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柳家荣(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7—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96 评论:0


柳家荣,芝麻专家。我国芝麻科研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育成耐涝抗病新品种 “河南1号”、“豫芝1号”;从美国引入雄性不育原始材料,育成了雄性不育系ms86-1,进而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大田生产的芝麻杂交种“豫芝9号”。为我国芝麻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柳家荣,1927年4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佛门乡。幼年在乡镇小学读书,10岁丧父,因难以维持生计,其母携带全家六口在外公家雇工种田兼营饭店谋生。3年后境况好转,在肖家乡中心小学就读四年级,尔后在合川县城读濂溪初中和合川高中。1948年高中毕业后又因家庭经济再度破产而失学。1949年秋,由其二姐等亲友资助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艺系。1950年秋,随院系调整到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中学时代他有一位老师是中央农业改进所合川农事试验场的科技人员,曾带领学生到该场参观水稻、甘蔗等试验田和新品种,他对学农特别是选育作物新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3年7月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同年被分配到河南省农业试验场 (1959年改建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从事玉米、粟谷等杂粮科学研究。1955年春该场设立油料作物试验组,从此开始他的芝麻科学研究生涯。先后任油料组组长,油料研究室主任,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 “六五” “七五”、“八五” 期间,先后主持农业部重点课题 “芝麻新品种选育、特用粮油作物育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任全国芝麻科研协作组组长。还曾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作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常务)。他主持完成的 “芝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研究利用”,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与完成的 “芝麻基因型雄性不育系ms86-1及杂交种豫芝9号”,199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主持选育的耐涝抗病新品种河南1号、豫芝1号,分别获1981年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和198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重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先后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2 036份,对其产量、耐涝、抗病、品质等项性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表“芝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关系”、“芝麻种质营养品质研究”等论文共16篇。揭示 “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芝麻品种的粒色演进为黑粒—褐粒—黄粒—白粒” 等规律。曾任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密切关注芝麻生产。我国江淮夏芝麻产区历史形成的轮作换茬制度,前茬作物多为蚕豆、豌豆、大麦和大麦豌豆混播。这些夏收早熟作物的茬口早、肥、轻,使芝麻常年产量较高且保持稳定。20世纪70—80年代,作物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芝麻的前茬作物几乎全变成小麦。小麦茬对芝麻早播、全苗及整个生育进程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削弱和限制了生产潜力的发挥,致使我国芝麻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他曾在1985年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首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明确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引起同行关注。在他的倡导下,“八五” 时期农业部将芝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纳入重点,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协同研究,麦垄套种取得突破性进展,芝麻产量稳定在2 250千克/公顷,比小麦茬芝麻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展示出改变小麦茬芝麻产量低而不稳定的现状。
柳家荣也曾从事过甘薯、油菜科学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甘薯是河南的 “半年粮”。1953年冬和1954年春,各地纷纷反映窖藏甘薯大量腐烂。他在植物病理学家周汝鸿带领下,经过调查研究,明确腐烂的基本原因是黑斑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薯块、薯苗带菌。当年春天,他在场内开展温床育苗试验的同时,还到开封市郊区大花园乡的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采苗圃繁殖和窖藏示范,防止甘薯腐烂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他被评为劳动模范。河南地处中原,历史形成的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或三年五熟制,每年大量的冬季休闲地,被群众称为大秋地。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 加之经济困难导致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只凭票供应食油二两。1972年6月,柳家荣从下放的农村调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继续担任油料组组长。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出于责任心和紧迫感,在继续从事芝麻科研的同时,也主持利用大秋地引种甘蓝型油菜的研究。他与河南省棉油生产办公室、粮食局合作,自1973—1980年采取设置专业试验基点、调查和总结生产经验、举办专业总结会议等办法,研究并推广一套以早熟耐寒品种和壮苗越冬为主体的栽培技术,并育成 “郑油1号” 新品种,推动了科研和生产发展,1980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2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仅3.5万公顷,总产量仅1 910万千克。而自1972年至1980年的8年间,油菜累计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总产量达60061.5万千克。平均年种植油菜11.5万公顷,年产量7500万千克。不仅缓解了当时食用油供应极度紧张状况,而且为河南省油菜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甘蓝型油菜成了河南的新兴油料作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的承担单位之一。
40多年来,柳家荣为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嘉奖鼓励。198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评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89—199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勤奋实践 开拓创新


柳家荣从事芝麻科学研究工作始于1955年春天,当时河南省芝麻科学研究尚属空白。他借助于从事防止甘薯腐烂病的切身体验,着眼点放在科学试验与调查总结群众生产经验上,一边深入农村,一边深入科学实验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借鉴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 和金善宝主编的 《中国小麦栽培学》 作物科学经典。40多年来,他足迹遍及河南省和我国芝麻主产区,并先后在芝麻主产区汝南、平舆两县驻点长达16年,还在湖北襄樊、安徽阜阳、江西进贤等地多次调查研究,突破了许多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难关。如芝麻遭遇涝害不仅严重减产,而且往往导致严重病害,长期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困扰我国芝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老大难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河南涝害频繁,他在收集整理的芝麻农家品种中,从品种资源圃和河南省品种比较试验田发现信阳黑芝麻、许昌柳条青等耐涝品种,从而坚定了选育耐涝新品种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的信心,萌发了开展芝麻杂交育种的强烈愿望。但是“文化大革命” 中断了他的芝麻育种工作。直到1972年,他被调回科研岗位,把原有玻璃温室改造成一间土温室,亲自烧煤供暖,开始了耐涝抗病品种间杂交育种,次年春天在海南三亚加代繁殖,夏季返回河南在组建的育种协作组做多点试验。连续5年的联合鉴定选育,1977年选出了我国第一个耐涝抗病新品种河南1号。至1985年相继培育成功豫芝1号,在河南、湖北、安徽等省累计推广面积8万公顷。这2个新品种的耐涝、抗病性在试验示范推广进程中表现突出,经国家科技攻关芝麻种质资源主要特性鉴定认为高度耐涝和抗枯萎病、茎点枯病。首批耐涝抗病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芝麻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开拓了有效途径。柳家荣倡导并实践的耐涝抗病高产优质芝麻新品种选育,先后纳入 “六五”、“七五”、“八五” 时期农业部重点课题,由他主持实施,并获显着成效,圆满地完成了预期任务。
在选育耐涝抗病新品种的同时,还对耐涝、抗病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他在系统地调查了河南省内外芝麻农家品种的生态特性和观察根系生育特征的基础上,初步认为芝麻的耐涝性与遗传背景特别是根系生理活性有关。为此他于1997年至1978年将经过整理鉴定的520份种质资源 (含野生种) 在豫南稻区进行耐涝性模拟鉴定。除决选出武昌九根头、河南1号、1134-1、豫芝1号、宜阳白、尉氏柳条青、信阳黑芝麻等16个高度耐涝种质资源外,并于盛花期涝害水出现之前,测定根系鲜重和伤流量。实践证明野生种、分布于高湿地区和低洼易涝地带的一些农家品种及改良品种高度耐涝,它们的根系鲜重和伤流量都成倍高于不耐涝的对照品种 (华北农学报,1993)。阐明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为从遗传和生理两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改良芝麻品种的耐涝性生理指出了方向。同时还开展了芝麻品种抗病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组织指导全国芝麻科研协作组,通过多年多点病圃鉴定,决选出河南1号、豫芝1号、武昌九根头、尉氏柳条青等10个双抗枯萎病、茎点枯病品种。指导硕士研究生对枯萎病抗性遗传研究表明,芝麻对枯萎病的抗性属多基因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行之有效。
自1982年Crop Science报道有关芝麻基因型雄性不育材料之后,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屠礼传于1983年从美国引入雄性不育原始材料,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当时曾有名家断言,这种不育材料是不可利用的。柳家荣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主张课题组一方面选配优良杂交组合; 另一方面利用引进的雄性不育材料杂交和系统选育,提高不育株率,并克服晚熟等缺点,通过回交转育选育雄性不育系。还可以利用芝麻的开花特性和花器特点,用两系法进行大田制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课题组选出了ms-1、ms-2、ms-3等第一批雄性不育株率稳定在50%左右的优秀材料,1992年冬和1993年春先后在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两地加代转育,终于育成了雄性不育系ms86-1。在关键时刻,年近7旬的柳家荣一如既往,亲临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开展大面积制种和雄性不育繁殖示范工作,从整地播种到收获脱粒每个技术环节进行现场指导。试验结果显示,3.3公顷示范制种平均每公顷产量376.5千克,其中0.1公顷达到637.5千克。1993年夏,由河南省科委主持和邀请国内专家进行现场鉴定,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大田生产的芝麻杂交种 “豫芝9号”(ms86-1/丹巴格) 诞生了。

团结协作 振兴科技


团结协作是我国科学界的传统。柳家荣在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十分注意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河南省农业科研机构尚不健全,他在整理鉴定农家品种工作中,就主动找到有关农场协作进行联合试验,从中发现了耐涝品种,从而鉴定了选育耐涝品种的信心。至7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后,农业科研单位刚开始恢复,他把极其有限的零散分布于农村的专业科技人员联络起来,组成芝麻育种协作组,克服种种困难,选育出我国第一个耐涝抗病芝麻新品种河南1号。1981年农业部委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起全国芝麻科研协作组,柳家荣任组长。10多年间,协作组由14个单位共16人,发展为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河南、湖北、安徽、江西、陕西、河北、江苏、四川、山西等22个单位共26人,形成了我国芝麻科研骨干队伍。初期的协作内容仅是江淮和华北地区的芝麻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及示范推广,随后相继增加了抗病性鉴定、国内外科技文献收集整理、原 (良)种繁殖和杂交种联合区域试验,均是在国家未设立品种区域试验之前先行开展的跨省区域试验,不仅为湖北审定的襄芝2号、河北审定的冀芝1号、河南审定的豫芝1号新品种及豫芝9号杂交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加速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组建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网奠定了基础。芝麻抗病性鉴定是在品种资源多年观察鉴定的基础上,于1983—1986年在河南郑州、驻马店、平舆、湖北襄樊、江苏南京等地对1000余份资源进行了多年多点病圃鉴定,开创了我国芝麻抗病性鉴定的先河,及时为育种单位提供如武昌九根头、宜阳白、尉氏柳条青等抗枯萎病和抗茎点枯病育种的抗源亲本,同时为 “七五” 时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芝麻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储备。收集整理国内外芝麻科技文献,在河南省农科院情报所建立了数据库,成为中国农科院科技情报唯一的芝麻查新点。
他强调团结是搞好协作的基础,尤其是牵头人在成果、奖金、经费分享面前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四十多年来,他从研究组组长到研究所所长,对同事真诚相处,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竭力相助,在成绩、成果面前诚心相让,其中与芝麻科研协作组密切相关的成果如襄芝2号和芝麻抗病性鉴定等,他婉言谢绝,获得同仁赞誉。

赤子之心 报效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家荣才成为一名大学生,并享受人民助学金,深感幸运。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大学毕业分配临行前,系主任管相桓教授殷切地告诫: 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国家要用5个富裕农民的经济能力才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尤其在困难面前能克己奉公、勇往直前。1961年春天正值春荒季节,他服从中心工作需要,连续3次被调离课题,去完成上级指令的紧急任务。第一次是三月上旬,“大跃进” 的耕作改制混乱造成农业减产,河南省政府指令河南农业科学院调查研究并提出调整意见。他带领工作组前往民权县调查研究并肯定当地农民 “大秋半年粮” 即高粱、甘薯、粟谷生产经验,针对豫东耕地旱、涝、薄特点,建议恢复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以便发展生产。第二次是四、五月份,赴豫北进行土壤盐碱化调查。当时正值妻子的临产期,他仍坚决服从工作需要,参与由河南省水利厅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成的调查组。反复调查研究原阳、延津、封丘、南乐4个县的实际情况,并参加了水利部钱正英在新乡召开的汇报会。调查组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冲破了思想障碍,用大量的调查事实汇报并说明了耕地盐碱化是由于水利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如实地反映了当地农民呼声——“要吃大白馍,平掉高底河”。调查组敢于向人民负责的精神,受到与会者的赞评。第三次是五月下旬,他被调到豫西山区洛宁县设置玉米杂交种示范田。着名玉米专家、时任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河南农学院教授吴绍骙主持的这个科研合作项目,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派柳家荣出色地完成试验示范任务。
改革开放后自1981年起他先后任河南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芝麻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他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坚持实事求是,不仅为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改善科研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诸多目标做出了成绩,还为创建国家 “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秉公办事,反对不正之风,在处理热点工作中以身作则。在成果评审、职称评定、国家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曾多次担任评委,都以对人民负责为宗旨,直言不讳,公平公正,赢得广泛信赖。如在处置举报材料、称个别人弄虚作假一桩事过程中,他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按规定和程序进行专题调查,以弄清是非。可是正在调查进程中,收到转来的一封国家计委一位负责人要求查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及其经济作物研究所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控告信。柳家荣顶着被撤职查办的压力,坚持查到底,终于查清了事实真相。在会议上公布了是非,遏制了不正之风的滋长漫延。

简历


1927年4月19日 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佛门乡。
1949年9月—1950年7月 在重庆北碚相辉学院农艺系学习。
1950年8月—1953年7月 在重庆北碚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53年8月—1958年 任河南省农业试验场技术员、油料组组长。
1959—1995年6月 先后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料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4—1996年 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聘任主持农业部重点课题。

主要论着


1 柳家荣. 芝麻的营养特性与施肥. 中国农业科学,1960,1 (5):23—24
2 柳家荣. 河南省芝麻品种资源整理总结. 河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地 (单行本),1975
3 柳家荣等. 芝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油料,1980 (2):55—60
4 柳家荣等. 芝麻体细胞染色体的初步观察. 河南农林科技,1980(1): 14—15
5 柳家荣等. 河南1号芝麻的选育. 中国油料,1984 (1): 17—18
6 柳家荣译. 芝麻基因型雄性不育的生育特性及杂交种制种生产、应用的可能. 国外农业——油料作物,1984 (1): 22—25
7 柳家荣等. 豫芝1号的选育. 见: 全国芝麻科研协作组第八次会议论文集,1987
8 屠礼传,柳家荣,梁秀银. 芝麻杂种优势研究. 中国油料,1988 (2):8—12
9 柳家荣,郑永战,徐如强. 芝麻种质营养品质分析及优质资源筛选.中国油料,1992 (1): 24—26
10 高鸿善,柳家荣,屠礼传. 核不育芝麻小孢子败育机理的细胞学研究.作物学报,1992,18 (6): 425—428
11 王文泉,柳家荣,屠礼传. 芝麻对枯萎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27 (1): 84—88
12 柳家荣,徐如强,郑永战. 芝麻种质营养品质研究. 华北农学报,1992,7 (6):110—116
13 柳家荣,屠礼传,徐如强,郑永战. 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1993,8 (3): 82—86
14 明顺利,柳家荣. 芝麻杂交种豫芝9号制种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1994 (6): 6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