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文,胡麻、红花、蓖麻等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培育和引进多个优良品种 (系),研究相关性状遗传规律,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李心文,壮族,1940年1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其父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人,早年到东北北满从事革命工作。日本侵占我东北的屈辱烙印至今仍历历在目。1945年 “八一五光复” 之后,李心文随家迁至哈尔滨市,先后在西岗小学和兆麟小学读书。他学习成绩优秀,是当时哈尔滨市的优秀少先队员。他记得在学校老师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共同瞻仰革命烈士英勇就义时的不屈头颅及印证那段抗日历史的中国军民血衣,目睹日寇在东北施暴的种种物证,对尔后他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的理想和形成执着而耿直的性格不无影响。
1950年秋李心文转至辽宁省盖平县 (现盖州市) 中心小学,毕业后入盖平一中读初中。尽管家境较困难,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还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文艺表演和演讲,常常利用假期随队到农村演出。1956年初中毕业后,他未遵母命而报考了可以减免学费和生活费的中专,踏上了奔赴内蒙古的征程,进入呼和浩特农业学校农学专业继续学习。他以 “好男儿志在四方” 为座右铭,1958年进入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 (1960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即今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学系读书。
1960年,李心文随全系师生到农村实习,曾在老师指导下组织临河县春小麦品种展览,还与同学一道在10天内为三级干部大会编写了三幕十场的话剧——“路”。在指导县晋剧团排练和演出中,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他还多次与非农学专业同学座谈,从中懂得了许多教学相长的道理,也体会到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乐趣。这都为他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了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基础。
1962年8月,李心文毕业后留校任农学系作物遗传专业助教,并参加了利用玉米未成熟种子选育新品种课题研究,增强了动脑动手能力。即便“文化大革命” 期间,他也坚持种试验田和完成科研任务,他发现了一株玉米突变系,并依此选育出“内农3号” 玉米新品系。
李心文在任教中,虚心向身边老师和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请教,积极主动地充实实验和实习内容,编写了农作物育种学讲义,并因陋就简地增加了许多标本,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室环境。他的专业思想和知识讲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1972年起开展的内蒙古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网活动,李心文先后参加了3次。通过实地参观、调查,他了解到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广大旱作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下,只能种植旱地小麦、莜麦、马铃薯和胡麻等生育期短的作物。虽然当时已有休闲轮作耕作制度,但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直接制约着当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李心文认识到,改善灌溉条件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除了靠大流域建设和小区域控制外,在农业措施中品种改良是重要环节。他权衡各旱作作物在旱作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最终决定从胡麻 (油用亚麻) 新品种选育着手来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生产状况。胡麻在当时是当地群众主要的油用作物,可以缓解当时吃油紧张的局面; 胡麻又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最佳作物,对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在各项准备工作前提下,自1978年起,李心文开始进行胡麻遗传育种研究。其中旱地油用亚麻新品种选育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于198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多年来,他先后承担15余项科学研究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内蒙古科技厅及内蒙古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除了培育胡麻、玉米、红花、蓖麻等作物品种外,还相应地开展了有关作物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内亚3号胡麻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推广,1996年获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二等奖。“不同红花种质类型耐盐能力及其遗传表现分析” (1996),“红花蛋白研制与开发” (1992),“红花耐盐机理的研究” (1999),“优质食用新油源红花的开发与利用” (1988) 和 “中国特用作物品种资源目录” (1997) 等被登记为科技成果。自2002年起,他引进蓖麻国外品种如CSR6.181、CS-R24.181和CS-R63.268,并对其生长发育和杂种优势表现作了表型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为推广蓖麻良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他十分热心于科学普及工作。自1974年起,他在内蒙古自治区10个盟市33个旗县,以及河南、辽宁、甘肃、云南等省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多次组织全国性的红花、蓖麻、苏子等特用油料作物科技生产研讨会,并组织制作了 《新兴油源作物红花》(1992年7月12日中央二台播出)、《蓖麻栽培利用》 科教电视片,为促进特用油料作物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1986年筹备成立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会议上,他建议用“特用油料” 代替“小油料” 称呼,得到了与会者支持,从而增强了从事胡麻、蓖麻、苏子、小葵子、红花等特用油料作物科技工作者的信心。
他十分重视和热心参与学会工作。先后担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兼特用油料作物学组组长,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兼特用油料作物学组组长; 中国作物学会五届至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内蒙古作物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和内蒙古农学会常务理事 (1994—2002)、理事 (2002至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编委。2002年他被聘请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厅长技术顾问。
李心文于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加拿大萨斯卡茨万大学 (University of Sascatchewan) 考察亚麻和红花研究状况。引进了E
1747低亚麻酸、高亚油酸含量的油用亚麻种质资源,成功转育出我国低亚麻酸新型品系,为我国开展有关研究提供种质和经验。1997年9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欧洲地区科技协作网邀请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波兰波兹南 (Poznan) 召开的亚麻及其韧皮纤维植物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发言,成为该协作网成员 (FAO European Cooperative Research Network on Flax and Other Best Plants)。2003年1月他应邀赴哥斯达黎加就蓖麻基因材料和杂交组合引入做了前期考察,该批资源运抵我国,丰富了蓖麻种质资源宝库。
胡麻遗传育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与应用
李心文在选育胡麻适应力强、抗旱、稳产新品种的基础上,引进了在近等位基因系组成的群体中集合复等位基因的理论,采取轮回选择方法,将多年异地抗旱性鉴定,与在控制条件下室内快速检验植体组织内自由水与束缚水比例和萎蔫速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相关选择等手段,选育出胡麻新品系内亚3号。经3年区域试验稳产性测定,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它是一个适应力强、含油率高、稳产的优良品种。自1993年以后年推广面积达4万多公顷,超过了历史上雁杂10号的种植面积,还曾扩种到河北和山西等省部分地区。李心文及其合作者在胡麻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特别是抗旱表现上做出了多项深入研究工作,丰富了胡麻遗传育种理论知识。
开展了胡麻脂肪酸组分育种
胡麻子实油分中亚油酸 (C18:2) 仅为13.6%—14.9%;而亚麻酸 (C18:3) 含量较高,可达39.3%—45.8%,高的可达53%。亚麻酸虽然属于α-亚麻酸,具有健脑营养功能,但含量过高往往会缩短油脂贮藏期; 与此同时,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偏低,与人体对脂肪酸需求的比例相差过大。他利用从加拿大引入的E
1747低亚麻酸含量的基因材料,开展了低亚麻酸的胡麻新型品种的品质育种科学研究。虽然E
1747高抗亚麻枯萎病,但种子千粒重仅4.3g,且含油量偏低,故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他通过多年转育育成了达到我国胡麻推广品种子实含油率和千粒重标准的低亚麻酸、高亚油酸含量的新型品系多个,已进入区域试验阶段。其亚麻酸含量仅为1.9%—4.2%,亚油酸含量则增加到61.9%—65.5%。他对各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作了测定分析,还对其遗传基础开展部分研究。通过引进试验,总结出快速定性检测胡麻子实亚麻酸含量的印迹法和分级标准。经3年试验制定出新型品种种子生产程序。为今后开展胡麻脂肪酸组分育种以及组配符合人体对脂肪酸比例需求的食用胡麻油,提供了新型胡麻种质资源和品质育种科学研究基础。
红花、胡麻抗性研究及农业生态育种
针对内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特点,李心文认为在广大冷凉、干旱农业地区可开发水利资源是有限的,改造整个大气环境是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只有选用适宜作物和培育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获得稳定产量的作物品种,才是改善当地种植业生产面貌的最好途径。为此他开展了红花耐盐、抗蚜虫和胡麻耐旱、抗亚麻枯萎病的研究工作。如后者,他认为亚麻枯萎病病菌在我国不同的胡麻种植区其生物型是有差别的,为深入研究亚麻枯萎病病菌致病力与胡麻抗病育种提出了新的课题。又如在红花耐盐性研究中,从种质群体到个体,芽苗以及红花愈伤组织块等不同器官组织、不同层面上进行比较。认为,虽然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但在同一作物不同种质资源中,可以找到主效基因调控有明显差别的基因材料,从而拓宽了作物抗性遗传育种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路线,为农业生态育种充实了新的内容。在他的讲义和多次讲座中阐明农业生态育种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选育出理想的适应力强的品种 (或类型),这个类型能最有效地利用和适应周围生态环境条件,获取稳定的生物学产量,在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中起到资源保护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把生态育种看作是育种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的融合体。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生态育种的路径和方法。
严谨治学 致力于农业教育改革
李心文从教4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在探索和组织以课程体系体现内容的启发式教学上有鲜明的特色,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赞赏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他常说: “读懂了作物育种学,不会说出模棱两可的话”,也常常提醒年轻教师,讲课中不能用 “大概”、“可能”、“差不多” 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等话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事物的判断力。针对青年人可塑性强和思路活跃等特点,告诫学生在参与一些尚未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时应把握好度。李心文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非常关心和爱护,帮助解决学生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增强奋斗信心,努力学习和工作。
李心文先后任农学系副主任和主任。他勤奋、刻苦,甘当人梯,鼓励和帮助教师克服困难,组织制定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发展规划和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为贯彻教育方针和实现专业教育目标提供保障。针对内蒙古地区的特点,身体力行重视教材建设。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了农学系本科生4年教学与实践不断线的教学体系。他精心实施 “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 教学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建立以旗县为单位的校外基地遍布于内蒙古各地。通过教师主持的科技开发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所在地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直接推动作用。他主持的凉城县校外 “三结合” 基地建设项目,总结的 “三双” 模式,形成优势转换、互责互利、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经专家评定认为,是一项重大的农业高等教育改革成果。既教书育人又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受到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主管部门多次表彰和奖励。他主持完成的 “面向经济建设,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探索和实践”,于199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的软科学基础研究也于199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登记为科技成果。
简历
1940年1月23日 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
1956—1958年 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业学校农科学习。
1962年7月 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专业,留校任教。
1978年 任原内蒙古农牧学院讲师,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4—1991年 任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副系主任。
1987年 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副教授。
1991年 原内蒙古农牧学院硕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主任。
1991—1995年 任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系主任。
1992年至今 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教授。
1999年至今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名誉主任。
主要论着
1 李心文,赵廷芳,马庆. 亚麻育种材料耐旱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4 (1): 9—19
2 李心文,赵廷芳. 胡麻性状遗传力的估测. 中国油料,1984 (4):8—10
3 李心文. 农作物遗传育种. 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
4 李心文. 胡麻. 见: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236—238
5 李心文. 亚麻品种资源种子油分积累与转化规律的研究.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2 (4): 92—100
6 Li Xinwen,Fu Chong,Jiao Meijun. Study and development on safflower all amino acids oral nutrient. In: Proceedings of Third International Safflower Confer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June 14-18,1993: 844—849
7 Li Xinwen,Fu Chong,Jiao Meijin. Evaluation on Extraction and Use of Safflower Protein. In: Proceedings of Third International Safflower Confer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June 14—18,1993: 850—854
8 李心文,孙泽浩. 盐协迫下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芽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见: 中国油料作物科学技术新进展.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85—588
9 李心文,王树彦. 在盐化草甸土上鉴定红花种质耐盐性的研究.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7,18 (增刊): 1—5
10 李心文,芦永兴. 内亚3号胡麻品种体内氮磷营养特性的研究.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7,18 (增刊):74—81
11 李心文. 轮回选择在胡麻群体改良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见: 种子工程与农业发展.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80—582
12 Li Xinwe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flax in dry and coll areas in China. In: Flax and Other Bast Plant Symposium,Poznan,Poland.30 Sept.and 1 Oct.,1997: 3—47
13 李心文. 加强内蒙古旱作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旱地种植业持续发展.见: 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29—131
14 李心文,王树彦,李景欣. 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耐盐机理的研究. 见: 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361—367
15 赵廷芳,李心文,贾利敏. 栽培亚麻 (Linum usitatissimum L.) 单株子粒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6 (2): 1—13
16 赵廷芳,李心文,邢利萍. 相关遗传力在胡麻育种中应用的探讨.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7 (2): 117—124
17 赵廷芳,李心文. 胡麻枞形期叶面相对电导率与抗旱性关系.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9 (1): 15—17
18 杜海莲,李心文,易津. 盐胁迫下红花对K
+、Na
+选择性吸收的研究.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7,18 (增刊):6—11
19 张煜杉,李心文. 对亚麻及其F
2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特征的分析.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7,18 (增刊):82—86
20 王树彦,李心文. 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愈伤组织耐盐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1999,32 (增刊),133
21 黄凤兰,李心文,张晓华等. 印迹法对胡麻亚麻酸含量定性鉴定的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 (6): 6
22 郭世华,李心文,希日格尔. 胡麻抗枯萎病的鉴定比较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 (3): 58—61
23 郭世华,李心文. 利用自然病圃诱导胡麻抗枯萎病单株变异效果的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1): 50—52
24 王海平,李心文,李景欣等. 胡麻抗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生态生物型的划分研究. 华北农学报,2004 (2): 115—118