚医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并多次举办“赤脚医生”认药、采药、制药学习班,自编自印《赤脚医生通讯》,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和北京市卫生局的重视。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大学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在他的指导下,对生药学教材和实验讲义又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1979年,他主持开办了第一届全国生药鉴定进修班,并亲自授课和带专题作业。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他被首批任命为生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他除担负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担任了中国药学会理事(1952—1978年)、常务理事(1979—1988年)、秘书长(1980—1984年)、理事长(1984—1988年)、名誉理事长 (1988年起),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79—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4—1991年),设在德国的药用植物研究学会会员(1980年起),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与常务理事 (1952—1979年),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 (1943年起)。先后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顾问(1954—196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顾问(1958年起),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合作中心顾问(1981年起),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 (1985年起),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1959—1991年)、名誉委员(1991年起),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1980—198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1984—1989年),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及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 (1985年起)。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他曾担任《药学季刊》编委(1943—1945年),《药学学报》常务编委 (1953—1966年)、副主编 (1978年起),《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常务编委(1953—1966年)、主编 (1978—1987年)、顾问 (1988年起),《中国中药杂志》(原名 《中药通报》) 主编 (1955—1957年)、顾问 (1978年起),《中成药研究》顾问(1981年起),《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1981年起),《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1981年起),《中国海洋药物杂志》顾问(1982年起),《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1983—1990年)、顾问(1991年起),《中草药》杂志顾问(1986年起),《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1991年起)。
1953年,他加入九三学社; 1987年,他以67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培育现代生药学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生药学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实验方法落后。楼之岑首先提出生药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应当培养学生具有鉴定生药 (以中药为主) 真伪优劣的能力,除重视形态组织鉴定方法外,也应重视化学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生物测定方法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他亲自编写讲义和实验指导,使生药学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952年,他编写了我国药学教育方面的第一个《生药学教学大纲》。1955—1956年,他编写了 《生药学》上、下册,这是我国第一部富有特色的生药学教科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联系实际,他率领教师和学生深入药材公司和药材产地,调查药材品种、资源、产销情况以及传统鉴别经验等,进行研究整理,并结合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1964年,他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生药学》,使我国的生药学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楼之岑十分重视培养青年师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在教学上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在科学研究上要有创新精神,借鉴但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对待事物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论文写作上必须反复推敲,使文章通顺畅达、简明易懂、重点突出、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结论恰当。为此,他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检查、核对大量的标本、图谱、数据,并对文章的用词、标点符号都逐一推敲修改。他这种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们深受感动。他们说:“从楼教授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他言传身教,使师生们受益很深。1978年,他已两鬓斑白,还亲自主持开办第一期全国中草药鉴定进修班,亲自讲课、带实验、指导专题,为全国各地辛勤育人。他在50—60年代培养了研究生6名,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并实行学位制以来,他已先后培养出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5名。为了引进和吸收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他还积极选送和推荐许多中青年同志出国深造,其中4人已先后返校工作,为生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0多年来,楼之岑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科技队伍中的带头人,有些已被提升为教授、研究员,有的应邀出国讲学和访问,不少人在科研、生产和教学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他在药学教育工作中成绩卓着,1988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89年,又被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分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1年国务院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献身中药研究 不断开拓新领域


楼之岑主张用多种科学方法研究中药,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国产生药形态组织研究和中药材的品质评价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对中药常山和蜀漆的形态组织学进行了研究,开创了中国学者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组织学详细研究的先例。另一项突出成就是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于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酸,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回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他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他常说:“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科研的首选课题。”他不仅指导本教研室的科研工作,还先后应邀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指导科研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国内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着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国内需要,不再依赖进口。1954年,他发表了 《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我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64年,天津药材公司积压了大批不符合传统规格的大黄,在他指导下,对这批大黄进行了分析鉴定,确认质量完全符合英国药典规定,使这批大黄得以销往欧洲,创汇数百万美元。1966年,他又为天津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解决了中药槐米在雨季迅速干燥的难题,保证了槐米出口任务的顺利完成。1973年,为了解决如何利用河北承德药材公司积压的大量黄花败酱,他根据植物分类学理论,设计研究方案,指导实验研究。结合临床试验,研制成功镇静安眠的新药“眠尔静”,由北京第四制药厂投入生产。其后,为了摸清该属植物的资源与应用情况,他亲自带领一名学生到四川南部山区,并沿长江而下,经湖北到湖南登南岳衡山,又到江西井岗山区和浙江天目山区,进行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行程数千里,解决了该属植物分类定名上的一项难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更是精神焕发,忘我地进行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 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7年,在国产麻黄形态组织学研究中发现了我国西南产麻黄草质茎中具有陡度较大的三生螺纹的导管、木纤维和管胞,在麻黄生物碱类含量测定中建立了同时测定三对立体异构的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 “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重视科研成果的整理 总结和学术交流


40多年来,楼之岑和他的合作者先后发表科研论文、学术报告与综述文章共150余篇,着书21部。他深深感到,祖国医药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用科学方法整理和研究中药遗产,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交流,是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1953年,中国药学会成立了中药整理委员会,他积极提倡和参加中药材的调查与研究,主编并出版了 《中药鉴定参考资料汇编》第一集,收载了50种中药。1958—1961年,他主编了《中药志》,先后共出版了四册,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日本生药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观点编写的中药巨着,美国 《经济植物》杂志亦发表文章赞扬此书内容丰富。该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已完成《中药志》第二版(6册)的修订工作,并出版了4册。此外,他还参加了 《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汉英医学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英文本)、《中药彩色图谱》 (英文本) 等书的编写和审改工作。
他在学会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审阅稿件占去了他很多时间,他把此项工作视为培养年轻一代药学工作者的途径之一。他对来自各地的稿件,认真审阅修改,对作者进行有益的指导。他积极参加各地的学术交流活动,常常利用假期,应邀到许多省市讲学,受到当地药学界的热烈欢迎。他还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活动。1979年,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邀请,赴瑞士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这个文件曾由WHO印发世界各国有关机构和科学家征求意见,受到了普遍好评。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我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1年,他和日本着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0多年来,他为发展生药学教育和中药研究,刻苦奋斗,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取得了显着成绩,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生药学家。1989年,他所领导的北京医科大学生药学科已被国家教委评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的生药学重点学科点。如今,他虽然年逾古稀,但仍然一如既往,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征途上攀登不止,奋进不息,为发展我国的药学教育与中药研究事业,为培养中青年药学工作者而呕心沥血、忘我地工作。

简 历


1920年1月28日 生于浙江省孝丰县 (今安吉县孝丰镇) 北村。
1939—1942年 在陆军军医学校 (后改为国防医学院) 大学部药科学习。
1942—1945年 任陆军军医学校 (后改为国防医学院) 大学部药科助教。
1945—1947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获药学士学位。
1947—1950年 任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研究助理,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1年 任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副教授。
1951年秋 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今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81—1983年兼药学系副主任。
1979年— 历任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秘书长、第十七届理事长、第十八届名誉理事长 (1988—),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1991)。
1989年— 北京医科大学生药学科被国家教委评定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任主要学术带头人。
1994年6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3月23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着


1 Lou T C.The biological assay of vegetable purgatives.part Ⅰ.Senna leaf and fruit and their preparations.J Pharm Pharmacol,1949,1:673—682.
2 Fairbairn J W,Lou T C.A pharmacognostical study of dichroa febrifuga lour.A Chinese antimalarial plant.J Pharm Pharmacol,1950,2: 162-177.
3 Lou T C,Fairbairn J W.The biological assay of vegetable purgatives.PartⅡ.Rhubarb and its preparations.J Pharm Pharmacol,1951,3:225—232;Part Ⅲ.Cascara and its preparations.J Pharm Pharmacol,1951,3: 295—297.
4 Fairbairn J W,Lou T C.Vegetable purgatives containing anthracene derivatives.PartⅣ.The active principles of Rhubarb.J Pharm Pharmacol,1951,3: 93—104.
5 楼之岑.常山和蜀漆的生药学研究.药学学报,1953,1:111—132.
6 楼之岑,沈圆.益母草的生药学研究. 药学学报,1954,2: 129—138.
7 楼之岑,张卓英.几种辣椒的辣度测定及形态组织学的研究.药学学报,1955,3: 137—148.
8 楼之岑. 生药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上册1955; 下册1956.
9 陈俊华,楼之岑.川楝皮及其伪品苦树皮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药学学报,1959,7: 10—16.
10 楼之岑主编. 中药志. 第一版4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1; 第二版6册,1979—1992.
11 楼之岑主编. 生药学(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12 丁林生,楼之岑.杠柳化学成分的研究Ⅱ.杠柳植物体中强心甙含量的化学测定法与生物测定法. 药学学报,1966,13: 337—349.
13 楼之岑主编. 中草药学讲义.北京医学院,1979.
14 Lou Zhi-cen.General control methods for vegetable drugs.Comparative study of methods included in thirteen pharmacopoeias and proposals on their international unification.97 pages.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ocument,WHO/PHARM/80.502,1980.
15 楼之岑,宋之琪.本草学对植物学发展的某些影响.见科技史文集.第4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23—130.
16 田珍,董善年,王宝荣,楼之岑. 国产细辛属植物中挥发油的成分鉴定.Ⅰ—Ⅲ.北京医学院学报,1981,13: 179—181,282—284,327—329.
17 楼之岑(第一编审).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25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日本京都: 雄浑社,日文版1982年起已出版8册; 英文版第1册1985交稿,待出版.
18 王建华,楼之岑. 中药旋覆花的本草考证和形态组织学研究.药学学报,1983,18: 950—964.
19 童玉一,肖培根,楼之岑. 国产乌头类生药的形态组织特征初步探索.药学学报,1984,19: 701—705.
20 童玉一,商建华,楼之岑. 国产乌头类生药的形态组织学研究.药学学报,1984,19: 849—855; 1985,20: 766—771; 852—855;1986,21: 51—60; 137—147.
21 王天志,罗集鹏,楼之岑. 中药败酱草的形态组织学研究Ⅰ.Ⅱ.Ⅲ.药学学报,1985,20: 123—136; 530—535; 666—681.
22 Lou Zhi-cen Editor-in-Chief.Colour atla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ugs.3vols.Beijing: Science Press,Vol.1,1987.
23 罗集鹏,楼之岑. 中药龙胆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药学学报,1987,22: 619—635.
24 Zhang Jian—sheng,Tian Zhen,Lou Zhi—cen.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alkaloids in Ephedrae Herb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lanta Medica,1988,54: 69—70.
25 胡碧煌,田珍,楼之岑.大叶白麻叶中黄酮甙的分离和鉴定.植物学报,1988,30: 565—568.
26 Lou Zhi-cen,Wang Xuan,Masayuki Mikage,et al.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n the Chinese drug “Da-huang”(Rhubarb) Ⅰ,Ⅱ.Shoyakugaku Zasshi,1988,42: 291—301; 302—309.
27 王英,楼之岑.秦艽根中特殊周皮的研究.植物学报,1989,31:235—237.
28 Lou Zhi-cen,Wang Xuan,Masayuki Mikage,et al.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n the Chinese crude drug Da-huang Ⅳ.On the abnormal vascular system and coil-like vessel in the Rhizomes of certain Rheum spp.Journ.Jap Bot,1989,64: 97—107.
29 张建生,李胜华,楼之岑. 国产麻黄的形态组织学研究Ⅰ.Ⅱ. 药学学报,1989,24: 937-948; 1990,25: 54: 65.
30 Zeng Lu,Zhang Ru-yi,Meng Tong,Lou Zhi-cen.Determination of nine flavonoids and coumarins in licorice root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ly.J Chromat,1990,513: 247—25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